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实用7篇)

最新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实用7篇)

时间:2023-10-08 22:08:10 作者:GZ才子 最新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实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是人教版第二册四单元中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课文是一篇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促解,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学会观察大自然,善于动脑筋、想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关系。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较差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课堂的有效调控,采取一定激励措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重点和难点时,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说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讲述,我把教学流程分成五个环节:一、检查复习;二、整体感知;三、难点突破;四、指导朗读;五、认真写字。

(一)由扶到放,难点突破。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要求学生弄清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和蚂蚁搬家这些现象。弄清这三种自然现象,根据本课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首先抓住“燕子为什么低飞”这个问题,让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抓住燕子说的话,边读边想,燕子说的话中,哪一句是与燕子低飞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空气潮湿,翅膀沾上小水珠,虫子飞不高,小燕子正忙着捉虫呢。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回答,进行思维训练。学完这部分,师生共同总结这部分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后就用这一方法自读课文,自己去理解 “小鱼为什么游出水面”和“蚂蚁为什么搬家”的真正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还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本课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本课可以根据提示语及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也可以结合词句理解来对比朗读。如“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和“小鱼为什么今天有空出来呀?”要读出问话的语气,这是小白兔对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是在读“要下雨了吗?”却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从中体会小白兔对燕子说的话表示怀疑。“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家呢。”这一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蚂蚁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诉的,而是蚂蚁事先就知道了。“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要加强语气来读,证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说的话没有错。朗读之后学生从中明白了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怀疑——有些相信——完全相信)。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集体读、分段读、对话读,还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三)观察比较,认真写字。《新课标》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书写“得”“很”二字,并让同桌互送五星,给学生及时进行写字评价。指导过程中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我感觉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正越来越充分地得到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因此,在设计本教学过程时我也有意识地朝这些方面去想,特别是在形式上,更具体的说是在提问方式上学着给孩子学习的空间。但又发现是在套用一些现在为迎合新课标而设计的流行用语。这些流行用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丈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的问话“你学懂了什么?”课后我仔细品评,发现这一问题的提出,可让学生对文章作全景式的鸟瞰概括,也可以作景点式的局域感知。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我觉得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角色多,很适合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时间不够,不能照顾到全体,于是我想在进行角色朗读时,分组对读,老师学生对读这样一来尊重了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体验。

当然这个过程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老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们是否可以在孩子们自学练读前,老师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老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孩子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篇二

《燕子专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一课讲述的是人们关爱动物,保护燕子的感人故事,整篇课文皆贯穿着浓浓的关爱之情。

在讲这一课时,课堂上的两个意外,让我感到学生的精彩,生成的精彩。

片段1:

生1:有贝蒂。

生2:有居民们。

生3:有瑞士政府。

生4:有贝蒂的爸爸、妈妈。

生5:我认为还有火车司机师傅。

我很意外,连我也没想到,这孩子不仅看到了文中直接的描述,还看到了直接描述背后隐藏的内容。这是一个多好的契机呀!于是,便有了意外的精彩对话。

师:你为什么认为还有火车司机师傅?文中并没有写呀?

生5: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需要有火车司机师傅来开。

师:你真细心,发现了我们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学生的嘴角挂着微笑,心中肯定充满了喜悦。

片段2:

生1: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们坐上了这么豪华的列车。

生2:如果没有你们, 我们早就被冻死了。

生3:谢谢政府,为我们作出了这样伟大的决定。

生4:谢谢你贝蒂,为了我们,你的脸冻红了,手冻僵了。

生5: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师:你有什么问题,请说说。

我心中为之一震,又是一个闪光点,此时不拨,更待何时?于是,便有了又一次精彩的交流。

师:是个问题,冻僵的燕子在列车里怎么会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呢?

此时,学生迷惑不解。

师:(启发)大家想想,燕子坐的是什么列车?

