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教案(优秀17篇)

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教案(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5 02:45:12 作者:薇儿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倍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系列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非常喜欢上数学活动,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熟悉的是1-10及以上的数。而0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随着幼儿对数字的认知维度的提升。我发现幼儿在对0的认识上有疑惑有问题有需求,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使幼儿能对0有最基本的认识,为将来更急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的探究兴趣。

2、初步了解“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知道“0”和其它数字结合后表示的意义。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感知“0”,理解“0”的实际意义。

活动难点:了解“0”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数字“0”的兴趣。

1、1——9和0的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糖果、雪花片/水果积木)。

2、纸、数字1、2、0、0人手一份。

1、游戏:小鱼游。(教师和幼边唱边做小鱼游的动作,师可以说3、5、6……游一起,然后3、5、6……个幼儿一起,最后所有小鱼都游走了,所有幼儿回到座位坐好。

2、出示数字0——9,回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数字朋友,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读一读。这些数字朋友想和我们做个小游戏呢。)。

1、感知“0”代表没有的意思。

(1)出示糖果图片(5颗)。看,这里有几颗糖果。

(2)出示图片(雪花片8片和3个水果积木)。8要去找朋友了,它的朋友在哪里。

小结:是啊,没有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

2、生活中的“0”。

(1)我们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数字“0”

(2)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温度计中“0”表示温度的度数,电话中“0”表示一个号码,车牌中“0”表示号码……)。

小结:原来“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能表示其他一些意思,0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3、“0”和数字的结合。

(2)为什么9个哥哥一会儿看不起小弟0,一会儿又喜欢0呢。

如果0在数字1的后面一站,结果会怎么样。

小结:“0”表示没有,但它如果站在数字的后面或前面,就能使数字发生改变。

1、有很多数字朋友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大,可以找谁帮忙。

2、操作: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数字朋友,数字朋友后面都贴了双面胶,请你们把撕下的双面胶扔在老师给你的框框里,再把数字朋友贴在老师给你们的卡纸上,再用“0”把数字变得更大。完成以后,请把它们送到黑板上。

3、数字比大小。(鼓励最大的数字)。

你们在0的帮助下,让数字都变大了。现在,我们找一找,谁变的数字是最大的。(认读)。

总结:在刚才的游戏中,告诉我们“0”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数字中,“0”的位置不同,它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认识单双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引发幼儿学习单数双数的兴趣。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课件ppt,单数,双数磁性字卡,红包,1元硬币一个,1元纸币一张,1到6数字磁性卡片,黑板。

一、师幼问好。

二、话题引入。

教师出示红包。

幼儿:......

教师:嗯,有想买。那我们上哪儿去买这些东西啊?

幼儿:......

教师:是的,那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两元超市啊?(听过或没听过)那你们想想,什么是两元超市啊?(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卖,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通通多少钱啊?(2元钱),这就是两元超市。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逛超市啊?(想)展示ppt(5元代币劵)老师准备了一张代币劵,几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啊?(幼儿各抒己见)。

老师先用两元买···再用两元买···最后剩下几元?还能买吗?差几个?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几张代币劵(ppt课件),是一元到六元钱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币劵能买到几样东西?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小伙伴画的是不是一样呢。

讨论结果。收好代币劵和笔。

2、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没花玩的?没花完的剩几个?像这种还剩一个的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单数。

小结:单数有哪几个?双数有那几个?

三、游戏。

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两个好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祝一下吧。老师把代币劵上的数字宝宝请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

游戏规则:我出单数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双数小朋友和小伙伴们抱一起。

四、结束我们带上代币劵排好队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页)。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0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8、9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学会10的数数、认数、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我们学习的都是十进制计数法,所以10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10的组成部分,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这部分我用的时间比较长,我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背10的组成,并让男女生对口令背诵,四人小组比赛背诵。10的书写部分由于学生以前都学习了1和0的书写,所以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用准确的语言给我描述10的书写。

本节课失误之处,在学生数鸽子、人物的时候,我提问的过于细致,如:谁的结果和别人不一样,然后又让数错的学生一起与我来数,我假如说我们一起来数数,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当学生说出10只鸽子、10个人的时候,我没有总结,如10只鸽子用数字10来表示,10个人用数字10来表示等等。在用点子图进行比较大小时,我叙述的过于笼统,只说根据点子图来进行数的比较,没有具体强调数字对应上面的点子图,所以出现不符合题意的情况。

