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理想名人故事 名人追求理想的励志小故事(汇总8篇)

2023年理想名人故事 名人追求理想的励志小故事(汇总8篇)

时间:2023-10-16 11:13:19 作者:文锋 2023年理想名人故事 名人追求理想的励志小故事(汇总8篇)

一个好的发言稿应该具备逻辑性、条理性和吸引力,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并使他们对演讲内容感兴趣。借鉴一些成功的发言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发言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理想名人故事篇一

20岁的年纪,今天的年轻人大多还在学业的门径处徘徊,闲暇时打打电脑游戏,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漫游。

而遥想当年,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从10岁学习古文开始,就已身负书写历史的责任。20岁时,他迈出了自己名山事业的第一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不无自豪地谈及年轻时的这次壮举:“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的这次漫游,首先是通过“上会稽”和“窥九疑”向虞舜、夏禹表示敬意。按照古籍的记载,会稽和九疑,分别是舜、禹墓葬的所在。司马迁的文化访古之举,来源于他对《尚书》和《春秋》等古史的熟习。身居史官世家,司马迁能够看到当时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典籍。据今人统计,《史记》中司马迁利用或见过的典籍,包括汉朝的皇家档案,有103种。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了不起的数字。司马迁是实实在在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身体力行者。在52万言的《史记》中,司马迁此次壮游的印记,不时出现在他对历史感慨的笔端。

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特别提到自己曾南游到长沙郡,看到屈原自沉之处,想到其悲剧人生,不禁为之落泪。也是在楚国的旧地,他见到了当年春申君所拥有的富丽宫室。他南登庐山,观览大禹曾疏导过的九江。在会稽,司马迁详细了解了越王勾践的故事。此前,他已经在载籍中知道了吴越之地与中原的渊源关系。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搜求古史传说,以及被秦王朝焚灭了的古诸侯史记。

齐鲁之地,学术发达,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司马迁说自己看到孔子故里的车服礼器,流连忘返,于是专门在那里学习饮宴和射箭的礼仪。

至于司马迁说到的“厄困鄱、薛”,可能是他在那里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儿。司马迁在写孟尝君时提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他认为,是因为战国时孟尝君广招宾客,鱼龙混杂,使当地风气大坏。到西汉时仍是如此。

秦汉之际群雄逐鹿,是司马迁实地考察的重点。在淮阴,当地人向他讲述了韩信年轻时的故事。当地人说起韩信少有大志,连他母亲的坟墓都建得与众不同。司马迁亲自去看,果然。

丰沛之地,汉初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均出身于此。刘邦曾为“沛公”,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都是当地人。司马迁到丰沛广问当地遗老,又参观了这些汉室名臣的故家所在。从樊哙的孙子樊他广口里,司马迁听到了这些风云人物的许多逸事。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这次壮游有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此行经地极广,则非常确实。王国维曾经专门研究过司马迁的出游路线,有趣的是,司马迁的行踪,与秦始皇南游东巡的路径,多有重合。是司马迁有意追寻秦皇的足迹,还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的交通条件下,这是一条经典线路,我们同样不得而知。20岁壮游之后,司马迁仕为郎中,奉使新开辟的巴蜀诸郡,又子承父业任太史令,侍从武帝出行,足迹几乎遍于全国。所以,在《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

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司马迁可以说是在漫游中寻找历史的现场感,为书写历史做准备。他的写作理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说,“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甚至认为,《史记》的文笔好,也和司马迁的壮游有关,“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杰交游,故其文疏宕颇有奇气也。”

理想名人故事篇二

当查尔斯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准备去旅行。正巧路过肯德郡的格德山庄,那里高大、宽阔,墙上爬满枝枝叶叶,绿意盎然,几乎像仙境一般。小查尔斯仰起头,用艳羡的眼光仔细打量着这个诱人幻想的府邸,在小孩子的心里,这无异于一个理想的宝殿。

父亲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张开宽厚的手掌抚摸着他的头,然后和蔼地告诉他,只要你努力,而且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你会走进这个房子,拥有它。

