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汇总5篇)

最新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汇总5篇)

时间:2023-10-04 01:56:35 作者:雨中梧 最新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篇一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领域,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组织―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在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而隐性知识又是知识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员工会产生大量隐性知识,包括经验和经验化形态的技术,以及隐含于教师所认同的理念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柱,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隐性知识管理,转化高校的隐性知识,使知识势能低的主体共享其知识,将有利于高校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更重要是有利于知识的增值、裂变、聚合,从而使高校真正完成其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将知识服务于生产,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使命。

一、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认为知识分为两类:explicitknowledge和tacitknowledge即今天所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可以编码化的,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学习传递沟通,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的,不易被窃取或复制,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全面、更能创造价值,是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高校隐性知识则是指存在于高校的知识势能极高的教师员工的头脑或组织结构和文化之中的,很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的,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让他人获知的知识。诸如教学、科研、管理专长、学术研究经验、创作灵感以及对行业的洞察力、判断力等等。这种知识是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的,它深藏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没有与知识的所有者分离开来。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于编码,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高度的个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隐含而难于获得的,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加深,一部分隐性知识将不断实现转化,而新的隐性知识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如何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促使其在高校内部流传与共享,从而创新高校知识,增加高校知识存量,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编码化,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易于人类的学习和借鉴。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涉及的诸多问题的管理。由此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设计优质良好的知识转化环境,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进行管理,使隐性知识顺利实现显性化,以达到高校的目标和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以实现个人和高校知识价值最大化,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然而知识管理是一项巨型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在知识储备、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步伐缓慢,笔者认为,其中主要的障碍有:

1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

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刚刚起步,大多数尚未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知识地图”、“电子讨论系统”、“最佳实践”数据库、视频工具等先进技术手段很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

2.高校传统组织体制的制约

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是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僵化,等级森严,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组织体制的弊端是中间层次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组织内部的沟通有着难跨越的层级鸿沟,阻断了教职员工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的价值追求是成员遵循原则处理、解决问题,它压抑了组织和成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会导致不良的组织文化。科层制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是它的中心,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会形成一种围绕行政权力展开的组织文化。“教而优则仕”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写照。由此造成的必然是对组织的行政权力的关注和追逐,以及对组织内的知识或者说学术权力的忽视和淡漠,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3.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合理的激励措施是知识转化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知识转化领域普遍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当、不合理甚至缺乏的情况。一方面,由于以“性善论”为前提,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育人,使社会对教师拥有过高的期望,一般对知识的转化不实施激励。另一方面,高校的知识主体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人”,高校的知识转化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按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对知识转化主体进行激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

隐性知识转化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人类实践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传播、应用,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及作用。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尚处在诞生阶段,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大多处在自发阶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书本显性知识的转化;科研过程虽然由于频繁的师生接触可以传递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失调,科研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师生直接服务社会的活动也处在自发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格局。因而对大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接受的是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

三、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针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的障碍,现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知识流动、转化知识势能高的个体在创新知识、开发知识时需要在智力、体力、财力等面给予大量的投人,如果在转化、共享其成果时不能有所收益,甚至连回收其成本都困难时,势必影响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限制知识的转移,也将造成知识的浪费;同时,知识接受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越高、知识存量越大,则知识转移率越高,知识转化也越充分。二者都需要激励,只有激励两者才会积极参与其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激励机制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两者都是高校组织为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而必备的制度。物质激励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作为重要手段,组织要建立“学历提升奖励”、“知识开发补偿”、“按知识贡献分配”等制度,从物质上激发教师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积极开发知识,转化个人隐性知识。精神激励则包括环境激励、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等。

环境激励主要是创造优良的环境,激发教师员工的热情,为其提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所需的资源;情感激励和目标激励则通过建立平等互敬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制定与高校发展目标一致且与教师员工实际需要相符合的奋斗目标,激发其使命感,进而形成其内在的动力。这样,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激励高校教师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积极性,使隐性知识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

2.重视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

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所以在高校要尽快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组织文化,建立学习型学校,形成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在学校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会谈的精神,鼓励教职员工积极贡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和丰富经验,加快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重构高校管理机构和体制

