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专业22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专业22篇)

时间:2023-11-28 01:29:07 作者:雅蕊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份详细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1、关注诗歌题目。

考生在答语文古诗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的题目,题目往往是诗人写作目的集中体现的地方。所以,关注题目,分析题意,也是解答古诗鉴赏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鉴赏都能找到立足点,所以关注题目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答题紧扣原诗内容。

古诗鉴赏考察的就是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所以考生在答古诗鉴赏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古诗鉴赏的具体内容来答题,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就要紧扣原诗内容来进行判断,否则很容易偏题。

3、清楚诗人用典。

古代诗人很喜欢用典故,一是为了委婉表达,二是为了以古喻今,三也是为了用较少的文字传达较多的信息。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清楚诗人用典,否则在答题的时候,容易偏题、跑题。清楚诗人的所用的典故,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4、辨别真伪。

在古诗鉴赏答题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和自相矛盾的选项。考生需要注意仔细辨别答案,更要注意是否能够自圆其说,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伪存真。这样才能在古诗鉴赏题型中得到高分。

5、比较评价型。

在古诗鉴赏中有一类是比较评价型,这类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考生同时把握几首诗歌的思想、背景等。对于这类古诗主要用了哪些写法,都需要结合题干中的要求来比较。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清晰,层次分明。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第十课时二]高三必修

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语言风格的评价。

专题讲解。

一、了解诗歌的语言。

1、意象语言:一些意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菊一般象征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

2、情感语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悲、孤、强、愁、怜、爱等。“万里悲秋常作客”“可堪孤馆闭春寒”“为赋新词强说愁”

3、哲理语言:《题西林壁》《观书有感》。

4、特定称谓语言(典故、古诗文):秋水-眼睛,盗泉-不义之财。

二、理解语意。

1、炼字。

名词--意象。

动词--多重含义,尤其注意活用现象。

形容词--描写意象的形、声、光、色,传递感情。

副词--表达感情的变化,如“忽见陌头杨柳色”中“忽”字。

数量词--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瓣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更使人烦恼。

2、诗眼:凝练、精确、传神。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暗”分别写出梅花疏朗之貌和清幽芬芳。

3、句法。

a、叠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倒装。

c、罗列: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语言风格。

豪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婉约:杨柳岸,晓风残月。

隽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新自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恬淡优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质朴通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沉郁顿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简洁明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华美绚丽:桃红复含宿雨,绿柳更带朝烟。

典雅工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雄浑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雄壮豪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慷慨悲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豪放飘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淡远闲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风趣幽默: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按作家分析。

苏轼、辛弃疾: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谢i、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2、按流派分析。

宫廷诗:缠绵婉转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四、语言的表达效果。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

2、为意境服务:营造出……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理想追求)。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答题模式。

1、炼字型。

a、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b、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c、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风格型。

a、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b、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

(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c、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d、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年度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年

重点: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本站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入党志愿书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心得体会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

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

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第十课时二]高三必修

第十课时(二)。

[附录]。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自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0杭州统考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年通辽统考题)。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通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年淄博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知识归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白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思想手法: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4、《登岳阳楼》——杜甫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国家对力的感慨。

5、《菩萨蛮》(其二)——韦庄表现手法:白描、情景交融思想手法: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目的要求: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教法运用:诵读、讨论、学法设计、问题探讨。

学法指导:查找资料、分享感悟。

教学过程:

一、资料查找成果展示:

1.白居易诗歌中的名句。

2.他人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评价。

3.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价值观。

二、共同探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

1.以意逆志“意”是读者之“意”。“志”是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总之,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的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之“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2.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共同探讨《长恨歌》的学习方法。

1.由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推出结论: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很多诗文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秦中吟》、《新乐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那么,《长恨歌》反映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焦点是什么?思路是怎么展开的?

3.《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4.《长恨歌》艺术上的主要技巧是什么?

