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管理经济学读后感(优秀16篇)

管理经济学读后感(优秀16篇)

时间:2023-11-10 06:15:17 作者:雅蕊 管理经济学读后感(优秀16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的作者观点和想法进行反思和回应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展示读者对书籍的深入思考。下面是一些读者朋友们写的读后感,每篇都有一些特别的观点和体会,非常值得一读。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我国现有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

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5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大的。

(1)行业内现有厂商的数量和规模。

我国汽车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而我国汽车生产商众多,有的汽车生产商只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有的却涵盖多个细分市场。各生产商之间在价格、新技术、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同时,我国汽车生产商大致可以划分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三大类。由于进口品牌大多专注高端市场,合资车企大多为传统大型国企,虽然底子厚,但很多国有企业的通病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自主车企大多为民营企业,较为灵活,因而行业内的竞争成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

(2)市场需求增长速度。

过去十几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现有厂商均有扩张发展的机会,各厂商不得不动用所有的财务资源和竞争资源去扩张自己的产能,因而很少会去攻击对手。

但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落。2011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增长、同比下降。1月至11月,汽车产销增速与前10月相比继续趋缓。面对这种局面,继续扩张的企业或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会降低价格或采用其他提高销售的策略,从而引发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加剧市场竞争。

(3)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

部分合资车企采用诸如准时制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品牌效应所带来的良好的销售业绩大大降低了其库存成本,有效分摊了其固定成本。而自主车企诸如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由于盲目扩张产能而在当前市场需求有所回落的局势下,不得不面对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库存成本攀升等竞争压力。

(4)品牌忠诚度及顾客转换成本。

我国汽车购买者对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且其与自主品牌相比,具有更高的保值率。因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口品牌与合资品牌方面的顾客转换成本仍然较高。然而,在自主品牌方面,由于顾客转换成本较低,所以自主品牌厂商之间往往发起价格攻势以缓解竞争压力。

(5)行业内厂商对其现有市场地位的满意度我国自主车企逐步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延伸,采取诸如推出新产品、加大广告力度、价格战、大规模并购等行动向合资车企和进口车企发动进攻。不过由于双方阵营实力相差悬殊,行动效果有限。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行动可能会引发各个竞争厂商采取新一轮的竞争行动和新一轮更为激烈的市场份额之战。这与我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的考虑,要求提高自主车企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也有一定的关系。

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对于整个汽车工业而言,整车只是整个行业的最终产品,其上游还包括着生产汽车所需的各种零部件,比如刹车片、减震器、制动器、火花塞、雨刮器等等。

国外许多汽车制造商加大了中国市场战略部署,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未来在中国将不断加强投入与合作力度,争取取得轿车市场10%的占有率,生产能力将实现从原有的四万辆达到40万辆的巨大转变,并实现大部分车辆生产本地化。目前局势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不仅成为大众、通用、本田、现代等在中国已经具有重大影响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市场,现代汽车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到2010年乘用车在华产能达到100万辆,使中国成为其四大海外工厂中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厂;同时,以汽车生产销售为中心,通过制造、服务、金融等汽车相关产业的扩大,来达到2010年2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此外,现代还计划进军中国的商用车市场,有可能与江淮携手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计划在2010年前形成年产五万台小型商用车发动机、一万辆客车和九万辆货车的生产能力。世界各汽车零配件行业巨头,也纷纷做出了增资中国的计划,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至上海,博世也要在中国追加投资。成本领先战略已经被各大汽车公司消无生息的运作开了,在中国建造生产基地,按国情来看无疑降低了成本、人力、运输费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也面对着许多客观问题降低了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负面影响。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进口汽车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管理经济学学生论文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这门课程由首都师范大学白艳萍博士主讲。白艳萍博士从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分析入手,通过需求分析、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利润分析、定价实践等章节的讲授,教学员在企业管理实际中如何具体决策。

最后的两天课由广西区委党校特聘教授、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怀忠老师主讲《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新形势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专题讲座。彭怀忠教授曾在多家大型企业长期从事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工作,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彭教授从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企业家的职能与角色、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培养一流的企业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新形势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营者和成功的企业家。

今年,宏观经济学在职研究生班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广西农垦企业,对最后一次面授的课程安排很感兴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管理经济学心得体会

“最有效的配置稀缺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是《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李平教授反复强调的观点,为期四天的学习,也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阐明方法,结合案例,提纲挈领、有理有据的论证了管理经济学这一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在企业各项管理决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管理,本质上来说,是对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资源的管理。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有效配置资源,合理做出决策,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核心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这些听起来枯燥空洞的问题,在李平教授深入浅出的系统讲解下,在全班同学热烈积极的案例讨论中,也变得鲜活起来。

“中关村e世界综合服务费纠纷”案例,通过对各方核心利益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均衡分析方法在市场经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往往受到有限的资源、利益相关方等多种因素的约束,如何在相互制约的条件下,确定各类因素的比例关系,使企业得到最有利的发展,均衡理论为我们在制定价格、明确规模及确定要素组合上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漫无边界——《喜羊羊与灰太狼》”案例,通过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企业无边界运作的巨大魅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无边界发展之路,在经营层面上:超越产品边界、超越时间边界、超越空间边界、超越运作边界;在管理层面上:超越垂直边界、超越水平边界;在操作层面上:虚拟研发、虚拟制造、虚拟销售、虚拟物流。通过对核心能力的复制,以连锁或联盟的形式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延伸,以其灵活性、合作性、协同性、有机性,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通过无边界发展,打造一个小核心大外围、小脑袋大躯体的企业,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苹果——基于创新的品牌”案例,通过苹果公司创新及品牌策略的发展过程,充分论证了需求理论及影响需求的各类因素。通过不断创新形成差异化从而引导消费者偏好进而树立其品牌形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新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投入创新研发成本,提供积极创新氛围,最终形成企业的生命力。

“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案例,通过对江龙集团从鼎盛到没落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生产与成本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天的《管理经济学》课程,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谢武汉大学emba的课堂,让我们学以致用,受益良多。

管理经济学心得体会

理经济学融汇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是经营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管理经济学。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这门课程由首都师范大学白艳萍博士主讲。白艳萍博士从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分析入手,通过需求分析、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利润分析、定价实践等章节的讲授,教学员在企业管理实际中如何具体决策。

最后的两天课由广西区委党校特聘教授、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怀忠老师主讲《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新形势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专题讲座。彭怀忠教授曾在多家大型企业长期从事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工作,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彭教授从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企业家的职能与角色、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培养一流的企业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新形势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营者和成功的企业家。

今年,宏观经济学在职研究生班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广西农垦企业,对最后一次面授的课程安排很感兴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有效的配置稀缺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是《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李平教授反复强调的观点,为期四天的学习,也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阐明方法,结合案例,提纲挈领、有理有据的论证了管理经济学这一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在企业各项管理决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管理,本质上来说,是对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资源的管理。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有效配置资源,合理做出决策,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核心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这些听起来枯燥空洞的问题,在李平教授深入浅出的系统讲解下,在全班同学热烈积极的案例讨论中,也变得鲜活起来。

