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改革开放史党课总结(热门22篇)

改革开放史党课总结(热门22篇)

时间:2023-11-14 00:41:55 作者:LZ文人 改革开放史党课总结(热门22篇)

在党课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党的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以下是一些优秀党员分享的党课学习感悟,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思路。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满40年,步入不惑之年。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天我们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变化中的伟大中国。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历史;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约公元前2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底,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39.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gdp总量的2.2%;人均gdp仅165.4美元,排在世界第120多位;国家总的外汇储备只有1255亿美元,比海地、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摩洛哥等发展中的极小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少;当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4.3亿美元,仅仅只有美国同年货物贸易总量的5%多一点;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也就只有150美元左右和60美元左右。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6%,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冷静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领导人开始设计新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与措施;同时,中国基层的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开始了符合现实的种种实践探索。到1978年底,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方案正式公布并得以实施,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到了20**年又是标志性的一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年的82.7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在经济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伟大工程,一直延伸到宇宙星空,40年的年轮上镌刻着中国每一步前进的光荣与梦想。1978年,老百姓赚100元钱有60元钱是拿来买食品。20**年中国老百姓每月39%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食品,61%用于购买提高美好生活的商品。1978年,中国高楼没有超过200米,今天全世界10幢最高的大楼中有8幢在中国。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建成通车,20**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3万公里。更值得自豪的是,高铁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正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港珠澳大桥的贯通、通车彰显了中国的强大国力。20**年我国第一次将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随后几年,有7批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20**年,“玉兔号”月球车展开月面勘测任务,中国探月工程揭开历史新篇章,之后的天宫空间实验室、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北斗定位系统等一个个工程正在圆中国人的飞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升级。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这几年,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业态正在逐渐成长,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在竞相加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与世界前沿的水平接近或持平,有的甚至领先。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繁荣和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和充实,国家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的声音逐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的医疗政策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则彻底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四十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

(二)变化中的可爱家乡。

改革开放四十年,木垒与祖国一同成长、改变,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曾今制约木垒发展的劣势正逐渐变成促进木垒后发赶超的“助推器”。

木垒作为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通过打造“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了姑娘追、阿肯阿依特斯、赛马、刺绣等独具特色民族风情的草原文化,7个传统村落原始耕作与乡村生活的农耕文化(国家级中国传统古村落新疆共有15个,其中木垒一个县就独占7个。而木垒月亮地村被评为新疆最美乡村十佳的第一名,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历史的拔廊房建筑风格的汉民居,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有古民居建筑特色,更有纯朴的民风民俗传承保留),这里有着中国鹰嘴豆之乡、中国有机羊生产基地、中国长眉驼之乡、中国哈萨克族刺绣之乡等美誉。这里文化璀璨,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重要交汇处。由本土作家撰写、反映木垒县晚清民国故事的小说《木垒河》《西部边魂》倍受读者青睐,木垒书院、艺术家村落代表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何处解乡愁,木垒菜籽沟”享誉天xxx北。这里风景独特,有被誉为地球第一响的鸣沙山国家沙漠公园,有大地调色板之称的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世界最古老的6500万年原始胡杨林闻名遐迩,还有坎儿井(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人工工程之一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在木垒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木垒77条坎儿井仍有17条可用,且已开发可参观为最长)、最美云端草原马圈湾马圈湾、水磨沟、石仁子等景点。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治区园林县城等荣誉。

这里区位优势明显,距离首府xxx市278公里,木鄯公路、奇木高速、s303线从县内通过,g7京新高速即将贯通,正成为环东天山千里旅游黄金线和北疆地区通往内地的重要节点。在充分认识自身环境、文化、区位优势后,近几年木垒的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年,木垒县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8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0元,增加810元。20**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更进一步的是,木垒县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变“落后”劣势为后发赶超“优势”,在有机农产品、清洁能源、全域旅游等领域走在全州前列。木垒县获国家认证有机农产品17个,有机畜产品11个,共28个有机认证产品,总数新疆第一,有机产品示范县在新疆走前列;鹰嘴豆是具有三大功能的保健食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而木垒是中国鹰嘴豆的故乡,鹰嘴豆产销量占全国83%;这里风光电资源优势明显,正在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以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突出旅游产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为目标,积极实现旅游参与全民化。

改革开放40年,木垒的百姓也充分享受了发展带来的“红利”:曾经的闭塞山城农牧民借助牧民定居、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一个个好政策,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和蒙昧,与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小康;曾经被其他县市调侃的“一个馕饼可滚遍”的县城,如今正与阿吾勒风情小镇一起,构成迎接八方来客的的精品“客厅”。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之所以取得诸多成就,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正是由于带领人民的共产党人在天翻地覆的变革洪流中不变的坚持,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变。

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没有搞三权分立,而是搞三位一体,即将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实现有机统一;同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学习、非常重视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成果尤其是优秀思想并加以总结、消化、吸收、创新以武装自己、指导实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我相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将取得更大成就,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二)坚持基本原则不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回顾风雨兼程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令中国人民信心满满,更让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三)坚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不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样也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更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更要全力践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

报告。

中明确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从计划走向市场,从贫困走向小康,从短缺走向充裕,然而这一切并不是终点。

(四)坚持抓社会稳定不变。

中国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在中国,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说法,那就是“稳定压倒一切”,因为中国人坚信,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不可能做成功。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工作得以落实中国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往往会从组织上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一直把社会管理组织延伸到农村地区的村庄和城市的街道。为了防止和反击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种力量,中国各地都组织了强有力的公安、武警队伍,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

