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实用2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0-16 00:17:49 作者:念青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实用20篇)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文档,能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准备和组织。请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三年级教案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一

教学思路解说(说课稿)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  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 师: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 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 指名读   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课后,我最感遗憾的是自己的讲课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时间相当。尽管评价激励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变热闹了,但是个别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足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怎样在今后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训练,是我今后要着重探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3、 改写诗句。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同学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同学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同学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掌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布置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褒扬同学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但赞扬同学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同学还是有点距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古诗,诗中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次之所以选择这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我不知道古诗要怎么教。说实话,特别感谢年级组的姐妹们,一次次听我试讲,一次次帮我出谋划策,让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太多太多。

课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画像,请学生介绍李白,并背诵学过的李白诗句,在复习回顾中引进新内容;出示诗题后,请学生谈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理解诗题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词;接着引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在读会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借用注释、插图、字典等资料理解诗意,在此过程中我讲的很少,只在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点拨,引用地图、相关诗文等予以拓展、引导;理解诗意后,用划朗读节奏、重音的方法把诗读出韵味来。为了更好地品味诗情,借用视频资源,直观感受离别情景,从而引发想象,感情朗读古诗;最后由这首离别诗拓展开去,回忆学过的其他送别诗,鼓励学生搜集更多送别诗,进一步感受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这份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发挥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遗憾得很,由于执教者的原因,许多细节处理不当,尤其在指导朗读、品味诗情的环节,非常草率地走了下过场,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六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

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七

a这篇课文我自身没有教学,是杨金枝老师开公开课时帮我上的。读了课文,感觉到课文真的是写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课文中写到: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人们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三是故乡的人美。假如看到此处没有搭石,或者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有人来搭好。假如两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让对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来走,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着老人过去。在教学时,应当紧紧抓住这些美的地方,让同学通过朗读、想象来体会这种美。

b我最近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身,热爱表示,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同学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获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同学的表示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同学一起创作的舞台。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同学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时抛开教学设计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八

近日,我参加了市现场优质课西片竞赛活动,“幸运”的抽到了古诗。尽管之前研读了几遍该教材以备“中奖”,但顶真起来一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地进了课堂。

四十分钟的时间一滑而过,课一结束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坐下来不由地就反思起刚才的那一堂课来。我自己感觉自己整堂课如“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体会得很肤浅,这是主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有这几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诗人一环节向学生介绍诗人时还不够到位。讲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想象力丰富,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作品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学生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第二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我在课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对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绍的也不够详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了事。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进文本。

其次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应建立在熟知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诗意时,我请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写了什么,并划出不解的字词,这样安排应属合理。但随后我却未交流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说出全诗的大意。或许是因为当时心急,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该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情”根本就没意识到,说来还是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总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再结合诗文的注释让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诗意了解是教师硬灌的,所以在入诗境中当我发问“为什么诗人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难道是因为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吗?”课堂一下子冷了场,过了好一会儿一两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可答案都不靠边。孩子们说什么当时江上有雾,只看得见一条船,又说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孩子们这么一答,可把我吓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张,最后没法,我给出了答案。梯子没摆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语境还原,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好朋友离别之际彼此会说些什么,神情、挥手告别的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表演、感悟,再现当时诗人可能的离别场景。教师再结合文中插图作拱手抱拳状顺势点拨:一直十分欣赏的好友孟兄即将远行,心中真是万分不舍。此时诗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还会顾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纵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诗境,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上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尽管文笔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识还比较狭窄,但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反省,不为别的。实实在在的行事,认认真真的工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一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1.简单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怎样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尽”“唯”三字?