“中关村e世界综合服务费纠纷”案例,通过对各方核心利益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均衡分析方法在市场经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往往受到有限的资源、利益相关方等多种因素的约束,如何在相互制约的条件下,确定各类因素的比例关系,使企业得到最有利的发展,均衡理论为我们在制定价格、明确规模及确定要素组合上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漫无边界——《喜羊羊与灰太狼》”案例,通过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企业无边界运作的巨大魅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无边界发展之路,在经营层面上:超越产品边界、超越时间边界、超越空间边界、超越运作边界;在管理层面上:超越垂直边界、超越水平边界;在操作层面上:虚拟研发、虚拟制造、虚拟销售、虚拟物流。通过对核心能力的复制,以连锁或联盟的形式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延伸,以其灵活性、合作性、协同性、有机性,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通过无边界发展,打造一个小核心大外围、小脑袋大躯体的企业,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苹果——基于创新的品牌”案例,通过苹果公司创新及品牌策略的发展过程,充分论证了需求理论及影响需求的各类因素。通过不断创新形成差异化从而引导消费者偏好进而树立其品牌形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为重要。新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投入创新研发成本,提供积极创新氛围,最终形成企业的生命力。

“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案例,通过对江龙集团从鼎盛到没落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生产与成本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天的《管理经济学》课程,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谢武汉大学emba的课堂,让我们学以致用,受益良多。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成本效率管理的科学。初上课时,即有一种对世界重新认知的新鲜感。在接触这门课之前,我看到的只是表象,例如裁员,工厂关闭,银行利率提高,股市印花税大幅度下调~~~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开课后,老师讲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跟着老师的指引,我渐渐拨开了云雾,走到了那些问题的背后,虽然了解的还不是那么透彻,但已经是醍醐灌顶了,这真的让我欢喜不已。我开始学会用理性的分析去看待身边的问题:前几年父亲下岗了,最近因为厂里急需熟练技术人员重新回去上班,那时候政府关于最低工资的限定刚好出台,父亲的工资在原来基础上涨了三分之一,工作时间却由原来的8小时调整为12小时。我一直不解,劳动法的规定为什么企业不遵守?为何会出现如此急切的剥削?听完课,我明白了这个中缘由,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意味着企业的变动成本增加,但产品价格却不能说提就提,两者相减,利润空间就会大幅度缩水。

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必定会裁员,将原来由三个人做的事安排给一个人做,这就是父亲劳动时间增长的本质原因。而且我还知道:如果下岗的工人不进行妥善的安排,就会导致劳动力过剩,通过供需曲线可以看出,如果一直处于这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工资水平自然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更低。这也就是为什么政府要一直鼓励和推动下岗人员再就业工程的本质所在。

管中窥豹,已让我欣喜不已,更何况这门课程的涵盖范围很广,几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涉及到了,从“谷贱伤农”到“寡头垄断”,让我们站到了一个高度来俯瞰这个社会。邓小平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吾辈认识当今世界的必经之道,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之匙。从战略意义上看,经济学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很有必要的。

管理经济学学生论文

1.研究对象规律性。

与工程技术活动相关的管理问题是工程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解决与工程技术活动相关的管理规律。简而言之,工程管理学主要研究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管理规律。由于,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不同的研究内容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技术都各不相同。现阶段,工程管理的共性内容与所在行业技术特征的有效结合是工程管理学科的主要特征。

2.发展互动性。

工程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配合,这表明其发展具有互动性。为切实保障工程质量,缩减工程成本投入,优化工程施工进度,相关的工程技术员应不断探索,合理运用经济学、项目管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建设。积累以往的工程实践,不断总结,形成特有的且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这已成为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工程管理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工程管理理论也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一定的验证和完善,进而提升工程管理的实践水平。因此,理论和应用相互作用,紧密相连。

3.应用范围广泛。

工程管理可应用在大规模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中等多个方面,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二)工程管理和相关学科的关联。

系统论是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中的精华。从系统的整体为切入点,利用系统论的学说和原理,深入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管理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和理论认知相结合的过程,在多个目标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活动中,均包含着质、量、度和质量互变的哲学思想。遵循着和谐管理理念,这也是哲学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工程管理也与工程学、管理学密切相连,因为,工程管理需要以一定的工程技术为背景,使得工程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具有充足的调控空间,而管理学是这种调控手段中的主要原则,明确相应的运行规律,合理分配人、物和资源,进而提升生产力水平,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进步和发展。其实,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我们都能看到工程管理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体系的日益完善,经济学逐渐成为工程管理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它指导着决策、计划等活动,其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评估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学知识的科学利用,有助于实现利益的做大化。另外,工程管理与信息科学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影响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和调控手段,还能充分利用资源,在满足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条件下,缩减工程成本投入,选择最理想的管理方案,进而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拓宽市场,反之,也会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促进信息技术的更新。因此,全面掌握和工程管理相关的学科,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的发展建设。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为有效提升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则应恰当的梳理以往的经验和理论,合理利用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学科技术,推动工程项目,构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改变过度依赖于西方国家工程管理体系的局面。研究工程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明确界定工程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挖掘工程本质特征,还能不断丰富与完善工程管理理论,进而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同时正确指导其它操作的运行。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

1.工程管理涉及哲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容看,它通过对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整合,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由此可中,上述学科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推动了工程管理的进步。

2.工程管理实践活动是构建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简单来说,工程管理理论源自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若没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则管理理论将变成空谈。现阶段,主要包含工程规划、勘察、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价值的体现,则为管理理论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工程管理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工程技术理论和基础理论的组合,通常工程实践活动会催生各种管理新方法与新想法,这些新的方法与想法会形成新的理论,一旦形成新的理论,其中一部分是技术理论,一部分是基础理论,这些均为应用理论,它在工程质量、成本和运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应用理论源自工程实践活动,却又反作用于工程管理,同时还能为新的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结语。

现阶段,我国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显著增强了工程管理的影响力,工程管理理论日益完善,工程管理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逐渐得到确认,然而一门完整的学科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因此,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程管理论体系,我们应加强研究,不断探索,寻找更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管理经济学学生论文

在发达国家,现代经济学项目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黄金职业”、“金领”人才。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运作采用项目管理的国际模式。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职业正逐渐成为市场急需的大热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及其它机构青睐的对象。实行项目管理专业化,需要有专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步较晚,只有少数大学进行试点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在的本科生招生计划中,才开始设立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次在本科阶段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力图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擅长运用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专门人才。

截止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但这7所院校将项目管理专业放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辽宁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开设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这也体现了这些院校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通过对以上院校项目管理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除辽宁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基本具备“国际项目管理”特征外,其余几所院校的模式可概括为“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相距较远。鉴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不同院校培养方向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二、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构建目标。

适应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较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对项目管理本科人才需求。

2.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校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观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鉴于此,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做好课程体系综合功能、课程和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章节等三个层次的协调。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才能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少而精原则。鉴于项目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广泛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在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控制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结合项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课程,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的信息。

整合项目管理九大管理内容的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本科层次教学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以“双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项目投融资”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1.“双平台”课程。

双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指同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联系的先修课程。根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管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强调项目管理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项目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项目管理专业基础课应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策划、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英语等。