5.此诗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四、实战演习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1:长恨歌反映的是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其焦点在“长恨”二字。

学生2:全诗思路四段。

段一,写李杨会合的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段二,写叛乱爆发,贵妃殒命;

段三,写李对杨的无尽思念;

段四,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

学生3:《长恨歌》的主题。

1.歌颂李杨忠贞不渝的`爱情。

2.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批判:歌颂=4:6。

学生4:《长恨歌》的艺术技巧。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2.采用七言歌行体。

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以感情而顿挫,多出运用顶针格。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诗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的描写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的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画,主要抓住两点:一是美貌;二是忠贞。

五、课堂小结。

1.《长恨歌》的启示:

对历代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对普通人:为众人活着千万别只为一人活着。

2.探讨生存的意义。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

第二单元。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第三单元。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赏株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游沙湖》/苏轼;《苦斋记》/刘基。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蜀相》导学案。

[明确目标]。

1、知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示:请在明确本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先学先练”活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赏析前提):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概括写出):

(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

(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

首联在表现形式上是起句设问,对句自答,一问一答中透出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1)“诗眼”分别“自”、“空”。(2)“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5)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要求在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如本诗颔联的出句“映阶碧草自春色”和对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就是如此。两句的定语“映阶”、“隔叶”都是动宾短语,“碧草”、“黄鹂”都是名词作主语,“自”、“空”是副词作状语,“春色”和“好音”都是偏正名词短语作谓语。总之,此联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错,对仗十分工整。

高三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古代诗歌鉴赏

(由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5.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自读法,讨论法。

(一)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二)缘景明情。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举例:

1.李白《蜀道难》中写蜀道的难行,山势的高危,通过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想象,并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她在七言歌行的创作上,追求意象怪诞、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描写音乐。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诗歌中的形象有三类:一是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二是景物形象,三是事物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4.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古代诗歌鉴赏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宋代〕。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3.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唐代〕。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关注诗歌题目。

考生在答语文古诗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的题目,题目往往是诗人写作目的集中体现的地方。所以,关注题目,分析题意,也是解答古诗鉴赏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鉴赏都能找到立足点,所以关注题目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答题紧扣原诗内容。

古诗鉴赏考察的就是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所以考生在答古诗鉴赏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古诗鉴赏的具体内容来答题,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就要紧扣原诗内容来进行判断,否则很容易偏题。

3、清楚诗人用典。

古代诗人很喜欢用典故,一是为了委婉表达,二是为了以古喻今,三也是为了用较少的文字传达较多的信息。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清楚诗人用典,否则在答题的时候,容易偏题、跑题。清楚诗人的所用的典故,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4、辨别真伪。

在古诗鉴赏答题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和自相矛盾的选项。考生需要注意仔细辨别答案,更要注意是否能够自圆其说,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伪存真。这样才能在古诗鉴赏题型中得到高分。

5、比较评价型。

在古诗鉴赏中有一类是比较评价型,这类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考生同时把握几首诗歌的思想、背景等。对于这类古诗主要用了哪些写法,都需要结合题干中的要求来比较。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清晰,层次分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4.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古代诗歌鉴赏

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

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案应为a。

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

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如果对菊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答案是c。

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古代诗歌鉴赏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译文及注释。

「翻译」。

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

从曲折绵长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

四野茫茫,转眼又有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犹如动地般的吹起。

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

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也会让人苦闷。

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

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

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

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

那燕赵宛洛之地本来就有很多的佳人美女,美女艳丽其颜如玉般的洁白秀美。

穿著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习练著筝商之曲。

《音响一何悲》之曲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声竟似骤雨疾风,听起来分外悲惋动人。

由于听曲动心,不自觉地引起遐思,手在摆弄衣带,无以自遣怅惘的心情。

反复沉吟,双足为之踯躅不前,被佳人深沉的曲调所感动。

心里遥想着要与佳人成为双飞燕,衔泥筑巢永结深情。

「注释」。

东城:洛阳的东城。

逶迤:曲折而绵长的样子。

回风动地起:“回风”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动地起”言风力之劲。

秋草萋已绿:“已”,一作“以”。“萋”,通作“凄”。绿是草的生命力的表现,“萋已绿”,犹“绿已萋”,是说在秋风摇落之中,草的绿意已凄然向尽。

四时更变化二句:“更”,替也。“更变化”,谓互相更替在变化着。

晨风怀苦心二句:“晨风”,鸟名,就是鹯,鸷鸟。是健飞的鸟。“怀苦心”,即“忧心钦钦”之意。“蟋蟀”,是承上文“岁暮”而言。“局促”,不开展也。“蟋蟀在堂”就是“局促”的意思。秋季渐寒,蟋蟀就暖,由旷野入居室内,到了“在堂”,则是秋意已深的时候,而蟋蟀的生命也就垂垂向尽了。“伤局促”,隐喻人生短暂的北哀,提示下文“何为自结束”的及时行乐的想法。

