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汇总8篇)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汇总8篇)

时间:2023-09-23 22:03:53 作者:雅蕊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汇总8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方案制定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一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诗歌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表现了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通过“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了“原来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化解读,品读出了一个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刚强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诗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诗文内容。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展开多种形式朗读,为下一步背诵诗文做准备,同时在理解诗文的环节注意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二

《花木兰》是小朋友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执教过程中很有心得。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下,挖掘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体现国家的忧和家里的愁的句子,读后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协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即“国家的忧”是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而“家的愁”是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替父从军。继续设疑“为什么时候要女扮男装”帮助学生了解古时候女人是不能参加打战的,为了替父必须女扮男装。此外,还深入挖掘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木兰如何说服家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整堂课由始到终,学生学习的热情都很高,积极读书,善于思考问题,踊跃回答问题,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为了形象说明花木兰的英勇善战,我选取了一段动画,将花木兰善于动脑,利用雪崩转败为胜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我组织学生讨论“木兰怎样说服家人”这一环节,由于没做到适当点拔,学生讨论不多激烈。

反思后,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当她家人得知她要去从军会有什么反应,木兰会对父亲、母亲、弟弟说些什么?最后才使家人同意她去呢。”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确定角色进行小组说话训练。我想学生会讨论得很激烈,说得热闹,到汇报时,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也许,留有一点遗憾能促使我不断地摸索教育教学之捷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三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习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四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官职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官职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五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六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习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七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通过“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了“原来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化解读,品读出了一个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刚强的英雄形象。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句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木兰,因为                    。”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二、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木兰形象的解读,教师的几次追问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课堂生成了新的精彩。试举三例:

(一)当学生说到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中读出一个勤劳的木兰时,师生之间有如下对话:

师:为何叹息?

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生:从犹豫不绝到决心已定、铿锵坚定。

教师再次追问:此时的木兰还仅仅是一个勤劳、有孝心的木兰吗?

生:她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木兰,因为她不想让父亲战死沙场,为了父亲她勇于牺牲自己。

师:作为那个时代足不出户的女子,却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本属于男性的职责,这个责任不但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

一个追问,不但将此时木兰复杂的心境挖掘出来,而且木兰的形象也更加饱满。

(二)课堂上有一学生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一句中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的木兰。

教师追问:木兰为什么“不用”?

生1:因为她非常想回家,见她的父母。

生2:她不想在乡亲面前摆出很高的架子。

师:立了战功的木兰与一般英雄的光宗耀祖、富贵还乡恰恰相反,她舍弃的是——

生:荣华富贵

师:她要的是——

生:亲情

师:对,亲情、天伦之乐。这里面包含的是对家乡、对父母最深切的眷恋。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一个单薄、朴实的木兰又立在我们眼前。

(三)当解读到木兰一身红妆出现在并肩作战十二年的同伴面前时,伙伴都非常吃惊,师生之间又出现了如下对话:

师:伙伴为什么“惊忙”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追问:为什么不知, “不知”的背后是什么?

生1:因为她穿着重重的铠甲,同伴认不出来。

生2:因为木兰很坚强。

生3:因为木兰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是不会让人怀疑的。

生4:因为木兰很勇敢。

师:是啊,不知的背后是木兰十二年危机四伏的军旅生涯中,对其女性角色的隐藏;不知的背后是她和男子一样出生入死、征战沙场随时现出生命;不知的背后还是柔弱的木兰和男子一样的隐忍和刚强!所以老师还要说:原来女子亦刚强!

一个“不知”的追问,便将木兰隐忍、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解读出来,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也正是木兰这一“女英雄”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坚强的木兰赫然立于我们眼前。

在《木兰诗》课堂教学中,我还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课堂上提问学生达60余人次;注重了本文作为乐府民歌的特点,以“读”贯穿整节课堂: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对话木兰、课本诗的创作,让师生再次走进木兰的心灵,丰富木兰的形象,也成为课堂一个小小的亮点。

在《木兰诗》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缺陷。“著我旧时裳”指导“裳”的读音时,读对了,板书时却随手写错了;还有“出郭相扶将”“将”的读音,也出现了失误,这在语文课上是非常失败的。同时在整个课堂流程中,教师还是有些紧张不够熟练,课堂语言略显生硬,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升。

木兰诗教学反思方案篇八

《花木兰》一课讲述了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

故事原本是想表达女子不输于男子的观点,而在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我觉得也许让孩子关注花木兰对父母的孝心,对姊弟的关爱更合适。因为在课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木兰辞》,对故事内容很熟悉了,所以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寻找能体现花木兰是巾帼英雄的句子着手,关注课文是如何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讲述同一个故事,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在寻找、熟读句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花木兰从军的原因,并联系她凯旋后的举动,感受她对家人的爱。由此引导学生明白要孝顺父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