2.“双模块”课程。

“双模块”课程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各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模块课程,结合专业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目标,形成2-3个专业模块。以山东财经大学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设置项目投融资方向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两个方向。其中项目投融资方向设置的课程包括金融学、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造价、工程项目估价等课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与金融、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等课程。每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任一模块,模块一旦选定,模块内设置的课程必须全部修完。

3.项目管理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包括实验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多以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完成。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设计为课程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模式,课程内实践并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进行安排。项目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由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三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体系是项目管理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在系统中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部分互动、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良性运作需要其他一系列部分的支持与合作,这就是课程体系赖以存在并向前发展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高质量的教材选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使用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最好是近三年的国家统编教材。严格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首先由认可教师提出选用教材的建议,经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初审后,由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复审,最后报教务处批准列入教材订购计划,通过严格的审批历程,确保教材质量。

稳步推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为保证项目管理本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可以结合项目管理发展动向,依据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编写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自编教材要经常掌握使用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加强同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联系,扩大影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要坚持把选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决定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和基本保障。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项目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为主,对于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外,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具体项目的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以增强学生对项目管理更为具体、深刻的理解。为此除了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实习考察,随时掌握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课程到相应的公司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习,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校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长,为此该专业师资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选拔学科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同时有计划的加强青年讲师培养,利用3到5年的时间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项目管理实践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提高项目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就项目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启迪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仅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也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为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增加实习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此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小但适用的项目,在校内实验室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团体方式完成,既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可以由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会实习,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工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4.充实项目管理专业图书资料。

专业知识的课外补充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项目管理专业的.开设,还必须配套图书资料的建设。图书资料主要是分国内和国外两大块。国内部分可以包括一些由著名教授或学者出版的项目管理专业书籍,由一些典型的项目管理案例组成的案例汇编书籍,以及一些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法规的书籍,如财务、经济、投资、招标投标、管理、造价、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国外部分可以包括原版的英文书籍或翻译过来的经典英文著作和英文教材,所选择的书目主要都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图书资料还应包括一些项目管理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期刊杂志,以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和知识动态,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与社会体系进行良好的接触。

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管理实践,随着我国项目管理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对本科专业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应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的管理技能。

管理经济学心得体会

两天的课程,听了一大堆新名词“针尖式头位法”、“五品五行”、“成长6度”、“6w4h”、“边际效用”、“经济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等等,单从字面上有点难理解,但在课堂上聆听老师娓娓道来,不但轻松解惑,而且茅塞顿开。

第一天《品牌营销管理》,张镌铭老师用其丰富的实战智慧诠释品牌营销的重要性,特别是大量的例证,顿时令课堂妙趣横生。

很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品牌出众,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如何才能做到?张老师说把握好一句话就行——“我、他、妈是谁?”,“我”就是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品牌,“他”就是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妈”就是上帝,我们的客户。只要搞清楚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这三者的定位,品牌、形象、营销策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品牌,我理解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但它是如何累积而来的呢?自己并未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深入去研究,我经营的朗逸商务酒店(warmyesbusinesshotel)也走过了8年了,它在品牌战略上有什么成功之处,又有什么忽略的地方呢?许多人(朋友、同学、合作伙伴)一听到“朗逸酒店”,就会问朗逸有几家,好像在大家心目中,“朗逸”就是一个连锁品牌。为什么会这样?在每年两届广交会期间,我们酒店接待的外宾人数一般都达到总住店人数的70%,这在周边同档次酒店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外宾(我们酒店接待过几乎是我听到过的所有的国家或地区的宾客)都认同warmyes?从张老师这一课的引经据典中,再加联想就把一些点滴的认知串联起来了,也豁然开朗了。为什么大家觉得“朗逸”是一个连锁酒店品牌,我觉得可能“朗逸”二字寓意天舒气朗,和风飘逸,极易让人产生温馨、温暖、舒适、舒畅的联想,符合“品名”的四易要素;而获得外宾认同也是因为英文品名(根据调查数据),因为“warmyes”寓意“温暖舒适(的酒店)正是这一家”。可见品牌效应的威力。这更促使我要将“朗逸”(warmyes)这个品牌建设好、维护好。

看来品牌建设的某一部分,朗逸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老师说“五品五行”关键要在“品位”上下功夫,即在品牌文化建设上不断投入才会有鲜明的个性显现。这可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啊!

第二天,孙洛平老师的《管理经济学》。本以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但孙老师用了许多显浅的例子把那些生涩难懂的经济学名词通俗化了。给我最大的启示有两个:一是市场价格机制不是建立在个人思想觉悟上的,所以要用“以利己行为制约利己行为”这个经济方法;另一是利润最大化原则(亦即边际决策方法思想)就是“让过去的成为过去,不要让它影响你未来的决策”这个观点。

以前,我们在经营管理中总希望通过培训、教育、开会、学习等手段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一直认为,只要他们觉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就高了,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就高了。无可否认,这也是一种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企业效益增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就是不能持续。那什么是持久有效的方法呢?孙老师说,就是要用经济手段,“以利己行为制约利己行为”就是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中,自利行为无可非议,关键在用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制)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用消费者的利己行为制约生产者的利己行为。

“让过去的成为过去,不要让它影响你未来的决策”这个利润最大化原则,看似简单,实际上能做到并不容易,在决策时,一点不受过去影响,一点都不受以往的成绩、经验、失误、环境(人、事、物)等因素影响真的是非常的难,但以前未明了这个原则而受影响了,那现在弄懂了,就尽量地不要让它再来影响以后的决策了。

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丰年伤农现象分析论文管理经济学视角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因此,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采取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以此培育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确保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地位,并逐渐扩展核心领域,为其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2.2规范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营造企业核心机制。

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使其自身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其组织管理规范。切忌单一依靠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企业应进行适当的培训,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总之,要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机制的构建十分必要,企业应规范自身的'组织管理结构,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变化,建立有利于其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2.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发展所奉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发展宗旨等。正确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从我国成功企业发展的途径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员工培育方法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树立。缺少必要的核心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将陷于尴尬境地。

3结论。

实践证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依据客户的需求构建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管理能力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无论是资源分配、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应将主要竞争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当然,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企业发展也随时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应始终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则,进行正确的外部协调和内部管理,使企业处于动态发展环境下,解决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莉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丰年伤农现象分析论文管理经济学视角

“丰年伤农”这是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景,农民却因为农产品的销价低或者无适销市场而苦恼。时至今日,仍然会从新闻上看到诸如“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报道。

计划经济管理学中的弹性理论和均衡理论可用来解释“丰年伤农”。弹性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

大多数农产品通常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当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量增加但均衡价格下降,且价格下降幅度远大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致使因价格下降造成的收益减少远大于因销量增加而带来的收益增加,使农民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考虑时间因素,采用“蛛网模型”进一步解释,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来摸清“丰年伤农”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蛛网模型”的前提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上一期的价格成为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进而成为生产者预期收益下的产量决策依据。

结合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生产趋同、小规模经营及上市时间相对集中性等特点来看,属于“发散型蛛网”。即当上一期价格较高时,农民会增加下一期的产量以增加预期收入,造成下一期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受损;理性地在下下期减产,结果引起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又会使生产规模扩大,跌入下一次价格下跌的怪圈,形成“种什么,什么跌;不种什么,什么涨”的尴尬局面。