10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快乐的校园》这节课,主要是认识10以内的数。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虽然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孩子经过学前教育,对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它却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学生学习数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信息图,是选取的孩子们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科技小组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10以内的数。

《科技小组活动》这幅信息图,很能吸引刚入学的小学生,幅一出示,就吸引住了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这一点,作为一年级的教师,应该鼓励、保护。这也说明了,其实每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此时对自己都有足够的自信心,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同时,我也发现,孩子对图的观察缺乏细致性和系统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去观察,力求观察得全面。数数时,我注意发现,有的孩子们能够利用实物有序地去数,我就请这样的同学下来做示范,给别的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别的孩子就会跟着学,帮助孩子们准确地数数。经过这样的努力,孩子们对看图、数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我也体会到,孩子们还小,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都需要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小孩子处着眼,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写数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我在备课时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有一定的书写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把1至5五个数字的书写在一节课中全部讲完,在练习时发现学生书写并不理想,对书写要领掌握不到位。对少数学困生来说,更是困难。课后想想,在本节课中让学生掌握1至3三个数字的书写应比较合适。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整万数》教案与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小黑板](海门市常乐镇农业生产总投资为三千七百四十万元,新增农业产值为八千六百六十万元,新增农民纯收入一千一百七十万元,大盆种植收益为七百五十万元,蔬菜种植收益为三百零五万元,其他种植收益为一百万元)。

这是老师对20常乐镇农民收入情况做了一个调查,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农民收入提高了。

生2:生活好了。

师: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数据,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些数最后都有一个“万”字。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整万数(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师:(出示计数器)这是什么?请你从右往左将这些数位读一读。

师:这是我们认识的数位,如果我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表示的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千。

生:十千。

生:一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2、10个一万是十万。

师:在万位上再拨两颗珠子,现在表示的是多少呢?

生:二万。

师:我们依次往下拨,接下去是——(师拨珠子)。

生:三万,四万……。

师:等拨到九万(放慢速度)拨第十颗,问接下来是多少/。

生:十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0个一万是十万。

师;你真棒!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

3、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师:那请你们猜测一下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出示小黑板)。

生: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师:你真了不起!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边画一边数。

(2)学生示范,他拨其余学生数。

生:一千二百万、三百零五万、七十七万。

师:你能说一说这些数有多少个万组成吗?

生:一千二百万是由1200个万组成的……。

师:现在请你们从这些数中选择3个自己喜欢的数,试着把他们画在计数器上。

师:会看、会读,那你会写吗?那就请你们打开书上第86页来试一试。(让写得快的一个人来写一写)。

师:为什么77万后面用了四个“0”啊?

生:十万位和百万位上有数,其余位用“0”表示。

师:学会整万数了,你觉得在书写时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6、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观察表格,从右往左看这些数位,你有什么发现?

师:根据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往左每四个位数我们分为一级,所以从“个位到千位”我们称它为“个级”,那“万、十万、百万、千万”就是万级。

师:想一想有没有比万级更大的数位呢?我们可以用“?”表示?(……)。

师:请大家记一记数位顺序表,可以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师。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读一读。

(2)说说有多少个万。

(3)你能把他们写下来吗?

(4)提问:在写数的时候,你有什么小窍门吗?[介绍用。

一条虚竖线四位一级分开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写什么呢?你能写一写吗?说说是怎样写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些数(小黑板出示)。

(2)指名读。

(3)师:你能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回顾小结,强调重点。

通过这节可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反思]。

一、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本节课我在导入环,设计了海门市常乐镇农民收入情况,这样可以让学生切实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学生画珠作为整节课的纽带,从认识十个十万是一百万、

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进而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边画珠子边数,进一步巩固学生满十必须向前进一位,同时要把前一位的珠子全部拨回。接下来在教学读数时,我还是先让学生自己画珠子,再对照数位自己读一读。在整个画珠子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很浓,对所教内容掌握的也很牢固。

10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为每人准备了小棒,要求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再用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图案。这样既巩固学生对10的序数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动手研究的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过程之中,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由于学习材料的充足,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

认识里外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

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小刀、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放岩石录像。

师: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猜想假设。

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师:(小结)这些石头我们都称之为岩石,它组成了地球外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三:制定方案:

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师: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归纳学生提问,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要研究的问题。

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各种岩石,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师: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师: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化学药品先集中放,学生使用时,再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

师:介绍盐酸,强调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注意安全。介绍实验方法:利用滴管,在岩石上滴1-2滴,然后观察现象。

生:分组实验。(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学生的使用盐酸的情况。)。

生:汇报实验情况。填写记录表格。

四、实施方案:

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播放录像资料。

生:说一说。

五、展示交流。

动手玩一玩。

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岩石标本盒。

生:看书:了解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玩一玩。

师:布置课后采集岩石,自制标本盒的作业。

六、拓展创新。

师: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师生互评,提出课后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1、让学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究,体验动手的乐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小钉子,谁能用米尺帮老测量一下呢?

