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家庭的觉醒读后感(优秀5篇)

2023年家庭的觉醒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04:54:51 作者:灵魂曲 2023年家庭的觉醒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篇一

本书主人公陶姮在美国定居多年,于美国某大学任教授,在她童年之时因无心而犯下的一个过错,为了弥补这个过错,她与美国丈夫沃克一起回到了中国,希望能向当事人陶老师当面忏悔,得到陶老师的原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救赎。在中国,王福至通过他的关系网,在其中周旋游走,让陶姮见到了陶老师的家人,以及在精神病院里的陶老师。故事的最后,她得到了陶老师的宽慰,笼罩心中多年的阴霾一扫而空,觉醒之光开始迸发。

陶姮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后来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为了这件往事再次回到了中国。故事让我们跟着一个海外归人的视觉,从中看到了中国的种种,美国价值与中国传统的碰撞,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戏剧的冲突。

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这用来形容王福至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他擅于周旋在官场与村民之间,并透过自己的精明和关系网帮人办事,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继而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是一个很讨喜的一个角色,也是书中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我们也透过在王福至家酒桌上发生的事,看到了在这交际场上的种种潜规则,还有在这其中复杂的人性。

陶姮与沃克这一对夫妻关系如果用“恩爱”来形容未免显得过于片面,用“灵魂伴侣”来形容应该更加贴切。这是一对美国男人与中国女人的结合,这样的组合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些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产生冲突的,但他们并不藏着掖着,任何问题都是摊开来讲,从他们你来我往的言语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与美国价值的碰撞。他们能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共同成长,从而更加信任对方,了解对方。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相处的一种方式。这样相处方式应该是让很多人心生羡慕。

劝慰陶姮要放宽心,这也终于让笼罩在陶姮心中多年的阴霾得到了救赎。这件事的最后是每个人想要的结果,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再去探究陶老师究竟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不愿去想起。

梁晓声老师曾说过:我是可以写出很多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那么做。透过《觉醒》这部作品,我们同样能看到梁晓声老师的坚持。从这部作品里我们能读到浓浓的人情味,还有对人性的深入刻画,我相信这才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作品。也许它不畅销,但它能打动读者,我觉得这就够了。就如《觉醒》封面上的那句话: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篇二

近年来一直听很多人在说“你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用你的认知,在股票帮你赚钱”。

趁着假期看完这本书,慢慢理解“认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认知即是自己大脑底层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释很多事情,越是底层,他就能从本质上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很久很久之前,就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句话,你学到的东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还记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行动的,这就是学到的东西。

这本书也有一段对阅读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书,有感触,有触动的那些知识片段,没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记录总结一下自己有感触的`地方,不会是一个详细的读后感。

拆解任务的力量

拆解任务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们的整个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务安排。之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很焦虑,这个季度要做这么多任务,怎么做得来呢?然后秦粤大佬说,用甘特图把几个月要干的事情列出来,自己规划一下。列完之后就发现,原来糅在脑海里的那么多活,经过几个月的“排期”,一下子又变得目标可达了。一旦任务太多,人就会焦虑,就会慌,实际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务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比如在写一个复杂的程序,复杂的逻辑,如果只是一句简单的“完成这个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这个任务,就会退步,不知从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这个也跟演绎思维一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着开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动力,其实这个知识很多地方都有讲到,比如如何提升到达目标,就是把目标最大可能的细化,最大可能的衡量,这样达到这个目标就更快了。

平时每日给自己定的目标,每天的工作计划,都是越详细,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当下

我们本以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这样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脑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实际上要么是后悔过去,要么是忧虑未来。实际上都是无谓地担忧。还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当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体会身体。如果是在学习,就高度深度地学习。

脑海里不要同时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时想干太多活,因为那样不仅干不完,还会让自己更加焦虑,连当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元意识的觉醒

每次我们可以试图分出另外一个自己,告诉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个自己去监督自己,告诉自己要享受当下,把自己的杂念消除掉。

心流区域

学习一个东西,或者准备开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从心流阶段开始启动,而不要一畏地设置一些高难度的事情来达成。什么是心流阶段,就是在枯燥重复的区域往上走一点,在困难的区域往下走一点,就是心流区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们的精力是重新启动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时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个惯性,这样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给自己每天的时间段划分区域,每个时间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个时间段干的活不一样,这样效率会更加高。

认识大脑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篇三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梁晓声老师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第十届矛盾文学奖得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觉醒》写的是两个美国公民眼中的中国社会。整体氛围适宜用魔幻来形容,但是也现实到让人无可分辨。梁晓声老师用了一种幽默又戏谑的口吻调侃现实,写出了中国社会很多独特到可以说是奇特的现象。下面笔者通过分析三个主要方面来简要说明《觉醒》这本小说的精彩之处。

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本身是错误的,那么当时被批斗的家庭分子为了自保而犯下的错误可以被当成错误来清算吗?梁晓声老师在书中写到:“三十年前的旧账你今天从头倒扯它干吗?要论罪过不罪过,那首先是文革的罪过!文革是该忘记的事!”