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必要但需求相对稳定、风险大但回报低、易变质等特点。结合以上三大特点具体分析,造成“丰年伤农”的原因如下:

一、产销信息不对称,个体农户“随大流”

农户生产农产品面临的风险较大,如农药化肥涨价风险,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洪灾、旱灾、虫灾等自然风险。同时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转化快,价格波动难以预测。

而我国农户居住分散、分布范围广,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农业部门为主,其他涉农部门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但是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因此农户无法对行情做出准确判断,加上农户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了解和把握全局信息的动力和欲望,使他们在生产行为的选择上习惯按部就班,随大流,不善于捕捉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与销售的信息,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产品价格上涨,销售顺利时,作为个体的农户的理性选择便会选择来年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一旦多数的农户对此做出同样理性的选择时,便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供给总量增加,价格必然面临下跌的趋势。

二、农产品市场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在我国,农产品基本都是由一家一户式的`传统小农经济生产,农户零星分散、生产规模小、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同质性较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农产品市场近乎是完全竞争市场,根据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的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每一个单个的生产者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单个生产者的供给量变化难以影响整个市场的均衡价格。

个体农户既不能形成统一的品牌和技术标准,共享集中储藏、运输和销售的低成本优势;也不能在讨价还价中发出强有力的议价声音。在信息交换方面,单个农户难以向有关机构反映现状,相关机构也很难了解农户的真正处境,因此难以制定针对小农户的对口扶持政策,农户也很难从中享受到优惠。

三、生产投入相对于收入水平高,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健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户的生产投入变大,相对于收入水平太高。同时面临较多的风险,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给农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农户的投保意识不强,通过权衡成本较高的保险支出与增长并不太多的收入,他们大多只能选择与风险博弈,低投保或不投保。

在市场化的风险保障缺失后,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完善的公共风险管理政策,也没有利用及时引导农户生产,制止跟风行为。由于相关的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到位,使得农户面临风险后,致贫返贫的程度更加严重。

解决“丰年伤农”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行规模化经营。

改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经济,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等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比如说,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把原来属于每个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出租土地的农户就在农场就业,这样既可以收到租金又可以领取工资,既规避了自己耕作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同时又不用担心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

(二)发挥农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给农户带来了新的商机,我国各地农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各不相同,农副产品的品种也有很大差异,发挥差异化生产的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实现“多赢”。

(三)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需求弹性。

农副产品与原粮相比,其弹性要高得多。鉴于农副产品保鲜期短、易变质的特点,必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需求弹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当然这是需要政府、农户、技术人员多方配合,保证加工的农产品为市场所需。

(四)积极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扩展销售平台。

丰年伤农很大程度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传统农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让农民及时获取信息,依据市场需求状况来决定种植品种和数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农户可以将线下销售扩展为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利于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树立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管理经济学课程总结论文

班组是为实现企业的组织运行目标,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需要,按照工艺或产品而划分的基本作业单位。班组的本质是一个组织,由一组员工相互协作,相对独立地完成特定的职能。

班组管理泛指对班组工作的管理活动。从管理内容的角度来看,班组管理包括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等领域。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看,班组管理包括计划、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制度流程等领域。

由于班组的本质是一个组织,现有的工商管理理论均可以运用于班组的管理。但是,基于班组管理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一些理论有更多的应用。例如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管理理论和qc小组活动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活动,源于日本的5s理论广泛应用于现场管理。

但客观地说,这些理论工具更多地偏重于应用层面,工商管理理论缺乏对班组管理主题的深入研究。本文将从管理职能的角度,结合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的实践,探索班组管理的提升路径。

2班组管理的重要意义。

班组管理涉及人员多,影响范围广,对企业的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班组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最低的管理层级,是生产业务的直接实施单元。因此,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班组管理发挥着最基本的聚合作用。较高管理层级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依赖于班组的管理。在生产型企业中,生产班组的岗位位于生产的第一线,也是价值创造的第一线。员工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是否达到了标准化的作业规程,是否存在改进效率的空间,这些都依靠于班组管理的控制。

人是一个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看,构建和谐发展型企业是社会发展不可扭转的大趋势,“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从前瞻、长远的角度出发,一个致力于追求卓越的组织必然对“人”的因素配置更为充分的资源。对工业企业来讲,加强“班组管理”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切入点,不仅对于作为班组成员的基层员工意义重大,对整个管理体系,打好基础也是当然之需。

3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

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班组管理模式,必须明确改进班组管理的导向和侧重点。本文在对班组工作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与生产作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和对于改进班组管理的影响范围两个维度,将班组活动可以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班组运行管理。

进行生产运行是班组的主要职责,运行管理也就构成班组管理的核心内容。运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公司规定的生产作业流程,执行生产指令,安全、高效地履行岗位职责。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管理的重点在于过程的标准化和可控,并能做到持续改进。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分析和优化班组的生产流程,建立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流程,为生产实践提供全面、可靠、权威的指导性文件。

3.2班组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是班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班组现场管理是指为班组对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的管理,包括班组办公区域、作业现场、作业过程、资料室、工器具室、物资仓库、标识的标准制定和实施为重点。在现场管理中,管理的重点在于清晰、整洁,有利与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推行5s管理和定置管理,使公司各个班组具有统一的现场管理标准,形成整齐划一的总体形象,通过现场环境的改善来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

3.3班组基础管理。

班组基础管理是指为有效执行各项班组管理职能,最终实现班组工作目标而提供管理规则、运行标准、分析依据和原始资料等工作和活动的总称,是为保障班组运行而规范行为、调动和整合资源的基础。在基础管理中,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应用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规范试点班组目标、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标准、规程或作业指导书、信息表单、图纸等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在于将班组视为一个完整的组织,健全班组的管理职能,例如绩效管理、计划管理等。

3.4班组团队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型班组建设、班组文化建设等。

从与生产作业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看,运行管理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运行管理的环境,即现场管理;然后是班组的基础管理活动,对于生产作业起到保障作业作用;最后是班组团队建设。

从对于改进班组管理的影响范围来看,班组团队建设在最高层面,发挥着最根本意义上的动员和弘扬作用;基础管理的科学程度也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班组管理的水平;优秀的现场管理对于生产作业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运行管理的职责集中于当前任务,较少关注于班组的改进活动。

4班组管理水平提升的方法论――模块化管理。

在进行班组管理四个领域划分的基础上,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在实践中设计了“模块化”管理的思路,取得较好的效果。

4.1“模块”的定义和模块化管理的优点。

“模块”是一组围绕一个共同目标的班组管理活动,该组管理活动可以相对独立地承担班组的某项职能。例如:班组的“交接班”管理模块,就是指围绕班组“交接班”环节的一组管理活动,包括上班次交班总结、换岗、交接生产记录、重点事项强调、本班次接班部署等,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交接班管理保证生产作业的连续、安全和高效。

把管理模块建设作为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的管理措施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目标明确,便于在班组员工中形成共识;第二,便于“模块”的复制,有利于将管理经验在班组间进行传播;第三,便于监控和考核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

