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2023年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精选5篇)

2023年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09-26 13:12:35 作者:碧墨 2023年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篇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子鸟》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初步了解鸟的外貌特征

2、利用不同素材进行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3、激发幼儿对鸟的兴趣,并喜爱大自然。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认识鸟的外貌特征。

难点:能独立完成叶子鸟的制作。

1、各种鸟的图卡

2、有关鸟叫的cd

3、各种树叶若干

4、纸卡,胶水,彩笔

1、教师先播放鸟类的`叫声,让幼儿欣赏。在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2、继续播放音乐,让幼儿欣赏各种鸟的图卡并提问。

(1)请幼儿说说倾听地感觉,模仿鸟叫声。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鸟的各种特征。

(3)让幼儿假想自己是只小鸟,张开翅膀,来一段即兴的,自在的律动仿真飞翔。

3、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叶子并引导幼儿思索,我们可以利用叶子做小鸟。

4、向幼儿介绍叶子鸟的做法。

(1)请幼儿将叶子拼贴在图画纸上。

(2)再利用添画的方式在拼贴的叶子旁绘画,完成一只叶子鸟。

(3)完成后,展示幼儿的叶子鸟,并互相欣赏。

本学期小班科学课程分4单元。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春天的植物—花草,为了更好地引出第二单元—鸟的认识,这节课主要起衔接作用。本班幼儿年龄差异较大,所以幼儿的认知理解能力水平不同,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最后以手工课的基本要求设计本教学活动。教学准备中,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准备小鸟的图卡应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外貌特征代表的几种就可以了。

活动延伸部分:

1、可以让幼儿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素材制作小鸟

2、让幼儿多关注小鸟,小动物;爱护它们,保护环境,更好地做到情感迁移。

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篇二

二、在自主操作中,了解吹泡泡与工具的关系

三、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泡泡液、毛巾、塑料吸管、铁丝圈等物品

(师:请问小朋友都玩过什么游戏啊?之前老师在洗碗的时候,倒入洗洁精,洗着洗着发现了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游戏吗?)

1、教师拿出吸管在泡泡液里一蘸,轻轻一吹,吹出泡泡,激发幼儿的兴趣

2、分发吸管给幼儿,让幼儿都尝试吹泡泡

(师:小朋友吹泡泡时,是用嘴巴轻轻吹气,而不能吸气,否则就会把泡泡液吸进肚子,还有不要对准同伴的脸吹泡泡,要会保护好自己)

3、吸管成功能吹出泡泡后,再介绍其它材料

(师: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魔法袋,里面装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4、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哪些物品能吸出泡泡,哪些物品不能吹出泡泡

5、请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于支持与帮助

6、请幼儿将实验能吹出泡泡的物品放进篮子,将不能吹出泡泡的物品放回袋子里

提问,哪位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能成功吹出泡泡的?

为什么能吹出泡泡,泡泡是从什么位置钻出来的?

不能成功吹出泡泡的物品,为什么呢?

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用洞洞或者缝隙,这些有洞洞或者缝隙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今天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大家开心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吹出泡泡;还有哪些不能吹出泡泡的物品;怎么样能吹出又大又圆的泡泡?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一起探究。

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篇三

1.体验感受眼睛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2.知道不好的习惯会影响视力,体验戴眼睛的烦恼,在生活中尊重关心戴眼睛的小伙伴。

3.知道基本的护眼常识,形成正确的护眼习惯。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戴眼镜的小老鼠

感受戴眼镜的不便及苦恼,体会良好的生活、学习、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体会良好的生活、学习、生活习惯的重要性,知道在生活中保护眼睛。

教师准备一个老鼠布娃娃与教科书第18页图。

1.激趣导入:教师出示一只可爱的老鼠布娃娃,讲小老鼠的故事。

2.看图讨论:出示书上:18页教学挂图,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指明学生在全部交流。

4.小组讨论:阅读教科书19页,看看眼睛跟小老鼠带了了哪些烦恼?

5.小结:你想对小老鼠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眼睛作用大

教学重难点:体验眼睛的重要作用,感受眼睛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万花筒、放大镜、漂亮的图书、美丽的图画等。

2.学生准备小眼镜或用铁丝弯成的“眼镜”,调查影响视力的坏习惯。

活动过程:

1.观察和发现:如果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游戏--蒙眼睛画鼻子。

3.体验活动。

(1)每位学生将玩具小眼镜或铁丝弯成的“眼镜”架在鼻梁上,体验跑步、游戏、写字等几项活动。

(2)交流感受:说说你周围的人戴眼镜的烦恼。

4.教师小结:看来戴眼睛真的是很不方便啊,我们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啊。

5.读儿歌:书第20页。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让眼睛更明亮

教学重难点:知道护眼常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护眼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教科书第21页下面三幅图排演情境小品。

2.教师自制日历牌、图片与表格。

3.师生课前共同调查保护眼睛的方法与“爱眼日”的资料。

活动过程:

2.讨论交流:

(1)学生先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代表发言,师归纳。

如:要坚持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躺着看书……

3.看图辨析:教师出示几组图片学生辨析。

5.小结要点: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让眼睛更明亮。

6.介绍爱眼日(略)。

7.启发行动:爱护眼睛,你的行动是什么?