生(上台测量):这个小钉子正好是1厘米。

师:1厘米是多少米呢?

生1:1厘米是1米的1/100,是1/100米。

生2:1厘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1份就是1/100米。

生1:00.1米。

生2:0.10米。

生3:0.01米。

师:能为你精彩的创造说一说理由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评价评价。

生4:我觉得不能用00.1来表示1/100,因为“00.1”和“0.1”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000.1”也还是0.1。

生1:我是在小数点的左边多写一个“0”,意思是让“1”往后挪一位,好表示1/100米。

生5:那也不能在小数点的左边添“0”啊,应该添在小数点的右边,我同意生3的说法。

生2:我是这样想的,“0.1”表示1/10,那么我用“0.10”表示10个“0.1”,也就表示了1/100。

生6:不对,10个0.1应该是1米。再说,“0.10”的“1”和“0.1”的“1”位置没有变,还是表示1/10米。我也同意生3的说法。

生3:“1”写在小数点的右边第一位表示1/10,那我就把“1”写在小数点的右边第二位表示1/100。所以我写成0.01米。

……。

师:同学们的辩论太精彩了,现在你知道1/100米还可以写成――。

生:(齐)0.01米。

……。

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材关于两位小数的引入是这样的;“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1厘米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确实,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本身就是已经规定的,我们似乎只要“告诉”学生就行了。可是如何让学生去真切的体验、深刻的感悟呢?上例中,我让学生尝试创造,交流评价来沟通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小数的产生以及小数的内在意义。如果一开始就否定生1和生2的想法,会让一部分同学受到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

引导学生以1厘米是1米的1/100为突破口,这样能比较顺利的得出后边的4厘米是1米的4/100,9厘米是1米的9/100,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位小数可以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继而得到4/100还可以写成小数0.4,9/100还可以写成0.9。因为两位小数0.01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非常积极。

创造小数让学生充分暴露了自己的思维,学生经历了用小数表示1厘米的过程,理解了0.1、0.01、0.001的意义,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并在创造交流中感悟着“数位”“计数单位”“小数意义”等知识,享受着成功创造小数的乐趣,引发对问题的不断深入的思考与认识。这样教学,学生明白小数和整数一样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原则,有利于学生对数的认识。这为我教学下一课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认识里外教案及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区别里外》是小班阶段的孩子应该掌握的方位概念,要会正确地辨别某物在某物的里面或者外面。因为“里外”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所以孩子们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并不代表着孩子对这些方位掌握了。通过实物的演示操作,让孩子初步感受了里外是有参照物的,随着参照物的改变,里外也会改变,是相对应的。这个其实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的,通过操作,部分的孩子有所了解,但很多的孩子还是处于茫然的阶段。

我想,数学活动本就存在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只是整齐划一地进行集体教学是不能让每一个孩子了解的,所以个体的操作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这个内容,我采用了“藏东西”和“找东西”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再次体验“里外”。平时就喜欢躲躲藏藏的小班孩子,对于这个游戏很喜欢,大部分孩子在多次躲藏中,了解了这一知识点。

在小结的时候,我想着用数学的术语来告诉孩子这一对方位词是相对的。可是在讲出来的时候,又觉得很生硬,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听懂。

美术《格子布》活动反思。

美术活动“格子布”通过欣赏格子布,了解了什么是格子布,继而学习用横线和直线交叉画格子布。在引题的时候,我利用班级里几个穿格子衣服,让孩子们在欣赏格子布的线条走向的`同时,明白交叉的线条才能变成格子布,线条密一点,格子就小一点;线条疏一点,格子就大一点。欣赏之后,我将实物的格子布转换成作品,边画边讲解,让孩子掌握作画的技巧――从纸的一端画到另一端,尽量将线画得直一点。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涂色,要求往一个方向涂色。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对线条的掌握比较好,基本上都能将格子布画得很好,只有个别孩子的起始端是从纸的中间开始的。在涂色的时候,很多孩子能换着油画棒进行涂色,但是我发现这个作品的纸太大了,孩子们涂色来不及,只能拿回家去涂色。

从这个活动中,我发现小班的孩子从实物到作品,需要一个过渡。小班的孩子看到的实物就只是实物,不会将之形象化,生动化,写生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当我看到孩子迷茫的眼神,我知道我还需要讲解得更细致,孩子需要情感和探索,但是必要的技能还是应该教授的,不然孩子会无从下手!