4.2基于pdca循环的模块提升。

模块的改进提升按照pdca的原则执行。第一阶段,对管理模块建设进行计划,明确现有模块存在的问题,确定其改进环节,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第二阶段,在班组中进行辅导试行,观察实施效果;第三阶段,要对现实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对关键环节的执行情况做出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对成功的经验通过标准化等方式固化到现有制度和流程中,并予以推广,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后进入下一循环。

4.3模块化管理的实施原则。

模块化的顺利推行需要选好切入点,逐步推进。可以采用“先易后难,典型突破”的思路。“先易后难”原则是指从班组管理活动中较易获得提升的“管理模块”入手,使管理提升活动获得显著效果,使基层员工能够及早体验到开展管理提升的好处,增强投身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典型突破”原则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要选择试点班组,其次是选择好试点模块。

5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班组管理的初步实践。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是上市公司中国神华旗下的码头运营企业,主要承担煤炭卸装业务。公司执行24小时作业制度,有四个生产部门,每个部门设置“甲、乙、丙、丁”四个班组,开展“四班两运转”运营。公司于开始,投入较多管理资源,在外部咨询机构的协助下开展了班组管理提升项目。

经过初期的分析调研,项目组按照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识别出涵盖4个领域的40个左右的关键管理模块,作为优先实施的对象,形成第一阶段的“模块数据库”。同时注意保留模块的接续性和可扩充性,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可以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公司首先从四个生产部门各选择一个班组作为试点班组,每个试点班组选择一个试点模块展开操作。各个试点班组在项目组的辅导下,开展改进提升活动,执行pdca管理循环,经过不断地完善,完成对模块建设,形成成熟的管理模板,具备了对外复制的条件。

接下来的“模块复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四个试点班组间复制,通过这一轮的交叉复制,可以达到两个效果:首先可以充分检验模块的完善性,及早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其次可以形成四个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班组。第二阶段,发挥试点班组的作用,试点班组对本部门非试点班组可以提供直接的借鉴,从而帮助其他班组能够将模块建设的经验较快地推广应用。

经过一年多的推行,基于模块化管理的班组管理提升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第一批四个试点模块已经全部提升完成,并将提升经验系统总结,予以规范,具备了对外复制的条件。同时,经过交叉复制,四个试点班组均已完成对上述四个试点模块的提升,班组管理水平较非试点班组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第一,发挥好试点班组的带动作用,开展试点模块由班组向部门的复制;第二,根据改进班组管理的工作需要,选择下一轮的试点模块;第三,不断分析研究,完善和充实班组管理“模块数据库”。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的班组管理提升活动对班组管理开展系统化研究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分析班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以及“模块化”的管理思路,并对神华天津煤炭码头的实践做了简要介绍。我们的分析和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班组管理的系统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们将本着科学管理的态度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玉利.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管理经济学书籍心得体会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管理与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在我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我读了许多关于管理经济学的书籍,并从中受益匪浅。本文将从我阅读的经典管理经济学书籍中汲取的三个重要方面进行阐述,包括了解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经济分析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决策效果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我希望能够概括出管理经济学对于个人和组织的重要性。

首先,在管理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管理和决策制定过程非常重要。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以及如何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在我所读的书籍中,有一本名为《经济学原理》的教材,它以易于理解的语言和丰富的实际案例,帮助我建立起了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通过这本书,我理解到供求关系、边际效益、成本收益分析等基本概念对于管理和决策制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管理经济学还教给了我如何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的决策。在我所读的书籍中,有一本名为《管理经济学基础》的著作,它介绍了经济分析方法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市场结构、价格战略、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经济原理。这些知识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分析决策的影响和后果,从而提高了我的管理水平。

最后,管理经济学还培养了我的决策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良好的决策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学习管理经济学,我了解到决策过程是一个权衡各种利益和风险的过程。一本名为《管理决策分析》的书籍教授了我如何通过经济分析和决策模型来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并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最佳决策。这些工具和方法不仅帮助我在工作中做出了明智的决策,也提高了我的决策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管理经济学的书籍,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管理经济学不仅帮助我提高了管理水平,还培养了我在面对决策时的能力。正是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管理经济学对于个人和组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应用管理经济学的知识,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

经济哲学是哲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不断交融的理论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其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热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经济哲学进行了综述:阶段分析、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经济哲学阶段分析研究对象研究综述。

(一)“斯密”与经济哲学研究。

18世纪中后期,重商主义所奉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束缚了英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顺应历史的发展要求,斯密于1776年3月9日出版了《国富论》。以《国富论》的发表为开端,斯密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就是“经济自由主义”。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史蒂格勒把斯密的成就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斯密把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的系统分析置于经济学的中心地位,至今为止,这仍然是资源分配理论的基础;二是,斯密提出了引起工资率和利润率表面上差异的成本因素,这成为了马歇尔工资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直接起源;三是,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四是,斯密对工资基金理论的论述。斯密的第一项和第三项成就与经济哲学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于经济哲学研究。

1867年,随着《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始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引发了经济哲学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其远离科学,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其使“空想社会主义”终于成为科学,给予无产阶级以全新的奋斗目标。

(三)“边际革命”与经济哲学的研究。

“边际革命”是指19世纪70年代初期由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提出来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思想的引入与普及引发了经济哲学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四)“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哲学研究。

1929年至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动摇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根基,同时也为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创造了契机。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凯恩斯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通论》详细阐述了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的原理。

对“看得见的手”的研究与分析引起了经济哲学研究的第四次高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如何区分;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比较及可行性分析。

(五)经济理论新的发展与经济哲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问题且越来越严重,滞胀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对凯恩斯主义的评估与分析正是经济哲学的第五次高潮,经济哲学研究的第五次高潮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关于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国内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经济哲学就是政治经济学。持此观点的学者给出的理由是,经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致即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另外,两者的研究方法也是相似的即以思辨与理论认识的方法。

第二种,经济哲学是一门哲学应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中的元问题。

第三种,经济哲学以经济实践与经济理论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经济实践与经济理论之间是一种矛盾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经济问题的始终。

(一)经济活动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

经济哲学要透过各种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首先提炼出各种特殊的本质,然后运用归纳综合的方法,掌握经济活动的一般本质。同时,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具有一般规律的。经济哲学要以各种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为素材,通过概括总结,把特殊规律上升到一般规律。

(二)提供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经济世界观。

经济哲学要从各门具体的经济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的观点和原则,并经过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得出系统化、理论化的经济世界观。

(三)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服务。

经济政策对于处理好经济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各种内部关系问题,政治、社会、环境的外部关系问题,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只有科学的经济政策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科学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经济哲学来提供一般的原则和方法论。

[1]肖明.管理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18.

[2]王在华.经济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1-15.

[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

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管理经济学课程总结论文

本文根据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培养目标上及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探讨和研究.在教材选定上应该选择通用教材,教学过程中有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在教学内容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上面提出严格要求,同时建立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加习题、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课后习题训练、案例分析、课堂表现和学校考核”四方面的考核改革措施.在教学上目标上提倡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首要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以案例为主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方式.

