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汇总8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汇总8篇)

时间:2023-10-02 15:07:54 作者:紫衣梦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汇总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一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二

1、同学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感受本班风彩,要求全班分成十小组,课后相互评价,选出小组。

3、课件播放校园的景观图片,然后出示下表。

要求:(1)根据上表可制成什么统计图?

(2)出示制成的条形统计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除了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外,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复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1)指名说说百分数的意义后,小组用计算器合作完成这张表。

(2)说说从这张表中又获得什么信息?根据这张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3)教师用课件呈现这幅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1、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

2、用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扇形统计图的与其他统计图的独特点。

4、板书:扇形圆

1用课件出示《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1)要求认真观察统计图后,说说盆地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几?

(2)用计算器计算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表

2、根据下面4幅,你能判断出哪个学校的女生人数最多吗?

(1)如果甲校的学生总人数900人,那么甲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2)如果丙校男生与甲校的同样多,那么丙校学生总人数有多少人?

(3)如果乙校的'学生总人数与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男生有多少人?

(4)如果丁校的男生与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3、出示课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和有关的数据。

(1)中国人口约13亿

(2)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3、出示西山村果园各种果树种植面积情况,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各组交流完成评选工作后,完成数学乐园各小组课堂表现评选结果情况统计表,

3、并根据统计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三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四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1、做一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五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六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七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一、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人教版篇八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