陶姮不会忘记自己做过的错事,因为她毁掉了自己陶老师的前程和家庭,所以她就算知道那是印刻在那段历史中的一道伤痕,就算知道自己并不是故意的,也要回来和老师道一声对不起。但是陶老师却告诉陶姮这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错误,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在现实中,谁又能真正忘记那段痛彻心扉的历史呢?先不论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就连笔者这个90年出生的和文革丝毫没有瓜葛的人似乎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影响。我的爸妈天天在我耳边不自觉地说着毛主席语录和文革当年的口号,就连给我的女儿唱儿歌,唱的都是当年的红歌。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给予这代人的影响力是深入骨髓的,就算刻意回避,也会在无意识中流露出当年经历过这一切的记忆。

历史无法被回避,历史也不应该被回避。先不论是非黑白,正视文革当年的真实情况才是当今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王福至是《觉醒》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比较聪明会来事的中国普通农民。在《觉醒》中,王福至办事的方式就是请领导吃饭喝酒。这样的办事方法在中国社会中可以说是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虽然在外国人眼中这种方式很奇特,但是对于一个讲究排场、关系和面子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吃饭喝酒不能解决的。

为了不让人看轻,王福至在帮陶姮夫妇第二件事的时候特意弄了一辆“奔驰”来开,还给奔驰装了一个假的车标。这让我想起中国特别是中国小镇上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寨品:有对大城市中家喻户晓店铺的山寨,有对各种大牌奢侈品的仿制山寨,还有对外国著名文化符号的奇特山寨……这样的“山寨文化”可以算是中国社会中奇特的一景了。

在《觉醒》这本书中,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人物好坏的道德标准。领导们可以对下属颐气指使,也可以对蛮横的农民循循善诱。丽丽可以在酒桌上逢场作戏当一个色诱女,也可以在现实中做一个负责任的警花。王福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陶姮夫妇威逼利诱,也可以在听到陶姮得了晚期胃癌之后转而变成一个极度善良的好人。

整个座谈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发言是:这些老外认为在国外价值观是确定的,不容人们有争辩的余地,但是生活在中国,他们发现人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这让他们大开眼界,仿佛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原本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

在中国,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种种价值观都是不确定的,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演变。人们可以前一秒化身成为魔鬼,后一秒又化身成为天使。这大概就是如今魔幻现实的真相了。如果要突破这种现实,我们所必须的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牢靠,人人信服的价值观体系,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社会继续变成一个魔幻现实的舞台。

读完《觉醒》之后,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奇特的旅程,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又觉得和自己熟知的现实出入不大。梁晓声老师的这部作品反应了时代的特点,既深刻,又含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读一读这部作品,然后思考我们的社会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我们自身的信仰又应该何去何从。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篇四

梁晓声老师的新书《觉醒》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果然,这本书没让我失望。

梁晓声,中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经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知青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素材和灵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父亲》等等作品,都是颇负盛名的佳作。

故事起源于文革时期。按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知青小说。1975年,十三岁的陶姮与被打入“另册”的父母回到母亲的家乡劳改。她的外祖父是末代举人,曾是村里首富,为了给村里建学校,将大部分家产捐了出来。时代使然,这样的善人成了批斗中的“假善人”。陶姮一家三口不但被批斗,连外祖父的坟也被挖了,骨头被敲碎,扔进粪堆。批斗中,向他们发问的陶老师说,以前不动这坟,因为早料到了他们会被遣送回来,就是为了当众掘给他们看的。这样恶毒的话,让陶姮记住了仇人脸上的紫痣。

后来,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中的陶姮记错了交学费的事,误以为已经交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学费,又有同学为她作证,导致陶老师被扣上了“贪污犯”的罪名。这件事成了她心里的一个结。即使后来她去了美国,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没有忘记这件事。直到三十五年后,她得知自己得了胃癌,想到的,是一定要回老家,对陶老师一家人忏悔。