学生恍然大悟。

生:燕子坐的是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空调开开了,放出了暖气,冻僵的燕子苏醒了。

师:分析的有道理。(再启发)还有可能人们找到冻僵的燕子,在送往车站的途中会怎么做?文中没有写,大家想象一下。

生1:人们可能会用围巾包着燕子,燕子感到暖和,慢慢醒了。

生2:人们可能解开大衣,把燕子放在大衣里让燕子暖和。

生3:人们可能用双手捂着燕子,给燕子温暖。

此时,学生心中的疑问是解决了,但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再次加深情感体验。

师:从政府安排的空调列车和人们保护燕子的举动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了什么?

生1:人们的爱心。

生2:人们对动物的关爱。

生3:人们把燕子当作了朋友。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好。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博大的爱心,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反思】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有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动态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及时抓住这意外的精彩,捕捉这节外生枝的亮点,并由此拓展开去,打开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纵深处体会,大雪无痕似地加深情感体验。师生间这样的对话交流,这样的情感碰撞,远远超出课前备课的预设,远远超出教学的预定目标。这意外的精彩让我感觉到:把握好课堂瞬间的亮点,巧引妙导,课堂就会随时呈现生成的美丽、教学的活力。

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篇三

教学目标 :

1 懂得天气闷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就要下雨的科学知识,初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 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设疑

出示“下雨了”“要下雨了”

比较意思,对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要下雨了,大自然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

1 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要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抽查朗读情况

3 检查生字,不会的小组内帮助解决

三、讨论:要下雨了,小兔是从哪儿知道的?

1 天气闷

2 燕子低飞

3 蚂蚁搬家

4 小鱼浮出水面

四、朗读练习

1 小组分角色朗读练习

2 指名分角色朗读

3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延伸

除了课文中的现象,还可从哪些方面知道天快下雨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生字卡片抽查

二、交流资料

分类小动物

天气变化

谚语等

三、句式练习

1 因为,所以燕子飞得很低。

2 因为要下雨了, 所以。

3 因为,所以。

4 正忙着。(课后题)

四、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五、写字指导

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篇四

一、引入课题,解题。

1、还记得我们二年级的时候背过的《三字经》吗?来,老师考考大家!

人之初——

香九龄——

融四岁——

2、刚才大家背的《三字经》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的文章,我们叫它文言文,也叫古文。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古文,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落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读通课文

1、师范读。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听老师来读一读。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检查生字词。

4、请学生读课文。

5、全班齐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现在请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惠、诣、乃、示、曰、未”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故事大意: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味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啰!

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五、熟读成诵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书写

抄写两句重点句。

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篇五

一、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

二、语文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得益,决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能说会道,而必须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上,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

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课堂上,一位小女孩的发言让我感受深刻,她说文中的那句“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最让她感动,因为当时天上可能还掉着火,女娲可能被烧伤,但她不顾这些,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她真伟大。小女孩的发言是她真实情感的流露,朗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此外,我还想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题目《女娲补天》已经很凝炼,很直接地将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不适合在题目处引导质疑,我们在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时往往更多是想了解文章写什么,而很少会提出一堆问题,但如果学生有疑问,这些问题就应该有着落,或师生当时解答,或学文中解决,还有不能马上解决的也应在本课通过多种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只是为了质疑,那就失去了这此问题的价值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当之处还请交流,指正。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篇六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我知道你们是采荷一小的同学,“采荷”是怎么写的呢?我写写,你们看看对不对。(板书:采和)

生纷纷说:“写错了!”“不对!”“‘和’错了!”

师转回头,审视黑板上的字,疑惑地问:“错了么?该是哪一个字呢? ”

生:是“荷花”的“荷”。

师:(恍然大悟状)哦,“荷花”的“荷”。(转身改正)

师:(自言自语地)“采荷”,多美丽的名字,让我想到了两句诗:接天莲叶――

生:(齐)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无限向往的)那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啊,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划着小船,拨开密密的荷叶,在采莲,清脆的歌声传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个别学生小声和着,但更多的同学在凝神倾听。)

师:“采荷一小”,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学校,对么?

生齐:对!

生:因为我们可以在这里听一个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老师上课。

生: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见到您,所以很开心。

师:哦,我知道了,有朋――

生齐: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满怀期待的扫视同学,同学们的腰都挺了挺,做得更直了)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在的语言不一样,你发现了么?