父亲的话在不经意间刻在小查尔斯的心里。他后来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工厂里做童工,父亲负债入狱,一家人颠沛流离。不管什么时候,他依然惦记着父亲的话和那所绿色的格德山庄。

格德山庄是他的一个梦。

后来的后来,他写了书,成了名,终于成了享誉世界鼎鼎大名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36岁那年,他买下了格德山庄,然后在那里终老一生,一直住到他辞世的一刻。一个梦从童年做到老。

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只要认定目标,坚持不弃,总有拥有它的一日。问题只在于,你首先要知道,你要的是一所什么样的房子,是华厦高楼,还是乡间别墅?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座房子,借以容纳梦想,幻想未来。不要让自己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蜗牛是最可爱的动物,它就那样背着它的房子,高高低低到处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理想名人故事篇三

五年级时,老师给我们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之后,我非常想了解司马迁和他的故事。可是没有时间。暑假终于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司马迁的故事》,然后回家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司马迁从出生到逝世发生的事情。

理想名人故事篇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理想名人故事篇五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他小时候,家住在南京。离他家不远有条河,叫秦淮河。每年端午节,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到了这一天,两岸人山人海。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船上岸上锣鼓喧天,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每年端午节还没到,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茅以升病倒了。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茅以升连忙坐起来,说;"快给我讲讲,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小伙伴们低着头,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出了什么事?"茅以升吃了一惊。"看热闹的人太多,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好多人掉进了河里!"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茅以升非常难过。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景像凄惨极了。病好了,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他想;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不会倒塌!

从此以后,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平的,拱的,木板的,石头的。出门的时候,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他都要上下打量,仔细观察,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看书看报的时候,遇到有关桥的资料,他都细心收集起来。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理想名人故事篇六

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司马迁的童年故事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司马迁(约前 145~前 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 130 篇,约 50 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 我读得对不对?”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索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 20 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 10 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理想名人故事篇七

每个人都会有改变人生命运的瞬间,它会比任何事物都要强烈地抓住你的心,那种让你的心跳剧烈无法入睡的瞬间,其实就是你心中的梦想开始的时间。对于长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比尔•盖茨,有一天,他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瞬间,原本只是按部就班地每天上学放学的十三岁小孩子,有一天亲眼看到了电脑,正是这个瞬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比尔•盖茨空手二十几岁就创建了微软公司,三十一岁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比尔曾这样说道:“活着是件多么令人陶醉的事啊!之前连做梦都不敢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带着巨大的可能性,走到了我们面前。”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他的世界细察一下他这一生的原动力吧!

遇到最喜欢的事情

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比尔•盖茨是每节课制造糟糕气氛的罪魁祸首。“有什么是比上课更加有趣的事情呢?”一节课上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空想的小孩总是比尔•盖茨。由于行动过于散漫,父母经常被迫光顾学校,儿子的行为总会触怒看不惯的母亲的容颜。比尔总是与父母发生争吵,爆发冲突。当比尔11岁时,类似的冲突又一次在饭桌上爆发,他对母亲大喊大叫,父亲则激动得将一杯水泼到了儿子的脸上。最后,父母把小比尔带到了心理咨询所,经过心理医生的双方开导,他们的关系才有所缓解。在学校里,数学、科学没有人能比得过比尔•盖茨,然而单调的学校生活实在令比尔难以忍受。那次的心理咨询让夫妇俩下定决心给儿子转学——湖滨中学,那正是一所以自由教学理念而闻名的学校。教学理念前卫的湖滨中学率先开办了电脑课,初见电脑并开始接触它的比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生活不再是口中那句无聊透顶,从此人们看到比尔的生活里再也没有了散漫,也没有了歇斯底里的冲突。比尔的命运正悄然发生变化。

20世纪60年代,电脑极其罕见,拥有一台电脑花费巨大,不过,学校仍坚持用母亲们的捐款购进了一台笨重的计算机。从此就有一些高智商的学生如漆似胶地贴着电脑,数学尖子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玩电脑游戏,他们甚至编写了计算机软件程序,之后他完全沉迷在战争游戏、乘法游戏、除法游戏等电脑程序编程里。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挑战对象,比尔怎能入眠?他一整天都在思考如何使用电脑,用电脑能做些什么?遇到学校封锁电脑,为电脑设置密码时,他绞尽脑汁获得密码,甚至使出黑客行为。总之,电脑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几乎相当于他的人生。