回望来路,不改初心。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和现实鲜明地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改革开放史党课

根据领导的指示要求和这次学习班安排,今天由我围绕“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这一主题与大家作个交流。应该说,我们机关对理论学习是重视的,一直抓得比较紧,各项制度落实也比较好,各级在这方面也都下了不少功夫、投入了不少精力。但是为什么对有些人就没有起到作用,我们理论学习到底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天,我和办公室的其他同志进行了一些探讨,总的感到,无论是组织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在抓理论学习上都还存在不小差距。从个人层面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现:一是装点门面。有的把理论学习当成一般性工作、一般性任务,图图形式、走走过场、装装样子,抄一抄、背一背,其实内心并不想学,把学习当作“镀金”,重“包装”轻武装,学用“两张皮”。二是被动应付。有的对政治学习、理论武装不感兴趣,认为理论学习是空的、虚的,感觉离自己工作比较远,学不学一个样、学不学无所谓,把学习当成累赘和负担,甚至有抵触情绪。但迫于形势和组织压力,又不得不学,于是消极被动、应付差事,实际上并没有入脑入心。三是浅尝辄止。有的心浮气躁、静不下来,学不进去、钻不进去,只满足于了解基本概念,没有掌握精髓要义,没有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干部考核个人述职的时候,讲问题第一条往往都是理论学习方面有差距,总感觉讲其他问题太尖锐,讲理论学习不损面子、无伤大雅,仿佛成了光荣的“缺点”。存在以上问题,从根子上讲,还是我们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摆上位、摆到位。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单位主要领导、党委支部书记,都是抓理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今天借这个机会,从“为什么学、怎么学好”二个方面,谈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讲一讲“为什么学”的问题。

一是明辨是非的现实需要。《之江新语》中有一篇文章《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讲的就是明辨是非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一些“杂音噪音”甚嚣尘上,一些错误和消极的思想观念也渗入了。在这个时候,党员干部如果不加强理论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容易发生偏差,导致信仰缺失、思想滑坡,背离党的宗旨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歧途。周永康、令计划之流,没能随着职务的提升而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栽了跟头。这些都应验了一句话:“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在大风大浪之中不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关键时刻不迷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兴趣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二是修身做人的现实需要。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主阵地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就会蒙上灰尘、产生霉菌、长满杂草。反思我们发生的系列腐败问题,有组织管教缺位、执纪不严、监督不力等方面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些人“总开关”跳了闸,正确的“三观”没有立起来,以至于防线失守、道德沦丧、肆意妄为。实践证明,思想腐败问题不解决,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会屡禁不止,在所难免。我们看了很多贪官的《忏悔录》,发现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这些人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最后落得个悲惨的晚年,实在令人叹息。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周总理说过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确实意味深长。做人是一生一世的事,学习也是一生一世的事。党员干部只有不断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涵养人品官德、纯净心灵家园,把人生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正确定位的理性基础上,冲破迷茫、抵御诱惑,拒绝腐蚀,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坚守做人底线,永葆政治本色。

第二,讲一讲“怎么学好”的问题。

一是勤于思考。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一个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们一些同志,学了不少,但想的不多,悟得更少,在学习上患了“消化不良症”,这样的学习就很难有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道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学是基础,思是关键。思考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思考是把书本上有益的养分转化为自己能力素质的过程,只有常思考、常总结,学习才能有收获,思想才能进步,工作才能创新。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被动的接受、简单的背记,没有思考,再好的理论也难以吸收和消化。党员干部阅历丰富,独立思考能力强,必须带着问题学习,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联系实际,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成系统的、感性的东西变成理性的,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自己独立、科学的判断。

二是注重交流。过去常讲,读书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对的,因为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静,需要沉下心来潜心学习。但还有一句讲学习的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理解,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分别讲的是学习的两个环节。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的时候要静,但是光静还不行,还要转化到动,第二个环节也就是要善于交流。在当今时代,对党员干部来讲,理论学习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就像我们打球有球友、登山有驴友、看戏有票友,理论学习也要有书友。古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面讲的就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意思。有位哲学家也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要在潜心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自己身边的领导、同事、专家的交流,共同钻研,共同提高,达到“1+1﹥2”的学习效果。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把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当成一辈子最大的快乐。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的干部队伍中从来不缺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弄潮儿”。泡桐书记焦裕禄一句“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道出了党的干部亲民爱民、拼命奉献的情怀;自比“樵夫”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刻画出了为民忘我、苦干实干、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模样。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树干事创业的雄心,主动干事担当、为民作为,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弄潮儿”。

要坚守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民谋福祉一直都是习近平同志最大的初心。从陕西的梁家河村到北京中南海,他一直坚守为老百姓干些实事的情怀。这种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96年来一直不曾改变的初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褪色。

要发扬实干精神。“天下之事,皆成于实。”实干是顶一万句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党员干部要把推动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干实事,多做好事,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扎扎实实地干一些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实绩,真正做一个在群众眼里站得住脚、经得起说的“办事人”。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要提升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做坚决斗争,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领,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

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改革开放史党课集合

1978年12月18日-22日,邓小平召开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由此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本周,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改革开放史,了解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史,指的是从1978年12月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奋斗历程。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0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02。

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03。

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04。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05。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06。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07。

财税体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08。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

09。

医疗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

10。

住房市场化改革。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11。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13。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