荡涤放情志二句:“荡涤”,犹言洗涤,指扫除一切忧虑。“放情志”,谓展胸怀。“结束”,犹言拘束。“自结束”,指自己在思想上拘束自己。

燕赵多佳人二句:“燕赵”,犹言美人。“如玉”,形容肤色洁白。

被服罗裳衣二句:“被服”,犹言穿著,“被”,披也。“理”,指“乐理”,当时艺人练习音乐歌唱叫做“理乐”。

弦急知柱促:“弦急”“柱促”是一个现象的两面,都是表明弹者情感的激动。

驰情整中带二句:“驰情”,犹言遐想,深思。“中带”,内衣的带子。一作“衣带”。“沈吟”,沉思吟咏。“踯躅”,住足也。是一种极端悲哀的情感的表现。这两句是说:由于听曲感心,不自觉地引起遐想、深思,反复沉吟,体味曲中的涵义,手在弄着衣带,足为之踯躅不前,完全被歌者深沉的悲哀吸引住了。“聊”,姑且。表现无以自遗的怅惘心情。

思为双飞燕二句:上句是说愿与歌者成为“双飞燕”。下句是“君”,指歌者。“衔泥巢屋”,意指同居。

「赏析」。

处在苦闷的时代,而又悟到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生命哲理,其苦闷就尤其深切。苦闷而无法摆脱,便往往转向它的对立一极——荡情行乐。此诗所抒写的,就正是这种由苦闷所触发的滔荡之思。

诗人大约是独自一人,徘徊在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从眼前“逶迤”(绵长貌)而去,在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自相连接——这景象正如周而复始的苦闷生活一样,单调而又乏味。四野茫茫,转眼又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这开篇四句,不仅描述着诗人目击的景象,其中还隐隐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骚动。生活竟如此重复、单调变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无情时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这风中的绿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过,便又步入凄凄的衰秋,诗人能不惊心而呼:“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这样引发出诗人对时光速逝的震竦之感。在怅然扔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似乎也多一重苦闷难伸的韵调:“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晨风”即“?鸟”,“局促”有紧迫、窘困之意。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生命窘急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受到了时光流驶的迟暮之悲。这一切似乎都从相反方面,加强着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和意念: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应当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这就是突发于诗中的浩然问叹:“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以上为全诗之第一节。读者可以看到,在此节中盘旋往复的,其实只有一个意念,即“荡涤放情”之思。这种思绪,原本来自于诗人自身生活中的苦闷,与所见景象并无关涉。但诗人却将它移之于外物,从衰飒悲凉的秋景中写来。便令人感到,从“高且长”的东城,到凄凄变衰的秋草,以至于?鸟、蟋蟀,似乎都成了苦闷人生的某种象征,似乎都在用同一个声调哀叹:“何为自结束”、“何为自结束”!这就是审美心理上的“移情”效果。这种贯注于外物、又为外物所烘托而强化的情感抒写,较之于直抒其怀,无疑具有更蓬勃的葱茏的感染力。自“燕赵多佳人”以下,即上承“荡情”之意,抒写诗人的行乐之境。--当“何为自结束”的疑虑一经解除,诗人那久抑心底的声色之欲便勃然而兴。此刻,身在“东城”外的诗人,竟做了一个极美妙的“燕赵佳人”梦:他恍惚间在众多粉黛丛中,得遇了一位“颜如玉”的佳人;而且奇特的是,一转眼,这佳从便“罗裳”飘拂、仪态雍容地端坐在诗人家中,分明正铮铮地习练着靖商之曲。大约是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间竟似骤雨急风,听来分外悲惋动人——读者自然明白,这情景虽然描述得煞在介事,实际上不过是诗人那“荡情”之思所幻化的虚境而已。所以画面飘忽、转换也快,呈现出一种梦寐般的恍惚感。