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篇四

在尝试的过程中感知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

能滚动的物体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物体滚动”

教师: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滚吗?

2、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能滚动物体。

教师:你带来的.是什么?它能滚动吗?

3、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教师:你们玩玩、试试,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起来。

1、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经验明确什么是“滚动”

(1)、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这些物体按照能否滚动进行归类。

(2)、请幼儿演示,明确什么是“滚起来”,并检验这些物体能否滚动。

(3)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动作表达“滚动”。

(4)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这些东西为什么能滚起来呢?

教师小结:这些物体,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球体······在一般情况下,圆状物体都可能回滚。不过,事情不一定就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只有试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滚起来。

小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篇五

大小、长短、前后、上下

1.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复习巩固大小、长短、前后、上下的概念。

2.培养幼儿动作灵敏、反应迅速、动手动脑的能力。

大、小球(与幼儿人数相同)、大小盆各一个、长绳短绳各一条、长短毛线绳与幼儿人数相同、长桥短桥各一座、玩具娃娃(娃娃前放有8片雪花片,后放有8个易拉罐)、大树一棵(树上有与小圆点幼儿数相同的小果子,树下有与大圆点幼儿数相同的大果子)大圆点、小圆点的粘贴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附儿歌《大家拍手笑哈哈》。

(一)开始部分

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自由选择大圆点、小圆点进入活动场地。儿歌《大家拍手笑哈哈》导入。简单说明户外活动要求。

1、复习巩固区别大小。

出示许多大小球大盆小盆让幼儿观察。

师:场地上放有许多球,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球有什么不同?

幼:有的球大有的球小。

师:请大花把大球拿起来,放到大盆里,请小花把小球拿起来放到小盆里。

幼儿边操作,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你拿的是大球还是小球?再交换活动一次。

幼儿之间互相比较,谁的大谁的小。

2、复习巩固区别长短。

出示二根绳子,一根长绳,一根短绳。

师:场地上放有两根绳子,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着两根绳子有什么不同?

幼:一根绳子长,一根绳子短。

师:请大花走长绳小花走短绳。

幼儿边活动,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你走的是长绳还是短绳?再交换活动一次。

幼儿每人取一根毛线绳,互相比较长短。说出谁的长谁的短。

3、复习巩固区别前后。

出示玩具娃娃让幼儿观察哪是前面哪是后面。

师:请大花去娃娃前面玩,请小花到娃娃后面玩。

幼儿边活动,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你在哪里玩.幼:我在娃娃的前面玩或我在娃娃的后面玩.再交换活动一次。

游戏:看谁反应快。师:小花站到老师前面,大花站到老师后面。再交换活动一次。

4、复习巩固区别上下。

出示大树,让幼儿观察树上有什么?树下有什么?

幼:树上有果子,树下有筐子。

师:请大花去摘树上的果子,小花去拿树下的筐子。摘到果子的大花,请把果子放到树下小花的筐子里。

幼儿边活动,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你在哪里摘的果子?要把果子放到哪里?再交换活动一次。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观察,说出头在身体的上面,脚在身体的下面。

游戏结束:幼儿按大小头饰分成两组,分别跑过长短两座“桥”大花去拿树下的大果子,小花去摘树上的小果子,再分别到玩具娃娃的前边与后边。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瓶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透明容器装水前、后的影像变化。

2、注意幼儿安全的操作,培养实验的安全意识。

3、幼儿学习记录物体的影像变化。

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透明玻璃瓶,图片,毛巾,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瓶子,了解瓶子的形状,材料。

提问:“小朋友们看,这些都是什么?”“你们看这些瓶子都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从形状,大小,材料,等方面进行观察。)“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你们看看这些瓶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注意引导幼儿说出瓶子的材料和透明的特点)

“原来这些瓶子都是玻璃做的,透明的。那我们拿瓶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引导幼儿透过空的瓶子看物体,观察物体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1)幼儿透过瓶子看周围的'物体。

提问:“你们有没有试着用空瓶看东西?”“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瓶子去看一看周围的东西,看看他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分批拿瓶子,以免过于拥挤)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你刚才是怎么看的?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变化?”

(3)幼儿透过瓶子看记录表上的图片并进行记录。

(2)“刚才我们看了周围的东西,我们的记录纸上有漂亮的图片,你们可以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仔细的看一看,可以想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看,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4)幼儿相互进行交流。

3.引导幼儿在瓶子里装上水,透过装水的瓶子看图片,并进行记录。

(1)猜想:“刚才我们用空的瓶子看东西,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在瓶子里装上水,看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验证:“刚才小朋友们猜得都不一样,到底谁说得对呢?让我们来试试好吗?装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引导幼儿分批装水并帮助幼儿将盖子拧紧,将瓶子和手擦干)

(3)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第二张记录纸上。

(4)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4.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使所照成像变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