14。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5。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助于我们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从中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深入拓展学习新中国史。

为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史,同学们可查阅以下相关书籍:《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改革开放口述史》,继续加强对改革开放史的学习。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党和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国内改革开放政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把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当成一辈子最大的快乐。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的干部队伍中从来不缺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弄潮儿”。泡桐书记焦裕禄一句“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道出了党的干部亲民爱民、拼命奉献的情怀;自比“樵夫”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刻画出了为民忘我、苦干实干、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模样。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树干事创业的雄心,主动干事担当、为民作为,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弄潮儿”。

要坚守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民谋福祉一直都是习近平同志最大的初心。从陕西的梁家河村到北京中南海,他一直坚守为老百姓干些实事的情怀。这种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96年来一直不曾改变的初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褪色。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要提升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做坚决斗争,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领,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

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党的作风在党的建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事业成败。只有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才能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个政党要维系政权,都需要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四大危险”和“四风问题”日渐突出,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不断削弱党的政治地位和执政优势,而能否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直接因素在于党的作风,因为党的作风关反映着党的形象。人们了解党、认识党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党的作风,即从身边的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入手,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党的形象好,人们自然就愿意一心向党,追随党的脚步;反之,则人心涣散,党就失去最基本的群众力量。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日益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稳步发展。

(二)加强党的建设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硬道理,作风是硬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改革越是深入,就越需要党员干部的以身作则,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前改革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或多或少都与作风分不开。只有党员干部作风优良,才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精神状态,足够的工作干劲,才能凝聚起强大的群众力量,加快科学发展,取得改革的新胜利。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党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党代表他们的利益,自觉自愿接受党的领导。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切实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改进工作态度和服务方式,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党员干部作风代表着党的形象,当前,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干部队伍的作风状况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制约着发展环境的优化,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了党的事业和党的形象。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重要特点。改革开放的40年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及特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代新风。

改革开放初期,在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作风。

一是重新确立了“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年内乱”使党的优良作风丧失殆尽,邓小平为恢复党的优良作风,实现党的作风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早在1977年7月,邓小平在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并提出要把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和党的一整套作风恢复起来,发扬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后,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又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全体党员遵守党规党纪,切实搞好党风。此后的几年,经过分期分批整党,改变了党内存在的作风不纯,纪律松弛的状况,打击和处理了一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改善了党的作风,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开创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作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不但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中国人民如何创造新体制、新制度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是党的“三大作风”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体现和发展,即勇于创造的新风格,从客观实践出发的科学态度,心系国家、人民利益的价值导向,做出合适选择份负责精神,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自律意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实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拨乱反正,开创了我们党在新时期作风建设的新局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来说,邓小平是坚定的开拓者。

(二)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党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根本的考验。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对我党的作风建设做出了新的回答。特别是他创造性的提出要按照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了把党的作风建设扎扎实实的推向前进,他要求在全体领导干部的工作中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八个方面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改进自身作风,努力成为社会良好风气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为我党的作风建设增添了新活力和魅力。

(三)党的作风建设真正从宽松走向严紧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鲜明态度,以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坚强意志,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问题、始终做到“三严三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抓早抓小,坚持依靠群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有力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以中央八项规定开局起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在每年的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很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都要专门就作风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严格要求、严格约束,不仅自觉、认真、模范践行中央八项规定,而且重视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分管领域、分管部门或分管地方的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了作风建设各项要求落地见效。

二是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筑牢堤坝、把好开关,不断增强作风建设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摆在改进不良之风、巩固作风建设成效的首要位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党内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筑牢了作风建设的思想堤坝,确保了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今年以来,全党上下自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学”的收获转变为“做”的标准,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党员作风意识、作风标准不断强化,党内优良作风不断得到弘扬。

三是持续加大监督惩处力度,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作风建设的震慑力和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作风建设要求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刚性约束,有力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转变。

三、党的作风建设中的经验。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执政的时间越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深入,一些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群众利益的不良风气也在滋生和蔓延,尤其是党内客观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更令群众深恶痛绝。对于这些严重影响党的形象的不良风气,是听之任之,还是坚决克服,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命运,为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要管好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从严治党就是对我们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且要全面贯彻于党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和组织、制度建设中,体现到党内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把好三观”。

一是把好“入口关”。要坚持发展党员的标准,做到“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二是把好任用关。要严格按照选拔任用的有关要求,站在为党为国家利益着想的高度,任人唯贤,坚持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能上能下。

三是把好制约关。在坚持组织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鼓励群众参与和监督各项工作事务,增加办事透明度。

(二)坚持教育与制度同时并举。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这二者密不可分。

第一,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治本之策。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一种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途径。一是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激励大家自觉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并努力培育新的作风。二是要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我们要依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形成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强大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各种不良之风的发生。

第二,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的功能是指导党内生活、调节党内关系,规范党内行为。我们应不断摸索作风建设的新路子,把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我们要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党员干部的想作风、党内生活等方面以及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我们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形成作风建设的制约新机制。多年的实践证明,端正党风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巩固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三)坚持廉洁自律,率先垂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作风建设方面严格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不折不扣落实,通过率先垂范、示范全党,形成了巨大的“头雁效应”。实践证明,领导带头就是鲜明的旗帜和无声的命令,领导以身示范,指导工作就更有底气,提出要求就更有号召力。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拿自己开刀,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工作才能立竿见影,作风转变才能善抓善成。

