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论自由读后感(优秀10篇)

2023年论自由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3-10-06 15:24:13 作者:紫衣梦 2023年论自由读后感(优秀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论自由读后感篇一

《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意义深远,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书中有言“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也就是说,在密尔看来,即便一个错误意见全部错误,正确的意见包含了全部真理,那么,不允许人们讨论和提出挑战,就意味着持有真理的人们实际上会不再思考以至于成为一种偏见,也就不会对这个道理的理性依据有领会和认知。而作为正确的真理,由于这样也会出现逐渐丧失其真理地位的危险,也阻挡了这个真理实际上的效力。因此,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永远不窒闭他人的意见和思想,不干涉他们的思想和讨论,而且要欢迎任何形式的讨论,才能让社会整体更加接近真理。

人们拥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后,因为思想的不同,个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便谈到了个性自由的问题。密尔调发展个性是个人独立、个人解放的根本要求:“凡是听凭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属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个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可是要由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就要使用他的一切能力了。”

人的个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个性自由理应得到推崇。为了给每人本性公平的发展机会,就必须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然而看看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制度,无论是打着三纲五常、“亡天理灭人欲”,还是以国家、集体的名义阻碍个人追求,实质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在论述个性与发展是一回事之时,密尔强调只有培养个性才产生出或者才能产生出发展得很好的人类。而且,密尔还强调,首创性是人类事物中一个有价值的因素,以及坚持天才的重要性,坚持让它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得自由舒展的必要性。我们不能试图用一个模子来范铸人们,应对个性的任何显著表示宽容,只有支持鼓励自由和境地的多样化,这两个人类发展所必要的条件的发展,才能使个性保住它的根据,避免个人性格的各项情况日益趋于同化。纵观近现代富强起来的欧美国家,无一不建立在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公民素养的国民之上。

谈到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密尔指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这一点其实是个人自由的界限的再阐述,只牵及到私人的个人行为不应当受社会的干涉,特别是不能因为公众的喜好厌恶而强制“异端”也要和他们一样“统一”。

而什么时候公权力可以干涉个人自由呢?密尔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举个例子说吧,比如对罪犯的惩罚、剥夺他的自由就是为了防止其对他人的危害。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权对个人行为进行裁判,并对他进行强制判决。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只应是为了防止他人利益被损害,不可以更进一步,社会不能非法干涉个人合法自由。

论自由读后感篇二

爱和自由,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教学理念,在里面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很多的理念和我之前的教育方式冲突。“比如当学生有一些游戏建议,并且在做游戏高兴之余开始插嘴的时候,我常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板下脸来,弄的学生常常开玩笑说“老师开始发飙了”。然而控制学生的效果也不见得很好。突然想起了自己读书的时候,学习到一个新知识以后我们就会窃窃私语,但这些话不外乎与学习的知识有关。并且很神奇的时在我和同学窃窃私语后对这个知识点记得会更牢。当时对老师面红耳赤的训斥很是厌恶,我想此时学生对我也是如此吧。这本书的中心恰巧说中了原因,要给孩子自由。给他们想象与接受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剥脱了孩子的自由与想法。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学生的错失,而应该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不要对学生说,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不可以,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老师应该给学生爱,在他们的.成长中,会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想要得到老师的爱。学生调皮的时候,可以过去轻拍一下,学生可能就能听话。老师与父母的爱能给孩子自信心,有利孩子的成长。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这点我倒还是做到了一些。当学生说我来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遇到困难准备后退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可以举例说某某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比她更糟,但是好在他第三次更努力了,比第一次更好,于是一次次的进步,他终于成功了。

总之需要改正的不要制止孩子想要做的,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孩子的过失,给孩子爱和自由。爱一定很重要。

论自由读后感篇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芬所写的一首诗。由此可见自由的宝贵。失去了自由,那金钱,名利等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自由的拥有也有一定的约束。

