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汇总8篇)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10-15 13:45:07 作者:雅蕊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汇总8篇)

教案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随机选取分别为:大班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前的必备准备工作。 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大班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一

1、自学字词,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预习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交流(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地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

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什么是屏障?

“人造屏障”又指什么?这里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人造屏障”?

……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完成填空:

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学习第1、2节

(1)读课文,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交流:澳大利亚人非常文明。哪些地方看出?

交流并出示:

陈旧 宽敞整洁 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 座无虚席 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 阅读书报 闭目养神 压低嗓门 窃窃私语

(2)有感情地朗读第1、2节。

(3)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复述课文第1、2节。

2、学习第3——6节。

(1)指名读,思考:“人造屏障”指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的“人造屏障”?(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

(3)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默读第3——6节,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提醒、责备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小外孙变化的有关语句。

交流,品读这些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撒尿危机”。

(4)小外孙的这声嚷嚷,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了一块石头,原本静悄悄的车厢,顿时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骚动”一词与前文的哪个词语相呼应?(第2节中的“安静”),“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齐读第5节。

(5)展开合理想象,填空:

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牵动了满车厢乘客的心。一位金发女郎 ,

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 , (谁,怎么做) ……

(6)复述方法指导。

四、总结交流

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墨尔本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城市。这不仅仅是因为它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更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时时让人感到温馨。在商店里、在车站上、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微笑。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板书设计: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澳大利亚人 小外孙(撒尿危机)

化解

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从课题入手整体进入,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根据预习说说对“屏障”一词的理解,然后说说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造屏障”的。从课题出发概要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本环节旨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

复述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还处于实践阶段。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班中已有部分学生能借助填空,将这个小故事复述出来。但是仍有一些孩子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喷雾器,透明玻璃杯,清水,白纸,平面镜,三棱镜,手电筒……

2.准备制造彩虹的步骤图。

3.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彩色世界·人造彩虹》。

活动过程:

1.教师让幼儿猜谜语,引出活动的主题。

2.教师利用手电筒和三棱镜把光折射到墙壁上,让幼儿观察人造彩虹的的颜色,引发幼儿制造彩虹的兴趣。

3.教师出示制造彩虹的教育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4.向幼儿介绍制造彩虹的方法步骤及需要的材料,并提出实验要求。

a.利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制造彩虹。

b.将一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盛清水斜搁在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地上放一张白纸,调整玻璃杯的角度和白纸的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彩虹。

c.让太阳光斜入水盆,平面镜斜置在水盆里,观察墙上光线的变化。

d.利用手电筒、三棱镜重复实验。

5.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材料,工具,玩制造彩虹的游戏。

6.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制造彩虹的过程与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交流(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地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

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什么是屏障?

“人造屏障”又指什么?这里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人造屏障”?

……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完成填空:

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学习第1、2节

(1)读课文,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交流:澳大利亚人非常文明。哪些地方看出?

交流并出示:

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

(2)有感情地朗读第1、2节。

(3)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复述课文第1、2节。

2、学习第3——6节。

(1)指名读,思考:“人造屏障”指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的“人造屏障”?(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

(3)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默读第3——6节,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提醒、责备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小外孙变化的有关语句。

交流,品读这些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撒尿危机”。

(4)小外孙的这声嚷嚷,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了一块石头,原本静悄悄的车厢,顿时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骚动”一词与前文的哪个词语相呼应?(第2节中的“安静”),“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齐读第5节。

(5)展开合理想象,填空:

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牵动了满车厢乘客的心。一位金发女郎,

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谁,怎么做)……

(6)复述方法指导。

四、总结交流

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墨尔本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城市。这不仅仅是因为它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更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时时让人感到温馨。在商店里、在车站上、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微笑。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板书设计: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澳大利亚人小外孙(撒尿危机)

化解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四

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1、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感受澳大利亚人民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试着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1、同学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家知道文明素质是指哪些吗?学生交流。

(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

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板书课题: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

可能提出的问题:

(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造屏障”?为什么打引号?……)

4.交流: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解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 车况 )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 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 )自发地用( “人造屏障” )帮助我们化解了(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的事情。

1、学习1—2节

(1)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从1、2小节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交流:澳洲人非常文明。哪些地方看出?

交流出示:

陈旧 宽敞整洁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 座无虚席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 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

(2)有感情地朗读好1、2小节。

说明:多让学生个别读一读,感受安静文明环境,让其身临其境。

(3)请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选择一个内容说说。

(4)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课文1、2节。

说明:先让学生运用关联词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再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由易到难,设置坡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澳洲人的文明素养很高,他们有着多么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5)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平时是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也是这样。

2、学习3—6节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懂得做人要真诚、热情,要与人为善。

二、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对课题质疑,并试着解疑;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课时:1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复述。

2.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懂得做人要真诚、热情,要与人为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出示课题: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通过预习课文,你们了解了主要内容,现在能不能看着提示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吗?