(四)坚持全面监督,完善机制。

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会自我膨胀,就会导致腐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注重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的监督机制,强调必须从制度上把加强党内监督和加强人民监督结合起来,对权力的运行实行有效的监督。一是加强党内监督,充分保障党员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二是拓宽民主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前提,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形式,推行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制度,建立健全举报制度,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保障举报人合法权益。三是多管齐下,发挥立体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改革开放史党课集合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改革开放史党课集合

12月30日下午,变速箱部第一党支部及第二党支部开展了“四史”学习教育之改革开放史主题党课活动。党课由变速箱部第一党支部书记、部门总监方伟荣同志主讲。鉴于疫情的影响,本次党课采用了小范围线下会议加蜜蜂线上会议相结合的形式,在战役的前提下,有效地保证了党员的参与度。

首先,方总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随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市场化视野等方面,方总着重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巨大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球化开放。使我国从一个农业国成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党课的最后,方总回顾了上汽集团和上汽乘用车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一代又一代自主研发的变速箱从学习模仿逐渐到齐头并进,继而引领潮流,确保了一款又一款新车型的持续热销。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用实际行动推动上汽自主品牌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史党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国内改革开放政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的丰富内涵,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及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课题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透彻理解这颗“初心”,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需要。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不动摇。

信仰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首要内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了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旗帜问题。

1921年6月30日-7月3日,13名知识分子来到上海成立中共,这个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我们党重要的发起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错过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陈独秀在陈炯明统治下的南方政府出任教育厅厅长,正在筹一笔钱,人一走,这笔钱就可能没了,所以不能到上海去。李大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他是重要负责人,要去追讨工资,不能参加会议。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其中最年轻的是应城市的刘仁静,当时年仅19岁,北京大学大学生。1983年接受采访时,81岁的刘仁静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啊!不就到上海开个会嘛,谁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会呢?”共产党的成立何等的重要!当年有谁在意?一大开完,走的走散的散,各奔东西。

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这些人无论从智商、学历、出身、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不见得会比毛泽东差,其中张国焘是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只是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书记员。但张国焘最后在国民党军统当了特务,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和国民党特务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命运?他们7个人不管当汉奸的、当叛徒的,假如历史是可知的,作为中共的发起人,他们要是知道自己亲手成立的党28年后夺取了全国政权,会做出这么糊涂的事吗?他们竟然不相信共产主义了,他们能不糊涂吗?13个人中,7个人出了问题,4个人牺牲了,最后只剩2个人依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我们这个党能从中国政治舞台边缘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源自一个一大最不起眼的政治代表,毛泽东,居功至伟。所以初心最重要,理想信念更重要,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丧失了做共产党员的资格,也就不能走到我们中间来!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二、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忠心不动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初心的第一要义就是坚定对党的忠诚。不忘初心,就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李大钊: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种子撒遍全国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瞿秋白:从容就义。

叶挺:出狱后要求恢复党籍。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以党为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96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和飞跃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忘初心,就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毫不保留忠诚于党。“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党员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铮铮誓言,也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义务之一。忠心于党始终是党的好干部的基本标准。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共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核心要义是对人民的赤胆忠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并首次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出身本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出身,党章中有明确的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载入新修订的党章,成为全体党员的根本遵循。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公仆本色,时刻牢记服务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民”,一个是“服务”。一方面,执政党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摆正党与人民的位置。另一方面,“领导就是服务”,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如何维护人民的中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不动摇。

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绵延流长,疆域辽阔。近代中国的落后让中国饱尝亡国灭种的灾难,割让和丧失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马关条约》赔款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亿两白银。抗日战争中人口伤亡在3480-5000万人之间。受战争损害的人口为2亿人。xx万英烈拋头颅洒热血,有名有姓仅330万人,红西路军烈士21800多人,仅有6600名有据可查。

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突出历史贡献。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96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漫漫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用了28年的、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阶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成长需要交学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也不例外,当时经历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交了10年的学费,10年的学费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所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伟大智慧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要是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98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五、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不动摇。

今天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党;是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捧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来概括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那么,为什么说是全方位的和开创性的?所谓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所谓开创性的,是指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年来,我们靠什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靠什么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论述,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根本原因,即三个“一”:一个核心、一个理论、一条道路。

一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个核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凝结起来,集中起来,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

一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能够引导着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纵深发展。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五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一条道路,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共同发展,开拓前进。我们一直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巳经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辉煌。

我们有幸处在新时代,更有责于新时代。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必将加速推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改革开放史党课集合

40年的艰苦奋斗是一曲曲撼动人心的旋律;40年的改革历程是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40年砥砺奋进,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在弹指一挥间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回顾风雨兼程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令中国人民信心满满,更让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82.7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升级。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这几年,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在经济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升级。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这几年,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消费量比1949年低18斤,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低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同步追求分好的问题,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40年的砥砺奋进中,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显示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实现了由做大到做好,再到分配好的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打造出具有本国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水平。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业态正在逐渐成长,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在竞相加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感大大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繁荣和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和充实,国家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的声音逐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的医疗政策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则彻底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40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繁荣和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和充实,国家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的声音逐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的医疗政策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则彻底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40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并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四十年风云激荡,旧貌换新颜。四十年间,在改革开放号角的催征下,勤劳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用热血和奉献,用拼搏和汗水,在神州大地织出了锦绣篇章。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蛟龙号潜艇打破世界深潜记录;和谐号列车高速迈进新时代;中国工程享誉世界,第二艘航母出海试验;神舟系列飞船彰显大国风范,长征运载火箭凸显中国实力……一项项荣誉,一次次进步,让我们的民族越发耀眼。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秀。

