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10篇)

最新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3-10-15 05:43:12 作者:笔尘 最新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10篇)

范文范本提供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示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关注核心问题,突出重点,做到言简意赅。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有余数的除法篇一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草莓图、小棒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篇二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个草莓磁扣。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1.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

例1.6÷2=3(盘)

7÷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篇三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是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组分5根,可以分4组,还多3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7÷3、8÷3、9÷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3、在讲解和教授学生的竖式计算时,我的语言不够规范,只说明“靠近被除数”却没有点明不能比被除数大,所以学生在单独计算时,容易犯“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

教学时要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教学时以例题2为重点,先教例题2,有余数的除法,而例1余数为0的除法竖式在习题中出示,这样处理,可以很好的避免学生在计算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情况。

4、同研一节课,在听了史老师的课后,我又发现她板书很规范,小至一个等号,她都用尺子打好,在这方面很值得我学习,不但给学生很好的表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做事认真的态度。

有余数的除法篇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掌握乘除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3题。先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再做练习。

2、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第2题,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练。

4、第4题。可以采用同桌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

5、第5题。应该先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再列式计算第二个问题,而不能用一个算式去解答两个问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6、7题。要先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和乘法两步计算式题

的运算顺序,概括得出:加减是同一级运算,乘除是同一级运

算。

2、第8题。也可以采用1人提问、全班抢答的方式进行。

3、第9题。先出示第一问的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然后提出“如果每行种8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八、九、十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3个课时的重点分别是:乘法计算;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

应用题;

乘除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可先对口令,再计算。

2、第2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3、第4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算式和意义之间的联

系。

4、第5、6题,要注意比较。

5、第7题,首先要理解图意。编完后,可让学生把一道乘法应用

题和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8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2、第9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

解答方法。

4、第13题,可以补的问题有两种补法,分析比较两种补法。

5、第14题,可以补的条件有四种,先让学生说说,再进行补充。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三)

一、教学建议。

1、第15、16题。前两课时中已经复习过,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

2、第17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8。

3、第18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个9是多少。

4、第19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把63平均分成7份,求1份是多少。

5、第20题,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于一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篇五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更多的是从四年级学生的不良学习反馈与解决问题的思路障碍来定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即“余数代表什么,它从哪儿来?”“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这节课重点解决余数从哪儿来的问题,在经过上节课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课堂伊始,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余数代表什么?”

接着我们开始学习例一,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在对比中再次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先从文字图片层面表达这两题的已知与所求,再从操作层面来表达解决问题--摆盘的方法,最后从算式层面来讲述除法算式的故事。

其中,在操作7颗草莓每两个一盘进行操作的时候,我问:“最后一个草莓为什么不摆了?”

汤淑霞说:“因为盘子不够了”(只感知图片,未深入思考)

吕思怡说:“如果把这颗草莓放第一个盘子,其他两个盘子就不公平,会吵起来。”(知道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需要平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质)

陈宝儿说:“就算盘子够,也不公平,第四个盘子里只有1个草莓,其他盘子里都有2个”.(能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并提出论据。)

我又找了几个同学来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这三种感知,所以强调题目要求:每两个草莓放一盘,我们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公平性,还要考虑题目的要求是每2个草莓放一盘,3颗草莓放一盘和1颗草莓放一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决问题时对已知信息的处理与重新验视。)

在分别解决两个分草莓的问题之后,需要孩子们自己对比讨论这两个情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一步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在明确了这两个情境每份的数量都是两颗草莓(分法相同)之后,李豪同学发表了他们组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情境没有剩余,第二种情境有剩余。(建立“剩余”概念,但是仍是表象),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一种没有剩余,一种有剩余?他回答:因为第一种是分6颗草莓,第二种是分7颗草莓,这剩余的一颗来自于总共分的草莓数量不一样(了解了余数从哪里来的本质。)

有余数的除法篇六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三、掌握试商方法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有余数的除法篇七

1.目标定位是让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和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新课引入设计了猜气球颜色和摆草莓两个活动,是为了顺利引入新课并激发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课结束之前,破解开课留下的悬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3.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余数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其它活动和练习都是围绕这两个内容展开。

4.引导学生全面经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加强直观教学,摆草莓、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余数的产生,学生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了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

5.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1)判断,填空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开发的练习都在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根据除数确定余数的范围,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2)回忆开课留下猜气球颜色的悬念,破解猜气球颜色的秘密,强化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价值,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

有余数的除法篇八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天气也变凉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更开心了,你们看:(出示主题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呢?(学生看图提问)

二、探究学习新知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宣传拦

前面一共有几盆花?用什么方法来计算?(3х5=15(盆))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为什么?(学生口述,师板书算式)

15÷5=3(组)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在这个算式里是什么名称?

这是我们以前就学过的除法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导写除法竖式。

(1)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那么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2)指导怎么进行竖式计算。

3…注意: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0…被除数减去除数和商的乘积(分的结果)

师:用除数5乘商3得15,这个15写在

被除数的下面,表示分掉的数,用被除数

减去分掉的数15,正好分完,得0。

追问:商写在什么地方?被除数下面的15

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什么?

(3)练一练:

4)88)72

三、发展性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

89

6)487)63

48——

———0

0

思考性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9)2()8)()2

()()

————————

00

四、小结:今天你觉得你学的最好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篇九

1、知识与能力:

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

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

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篇十

24÷3=825÷3:8.….·13x8+1:25

38÷2:1939÷2:19'....·1

180÷12=15184÷12:15……412x15+4=184

[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弧得到整数商还有余数]被除数二商x除数+余数

(整除)(有余数除法)

欧拉的故事

欧拉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即使在放牧羊群的时候,

也常常捡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呀,算呀,就像着了迷似的。

十二岁那年,有一天欧拉帮助父亲修建羊圈。父亲钉好了四根木桩,构成

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小欧乒帮助父亲测量长和宽,准备计算场地面积和所需

要的篱笆材料。根据父亲说的数,小欧拉很快就算出了结果:“羊圈长40米,宽

15米,面积600平方米,周长110米,需要110米的篱笆材料。”

父亲听了闷闷不乐地说:“现在只有100米的篱笆材料,如果宽减少5米,面

积就要减小到400平方米,那就太小了。”

小欧拉看着面带难色的父亲,在心里悄悄地计算着,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

说:“如果长减少到35米,宽不变,羊圈的面积不就变成了525平方米了吗?”父

亲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时欧拉又说:“爸爸,让我再算一算,明天咱们再干吧。”父亲同意了他的

建议。

回家后,小欧拉依次计算着一组数据,寻找最佳结果。最后,小欧拉终于发

现:当长、宽都是25米时面积最大。他把结果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非常高兴。

欧拉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终于咸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