作者:黄盛军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程管理系刊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ofentrepreneurs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丰年伤农现象分析论文管理经济学视角

“壳”资源是一种制度衍生物,制度的更新和变迁具有惯性和刚性,而制度创新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则较为缓慢。企业利用“壳”资源进行资产重组如果没有制度更新和体制优化,重组的模式和绩效将受到限制,因此,对“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赖于强化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陆续分化出一批经营困难、业绩很差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因其保有上市资格,被誉为“壳”公司。在目前“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制度安排下,“壳”公司因其拥有上市资格而成为其他意欲跻身证券市场的企业利用的对象,成为证券市场中一种稀缺的资源,“壳”资源问题由此而生。

“壳”资源的形成。

一般说来,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资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资源是有益于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物质力量。资源本身是一种财富,其价值取决于其效用与稀缺程度。

“壳”公司的出现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伴随物,任何国家的证券市场都存在“壳”公司。除了因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经营不善等一般性原因外,不同国家的证券市场还会有自身的特殊原因,比如制度背景等。但是“壳”公司并不一定是一种资源,只有当“壳”公司满足资源的一般特性——收益性和稀缺性时,“壳”公司才成为一种资源,这是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前提的。离开特定的制度安排,“壳”资源便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这里的制度是以习惯和规则为内涵,以财产权或所有权(产权)关系、经济决策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为外延的集体行动的规范体系。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会给证券市场进入者带来高昂的寻租成本,使欲进入证券市场的企业愿意用“壳”,从而对“壳”产生市场需求,那么“壳”公司的资源特性便会显现出来。

为何我国的“壳”公司是一种资源呢?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种过渡类型的经济体系使“壳”资源的产生具备了特定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从而使我国的“壳”公司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便是本文所研究的“壳”资源。

一、我国“壳公司”的特殊成因。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与实现形式并存的现行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还没有完全确定,资源配置上的行政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经济决策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初出现是鉴于资金融通的考虑。正如1987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指出的那样:“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已发行的并经过批准的除外),当前发行股票……主要限于少数经过批准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80年代中期至1992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初建时期,由于特定的制度安排,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发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机制不规范,产权不明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壳”公司形成的重要阶段。

1992年以后,大批国有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管理严重滞后,为“壳”公司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制度条件。因此,在我国,“壳”公司并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制度的产物。政府作为公有产权的主要代表直接参与证券市场管理和市场资源的分配,为“壳”公司的形成创造了行政条件,主要表现在额度管理制、两级审批制。这种制度有利于规范证券市场,但在政府主导证券市场的制度条件下,非完全市场竞争行为直接导致了“壳”公司产生。

1.为了用足额度,有的地方政府在没有合适的上市公司时搞“拉郎配”,在分配时将额度“蛋糕”切小,使许多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跻身股票发行公司行列,而业绩较好的企业难以进入,有时候还出现企业弄虚作假的市场欺诈行为。

2.在控制方式上的额度管理和数量控制,使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同样经营业绩的企业得不到同等的上市机会,出现了上市的不公平性和非市场竞争,“壳”公司应运而生。

3.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企业上市较易摘牌难,造成上市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的终身待遇,隐性亏损扩大,从而最终形成“空壳”。

简而言之,政府行政干预证券市场是“壳”公司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壳”公司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制度背景。

如前所述,我国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实行了严格的准入限制,证券发行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即证券发行人在发行证券时,不仅要以真实状况的充分公开为条件,而且必须符合有关法律和证券管理机关规定的必备条件,证券主管机关有权否决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发行申请。另外,我国为控制上市规模,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并且进行额度分配,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相当困难。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又具有政府授权的许多特权,比如低成本地筹集资本金、税收优惠、产品广告优势等。由于我国股份制的特殊性,多数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而且我国企业破产困难,上市公司的资格几乎是“终身制”。上述种种垄断利益,使得企业产生寻租行为,采用各种手段打通各级主管部门,其成本相当高昂,远远高于公司正常发行股票的费用,有的甚至违法争取发行股票并上市。多数企业在寻租无望或者觉得寻租成本过于高昂时,便转向上市公司中的“壳”公司,对它们进行兼并收购以实现借壳上市,从而对“壳”公司产生了市场需求;作为“壳”公司来说,它们希望优势企业注入以改变自身的劣势,从而使“壳”交易得以可能发生。

三、上市公司“壳”资源存在的客观性与长期性。

首先,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下,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和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这是由我国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不健全所决定的。在资源配置上,市场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仍保留对一些重要资源,特别是公共产品的处置权。事实上,就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仍然拥有对公共产品、公共资源的优先配置权。与此相联系,在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宏观决策权就有了某些集权的倾向,加上制度、法律的约束弱化和低效,政府行政干预的某些非理性偏好,特别是在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事实上不可能达到信息的对称和全面),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这样,政府行为选择存在着两难:一方面为使市场稳定,避免大起大落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冲击,必须强化市场控制,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和防范可能的市场风险,于是规范和数量控制方式便会出台,对同样性质的市场竞争主体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平等。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趋向又要求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主体要求减少政府非理性的行政干预,由此产生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博弈过程,“壳”资源存在便有了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制度基础。

其次,资产收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资产的收益性也会发生变化,出现了同样存量或增量的资产收益的差异性,产生了资产流动的要求,而“壳”资源正好能满足这种流动性的某些需要。而且,不同的资产在不同的壳中流动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而“壳”资源的存在能减少资产流动的某些制度成本、风险费用和财务成本,因此,“壳”资源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随着《证券法》的实施,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规范,我国的“壳”公司的供求数量也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证券法》规定从7月1日起,股票发行由审批制改为审核制,取消了额度管理的限制,这是向完全的注册制转化的过渡措施。这样公司发行股票的难度将会变小,对壳的需求将相对减少。但借壳上市的动机是多元的,只要直接上市的成本高于借壳上市而收益低于借壳上市,则对壳的需求依然会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对企业的业绩、抗风险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样会使部分“壳”公司脱“壳”而出,从而又减少了“壳”公司的数量。因此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我国“壳”资源依然是稀缺的。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学者认为,若股票发行制度改为完全注册制,“壳”公司便不复存在。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事实上,“壳”公司在实行注册制的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中依然存在,只是供求不同,对“壳公司”的利用有所差异。如美国依然存在处于夕阳行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壳”公司,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投资银行常常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将其包装出售,赚取高额价差收益。进入80年代以来,这在美国相当流行。《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的作者——雷蒙德·戈德史密斯便是杠杆收购的专家。但是,如果市场有了完善的退出机制,不同类型的“壳”公司命运各不相同,“实壳”和“空壳”公司部分会破产退出市场,部分会向净壳公司转化。“净壳”公司因没有不良负债,多半会被从事资本运作的企业重新包装利用。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壳”公司已不再是一种资源,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换句话说,“壳”资源是证券市场在特定制度和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壳”资源的特性。

一、“壳”资源的物质载体。

从“壳”资源的产生可知,它是以上市公司中的“壳”公司为物质载体的,“壳”公司是对经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的一种形象比喻。是壳则无肉,上市公司被誉为壳,则意味着其经营业绩不佳,经营出现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壳”公司是指拥有和保持上市资格,但相对而言业务规模小或停止、业绩一般或无业绩、总股本和可流通股规模小或停牌终止交易、股价低或趋于零的上市公司,被称为“shellcompany”,通常分为“实壳”公司、“空壳”公司和“净壳”公司三种。