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渐汇报,不能超越,从而给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设了障碍,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撤销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和冗员,实现管理层的纵向缩减和管理人员的全面精简,从而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下级沟通顺畅,信息充分流动,教师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的权力,易于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连接起来,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较高的创造激情,因而有利于知识交流、转化、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进行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利用互联网、内部网、群件技术、知识库、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在互联网上应用专家系统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借助软件等开发工具,总结教职员工技术、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隐性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进程,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有效办法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教职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工具使分处两地的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除距离所造成的障碍。

四、结束语

虽然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在我国尚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其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人,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不展,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篇二

一、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所起的作用更大。

1、学生的篮球基础。

由于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nba、cba及cuba的宣传影响,篮球运动在大学生中开展情况良好,非常普及。但据调查统计得知,5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篮球基础一般,4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篮球基础较差或很差;在学生自我篮球基础评价中,有多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篮球基础一般或较差。可见,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篮球基础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学生篮球基础较差。

2、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动机。

俗话说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篮球运动在大学生中具有广阔的开展空间和美好前景。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常以学生对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技能知识的前提条件。

二、篮球普修课教学条件状况

1、篮球普修课教材使用状况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对象。它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考察的地位,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起着中介和对象的作用。根据调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而高校采用的教材多以体育学院通用《篮球》教材为依据,各校根据自己学校情况由本校体育部篮球教师自己编写。这些由本校篮球教师所编写的篮球普修教材能结合本校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篮球普修课的教学质量。

2、学生上课人数

从调查的20所高校来看,篮球普修课的上课人数最多为36人,学生上篮球课人数的多少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篮球实践课,过多的人数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讲解示范、管理指导及学生练习的量和强度。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篮球教师的人数不能完全满足上课的需要;学生增多使教学因有限的篮球场地、器材设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克服人数多给上课带来的不利因素,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加大对场地和器材的投资力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加上课教师,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篮球课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作业条件为实现课的任务所采取的各种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教学常规、分组教学及教师行动的计划性等。篮球课的组织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课的组织是否严密、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调查得知,高校篮球普修课上课基本是根据班级上课人数来进行男女分组进行教学。目前高校采用的以班级为群体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虽然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但不易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有区别性的教育与培养。为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教学组织形式应不拘一格,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主,要全方位、多变化的形式,使学生在适合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

三、高校篮球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认识不到位

随着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逐渐显示出在高校运动队的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和制定出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运动发展的需要。其中篮球队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篮球队的管理工作牵涉到学校的许多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领导对篮球队发展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人员管理等方面重视不够,使得篮球运动队的发展相当困难。所以,学校和体育部领导应提高认识层次,争取更多的支持,扩大篮球队的自主权,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完善和健全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学习、奖惩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力度。

2、训练与管理科学化程度低

由于大学生篮球队属于业余性质的球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训练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想在有限的时间提高篮球队的运动成绩,必须提高训练与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每次训练的质量,从有限的时间里要高效率,在提高硬件保障的同时,重视软件水平的提高。目前从高校篮球队的训练情况来看,训练缺少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手段的应用。教练员缺乏对训练工作的深入研究与总结,运动员缺少对篮球及相关理论的学习,造成运动专业知识的匮乏。

3、经费短缺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校每年只能向篮球代表队提供有限的经费,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篮球队的训练与比赛的需要,使得实现高水平训练目标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另外,从各队经费来源途径看,大部分学校篮球队单纯依赖学校拨款,而学校的体育经费普遍不足,也不可能挤占其他项目的资金供给篮球队以补充训练与比赛经费的不足。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受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各篮球队很少有经营和自我创收的打算和行动,更谈不上建立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的紧张,这种单一的经费来源途径和贫乏的自我发展观已成为限制队伍继续发展壮大的障碍。因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中利益均等的原则,把篮球队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形成经费结构多元化是解决经费困难势在必行的办法。

4、教练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运动队训练工作的好坏与教练员素质和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的真才实学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训练工作的成败。部分教练员平时不注重理论学习,也不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缺少有关的业务培训和研讨,对待训练不因人而异,不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方法单一,使大学生篮球队的训练质量上不去,影响了篮球队的成绩和发展。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与教练员的敬业精神有关,而且与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及钻研精神有关。在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张又新,郭荣,高晖.普通高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模式[j].体育学刊,.