今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卧薪尝胆,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四十年奋发图强,中华儿女谱写了诗章;四十年砥砺前行,神州大地丰收了硕果;四十年携手并进,改革开放播下了希望。

未来,还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去开拓;还有更多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去构想,去描绘,去践行;还有更多的梦想,需要我们去憧憬,去追逐,去实现,让我们携手并肩,去开启下一个辉煌的四十年!未来的四十年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奇迹”惊现,必现。

改革开放简史党课内容

按照国家统一号召全党展开党史的学习教育,以及我司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我认真学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的相关内容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深刻领会了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创新;深刻领会了我们党团结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下面,我联系本职,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觉醒。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尊重人民意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我们这一代人,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重温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历程,品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成就,共享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伟大荣光,展望改革开放新时期未来宏图伟业,内心无不充溢着自强自立、自信自豪。作为开发区国有企业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岗位,勇于创新,努力发挥公司金融服务平台功效,为开发区经济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二、改革开放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赋予了改革开放以“革命”的全新含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一定意义上的一场“革命”。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40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改革开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形成、创立和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有企业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自觉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理论学习中,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在工作中坚持讲党性讲原则,按规矩、按制度、按程序”办事。

三、改革开放是党的经济建设的伟大创新。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旧思想旧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迅速地发展了中国,极大地壮大了中国,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持真抓实干、敢于创新、敢于自我革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揭开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篇章。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正是得益于这些基本经验和启示,加之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难点和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共同回味一下过去,总结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

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

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回顾风雨兼程的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一)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经济以平均9.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2.9。

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

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家收入从。

1132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

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下,同期第三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一倍多,从1978年的24.6增。

的1351万个。总能源的输出。过去40年能源总产量显著增加,

从1978年的6.277亿吨标准煤增至2017年的35.9亿吨。消费。

品零售总额。中国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

2017年的36.63万亿元。外汇储备。到2017年底,中国的外汇。

储备已达到3.14万亿美元,而1978年的数字是1.67亿美元。

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

2017年的41万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加速到2017年的36396元。

居民储蓄存款。随着居民储蓄从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2017。

年的64.38万亿元,中国人的口袋越来越大。

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

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

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

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长到1991年的1454元,年。

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

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

人均消费支出从。

元,年均实际增长6.7;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672元增。

长到2000年的5027元,年均实际增长6.0。

2000年的2282元,年均实际增长4.9;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

际增长8.5;

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50元增长到2017年。

的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

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

人均消费支出。

从2001年的1803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55元,年均实际增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把提高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等各类政策深入推进,各地扶贫综合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持续落地生根,对居民收入的增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在四十年的砥砺奋进中,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显示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实现了由做大到做好,再到分配好的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打造出具有本国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持续扩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万篇,是1990年的5.5倍;

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

(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二是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数为369.8。

我国。

14.6个百分点;

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率得到提高。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经过40年快速发展,我国已。

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7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

请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著作权年登记量。

突破274.8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00.2。

底,我国已设立3个知识产权法院和一批知识产权法庭,建立。

了19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76个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到持续提高。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运转;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

自主研发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

赶超国际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与世界前沿的水平接近或持平,有的甚至领先。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这里我们说几个词大家和大家共同回味一下:

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

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

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水平有限,衣服的数量也很少。用当时的话讲,叫“艰苦朴素”,说到底还是供应紧张。改革开放后,一些西方的服饰进入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成了一种大街小巷的时尚。随后,“港裤”“燕尾服”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他是第一位来华的国际级服装大师。他率领12个外国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服装表演会的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内部观摩”。皮尔·卡丹回忆说:“第一次去中国时,我到了许多地方。我是第一个让中国人了解什么叫时尚的西方人。我很像马可·波罗,因为我们都具有冒险精神。”皮尔·卡丹带来了“时装”和“品牌”的概念,讲究穿衣服要穿“牌子货”。皮尔·卡丹也成了中国“时尚”的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40年来,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在北京以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老百姓对于轿车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现在,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自己的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

20世纪80年代,四大件是指: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

到8120亿元。现在使人很难从中选择出哪种商品与你息息相关,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大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并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是体现在它推动我国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旧强大。“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占据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国家的发展进步仍然受到禁锢。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可能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变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进而迎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活力源泉。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后1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以这。

5项工作为中心,推动了我国的发展进步。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无疑,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使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与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相一致。一些长期难以突破的顽疾在这个过程中被顺利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迸发出更大活力。

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文革”那样的政治混乱,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法治还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主体的微观交易行为,比如商业谈判、签订契约、解决纠纷等,无不需要法治的规范。市场交易遵循成熟的法律制度,纠纷能在良善的司法体系中获得合理解决,市场主体就会产生稳定的预期,就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市场经济的活力就会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年,“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

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

下降到目前的4.1,每年有数百万高等院校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历史地位、前进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实施重点以及方法论等等,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要以习近平改革思想为指导,围绕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狠抓落实、真抓实干,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汇聚起磅礴的改革民心民力。

(二)驾驭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今后,我们要牢牢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筑牢防范风险的人心根基。要不断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场关系这个重点,实现“两只手”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转,进而确保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党员干部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的责任,通过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设计,不断压实党员干部肩上深化全面改革的担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障和调动党员干部的改革积极性,特别是今年5月,中央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确立了明确的导向,强调要为改革创新和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必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的改革积极性主动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努力作出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业绩。