认识角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个角时,同时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我们抽象出来的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整节课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了角。

认识比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认识角》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透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透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那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透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决定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能够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透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齐,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忙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能够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认识比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

认识教学反思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数外,还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这些安排不仅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趣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如在马路上数数等。同时,设计了“考眼力”、“帮小弟弟补尺子上的数”、“按要求上讲台找位置”、“小白兔送水果”、“猜数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特别是我拿出鲜艳形象的水果时,教室里只听到“我要,我要”的声音,学生简直忘了自己是在上课,只知道我答对了问题就可以拿到水果。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各数组成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我们的学科教学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此,在引出11—20各数时,我让学生先数出过马路的有几人?再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图上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的个数,并通过顺着数和倒着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的小下去。这样的设计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系列的数数的活动中领悟知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意义,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另外,在写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放大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这一系列活动是既尊重学生,又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在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1毫升有多少,还要建立升与毫升的关系,因此准备了教具:量杯、量筒、滴管和烧杯。

使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思考,使课堂顿时活跃。以旅游为例,问学生在旅途中口渴的时候,一下子能喝多少杯水?这是一个与切身体会的问题,因此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

最后请了几位学生回答,有些回答的很切实际,有些回答的很夸张,就当即让学生评判一下:到底谁喝得多谁喝得少?自然而然让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喝得多谁喝得少,必须要有同样的大小的杯子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时候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水杯中,有刻度是500ml,有的是450ml。之后我就说以500ml为例,你能喝这样的几杯?我们就能得出某些同学很能喝水。随机提出问题,到底他能喝多少量的水,你知道吗?因此我们测量水等液体时要有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引出毫升和升。

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学生们的量感。先让学生们猜一下1ml到底有多少滴?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我的操作。对于教具的使用,更加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ppt呈现生活中用ml为单位的实物,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猜猜一盒牛奶大致有多少毫升?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随后,说说生活中还看到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毫升的感受。之后通过毫升引出升,并且引出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将1000毫升的有色液体倒入1升的量杯,让学生感受1000毫升和1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毫升=1升来表示。进而更现实化,用500ml的量杯表示1升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两杯水。然后展示教材中几个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猜测,下面的液体有多少?建立1升的量感中,更加的生活化。

最后,练习层层递进,由简单到难,逐渐升华。首先是模仿练习,根据所给容器,填入升或毫升。其次是判断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故意把升和毫升颠倒,再次巩固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量感。之后是对于难点的突破,对于毫升和升两者之间的换算的练习。最后是提高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题——搞促销的问题,让学生们先讨论再思考。

认识角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

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

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一、生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无痕渗透。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

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认识角》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相关范文推荐
  • 12-15 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讲话稿(精选18篇)
    领导讲话稿需要考虑到听众的特点和需求,尽可能贴近实际、形象生动,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共同奋斗的信心。加深对领导讲话论文的理解,对我们编写和发表领导讲话稿具有重要意
  • 12-15 服装店五一活动方案设计大全(14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以确保能够按计划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如果你正在为活动方案的编写苦恼,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
  • 12-15 河南大学培训心得体会(优秀12篇)
    培训心得体会能够帮助个人识别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和提升自我修养。经过调研和筛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 12-15 大班手工活动教案大全(14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教师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最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 12-15 反腐作品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机会,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事方式,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心得体
  • 12-15 超市开业领导致辞(热门15篇)
    一篇成功的致辞应该具备情感的真实性、逻辑性和说服力,能够打动听众的心灵。下面是一些名人和领导人的致辞摘录,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演讲风范激发出你独特的表达风格。
  • 12-15 舞蹈培训心得感悟(热门19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课程和培训师的评价和反思,可以为后续培训活动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培训心得案例,希望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体会三位指导教
  • 12-15 快乐农场动物读后感(通用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进行总结和分享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书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读完一本好书之后
  • 12-15 暂缓结案申请书(优质20篇)
    申请书能够展示出你的能力和潜力,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和好感。以下是一些申请书范文,它们是经过精心撰写和修改的,希望能够给每位申请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 12-15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情况(汇总18篇)
    在写作过程中,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感和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路和文字表达。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写作样例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