(生踊跃举手)

生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课文,初识文言味道

师:课文读熟了么?谁愿意来读?

一生读,读得很流利。

师: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同学!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说她会读书么?

生:她读得声音响亮。

生:她把每一个句子的停顿读得都很准确.

师:这可是一个很大的优点,读古文能把句子断得一点不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她没有读错一个字。

生:古文要读得慢一点。

生:古文要读出抑扬顿挫。

师:是的,读古文要从容,要读出音乐感。比如可以这样读,

(师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师: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吗?

生齐:知道。

师:有不懂得地方么?

生摇头。

(生认真读书,批画。交流。)

生:老师,您也许不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的意思。

师:(做苦恼状)是啊,我的确没有弄明白,给我讲讲好么?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可是,这句话中没有“没有听说”这两个词啊!

生纷纷举手,七嘴八舌:“未”是“没有”,“闻”是“听说”。“未闻”是“没有听说”。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是,这句话中我还有一个词不理解,你知道是哪一个么?

生:您不理解“禽”,就是“禽兽”的意思。

(众生大笑,该生马上改过来)禽是“家禽”,鸡鸭鹅就是家禽,在这里也可以说成是“鸟”。

师:还有一个词不懂呢。

(生又读这句话,思索)

生:老师您也许不懂“夫子”的意思。

师:(惊喜地)太对了,我真的不知道“夫子”指的是谁?

生:指的是孔君平。

师: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何孔君平一样的一位男士,还能称为夫子么?

生齐:能!

师:如果来的是一位阿姨呢?比如,武老师来了,还能称为“夫子”么?

生纷纷举手:不能,因为,武老师是女人,夫子只能称呼男人。

生(大笑):不能,因为他年龄太小,还是一个小男孩。

生:(若有所思,想了想)不能,因为他没有文化。

师:这么说,要成为“夫子”要具备两个条件――

生:第一要使成年男人。

生:第二要有文化。

师:你怎么知道孔君平时有文化的人呢?

生纷纷举手。

生:因为他看到水果以后,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此是君家果”。他看到杨梅就想到杨氏子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字,所以,就说,杨梅是杨氏子家的水果。

师:反应快,而且联系得这么好,有文化的人才这么聪明是么?

生:对!而且,他还用了一个“君”字,这是对人的尊称,他对一个九岁的小孩都能这么尊重,说明他有修养,只有有文化的人才会这样称呼。

师: 同学们的推断很有道理,关于孔君平的身份,我也查了一些资料,知道后来他做到一个很大的官――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学生惊呼)

师:继续猜,我还有哪个地方不懂?

生:我觉得你可能不懂“孔君平诣其父”一句中“诣”的意思。在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师:不会吧,我们经常用到一个词“造诣”,说这个人书法水平高,我们就说他“书法造诣很深”,说这个人歌唱得好,就说他“音乐造诣很深”。怎么会是“拜访”呢?你搞错了。

(老师一脸不以为然,学生纷纷反驳。)

生:老师错了,下面的注释写着呢,诣是拜访的意思。

师:学古文还要看注释?

生:当然,一些难懂的字注释中已经给我们写清楚意思了,对照着注释能把古文读懂。

生:对!

师:对照着注释就能把古文读懂,真是一个好方法,多些同学们提醒。还有不懂的地方呢!

生:你可能不懂“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不知道是谁给谁摆上水果了。

师:对呀,作者怎么就没写清楚呢。

生:老师,不用写,我们对照这前文知道孔君平来到杨家,把杨氏子叫了出来招待自己,那水果一定是杨氏子给孔君平摆出来的。

生:也许是杨氏子叫家人摆出来的。

师:反正是主人摆出来招待客人的。这样说来,古文真得很简练,把该省的都省掉了,真是惜字如金。不过,我们联系上下文就能把他没写出来的补充出来,真好,又一个读古文的方法!