当小比尔完全熟练了一种游戏,他就想着要为游戏增加更多选项以及功能,这种冲动我们可以叫创意。比尔和朋友们开始利用(basic)编出更多复杂且多样的游戏程序,甚至还为学校编出了日程管理软件。可以说,通过当时那笨重的计算机,比尔预测到了未来。“就是这台笨重的电脑带来了未来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比尔坚信,比起电话或是古登堡的印刷术,电脑会更加强烈地改变人们生活。这种想法一直延续到他之后的生活,这也是微软公司创业的理念。

得到能够一起共患难的朋友

人生最重要的可以说就是得到“人”。在比尔•盖茨的一生中,他得到了无数朋友,他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保罗•艾伦。保罗•艾伦,一个与比尔共同创建微软公司并共同带领公司走向辉煌的人,一个与比尔•盖茨年少时结识并一起分享喜悦与悲伤的人。与比尔一样,艾伦也是湖滨中学的学生。对于比尔来说,艾伦是一个能与他共同进行繁琐的电脑工作的朋友,和他一起熬夜的朋友,一个可以共享创意的朋友,他们彼此成为对方最好的朋友,彼此成为对方的希望,互相给予动力。两个人相处从不吝惜鼓励之言,他们一起研究,讨论计算机,有时甚至比赛编程以激发自己投入到编程工作中。

就读哈佛大学时,数学开始让这个从小就被称为数学天才的比尔•盖茨有些吃不消。比尔的记忆中,与他朝夕相处的保罗从来没有说一些打击他或是让他难过的话。事实上,在哈佛大学,比比尔更聪明的数学天才根本不计其数。每当他们要制作一些极其复杂的编程时,保罗总是陪着他一起熬夜,共同完成那些堆积如山的工作,保罗成为了比尔心中愉快的力量。学生时期的比尔与保罗曾在一家公司打工,偶然在垃圾桶内发现工程师们抛弃的程序纸张碎片,于是,他们把纸张碎片拼接起来,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系统软件代码,他们偷偷地学习起电脑操作系统,甚至还把那些软件编码整理成了一本书。后来,他们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未来首部个人电脑的报道以后,两个人对未来的梦想达成了一致,并且对于梦想,他们总是坚定不移。是的,他们成功了。现在的比尔•盖茨依旧处处得“人”,不是单枪匹马,不是孤军奋战,也绝不独断专行,依旧集思广益,综合微软公司同僚们闪烁的构思开发新产品。他从来没有停止去认识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交那些能与自己为梦想奋斗一生的朋友,然后与他们联合起来共同谋求新的发展。

最近的年轻人令我羡慕

“我没有上完大学,大学中途我就退了学。听说最近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学生,大学中途便选择了退学。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那不是一个好的主意。我之所以不得不选择退学是因为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比大学毕业证书更为重要的计划。”

事实上,比尔•盖茨在实际聘用职员时确实只录用最好大学毕业的人才。他总是忠告年轻学生们,若想取得更上一步的成功就必须读完大学。他表示现代社会需要一个能够畅言自己的主意,可以驳倒竞争对手的有能力的职员,但这种能言善辩必须合乎逻辑,绝不能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如果真有人想与他一起工作,就必须经过以一敌百的竞争,并且有充分的胆识不畏惧——百选一的淘汰现实,而且要坚持到最后也不会中途放弃,只有这样的人,他才会考虑聘用。

理想名人故事篇八

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学校拖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了别。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八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大肚汉了。”

后来,日子好过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生怕捞不到似的吃。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

他一次一次牢牢记着,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鸟一样。

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每当他从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

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个作家,是因为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但大学生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从此,他就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为了能一天吃上三顿饺子,他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后来被张艺谋导演看中,改编成电影《红高粱》,并且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结果,这部小说一下子捧红了三个人:张艺谋、巩利、莫言。

他,就是著名作家莫言。

1.古今中外名人励志的小故事

2.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4.古代名人励志经典小故事

5.名人励志幽默小故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