最妙的是接着两句:“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且前且退貌)”。“中带”,一本作“巾带”。关于这两句写的指何人,照张庚的说法:“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动其人之亲爱于我,必先自正其容仪……以希感到佳人也”(《古诗十九首解》)。那么,“驰情”而“整中带”者,就是诗人了。那当然也有道理(只与整句不太连贯)。不过,苦将其视为佳人的神态表现,恐怕还更有韵致些。因为佳人之“当户”理琴,本来并非孤身一人。此刻在她对面,正目光灼灼注视着她,并为她的容颜、琴音所打动,而为之目凝神移的,还有一位梦想着“荡涤放情志”的诗人。正如吴淇所说:“曰‘美者’,分明有个人选他(按,即“她”);曰‘知柱促’,分明有个人促他”分明有个人在听他;“曰‘整中带’,分明有个人看他;曰‘踯躅’,分明有个人在促他”(《选诗定论》)。“驰情整巾带”两句,正是写佳人在这“选”、“听”、“看”、“促”之下的反应——多情的佳人面对着诗人的忘形之态,也不觉心旌摇荡了。但她不免又有些羞涩,有些踌躇,故又是“沉吟”、又是“踯躅”(已舍琴而起),表现出一种“理欲交战情形”;但内心则“早已倾心于君矣”——这就是前人称叹的“‘驰情’二句描写入神”处。在这种图画也“画不出的捉衣弄影光景”中,佳人终于羞羞答答地吐露了心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之语,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这就是诗人在“东城高且长”的风物触发下,所抒写的“荡涤放情志”的一幕;或者说,是诗人苦闷之际所做的一个“白日梦”。这“梦”在表面上很“驰情”、很美妙。但若将它放在上文的衰秋、“岁暮”、鸟苦虫悲的苍凉之境中观察,就可知道:那不过是苦闷时代人性备受压抑一种“失却的快东与美感的补偿(尼采),一种现实中无法“达成”的虚幻的“愿望”而已。当诗人从这样的“白日梦”中醒来的时候,还是会因苦闷时代所无法摆脱的“局促”和“结束”,而倍觉凄怆和痛苦。

古代诗歌鉴赏

: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骚》)、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文学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考试形式:主观题。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xx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有争论。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xx《约客》赵师秀。

20xx《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xx《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古代诗歌鉴赏整理

古代诗歌鉴赏一测试要点1.鉴赏古诗的内容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是写景的还是抒情的;再看具体的人、物、景。同时咏史的,还要看作者是客观评价呢,还是借诗咏怀呢?请看1994年这道高考试题:对下列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用,极富艺术感染力。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诸葛亮。

该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词句的意义。答案为d.这首曲为元代诗人阿鲁威,题目是《双调·蟾宫曲》。a项“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语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该项的意思与原诗完全相符。b项的干扰因素较大,《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故此处有人认为错了。其实从当时的历史形势来看,主要是曹操与孙权之争,刘备连立足之地还没有呢,刘备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c项“便成名八阵图中”一句出自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指由田、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诗歌前两句正式说明了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创业中的功勋。d项是对最后一句的分析。该项的分析偏离了愿意,该句是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而来的,又对魏、吴、蜀三方作了一个小结,并非指明刘、孙、曹三位英雄。

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有构思立意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更有利于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如1995年高考试题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的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响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有形象的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的鉴赏能力。答案为c.a项考查理解这首曲的结构,b项考查理解词语运用的作用,d项考查鉴赏作品的风格,对照这首元曲,这三项都是正确的。c项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楚该曲的基调。这首曲虽然风格雄健、高昂,但全诗主要是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非要表现什么“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业”。

(一)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夜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色。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他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香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的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的以“螺”作比,但一首将浩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得青螺,一首将倒影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的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五)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船。“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试题分析]。

(一)答案为c.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能力。宋代赵师秀的《约客》,写的是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的情景。前两句描写环境:黄梅时节,雨多天闷,长满青草的池塘里蛙声不断。雨声、蛙声为什么特别清晰?原来是他在静候着友人的到来,夜越深,声音就越显响亮。第三句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最后一句只是写了诗人的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的细致入微。由于孤独一人,下不成棋,“闲敲棋子”,正体现了主人公孤独中的苦闷,而不是如c项中所说的“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