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改革思想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能够劈波斩浪,不断赢得新的成功、取得新的胜利。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满40年,步入不惑之年。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天我们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变化中的伟大中国。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历史;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约公元前2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底,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39.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gdp总量的2.2%;人均gdp仅165.4美元,排在世界第120多位;国家总的外汇储备只有1255亿美元,比海地、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摩洛哥等发展中的极小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少;当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4.3亿美元,仅仅只有美国同年货物贸易总量的5%多一点;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也就只有150美元左右和60美元左右。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6%,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冷静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领导人开始设计新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与措施;同时,中国基层的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开始了符合现实的种种实践探索。到1978年底,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方案正式公布并得以实施,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到了20**年又是标志性的一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年的82.7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在经济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伟大工程,一直延伸到宇宙星空,40年的年轮上镌刻着中国每一步前进的光荣与梦想。1978年,老百姓赚100元钱有60元钱是拿来买食品。20**年中国老百姓每月39%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食品,61%用于购买提高美好生活的商品。1978年,中国高楼没有超过200米,今天全世界10幢最高的大楼中有8幢在中国。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建成通车,20**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3万公里。更值得自豪的是,高铁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正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港珠澳大桥的贯通、通车彰显了中国的强大国力。20**年我国第一次将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随后几年,有7批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20**年,“玉兔号”月球车展开月面勘测任务,中国探月工程揭开历史新篇章,之后的天宫空间实验室、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北斗定位系统等一个个工程正在圆中国人的飞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升级。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这几年,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业态正在逐渐成长,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在竞相加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与世界前沿的水平接近或持平,有的甚至领先。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繁荣和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和充实,国家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的声音逐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的医疗政策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则彻底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四十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

(二)变化中的可爱家乡。

改革开放四十年,木垒与祖国一同成长、改变,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曾今制约木垒发展的劣势正逐渐变成促进木垒后发赶超的“助推器”。

木垒作为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通过打造“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了姑娘追、阿肯阿依特斯、赛马、刺绣等独具特色民族风情的草原文化,7个传统村落原始耕作与乡村生活的农耕文化(国家级中国传统古村落新疆共有15个,其中木垒一个县就独占7个。而木垒月亮地村被评为新疆最美乡村十佳的第一名,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历史的拔廊房建筑风格的汉民居,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有古民居建筑特色,更有纯朴的民风民俗传承保留),这里有着中国鹰嘴豆之乡、中国有机羊生产基地、中国长眉驼之乡、中国哈萨克族刺绣之乡等美誉。这里文化璀璨,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重要交汇处。由本土作家撰写、反映木垒县晚清民国故事的小说《木垒河》《西部边魂》倍受读者青睐,木垒书院、艺术家村落代表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何处解乡愁,木垒菜籽沟”享誉天xxx北。这里风景独特,有被誉为地球第一响的鸣沙山国家沙漠公园,有大地调色板之称的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世界最古老的6500万年原始胡杨林闻名遐迩,还有坎儿井(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人工工程之一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在木垒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木垒77条坎儿井仍有17条可用,且已开发可参观为最长)、最美云端草原马圈湾马圈湾、水磨沟、石仁子等景点。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治区园林县城等荣誉。

这里区位优势明显,距离首府xxx市278公里,木鄯公路、奇木高速、s303线从县内通过,g7京新高速即将贯通,正成为环东天山千里旅游黄金线和北疆地区通往内地的重要节点。在充分认识自身环境、文化、区位优势后,近几年木垒的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年,木垒县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8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0元,增加810元。20**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满xx年,步入不惑之年。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xx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xx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xx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天我们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变化中的伟大中国。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历史;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底,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39.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gdp总量的2.2%;人均gdp仅165.4美元,排在世界第120多位;国家总的外汇储备只有1255亿美元,比海地、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摩洛哥等发展中的极小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少;当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4.3亿美元,仅仅只有美国同年货物贸易总量的5%多一点;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也就只有150美元左右和60美元左右。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6%,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冷静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领导人开始设计新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与措施;同时,中国基层的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开始了符合现实的种种实践探索。到1978年底,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方案正式公布并得以实施,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到了20xx年又是标志性的一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82.7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在经济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伟大工程,一直延伸到宇宙星空,xx年的年轮上镌刻着中国每一步前进的光荣与梦想。1978年,老百姓赚100元钱有60元钱是拿来买食品。20xx年中国老百姓每月39%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食品,61%用于购买提高美好生活的商品。1978年,中国高楼没有超过200米,今天全世界10幢最高的大楼中有8幢在中国。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建成通车,20xx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3万公里。更值得自豪的是,高铁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正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港珠澳大桥的贯通、通车彰显了中国的强大国力。2003年我国第一次将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随后几年,有7批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2013年,“玉兔号”月球车展开月面勘测任务,中国探月工程揭开历史新篇章,之后的天宫空间实验室、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北斗定位系统等一个个工程正在圆中国人的飞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升级。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这几年,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业态正在逐渐成长,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在竞相加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与世界前沿的水平接近或持平,有的甚至领先。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繁荣和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和充实,国家软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国的声音逐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的医疗政策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则彻底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四十年来,我国在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

(二)变化中的可爱家乡。

改革开放四十年,木垒与祖国一同成长、改变,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曾今制约木垒发展的劣势正逐渐变成促进木垒后发赶超的“助推器”。