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篇三

论文摘要:区域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间的知识转移能力是区域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关键。但由于创新主体间存在着委托一代理关系,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知识资本的功能。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要素间的知识转移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委托一代理关系;知识转移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并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某一地理经济区域内,在政府主导下,区域内创新主体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通过该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形成一个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区域学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因此,学习型区域本质是一种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一、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要素为区域内强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区域内地方政府。网络内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相学习、沟通建立简单的关系,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知识流动的加速,在加强区域互动和国际交流的背景下,以及强化区域创新的软硬环境对区域主要行为主体的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形成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在一定地域之内具有开放边界、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区域化的动态网络结构。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网络体系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作用机理。其中高校、科研院所是区域科学研究体系,是知识的生产网络;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的应用网络;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过程中担任区域创新资源的催化剂功能,是知识的传播网络;政府机构是区域创新的宏观调控者。在区域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他们处于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是网络平台的一个节点,通过互动、集体学习而形成一个复杂创新的网络。网络内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在交互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学习型区域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网络构成了基于一种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问知识转移的委托—代理关系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是衡量区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客体从一个知识主体向另一个知识主体的移动。所转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编码、易于表达和传送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不可编码、难以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占知识总体的20%左右,是知识冰山之一角,而隐性知识才是知识的主体内容。知识转移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活动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资本的总量得以扩张知识资本的功能得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得以形成和壮大。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第一层知识转移是指区域创新主体企业之间互动学习流程,它包括了企业和企业中个体之间的交互学习和相互作用模式。第二层次的知识转移是通过区域内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向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的知识流动。第三层次的知识转移是指学习型区域的外围网络向区域内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在这里地方政府起着纽带的作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协调活动以及特定企业活动。这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相互补充和衔接,构成了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区域内主体要素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知识转出方拥有私人信息(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在知识转移活动中消耗一定的成本(知识转出方的精力、时间和转化费用以及知识共享所带来的垄断效用损失),需要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知识转入方不拥有私人信息,在知识转移活动中获取一定的利益(知识转移价值),在软性约束条件下需要对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以确保知识转移。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或是知识转移之前,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契约(或制度)来激励和约束知识转出者,使其选择对知识转入者最有利的行动。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即博弈过程,最终可以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即达到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三、构建知识转移博弈模型

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内,知识转移在多个创新主体间发生,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博弈在企业与科研机构两个创新主体问进行。在分析过程中把参与主体视为理性经济人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实现自身预期利益的最大化。在知识转移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分别有四种选择策略:诚信合作与诚信不合作,不诚信合作与不诚信不合作,如表1所示。

在模型中r表示科研机构预期收益,是个外生变量,科研机构知道而企业不知道;a表示双方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损失;n表示多次博弈次数,在交易主体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每一次不诚信的合作都会加大心理预期的数值,即an是递增的;c表示双方知识转移时的成本支出,如果企业和学校都不互相信任,双方都采取自私行为,则认为没有任何合作,知识转移也就不会产生,此时双方的支付都为0;t表示双方诚信合作时的收益。

设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博弈策略分别为x、y,则:

假定企业以q表示不合作的概率,则合作的概率为1-q给定q值,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和非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这表明,如果企业实际合作概率qq’,选择诚信合作。假定科研机构分别以p和1-p表示诚信纳税和非诚信合作的概率。给定p值,企业选择合作和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实际上,式(8)左边表示企业选择合作的预期收益,右边表示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因此,在纳什均衡中科研机构所采取的混合策略x,必须使得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之间的选择由于预期收益相等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解式(8)得:

这表明,对于给定的p值,如果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

p.,选择合作为最优策略。从以上模型我们知道,当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合作;选择非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企业选择合作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诚信合作;企业选择不合作时,学校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即不存在使双方预期收益都最大的均衡点。在这一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与企业双方都想猜透对方的策略,而每一方又不可能让对方猜透自己的战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两个不同的纯策略都有正的概率来形成均衡中的混合策略,均衡时这两个策略一定给他带来了相同的报酬,构成了所谓的混合纳什均衡。

由式(2)、(6)、(7)得出企业的预期收益是:

代入式(9)即求得在纳什均衡时的企业的预期收益:

四、博弈的结论和建议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创新行为实际上是参与主体的动态策略选择过程,各参与主体基于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贡献各自的知识资源而协作创新,根据前面的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网络知识转移的创新:

1.增加信任,提高经济互补性的合作次数

在网络内,企业合作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知识转移行为,一定会给各方带来大于不合作时能获得的利益。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企业合作的概率可以得出知识转移主体间合作次数越大知识转移的主体就越能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种默契,减少了策略的不确定性,进而逐步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2.合作双方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提高合作效应

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与知识转移的成本有关,由可知,当知识转移成本越高,诚信合作的比率越低。通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提高合作效应系数,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可能性越高。知识转移成本降低有以下途径:一是改进合作方式,二是改善合作的结构,三是重视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四是加强合作过程的管理。

3.公平的利益分配,提高知识转移主体的预期效益在合作中,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得多,表现在合作中的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它要求双方参与合作,并且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一方应给获益较少的一方一定量的利益补偿。

4.提高激励因子,增强合作的积极性

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激励因子越大,企业越有合作愿望。我们应该从加强合作双方信息交流、建立公平机制、培育良好的合作环境等方面来增强合作的积极性。

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篇四

随着竞技体育比赛日趋激烈,大众健身运动日趋普及,运动创伤的发生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预防运动创伤和提高治疗水平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一、研究对象

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2012级7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男生520人,女生180人),回收问卷684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4%,符合本研究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运动损伤病因分析

运动损伤造成的影响很严重,轻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重者造成运动寿命的缩短,甚至是残疾和死亡。综合分析,其损伤原因有以下几种:(1)准备活动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不大,而粘滞性比较大,如果猛然进行大强度的训练,特别容易引起软组织的损伤。(2)训练水平不够:在身体素质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动作很难达到标准要求,错误动作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3)训练设施不符合要求:如场地、器材、保护措施等不符合卫生要求。(4)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2。运动创伤发病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收回的684份问卷中,有394人发生过运动损伤,发生率为57。60%,其中末端病最多见,这与国家体育总局进行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相同[1]。其中,末端病的发生率最高。末端病是指在运动系统疾患中,凡是肌肉、肌腱、韧带起止点部位,由于损伤引起局部肌肉、肌腱、韧带的部分撕裂,出现局部充血、渗出、水肿,继而由于未能完全吸收,代谢产物在局部滞留,形成粘连、增厚,最后纤维化、软骨化乃至钙化的一系列病理演变过程,使这部分肌肉、肌腱的功能减弱,引起慢性发作性疾患[2]。如肩袖损伤、网球肘、髌骨末端病[3]等都属于末端病。虽然病情不重,但却严重影响运动训练及成绩提高。腱止点末端病的病因十分复杂,可能是由于长时间运动腱止点承受过度负荷或过度使用有关。一般认为,肌腱内部的血液循环很差,纤维软骨区的营养主要依靠外面血管的弥散作用。如果末端区的主要结构长期处于被动牵拉的紧张状态,则腱内及纤维软骨区的压力升高,不利于营养的弥散;另外,慢性损伤导致周围血管受损,同时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组织本身对营养和氧的需求也更高,而造成局部相对供血不足,久之,必然引起末端区结构的长期缺氧和营养不良,导致腱止点变性发生。局部的微循环被认为是导致本病变的关键因素。