陶姮和洋丈夫回到她的家乡,经历了一系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从洋丈夫遭遇仙人跳,到路上遇到拿不到工钱、只能砍树卖钱抵工资的汉子们,再到耍官威和汉子们打起来、猎枪打中汉子的副县长……这些都是生活中并不罕见的事情,但是每一件都反映着我国的现实,带有我国的文化特色。

虽然陶姮以前曾在国内生活多年,但是世事变迁,同时,她的思维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变化后的家乡的一切,她都有些格格不入。她的洋丈夫更像是一个来看热闹的局外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的简单与这里的世故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受托人王福至的带领下,陶姮和洋丈夫一起去陶老师女儿陶娟家道歉。不料,陶娟叫来所有沾亲带故的人,甚至包括陶娟的二舅爷(村里的党支委),把他们围堵在家里,又是撒泼又是打架,要讹他们五十八万七千美元。这个举动着实大胆,但是很现实。若不是受托人王福至在进门前得知陶姮身患绝症,他很可能在这场闹剧中,成为一个两头吃的人物。但是,好在他还有良心,在混乱中给派出所通风报信。要不是派出所的一帮人马及时赶到,这场闹剧真是不知该怎么收场。

在派出所所长的口中,陶姮夫妇这趟了结私人恩怨的行程,惊动了县里、市里乃至省里的各级领导,这件事变成了一件任务。副所长的一番指责,看似是指责陶姮夫妇好心办坏事、考虑欠妥,又何尝不是在指责国人缺乏忏悔心呢?本来陶姮一家在文革中没少受到这些老一辈村民的折磨,但是这些村民可以把罪责推给文革,没有一丝忏悔的意思,还理直气壮地搞讹诈。即使他们被王福至说破这一点,也只是灰溜溜地离开,对陶姮没有表达任何歉意。陶姮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农民是最善良的,也想当面对她表达歉意,到头来,也只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副所长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这一点。而副所长提到能让这些农民忏悔的是钱,忏悔要用钱来换。因为他们穷了几辈子,穷得没了多少志气。这真是一针见血!作者对我国的现实,尤其是农村的现实,实在是看得透彻!

我不禁想起巴金先生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并且写了无数文章来忏悔。读了这本书,我更觉得巴金先生的想法是考虑到了国人的根性,很有意义。

我认为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陶姮和丈夫去精神病院看望陶老师。陶老师的变化非常大,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人,脸上的紫痣几乎看不见了,连陶姮都怀疑眼前的人是不是陶老师。这片紫痣,像是一个关于旧我的象征。陶老师内心的变化,也显现在紫痣的消失上。

他的“伪记忆”理论和“那不是真的”,在陶姮看起来,很像是否认事实的精神病人。同时,陶老师的话听起来很高深,又往往很有逻辑,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高人,但是他的超脱,又不像是正常人,让陶姮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

陶老师虽然否认了陶姮诬陷他一事,却记挂着当年他对她的一家人造成的伤害,对她诚恳道歉。陶老师出于好心,想减轻她的内疚,才否认五十块钱的事,却让陶姮以为是他精神不正常。这是何等荒谬可笑啊!

整个故事像是一本素描,每一页都是我国现实生活的缩影。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很不一样,但是,这种不同中也有相似。作者对农村的青年一代做了一个简略的描写和评述。和我们印象中吃苦耐劳的农民形象不同,农村的青年也主要是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方面,和城市青年如出一辙。而这样的农村青年会给农村带来怎样的变化,作者通过陶老师的话,也给出了解答:他们对土地没有感情,向往城市,会将家和土地卖掉,在城市的边角生活。直到他们手里的钱花光,也成不了城里人,他们的后代也很难成为城里人。在大力推行城镇化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并不乐观却很客观的判断。

整个故事里,只有一个常年生活在美国的女人陶姮,和身在精神病院的陶老师,是觉醒的忏悔者。其他人的麻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问题。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的旧思想早就不适用了,但是摸索了近百年,新的思想文化规范还是没有立起来,这就导致本书中的故事一再上演。但愿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国人的精神文明也能有所长进。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篇五

作家梁晓声在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文学创作的态势丝毫未减,佳作频出,继续给文坛和读者带来不凡的惊喜。五月初,其潜心创作的转型之作《重生》出版,广受好评,凭此作夺得了“第六届当当影响力小说作家”荣誉称号。最近,新华先锋又推出了他今年的另一部重磅长篇巨制《觉醒》。