木垒作为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通过打造“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了姑娘追、阿肯阿依特斯、赛马、刺绣等独具特色民族风情的草原文化,7个传统村落原始耕作与乡村生活的农耕文化(国家级中国传统古村落新疆共有15个,其中木垒一个县就独占7个。而木垒月亮地村被评为新疆最美乡村十佳的第一名,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历史的拔廊房建筑风格的汉民居,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有古民居建筑特色,更有纯朴的民风民俗传承保留),这里有着中国鹰嘴豆之乡、中国有机羊生产基地、中国长眉驼之乡、中国哈萨克族刺绣之乡等美誉。这里文化璀璨,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重要交汇处。由本土作家撰写、反映木垒县晚清民国故事的小说《木垒河》《西部边魂》倍受读者青睐,木垒书院、艺术家村落代表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何处解乡愁,木垒菜籽沟”享誉天山南北。这里风景独特,有被誉为地球第一响的鸣沙山国家沙漠公园,有大地调色板之称的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世界最古老的6500万年原始胡杨林闻名遐迩,还有坎儿井(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人工工程之一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在木垒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木垒77条坎儿井仍有17条可用,且已开发可参观为最长)、最美云端草原马圈湾马圈湾、水磨沟、石仁子等景点。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治区园林县城等荣誉。

这里区位优势明显,距离首府乌鲁木齐市278公里,木鄯公路、奇木高速、s303线从县内通过,g7京新高速即将贯通,正成为环东天山千里旅游黄金线和北疆地区通往内地的重要节点。在充分认识自身环境、文化、区位优势后,近几年木垒的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17年,木垒县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8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0元,增加810元。20xx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更进一步的是,木垒县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变“落后”劣势为后发赶超“优势”,在有机农产品、清洁能源、全域旅游等领域走在全州前列。木垒县获国家认证有机农产品17个,有机畜产品11个,共28个有机认证产品,总数新疆第一,有机产品示范县在新疆走前列;鹰嘴豆是具有三大功能的保健食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而木垒是中国鹰嘴豆的故乡,鹰嘴豆产销量占全国83%;这里风光电资源优势明显,正在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以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突出旅游产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为目标,积极实现旅游参与全民化。

改革开放xx年,木垒的百姓也充分享受了发展带来的“红利”:曾经的闭塞山城农牧民借助牧民定居、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一个个好政策,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和蒙昧,与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小康;曾经被其他县市调侃的“一个馕饼可滚遍”的县城,如今正与阿吾勒风情小镇一起,构成迎接八方来客的的精品“客厅”。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开放xx年,中国之所以取得诸多成就,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正是由于带领人民的共产党人在天翻地覆的变革洪流中不变的坚持,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变。

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没有搞三权分立,而是搞三位一体,即将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实现有机统一;同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学习、非常重视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成果尤其是优秀思想并加以总结、消化、吸收、创新以武装自己、指导实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我相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将取得更大成就,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二)坚持基本原则不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回顾风雨兼程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令中国人民信心满满,更让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三)坚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不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样也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是党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更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更要全力践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从计划走向市场,从贫困走向小康,从短缺走向充裕,然而这一切并不是终点。

(四)坚持抓社会稳定不变。

中国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在中国,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说法,那就是“稳定压倒一切”,因为中国人坚信,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不可能做成功。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工作得以落实中国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往往会从组织上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一直把社会管理组织延伸到农村地区的村庄和城市的街道。为了防止和反击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种力量,中国各地都组织了强有力的公安、武警队伍,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

回望来路,不改初心。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和现实鲜明地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把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当成一辈子最大的快乐。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的干部队伍中从来不缺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弄潮儿”。泡桐书记焦裕禄一句“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道出了党的干部亲民爱民、拼命奉献的情怀;自比“樵夫”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刻画出了为民忘我、苦干实干、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模样。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树干事创业的雄心,主动干事担当、为民作为,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弄潮儿”。

要坚守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民谋福祉一直都是习近平同志最大的初心。从陕西的梁家河村到北京中南海,他一直坚守为老百姓干些实事的情怀。这种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96年来一直不曾改变的初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褪色。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要提升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做坚决斗争,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领,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

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多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

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

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

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

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

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

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弹指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四十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了万水千山,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歌。4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道路,凝聚了中国力量,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春风化雨,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今天,我们共同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成就,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增压充能。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伟大觉醒”是整个历史逻辑的起点,其历史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四个基于”:“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可以说,这“四个基于”是我们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关头,对党的宗旨、思想路线、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进行梳理与认识。

总体来看,历经40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以下四个伟大转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是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我们渐进式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国有企业、外商投资、金融服务、科技管理体制、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逐渐明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978年不足2%,增长到2016年的15%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可以说,当今中国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全球性经济大国。

二是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国家的政府管理体制、传统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能力等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中国治国理政模式实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为核心职能,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和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型现代治理新模式。

截至2017年底,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以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压减44%,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70%;中共党员总数达到8779.3万,党的组织达到436万个;全国社会组织数量突破80万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达到66.2万个;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3569个。

三是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

截至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并且产生了一大批人口超过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人口高度密集、经济一体化的超大城市区域,创造了新的财富、新的产品、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方式。对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一个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国家,同时以高铁、互联网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成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未来中国社会,将是一个城乡互动共融、协调发展的城乡融合型新社会。