孤:单独的。尽:消失了。唯:只。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章推荐阅读: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及整体赏析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散文改写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多篇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原文

8.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感

10.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500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用音乐、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古曲音乐,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而板书立求简洁、明了。

我遵循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原则。在导入理解课题后逐步采取读正确、读出正确的节奏,再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导入环节,我曾经找了很多个支点,有学生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李白的《赠孟浩然》,还有就是这首崔颢的《黄鹤楼》。《赠汪伦》学生太熟,《赠孟浩然》不适合放在这里,所以就选择了这首《黄鹤楼》导入,因为黄鹤楼正式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而闻名的。据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刚想在上面题诗,却发现上面已经有崔颢写的《黄鹤楼》,李白看后不敢下笔。世人惊叹这世上还有李白不敢下笔的地方。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后来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势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曾经把学生当做“零”起点去教,结果发现没有一点突破。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烟花三月”和“故人西辞”,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本节课我还重在积累。拓展学习送别诗,默写或抄写本节课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当时决定上这首诗的时候,很多同事问我为什么要教诗,诗并不好教。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不会教诗歌,所以想把握这个机会来好好地学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上这节课前,我的本意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从题目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本诗中“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一组图片进行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优美的词来表现三月的美丽,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使之得以活化。在理解后两行诗时,抓住“孤帆”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理解,领悟。最后设计引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情同身受的意境。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理解诗句再语言引导,通过移情,换位思考:“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音乐渲染,感情朗读,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在课下我还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这样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在教学“烟花三月”时,导的时机把握得不够准确,没能真正使学生入情入境。另外,在备课时,我忽略了中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估了他们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出示的拓展资料偏难,学生难以理解。在理解诗句的环节上也没能给学生充分的参考资料,光依靠课本上的那些东西,对学生来讲确实困难。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课前充分地备好学生,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课堂教学会顺畅得多。

文档为doc格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五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六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七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八、拓展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课后习题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八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师: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指名读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十九

核心提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课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古诗二首》选编了两首古诗,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同是一首诗跨越了两个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认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别,所以对于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怎样上,我也要认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今天我借班上课,上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感觉有很多的`不足。

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了解这首古诗和以往的送别诗不同,它没有送别的伤感和凄苦,诗歌的意境是轻松愉快的,这样的诗境也应该和李白的性格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当然对于人物的分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太高了,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读的重点放在感受诗歌意境,了解诗歌的情感上。为了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在轻松愉快中分别,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感受扬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扬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带着这愉快的心情来读诗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美的扬州大家都想去,那诗人也一定很想去,体会诗人对扬州的向往,对朋友的祝福和羡慕之情。教学是这样的构想,但实际上却没有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也都按我的计划完成,但学生似乎游离诗歌以外,没有把这些和诗的内容联系起来,使这些学习没有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回顾教学过程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觉得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好几年没有带中年级的课,对学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有些拔高,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有难度。但学生的问题是思考不够,总认为送别就是伤感的,没有用心去品味文字,这是读书不动脑的结果。

本课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古诗二首》选编了两首古诗,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同是一首诗跨越了两个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认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别,所以对于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怎样上,我也要认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

文档为doc格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十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个不会抬头仰望星空的老师,绝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抬头仰望的繁星中,最闪亮的就是诗。”对于古诗教学,我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扬州的向往以及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之情。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在这一课的一路打磨中,各位前辈、同仁对我的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悟。现将自己对这一课执教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

在设计教案之前,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我进行了深入的钻研。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并不仅限于送别友人的无限依恋与伤怀。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前往唐朝最繁华的扬州城,内心是带着对友人的祝福和自己的向往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全诗的感情基调确立为李白对扬州的向往和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这样一来,这首诗除了离别伤怀还带上一抹清丽的色彩。

二、掌控一堂课的教学节奏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在诸多的环节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入诗境”、“悟诗情”上。在学生整体感知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西辞”、“烟花”、“尽”以及“唯”等词语入诗境,展开文本对话,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体悟古诗蕴含的情感。

三、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

(一)渲染情绪

诗是浓缩的画,诗中的画,诗中的情需要细细来品味。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注重情绪的渲染。在朗读“烟花三月下扬州”时,我创设三种情景引导学生读进去:

师:春风拂面,带来清新花香,陶醉其中,忍不住轻轻吟诵。

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大街小巷,繁华热闹,耐不住愉快的说道。

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放眼望去,万紫千红,禁不住高声诵念。

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着烟花三月的扬州是如此繁华多娇。这为学生接下来体会李白对扬州的向往之情做了铺垫,渲染出了向往的情绪。

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中教学中,我也采用了渲染情绪法。

师:孟浩然的小船有发动机吗?