(二)第1题,答案为c.能力层级e极。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杜甫很喜欢用这种题个,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种景色,两副对联,十分工整,但合起来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这首《漫成一首》写月夜泊船,写夜景,但作者并没有从天上之月写起,却先写水中之月影“去人只数尺”,意思是说月影靠船很近,与“江清月近人”意境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句写船中樯杆上挂着照亮的灯,在灯光下,显得宁静、柔和。可见此时的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平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这两句由“江月”到“风灯”,由远及近。接着三四句又由近移远,写到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非常和谐。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的诗人猛地惊醒,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但读者的感受恰还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c项的错误有两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并非“江风吹打桅灯”;如果把它与前一句“江月”相对应来看,也不能理解为动作。

第二处是,这一句写的还是静景,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也是不当的。第2题,答案为c.能力层级e极。题干上将《漫成一首》在写作上的特点已经说明,即每句写一景,四句分别写了越、灯、鹭、鱼四景,而四景又组成了统一的意境。c项诗中分别描写了丽日、花草、飞燕和鸳鸯四景,动静结合,组成了安谧、宁和的意境,与原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a项诗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只有前两句写了两景,而后两句是述怀。b项诗为唐朝裴度的《溪居》,写了“清溪”、“古木”和“水禽”三景,第四句“红尘飘不到”不能算写景。d项诗为柳宗元《江雪》,前两句写了两景,后两句合起来才算一景。故这三首诗的写法与杜甫《漫成一首》诗写法都不同。

(三)第1题,答案为b.第一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字理解错了。第2题,答案为c.该项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没有错误。第二句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完全正确。因为首联只是写了李凝所居的环境,并未有“隐逸思想的流露”。

(四)这道题选了两首唐诗作比较鉴赏分析。第一首《望洞庭》,诗人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诗的大意是:澄澈空明的洞庭湖水与秋夜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一派宁静和谐的境界,迷蒙的湖面仿佛是一面未磨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山越显青翠,水越显清澈。山与水浑成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第二首《题君山》,诗人从水中的倒影来描写,并生发联想。起笔先描写君山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洞庭比作湘水女神的妆镜,把君山想象成镜中映出的倒影,女神正对着妆镜欣赏自己的秀鬟。诗的大意是:广阔的洞庭风平浪静,烟波浩淼,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是多么凝重,凝视倒影,只见翠山不见碧水。这大概就是水中女仙梳洗的地方吧?这水中倒映的君山多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第1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对诗中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这两首诗描写的洞庭,角度是并不相同的。雍诗所见的景象完全是在白天,并无半语出自月夜。所以“烟波不动”没有写月光下的景象。第2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两首诗意在描绘洞庭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刘诗高旷超俗,雍诗精巧清丽,但无论是哪一首,要说是读后就能“油然而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可能过于勉强了。

(五)答案为d.本题考查是个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级。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代托咏蝉寄意的名作。诗歌并未写景,哪里来的“寓情于景”?“事、景、情、议融为一体”的说法更是完全偏离了本诗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相关范文推荐
  • 11-28 会计一周实训心得体会(汇总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技巧和人生态度。现在,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读一篇来自知名作家的心得体会,体味其中的智慧和感悟。
  • 11-28 小产权的协议书(汇总18篇)
    对于涉及重大利益的合同协议,双方应当谨慎对待,充分了解合同条款,避免主观误解或陷入不利的境地。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合同协议的典型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11-28 语文素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6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这些范文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能
  • 11-28 观看历史选择心得体会范文(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加以发扬和利用,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继续往后翻阅,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思路和
  • 11-28 爱国主义为题演讲稿(优质22篇)
    爱国是对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珍视,是对祖先智慧的敬意。爱国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表现,如何培养爱国情怀,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爱国主题的优秀音
  • 11-28 物业客服年度总结(优秀18篇)
    年度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回顾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过去一年内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不知道如何写年度总结,可
  • 11-28 岗前培训服务协议(精选21篇)
    通过服务月的开展,企业可以与社区、政府和公益组织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最后,希望服务月的举办能够成为社区发展的新常态,让我们一起为社区的未来努力奋斗。
  • 11-28 保护环境学校的建议书(专业18篇)
    学校的校园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机会,让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老师和同学们都彼此关心和照顾。如何在学校中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以下
  • 11-28 七年级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热门20篇)
    家长会是家长聚焦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学校举办的家长会活动,了解一下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敬爱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叔叔阿姨们:
  • 11-28 装修公司安全监理总结(通用21篇)
    在装修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房屋的结构、功能需求和个人喜好,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装修案例,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风格和布局的装修效果,帮助我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