1.“实壳”公司。

指保持上市资格、业务规模小、业绩一般或不佳、总股本和可流通股规模小、股价低的上市公司。“实壳”公司产生的原因较为普通,任何证券市场上总会存在业务规模小、业绩平淡或不佳、股票流通量小、股价低的上市公司,在长期低迷的股市中更易见到这类公司。

2.“空壳”公司。

指业务有显著困难或遭受重大损害、公司业务严重萎缩或停业、业务无发展前景、重整无望、股票尚在流通但交易量和股价持续下跌至很低,或股票已经停牌终止交易的上市公司。“空壳”公司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是“实壳”公司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比如公司产品周期处于衰退晚期且无法换代;公司产业属于夕阳产业又无法转产;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导向严重失误,经营失败;公司生产成本太高,竞争无力;资源开采型公司因资源枯竭或矿藏品质下降,开采成本上升,失去开采价值,公司停止营业,从而转变为“空壳”公司。

3.“净壳”公司。

指无负债、无法律纠纷、无违反上市交易规则、无遗留资产的“空壳”公司。“净壳”公司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空壳”公司大股东在公司重整无望的情况下,解散员工、出售资产、清理债务、解决法律纠纷,进行一系列清理工作,最终只维持“空壳”公司上市资格,以备自己发展或合并新业务时使用;或待价而沽,售给意欲“买壳”上市”的买主及投资银行或相关专业投资顾问机构。二是一些擅长经营“买壳上市”业务的投资银行或专业投资顾问机构专门搜寻“空壳公司”,通过详尽调查,避开有债务和法律纠纷等不利因素的“空壳”公司,与分散各处符合要求的“空壳”公司的主要股东洽谈购并,完成买壳业务后对“空壳”公司进行净壳处理。

二、“壳”资源的一般特性——收益性与稀缺性。

在我国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存在准入制度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成为政府授予的垄断权利,拥有这种资格可获得垄断收益。而且,能够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一般都是各地优秀企业的代表,而且上市公司是企业改革的先行者,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进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十分宝贵的。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没落成为“壳”公司,它被重新利用后能够为利用者带来巨大的收益,表现在:1.可以继续利用证券市场筹资优势。这是非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2.广告效应。公司挂牌上市可大大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3.资产变现能力强。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其标准化、可分性、流动性为资产变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4.资本放大效应。上市公司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支配和控制较大的社会资本。在我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由于股市处于发展期,国家对上市公司采取鼓励政策,各地政府对本地的上市公司无不给予政策扶植,为其提供税收等优惠。

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垄断收益,因此,上市公司都会尽量保住其上市资格,只有当企业经营困难无法为继时,才会考虑出让其上市资格。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上市公司还为数较少,“壳”公司则更少了,我国的上市公司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不到美国证券市场的十分之一。1995年发达国家的证券化率为70.44%,而我国为23.4%。我国公司上市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并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是相当困难的,通过借“壳”上市是多数意欲跻身证券市场的企业不得已的选择。而国家从政策上是鼓励企业资产重组的,尤其是对“壳”公司的重组。可见,市场对“壳”公司的需求是巨大的,“壳资源”具有稀缺性。

三、“壳”资源的特殊性——虚拟性与再生性。

“壳”资源的虚拟性是指“壳”公司因拥有上市资格而产生的价值,它并不与现实生产中的生产要素相对应,它与特定的制度相关。如果市场没有进入和退出壁垒,“壳”公司也就不成为资源。“壳”资源的虚拟性是相对于实物资源而言的。一般的资源有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但“壳”资源并不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一种虚拟资产,只有在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严格的准入限制下,才具有稀缺性和收益性。

“壳”资源的再生性在于,一般资源的使用,通常是被消耗掉,发生价值转移,而“壳”资源在利用中却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增值,将无“肉”的“壳”公司变为有“肉”的优质公司。这正如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一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增值。如果对“壳”资源利用不当,可能使之继续为“壳”,或再次沦为“壳”。

“壳”资源的价值。

“壳”资源的价值应依据其对使用者产生的效用而定。多数情况下,“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对买“壳”方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买“壳”方并非看重“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而是看重其拥有的上市资格所能带来的效用或价值。

根据7月国家国资局和体改委联合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规范意见》第十七条的规定,“转让的价格必须依据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实际投资价值(投资回报率)、近期市场价格以及合理的市盈率等因素来确定,但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可见,每股净资产是国有股转让的政策底价,而法人股的转让则没有这个限制,转让价格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壳”公司的价值构成:

一、“壳”所代表的。

资产价值。这是由“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决定的,它主要是指其清算价值,壳的这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既然企业被喻为“壳”,说明其经营业绩不佳,可能亏损甚至资不抵债,其资产质量一般也不高。因此,“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一般与“壳”公司的股票价格相差甚远。这部分价值对于相关行业的公司也许有用,对于不相关行业的公司来说,通常需要进行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以使上市公司轻装上阵,重新获得发展机会。

二、“壳”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这主要是指在不同购并目标下的相关收益,比如“壳”公司已有的市场份额、“壳”公司的广告效应、税收优惠、“壳”公司产品的商标价值等。这部分价值通常也可以通过资产评估确定。

三、“壳”公司所体现的虚拟价值。这纯粹是由于“壳”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它是超越净资产价值的虚拟价值。这种价值是由于企业的上市流通股因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它代表着上市流通的权利,纯粹是由市场行为决定的,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不同而不同,二级市场价格越高,其增资配股能力越强,壳价值也越大,其数额等于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假设该公司未上市时的市场价值的差额。这种虚拟性价值与“物以稀为贵”有同样的解释,取决于“壳”公司对购买方产生的效用。这种价值对买“壳”方来说是一种寻租价值,企业为获得垄断收益,便会进行寻租活动,从而产生寻租成本。当寻租成本与利用“壳”资源取得垄断收益的成本一致时,这时的寻租成本与直接发行股票的固定成本之和便可视为“壳”资源的虚拟性价值。

在我国目前的“壳”交易中,“壳”公司的价格一般是以其净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通常未考虑其虚拟价值。“壳”公司的虚拟价值是买“壳”方所真正看重的,但它却未能在“壳”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我们认为这不尽合理。这种状况一方面与我国“壳”交易行为中行政干预过重、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目前没有评估“壳”资源虚拟价值的具体方法有关。

结论与启示。

“壳”资源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出现,在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稀缺性和收益性的虚拟资源形式。“壳”资源以上市公司中的“壳”公司为载体,但“壳”公司成为资源是以特定的制度背景为基础的。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对“壳”资源进行利用时,我们有以下两点启示:

首先,“壳”资源是一种制度衍生物,制度的更新和变迁受到特定的政权结构、社会集团格局、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制度惯性和制度刚性,而制度创新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较为缓慢。利用“壳”资源进行企业资产重组的目标是在现有制度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配置资源,获取较高增长效率和实现市场在有限条件下的充分竞争,这有其局限性。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为充分的有效配置,还必须依赖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及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利用“壳”资源进行资产重组如没有制度更新和体制优化,重组的模式和绩效将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其次,既然“壳”资源是特定制度安排与市场化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壳”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去考察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趋势,研究市场发展的未来走向。通过“壳”资源存在方式、运行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对现行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治理结构进行分析评估,借此分析制度安排、制度组织的缺陷和优势,以此作为制度创新的起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和组织体系、法制建设。我们还可以对比不同类型的“壳”资源的发展与演变,测度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吸收其经济发展的有益成分,把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消极因素控制在最小程度。

管理经济学书籍心得体会

管理经济学是一个涉及到管理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管理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在管理决策中运用经济学原理,以提高组织的效益和利润。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管理经济学书籍心得体会,包括学到的重要概念、实践经验以及对未来实践的展望。

首先,我深受书籍中关于成本分析的启发。成本分析是管理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决策的成本和效益。在书籍中,我学到了如何通过边际分析来确定最佳决策。边际分析告诉我们,只有当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采取某项决策。这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比如在市场营销中决定是否增加广告投入,或者在生产中决定是否增加工人数量。通过应用成本分析,我们可以避免无效的决策,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我在书籍中了解了关于市场结构和竞争策略的重要知识。管理经济学帮助我们了解市场的不同结构,并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对于垄断市场来说,书籍中提到了定价策略和竞争策略的重要性。通过运用这些策略,企业可以在垄断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并获得最大的利润。另外,书籍还介绍了竞争市场下的战略定位和竞争策略。通过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策略,企业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些知识不仅在管理决策中有用,也对我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书籍还展示了经济学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预测和应对市场的变化。书籍中提到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概念,以及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在管理决策中,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产品的定价策略,并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另外,书籍还介绍了相关性和因果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管理者来说,弄清楚某种决策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至关重要。这样,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获得预期的结果。

最后,书籍还提醒我要思考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决策都需要权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虽然追求短期利润可能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书籍中提到了许多现实案例,这些案例提醒着我要在决策中注意维持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我的未来实践中,我将努力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管理经济学,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书籍中的重要概念和实践经验将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运用成本分析、市场结构和竞争策略、供求关系以及长短期利益平衡等知识,来优化管理决策并提高组织的效益和利润。管理经济学的学习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我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管理经济学研究综述论文管理经济学研究的企业

一直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很重视成本管理的研究,因为成本管理理论可以更好的指导企业实践和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据此,本文梳理了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的三种成本管理方法集模式,并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述。最后,本文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一遍为学者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和企业生产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大,成本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重要。毫无疑问,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明确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针对性的解决和应对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由于成本管理实务依赖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指导,所以研究成本管理理论的现状,可以有效推动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丰富成本管理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实践。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对中国转型经济下的成本管理方法集成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二、中国成本管理方法集成理论的研究现状。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此时,如果企业只采用一种成本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会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比较呆滞,无法适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基于此,很多学者展开了成本管理方法集成理论方面的研究。所谓成本管理方法的集成,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发挥各种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势,更好的完成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当前对于成本管理方法集成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但整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作业成本管理法和战略成本管理法的集成方面,王耕等(2000)从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将作业成本法用于中型国企(epw厂)进行研究与探索,发现改制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其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一般处于多层次状态,仍可适当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实践,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完成这项工作的先决条件是企业领导要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并参与成本管理,而不是仅仅是依靠会计专业人员去做。也有学者提出将abc和eva整合也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成本集成模式。研究发现,abc和eva的整合系统,既考虑了经营成本,又考虑了资本成本,所以其所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成本。同时,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abc和eva的结合使用有助于管理者判断某个成本对象是否合理,从而增加管理决策的有用性。并且,管理者在作业成本法下无法直接获得哪些产品可以增加企业价值,但经济利润的分析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虽然abc与eva的整合系统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是它能直接为管理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来辅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徐凤菊(2006)认为应该建立ab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借助于erp管理思想,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以动态、即时地提供各项资源耗费以及各项作业的成本信息为主要目标,以成本节约和成本改善为手段,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为宗旨,为日常的营运管理和即时决策提供所需信息的自行开发系统。该系统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强调对企业价值链所涉及组织的集成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将事务处理、作业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再集成,从原材料供应、制造、销售等整个价值链的需求计划、生产计划和供销计划进行整合,使价值链上所有的环节得以协调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链条上的成本,从战略的高度实现对企业资源配置计划的执行与调整(徐凤菊,2006)。

图1基于abc/m集成模式。

以上梳理了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的集成模式。一方面,这些研究明确了成本管理方法集成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成本集成的模式,提供了新的成本管理方法,角度新颖,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这些集成方法基本都是两种成本管理方法的集成,对于较大的企业集团,如果其成本组成复杂,可能依然不太适用。其次,对成本管理方法集成模型的研究仍然存在缺陷,即没有探讨其必须依赖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在研究其对象和范畴时作为基本立论的理论依据,理论基础的存在给理论研究提供夯实的基础,倘若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其研究结论不具有可信性。此外,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其成本管理环境复杂,且由于企业实际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企业截然不同,对成本管理进行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冲突,成本管理集成有着很大是困难。最后,各种成本集成模式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推理和分析,缺乏实践的检验,不一定具有真实的可行性。

三、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已有一些学者对成本管理方法集成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忽视了企业复杂的所有权性质,主要是基于理论层面的推理和分析,缺乏实践的检验等。基于此,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首先,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构建中国的成本管理方法集成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具体的经济环境,比如可以结合企业的所有权情况进行研究,争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理论体系。其次,目前企业成本管理集成方法的研究不够成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给企业提供更多参考,从而普及成本管理集成方法的使用更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最后,由于企业成本管理的数据资料是关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详细具体的信息,一般都涉及到企业是商业机密,所以企业很少公开或披露。如果学者仅仅依赖于公开信息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够深入和具体。所以,学者应该深入企业调研,进一步详细具体的成本管理信息,以便发现成本管理问题的本质,也即多使用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 11-10 防诈骗宣传活动心得(专业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加以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 11-10 初中团课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所学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话题的心得体会示例,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
  • 11-10 新师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整理所学内容,梳理思路,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所谓师德就是指每位
  • 11-10 修改团章心得体会(热门1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从个人角度出发,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总结经验是一种快速提升自己写作技巧的途径,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
  • 11-10 客服领班申请书(热门17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申请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它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申请书范文汇集在一起,可以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考虑申请书的写作。
  • 11-10 学习c语言的心得体会报告(实用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个人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结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
  • 11-10 信访办工作计划和措施范文(12篇)
    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需要对工作计划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和改进工作方法。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工作计划范文,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你
  • 11-10 设备安全管理心得(热门15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作为设备科长,我深深意识到安全管理是
  • 11-10 大学退组织申请书(优质12篇)
    申请书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它可以向对方展示你的动机、愿望和独特之处。下面是一些成功申请者的申请书实例,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敬爱的团总支:您好!中
  • 11-10 围墙施工协议(优秀17篇)
    施工需要协调各个工种之间的配合,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因为施工环节的问题造成延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施工中的常见错误和防范措施,以便我们避免犯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