自由需要约束,没有约束的人便得不到自由,还会反而失去更多自由。20xx年5月7日晚,著名音乐家高晓松在北京东城区,因醉酒驾车并且发生四车追尾事件,而导致四人受伤。他对此这样说:“我一直以为喝酒能给人自由,最后却因喝酒而失去了自由。”人人都渴望自由,每个人都希望无拘无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自由是在约束下产生的,没有了约束的自由,便如同美国的亨利·罗伯特说的那样“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最宝贵的,远远超过其他,失去了自由便等于一无所有。美国第一个黑人国务卿克林·卢瑟·鲍威尔,出生于纽约,在南布朗克斯长大,父母都是来自牙买加的移民。童年的鲍威尔非常贫困,艰苦磨难没有阻碍鲍威尔的奋发成功,为了追寻自由以及黑人与白人间种族平等。他不断努力,在种族意识仍很强烈的美国赢得了白人和黑人的尊敬和爱戴,为美国黑人获取自由做了巨大贡献。鲍威尔深知自由的价值,为了自由生活他也放弃过一个极有可能成为第一届美国黑人总统的机会。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生活便会黯然失色,生命也会失去光彩。的确,“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宝贵的自由,那他就只能永远的做奴隶。”

自由需要约束,有了公路的约束,汽车才得以自由疾驰;因为有了峡谷的限制溪水才得以自由流淌;因为有了海的阻挡,鱼类才得以自由遨游。自由也是珍贵的,拥有了自由才会拥有其它一切的美好。

论自由读后感篇四

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

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

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

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

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

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

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

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

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

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

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

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论自由读后感篇五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读后感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论自由读后感篇六

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己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心孩子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愿意和你沟通。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游戏等方面的'自由。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上的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论自由读后感篇七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加油!

论自由读后感篇八

在放假期间我就迫不急待地让妈妈给我买了《生而自由》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十分感动。同时也由衷的希望要是所有人都要这样爱护动物就好了。这本书讲述了一只狮子——爱尔莎被乔治、乔伊养大,长大后的它既具有狮子的野性,也拥有对人类的温情。当它两岁大时,它开始渴望原野,渴望自由。后来,爱尔莎的养母乔伊,把它放回原野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最令人我感动的还是放生的那一刻……当时爱尔莎已经初步掌握了捕捉小动物的技巧。而喂养它的乔治、乔伊为了让它回归大自然却消无声息的离开了。第二天他们去找它,却发现小狮子生病了,全身肿痛,皮毛也变得毫无光泽。这时乔治、乔伊精心照顾它,使它慢慢康复。尽管也不舍得爱尔莎,却在它好后,又忍痛把它放回森林。

乔治、乔伊他们那种保护动物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为了保护爱尔莎不惜一切代价,不求一点回报。甚至对危险也不屑一顾。他们只是希望爱尔莎能适应大自然,拥有一个真正的家,生儿育女好好地生活。同时也开创了被人工驯养过的野生动物在没有父母教授捕食技巧,而被成功放归大自然并被同类接受的先例。这更让我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大家一定要爱护动物。让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幸福的生活。

论自由读后感篇九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的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每一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爱不是你想的这样爱孩子就可以爱孩子。不是这样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爱孩子,就要关心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他的成长,用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自己和孩子一起快乐、自由的成长!

论自由读后感篇十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另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们要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就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你每天总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就更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总之,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10-06 2023年英文读后感 简爱英文名著读后感(实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
  • 10-06 经典小说读后感(优质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
  • 10-06 2023年爱的教育上学读后感(模板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
  • 10-06 2023年橡树读后感丁尼生 橡树上的逃亡读后感(优质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
  • 10-06 漏的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
  • 10-06 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给加西亚的信读后感(优秀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
  • 10-06 最新家乡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 10-06 最新大国政治的悲剧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通用9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
  • 10-06 最新护士的个人工作的自我鉴定 护士工作个人自我鉴定(大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 10-06 最新曾子杀猪读后感(精选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