完成填空:

课文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和人们()的'表现。

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自发地用()帮助我们化解了()的事情。

2.小结板书: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六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不少地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看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更要看课堂教学是否体现课改精神;在评价方式上,不仅有专家评课、领导评课,而且增加了教师自评和学生及家长的评课。但无论是何种评价方式,其评价思路大致相同:评价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先肯定教师的成功之处,再指出不足之处(以正面评价为主),然后提出改进的目标和希望(课应该怎么上)。我们姑且将这种评价方法称作“正评法”。

“正评法”在课程改革启动的第一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一阶段的教师对课改还处于摸索阶段,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课改的理解。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多数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已经基本掌握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些方面还可能比评价者思考得更深,悟得更透。这时再用“正评法”去肯定一番,提出一些希望,指导作用已经不大了,反而会束缚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手脚。

一个教师要受到多次评价。你肯定这些,他希望那样,开始时教师受益匪浅,多次受评之后教师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因为好课的标准是动态的、相对的,不同的评价者基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理论基础,对好课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每个评价者都以自己的标准要求教师,必然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越多越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小。于是,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正在向着统一的方向靠拢。尽管课程改革提倡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但在众多评价者好课标准的束缚下,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受到抑制,不得已只好“削足适履”了。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上出既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又充分展示个人教学风格、弘扬教师个性的课?这是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不妨换个思路,用“排除法”评课。即从课程改革的第二年起,评课不再将主要精力用于肯定什么、希望什么,而是关注教师有无与课改精神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方法。如果有,就要指导教师将其排除。“排除法”给教师松了绑,让教师感觉到,只要不违背课程改革的要求,课怎么上可以自己决定。

乍一看,“排除法”专门挑毛病,可能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只要让教师明确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要评价意见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多数教师都会乐于接受。当然,在评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事者明。绝大多数教师经过一年以上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即当事者明。评课者不能总抱着“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态度去听课和评课,也不必顾虑挑不出毛病别人会认为自己没水平。正确的心态应是客观公正,有多少讲多少。当然,对少数问题较多的教师,还是需要“指点迷津”的。

(2)整体衡量。不要孤立地评价一节课,而应将这节课放到学期教学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评价。因为一节课不可能反映出所有的新观念和新教法,教师难免出现与课改要求不协调的行为。为此,评课者应先听教师自评,弄清这节课在学期教学中的位置,了解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程时是如何考虑的,然后再进行评价,否则就会断章取义。通过整体衡量,引导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应用课程改革的新观念、新方法,而不必每一节课都要刻意体现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给教师一定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变“上出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课”为“在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上课”。

(3)换位思考。评价者发现教师的不足之处,应先换位思考:假如这节课是自己上,能否避免这个不足?给教师提出的改进意见,也应先思考:自己能否做到?有时候,评价者未作换位思考,其评价意见要么吹毛求疵,要么要求过高,要么脱离实际,对教师没有多大帮助。

(4)平等交流。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很难说评价者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就一定比受评者深,只是二者所处的角度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而已。一般而言,评价者面上的情况掌握得较多,而受评者可能在学科教学方面思考得更具体。这就要求评价者充分尊重受评者,认真听取受评者的自评,在此基础上结合听课情况进行评价。若是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不管不顾地说上一气,既可能是空话大话,又可能是无的放矢。教师左耳进右耳出,没有丝毫意义。当评价者与教师意见不一致时,不应该感到尴尬。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各自保留意见,也可以展开争论,但不能为了面子而进行学术压制。

(5)适度肯定。“排除法”原则上不进行正面肯定,但对特别好的做法,如紧扣课程改革要求又有独特个性、独特风格的课,应给予充分肯定,以便教师进一步发扬光大。必要时,还要进行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宣传、推广。

(6)正确归因。评价者挑出问题后,应先考虑受评教师有些什么优势排除这些问题,在评价时一并说出,让教师觉得自己有排除问题的能力,只是原来没有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并且得到评价者的真正帮助。反之,一味地将毛病归因于教师水平低、能力差,教师会觉得无望,多经历几次,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要进步就困难了。

总之,运用听课、评课手段,引导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在不同的阶段,评课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文档为doc格式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七

1、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列方程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这个认知基础,组织学生用讨论的方式比较原来学习的应用题和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新知识“新”在由一个未知数发展到两个未知数。

2、找到这个新知识点后,就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样解决这个新问题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把书上说的解题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在思考把哪个未知数设为x时,不是由教师指定,而是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把桃树的棵数设为x的道理。

3、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根据题意画示意图,从示意图中进一步深刻理解两个未知数(x棵和3x棵)的关系,在深入理解题意和题中的等量关系的.情况下,再列方程解方程,这样学生基本上能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4、而后教师用改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掌握水平。

5、整节课的教学始终紧题目扣等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效果较好。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篇八

聆听了顾老师的课,我觉得收获很多。我从以下几点来说一说:

1.让学生自主质疑,整体感知

顾老师从课题入手整体进入,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根据预习说说对“屏障”一词的理解,然后说说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造屏障”等。从课题出发概要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本环节旨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

2.设计有坡度的复述训练,有效训练学生语言能力

在课文教学开始时,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填空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知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主要说清事情的六要素就行了。随着教学层层深入,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对课文内容理解更透了,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第二部分抓住“骚动”这个词展开想象,对课文第4节中有关车厢里的.骚动进行详细复述的训练,为了减小难度,老师创设情景,请学生说一个人物情况,使学生有了模仿的例子,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详细复述从而人人都有了开口训练的机会。第三部分解决危机,先请男女学生分别读金发女郎、一位长者的做法,再请学生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两件事。通过多次复述,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再创造及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3.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在这一环节中,顾老师让学生分别找出小外孙尿急变化的有关语句,出示相关的句子,并将提示语中的关键词用红色强调,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通过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反复品读这些语句,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