梁晓声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尽管在中国文坛不乏独特性的作家,但梁晓声的独特性有其厚度、广度和深度,这在一般作家中是罕见的。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当过知青,早期以知青文学领军文坛。他经历过20世纪中国社会普遍经验的洗礼和淬炼,他的人生轨迹和文学表达,很大程度上就是新中国发展的映射。这些,在《觉醒》里都有所体现。

定居美国多年、在某大学任教授的小说主人公陶姮,在美国丈夫沃克陪同下回到中国,为了弥补她童年时期犯下的一个过错,要向当事人当面忏悔。首先,这样一种角色的设定颇有深意,在特殊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去国多年后,以海外归人的视角,来窥察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经历中国故事,印证中国感觉,其中也突显出中国传统与美国价值的碰撞,戏剧冲突性初露端倪。

二人初到人生地不熟的所在(虽然陶姮从小在此生活,却已离开多年,对此只有残存的记忆),就需有一个人充当向导的角色——王福至。这是小说中塑造得极成功而讨喜的一个角色,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周旋于当地官场和村民之间,混得风生水起,是个交际达人,通过自己的精明和关系网,实现能使自己获得成就感的人生价值;甚至以陶姮眼界之高,也逐渐发现其可爱之处。王家的酒桌成了一档“圆桌派”,专有一章写在这酒桌上发生的事儿,三巡酒过,微醺之间,透过食客之口,道出交际场上的潜规则,农民生活与意识形态,人性的复杂与多义……好一派生动而饱含讽刺意味的人间浮世绘。

通过王福至的牵线搭桥,陶姮见到了因她小时候犯错误而受到诬陷的陶老师的家人,以及“隐居”在医院里的陶老师本人。陶老师是陶姮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见陶老师一节,本当是全书最吸引人最贴合主旨的高潮,是最适合用饱满淋漓的笔墨尽情书写的部分,梁晓声却做了“软处理”;当陶姮向陶老师提及对往事的忏悔时,陶老师竟已全然忘记了那件往事,更将陶姮记忆中的往事,说成“伪记忆”,劝慰陶姮放宽心。陶老师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不去想起,作者没有提及,结果总是令人欣慰的。陶姮向老师当面忏悔,完成自我救赎;往事随风飘散,陶老师的晚年还算是幸福。无分孰对孰错,这是历史的遗憾,任谁也是没办法阻挡和逃避的。

陶姮回国后经历一系列故事的过程,也是逐渐觉醒的过程;从特殊岁月里走来的她,坚信“天谴”——这两个在她十三岁时狠狠折磨过她的字,在她四十八岁的现在,又开始威吓她,迫使她势必要去化解一个埋藏在内心深处几十年的悔恨,才能收获内心的坦然。被质疑、被误解、被嘲讽,直至最后一刻,陶老师对她的劝慰,使笼罩在心头多年的阴霾一扫而光,觉醒之光开始闪现,为她以后的生活注入勇气和力量。

陶姮与沃克这一对夫妻关系也颇值得玩味,用“恩爱”形容二人的感情太过肤浅片面,二人是灵魂伴侣。美国男人,中国女人,这样一对国际组合势必会产生一些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的冲突,但二人任什么事情都摊开来当面谈,有关于中国传统与美国价值的碰撞,也多透过二人你来我往的言语中道出;即便有所争执,也是理性的争执,并不会因此而迁怒对方。二人相敬相爱,在彼此的精神上、思想中汲取生活营养,共同成长,从而更信任和了解对方。笔者由衷喜欢这样一种夫妻间的相处方式。

作家恢复了创作自由。这些作品,以反思的视角观照时代和人性,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觉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可称之为“新文化反思小说”,这里的“文化”含义更广,不单指那段特殊岁月,更包含中国农村的前世今生、中美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等;反思的视角也更宏大,立足于21世纪,展开了国际视野。

梁晓声善于描写卑微者在逆境中的人性之美,他一直被当作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透过《觉醒》,他想告诉读者,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牺牲和觉醒的意志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在对人性的窥探和历史的深思中,体味生命幽微处辽远的情义与感动。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充满现实思考和哲学意味的长篇小说佳作。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2023年吹牛爸爸的奇幻之旅读后感(大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10-07 百家讲坛读后感(模板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
  • 10-07 最新下次开船港读后感(通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
  • 10-07 最新泰戈尔海边读后感(汇总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
  • 10-07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读后感(实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
  • 10-07 最新读寓言故事读后感 寓言故事读后感(实用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 10-07 朝花夕拾读后感(优秀6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
  • 10-07 银铃儿小丁当读后感 读后感读后感(优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最新童年第十一章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 掩耳盗铃读后感(汇总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