我还有一个难点没理解呢,继续猜。

生:我想你可能不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中“甚”的意思。“甚”就是“很”的意思。

师:哦,明白了,还可以说“甚”是――

生七嘴八舌:“十分”“特别”“格外”

师:(站在一个小男孩面前,欣喜地盯着他)我说他十分聪明,可以说――

生齐:甚聪明。

师:(站在一个女孩子面前)你长得真漂亮!

生齐:甚漂亮。

师:我说这个同学课文读得非常非常非常棒!

生齐:甚棒!

师:(向着全班同学)了不起!你们竟然知道“甚”是不能重复的!

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我还有一个词语不懂呢!你们一定知道是哪一个。

(生仔细读这句话,一个同学举手)

生:老师,您也许不懂“杨氏子”这个词语的意思。(看老师点头表示赞赏,接着说)就是这个孩子姓杨。

师:(做恍然大悟状)噢,原来这个孩子姓杨名氏子。对么?

(生点头,众笑,很多学生不同意。)

生:是一个姓杨的孩子。“杨”是姓,“子”是孩子。氏……氏……,表示人的名字吧。

(又有人反对。)

生:一个姓杨的女人家的孩子。

师:怎么说是女人家的孩子呢?

生:过去女人总是叫氏。

生:(快速接上)武氏。

(台上台下大笑)

生:姓张。

师:我知道他姓张,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们就可以叫他――

生齐:(兴奋的)张氏。

师:(又走到一个男孩子面前)你姓什么?

生:姓李。

生齐:李氏。

师:所以,“杨氏子”的意思就是――

生齐:一个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真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这篇文章我读懂了。不过我还想考考大家,愿意么?古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如果把标点去掉了你们还能读通,那说明你们真的懂了这篇文章。

(出示没有标点的文章,生练习。朗读。)

深思考,体会语言奥妙

师: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我相信你们也认识了这个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形容他。

生:(异口同声地)聪明!

(教师板书:聪明)

师:说话是要有根据的,说他聪明要在文章中找到理由。

生: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他出来招呼客人,还摆上了水果,说明他很懂礼貌,所以说他聪明。

生:孔君平刚说完,他“应声答曰”,说明他没有思考就说了出来,反应很快。聪明。

生: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反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明他聪明。

师:这我倒有点不大明白了,这句话怎么就能说明他聪明呢?

(生无语)

看来我们还是要先搞明白孔君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孔君平说的是: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杨氏子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字,所以,他说杨氏子和杨梅是一家人。

师:他的发言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你听出来了么?

生:(齐)一家人。

(生思考,教师用手画圈提醒)

生:可以说,杨氏子和杨梅是一类的,都是水果。

(生笑。)

师:现在我们再来想想杨氏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没有听说孔雀和您是一家人。

生:没有听说你和孔雀一样都是鸟啊。

师:这句话真妙,妙就妙在――

生:孔君平把杨氏子和杨梅连起来说,杨氏子也拿孔君平和孔雀连起来说。都是抓住姓来说。

生: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反击孔君平。

生齐:聪惠。

师:这么聪慧的孩子人人喜欢,读课文,让我感受到你的喜欢。

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生思考,然后举手。)

生:他应该是一本正经得说的,这样说――(生范读)

生:我觉得他好像应该是讽刺的语气。(范读)

生:我觉得他是在和孩子开玩笑,笑眯眯地说。(范读)

生:我以为他发现可以拿杨氏子和杨梅开玩笑,心中一定很得意,所以,是得意地说。(范读)

师:杨氏子怎么回答的呢?

生:孩子可能生气地回答。(范读)

生:可能是无所谓的,笑眯眯的回答。(范读)

生:可能是生硬的回答。(范读)

师:我们不妨来演演他们的对话。(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孔君平,一部分为杨氏子。)

创设情景:

情景一:孔君平来到杨家,一看孩子摆上了水果,于是就一本正经地说――(齐读)

杨氏子一听,淡淡的反驳――(齐读)

情景二:孔君平来到杨家,看到了杨梅,心想,都说着孩子聪明,我考考他――(齐读)

杨氏子一听,我好心好意给你端来水果,你却这样讽刺我,于是生气的回答――(齐读)

情景三:孔君平看到杨梅,心想,趁他的父亲不在家,我讽刺一下这个孩子――(齐读)

杨氏子一听,大声反驳――(齐读)

师:这么多种假设,哪一种最合情合理呢?