在腰部损伤中,椎间盘损伤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人体的椎间盘一般在20岁以后开始退行性变性,纤维环由于变性而逐渐失去弹性,含水量减少,产生裂隙。在外力的作用下,则可能使裂隙加重,髓核突出。l4、l5占78。4%或l5―s1占16。2%,后外侧椎间盘突出;l1、l2、l3椎间盘突出较少见,如发生则称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为0。54%[4]。长期剧烈的腰部运动,可引起邻层纤维在交叉处互相摩擦,加速纤维的变性,甚至导致纤维破裂,并可在纤维层之间发生向心性裂隙。有这种病理变化的人,即使在一次较轻的扭伤时,也可导致纤维环破裂,椎间盘髓核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下腰部,其原因是:椎体髓的压力,由上而下逐渐加重,下腰部承重最大。常见于柔道、自由摔跤、现代五项等项目的运动员。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运动损伤之一,本研究调查发现半月板损伤发生率为7。75%,与他人研究结果相近[5。6]半月板是位于胫股关节间隙内的纤维软骨,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具有传导载荷,维持关节稳定,协调膝关节伸屈及旋转运动,协调润滑关节等功能。正常关节运动中,半月板是随着股骨的移动而活动,不与胫骨一起移动。只要膝关节伸直时胫骨能够外旋,膝关节屈曲时胫骨能够内旋,半月板就会自由运动,不会受到牵拉和张力,此所谓的扣锁机制。如果膝关节伸直或屈曲时没有胫骨的外旋或内旋,半月板的自由活动消失,在关节运动中出现了矛盾运动,在剪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导致损伤而撕裂。

3。运动损伤的治疗

(1)末端病的治疗

目前对末端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国外主张对非手术治疗6~9个月仍无效的病例进行手术治疗[7],手术治疗见效快,但多数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留下后遗症,对运动能力带来负面作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有口服非类固醇抗炎剂、局部封闭、物理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根据临床报道中医治疗在末端病中有一定疗效,李志安等[8]用静力训练加外用中药治疗髌尖末端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了58。6%和94。5%。刘波[9],井上基浩[10]研究发现电针可以明显改善末端的血供情况,对末端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据吕红斌[11]报道,基因治疗在启动和加速软骨、半月板、肌腱的`修复方面有效果,为末端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为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80%~85%的病人可用非手术治疗治愈或者缓解。治疗手段有:腰椎牵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封闭疗法等。对于有严重神经损伤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3)半月板损伤的治疗

迄今为止,文献所报道的治疗半月板损伤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半月板修补缝合、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及半月板全切除术4种。保守治疗有手法治疗、包扎固定、封闭和物理疗法。手术疗法目前全为关节镜下手术。缝合修补术对半月板血运区损伤的疗效良好,文献报道愈合率可达90%[12],但对无血运区(即白区)损伤的效果不佳[13]。目前,半月板全切除术、次全切除术仍应用于临床,主要作为半月板移植治疗的先行手术,同时仅针对损伤严重的半月板。尽可能保留半月板形态、功能和生物学特性,是临床治疗半月板的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为了减少体育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做好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应该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工作;提高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训练、比赛;加强运动中的保护;加强医务监督。

[参考文献]

[1]元建洪。运动创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2]秦岭,胡声宇,陈启明。体育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进展[m]。北京:

文档为doc格式

实证分析类论文查重高吗篇五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xx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xx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

(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

(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

(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

(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

(1)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

(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

(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

(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

(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

(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

(2)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

(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

(4)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

(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

(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

(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习二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发展趋势是:

(1)鼓励民间资源投入,公私立资源可形成较好的协调与配合,达到永续经营境界;

(2)建立引导机制,使各种新的资源、新的创意,联结为全面性的、有机活力的网络。

(3)强调长期经营,使学习配合人生每个阶段生涯之需求,进行统整而继续不断地学习。

(4)网络学习的组织策略即善用学习社群,学习社群的组织文化中蕴含着以继续学习促进绩效的导向,从学习中进行结构与行为的修正,以迈向学习社会。

要使远程教育在成人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课程设计是关键因素之一。上海成就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易滨教授的交流发言,从远程教育课程的特征,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等方面全面论述了这一问题,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