生:没有。

生:没有。

师:当然没有,它是悠悠的远去,慢慢地远去。李白究竟送了多久呢?是30分钟的送别,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是一个多小时的送别,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是两个多小时的送别,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无论是多长时间的送别,李白都久久不愿离去。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情深深几许?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渲染情绪,让学生体会了李白长久而深情的送别。

(二) 反复诵读

王崧舟一直认为诵读是感悟作品的基本策略,是唤醒感觉的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诵读。总体来看本堂课的诵读主要指向这几个方面:一是读准字音,读通古诗;二是整体感知;三是想象入境;四是体悟情感;五是背诵古诗。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文本对话,进入情境,贴近诗人,体悟诗情。

(三) 角色对话,启迪情思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自己在两个点的教学中很有缺憾。一是学生在理解“烟花”一词时,没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烟花三月”之景。随着了解了课下注释的解释以及我形容出自己看到的“烟花”之景,学生的脑海中一定也有自己解读“烟花”一词生成的画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既是很好的口语表达机会,更能激发自己向往的意愿,仿佛在与李白对话,拉近与李白的距离。二是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时,我顺势擦去图画中的“孤帆”、“烟花”、“黄鹤楼”之后,学生面对黑板上仅剩下的李白与长江水,应该创设微写作环节,让学生把想对李白说的话,想问李白的话写出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与李白的对话中,启迪情思,深入体会这送别情深。

经过领导与同事们的指点,我这节课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古诗教学也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更广阔的天空。作为一名在起跑线上的教师,漫漫教育路,趁着年轻的大好时光,我将更加努力地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更加努力地读书,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摸索,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与风格,让我的语文课堂绽放出丝丝光彩,让我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与体悟!

相关范文推荐
  • 10-16 个性霸气坚强的签名 坚强励志的个性签名(精选12篇)
    辩论是一种争论和辩驳的形式,可以使人们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辩论时,我们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提高自己的辩论技巧和表达能力。借助辩论和思
  • 10-16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大全10篇)
    三年级教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二年级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二年级数学
  • 10-16 2023年签订商品房购房合同(模板6篇)
    婚前协议的效力和可执行性需要根据当地法律法规来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请大家关注下面的承包合同模板和注意事项。签订商品房购房合同篇一(合同编号:)合同双方当事人:
  • 10-16 2023年个人简历护理自我评价 护理专业个人简历(大全16篇)
    岗位职责是企业或组织为了有效地分工和协作而对每个职位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和职能进行明确和规定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可以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责任范围。在编写岗
  • 10-16 最新幼儿园大班元宵节健康教案反思 幼儿园健康领域元宵节教案(通用14篇)
    初一教案是为初一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准备的一份详细指导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幼儿园大班元宵节健康教案反思篇一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
  • 10-16 最新质量管理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工作心得是一种记录自己职业发展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有力工具。实习心得范文一:认真学习,不断进步。质量管理心得体会篇一20**年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
  • 10-16 垃圾分类调研活动报告(大全12篇)
    在开题报告中,我们需要详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点。随后是一些开题报告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垃圾分
  • 10-16 最新捡垃圾的教案幼儿园中班(大全8篇)
    高中教案的编写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力求做到系统全面。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些用于四年级教学的教案案例。捡垃圾的教案幼儿园中班
  • 10-16 房地产转正申请书版(优质11篇)
    辞职申请书是表达离职意愿的一种正式书面文档,可以清晰地向雇主传达你的离职意图。鉴于不同地区的法律差异,以下是一些地方性的离婚申请书示例,供当地申请人参考。房地产
  • 10-16 2023年古风散文随笔(大全14篇)
    环保宣传,传递出爱护地球的理念和责任。通过借用名言、谚语等经典语句,可以为环保宣传语增加权威性和深度。推动环保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环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