生:孔君平应该是开玩笑的,不可能郑重其事地说,更不可能讽刺孩子,因为他是来拜见他的父亲的。

师:如果是讽刺显得孔君平很不厚道的,看来,还是开玩笑比较合适他的身份和修养。

生:孩子应该是笑眯眯的反驳,不会生气,否则就不能说聪慧了。

生:一定会哈哈大笑,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会拍拍孩子的脑袋说:真是名不虚传。

师:这么说孩子反驳完以后孔君平一定没生气?

生齐:没生气。

师:(感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有没有让客人生气,我感觉着使用聪惠这个词又不能表达他的聪明程度了。

生:(齐)甚聪惠。(教师板书,齐读课文)

激疑问,触摸文化风貌

师:同学们,对他们俩的行为你有疑问么?

(生不语)

师:(出示文中插图)孔君平和杨氏子之间有什么不同?

生:年龄不同,孔君平是大人,杨氏子才九岁,是个孩子。

生:地位不同,孔君平是当官的,杨氏子也许才上学。

生:孔君平市来拜访孩子爸爸的,可见是长辈,杨氏子是晚辈。

(学生踊跃举手)

发现问题了么?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猜猜原因。

生:也许是两家太熟悉了,孔君平在逗孩子玩。

生:也许孔君平就是喜欢开玩笑,见到谁都一样。

生:我想,这么说是为了考验孩子是不是真的甚聪惠。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还有一个大的原因,武老师简单告诉大家。《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部小说,小说纪录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官阶层的人的言情轶事,当时,三国被灭,司马昭建立晋朝,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皇家没有精力去用一种道德统治人的思想,对人的行为也少了很多约束,所以,这个时期是人的思想大解放,行为大自由的时期,尤其盛行辩论,有智慧的人,能言善辩的人很受大家欣赏,不管他是大人还是孩子。正是因为少了礼法的约束,所以,才有孔君平这个长者先和孩子开玩笑,而孩子寸步不让的这个精彩的辩论。

(学生听得很认真)

也许我说的同学们不一定懂,但是没关系,等你上到中学,学到《中国历史》,说不定哪一节课就会让你豁然开朗了!

下课。

上天的蚂蚁是几年级的课文篇七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拼读音节,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认知目标:认识声母b p m f,能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能力目标:能拼读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其四声。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四个声母,学习带调拼读音节。能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录音、卡片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声母b p m f ,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教读、教写b p m f。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复习单韵母

1、首先我们一起来做游戏。(摸字母游戏)

二、看情境图,引出声母

1、爸爸带奇奇去干什么了?(请学生闭眼睛,老师描述)

2、看图片,学生回答

(1)这是“大佛”的“f”。

(2)他们看大佛要爬一段什么呢?(山坡的p)

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

3、一起学儿歌,读准音。(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三、指导看图,教学音形

1、出示图片:这是谁?他在干什么?这是什么运动?

(1)介绍帆板运动要在海面上进行。这时海面上起了波浪。

(2)教学声母b

2、看完帆板表演,又去哪儿了?到动物园去干什么?

(1)看图片:小猴在干什么?

(2)读准p

3、分辨b p的发音不同,观察纸片的不同,引导学生用手去体会。

4、游戏:看老师的嘴型,猜猜发的是哪个字母的音。

5、后来,小猴又看见了什么?

(1)小白兔在干什么?读准m的音。

(2)三个蘑菇mmm

6、最后谁出来表演了?(认识拐杖的形状就像f)

7、谁有本事把四个声母的音读好呢?

8、指读,领读,齐读。

四、指导描红

1、请学生观察师的范写,说说每个声母有几笔?分别在哪一格子?(引导生用各种方法摆出字母的形状,可用手指也可用身体。)

2、记忆口诀:像个6字bbb 9字相反ppp

3、游戏分辨b、p,分清不同之处。

4、同理描红m、f

5、课堂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