四是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更证明了这一点,1978年时,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恩格尔系数为57.5%,到2017年时,分别变为了24445元(增长了78倍)和28.6%;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到2017年时,分别变为10955元(增长了94倍)和31.2%,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开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费的生活。新时代,随着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进一步建设,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从“有没有”变成了“好不好”,高品质生活开始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历史关口。经济特区如何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继续当好开路先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如何打赢,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怎样革除?如何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毫无疑问,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但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永葆“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争当开拓者、实干家,就一定能让改革造就新气象、开放带来新活力,让发展打开新空间,让我们赢得“下一个40年”。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做到: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改革开放的成果靠的是人民群14众的大胆探索、勇敢实践,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始终不忘的初心和奋斗目标。

(三)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新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就要继续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布局。

(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问题,面临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形势总结出的深刻经验,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科学发展,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到发展的全过程当中。

(五)坚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中,我国始终秉承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原则,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和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5党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内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拥抱新时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让我们拥抱伟大的新时代,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勠力同心、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中国梦。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

扶贫。

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

扶贫。

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

方案。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揭开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篇章。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正是得益于这些基本经验和启示,加之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难点和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共同回味一下过去,总结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

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回顾风雨兼程的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一)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经济以平均9.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2.9。

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

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家收入从。

1132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

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下,同期第三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一倍多,从1978年的24.6增。

的1351万个。总能源的输出。过去40年能源总产量显著增加,

从1978年的6.277亿吨标准煤增至2017年的35.9亿吨。消费。

品零售总额。中国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

2017年的36.63万亿元。外汇储备。到2017年底,中国的外汇。

储备已达到3.14万亿美元,而1978年的数字是1.67亿美元。

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

2017年的41万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加速到2017年的36396元。

居民储蓄存款。随着居民储蓄从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2017。

年的64.38万亿元,中国人的口袋越来越大。

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

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

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

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长到1991年的1454元,年。

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

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

人均消费支出从。

元,年均实际增长6.7;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672元增。

长到2000年的5027元,年均实际增长6.0。

2000年的2282元,年均实际增长4.9;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

际增长8.5;

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50元增长到2017年。

的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

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

人均消费支出。

从2001年的1803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55元,年均实际增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把提高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等各类政策深入推进,各地扶贫综合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持续落地生根,对居民收入的增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在四十年的砥砺奋进中,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显示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实现了由做大到做好,再到分配好的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打造出具有本国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持续扩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万篇,是1990年的5.5倍;

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

(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二是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数为369.8。

我国。

14.6个百分点;

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率得到提高。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经过40年快速发展,我国已。

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7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

请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著作权年登记量。

突破274.8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00.2。

底,我国已设立3个知识产权法院和一批知识产权法庭,建立。

了19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76个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到持续提高。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运转;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

自主研发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

赶超国际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与世界前沿的水平接近或持平,有的甚至领先。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这里我们说几个词大家和大家共同回味一下:

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

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

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水平有限,衣服的数量也很少。用当时的话讲,叫“艰苦朴素”,说到底还是供应紧张。改革开放后,一些西方的服饰进入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成了一种大街小巷的时尚。随后,“港裤”“燕尾服”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他是第一位来华的国际级服装大师。他率领12个外国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服装表演会的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内部观摩”。皮尔·卡丹回忆说:“第一次去中国时,我到了许多地方。我是第一个让中国人了解什么叫时尚的西方人。我很像马可·波罗,因为我们都具有冒险精神。”皮尔·卡丹带来了“时装”和“品牌”的概念,讲究穿衣服要穿“牌子货”。皮尔·卡丹也成了中国“时尚”的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40年来,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在北京以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老百姓对于轿车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现在,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自己的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

20世纪80年代,四大件是指: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

到8120亿元。现在使人很难从中选择出哪种商品与你息息相关,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大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并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是体现在它推动我国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旧强大。“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占据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国家的发展进步仍然受到禁锢。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可能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变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进而迎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活力源泉。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后1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以这。

5项工作为中心,推动了我国的发展进步。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无疑,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使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与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相一致。一些长期难以突破的顽疾在这个过程中被顺利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迸发出更大活力。

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文革”那样的政治混乱,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法治还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主体的微观交易行为,比如商业谈判、签订契约、解决纠纷等,无不需要法治的规范。市场交易遵循成熟的法律制度,纠纷能在良善的司法体系中获得合理解决,市场主体就会产生稳定的预期,就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市场经济的活力就会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年,“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

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

下降到目前的4.1,每年有数百万高等院校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三、以习近平改革思想为指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历史地位、前进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实施重点以及方法论等等,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要以习近平改革思想为指导,围绕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狠抓落实、真抓实干,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汇聚起磅礴的改革民心民力。

(二)驾驭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今后,我们要牢牢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筑牢防范风险的人心根基。要不断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场关系这个重点,实现“两只手”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转,进而确保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党员干部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的责任,通过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设计,不断压实党员干部肩上深化全面改革的担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障和调动党员干部的改革积极性,特别是今年5月,中央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确立了明确的导向,强调要为改革创新和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必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的改革积极性主动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努力作出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业绩。

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改革思想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能够劈波斩浪,不断赢得新的成功、取得新的胜利。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揭开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篇章。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正是得益于这些基本经验和启示,加之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难点和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共同回味一下过去,总结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

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回顾风雨兼程的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一)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经济以平均9.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2.9。

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

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家收入从。

1132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

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下,同期第三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一倍多,从1978年的24.6增。

的1351万个。总能源的输出。过去40年能源总产量显著增加,

从1978年的6.277亿吨标准煤增至2017年的35.9亿吨。消费。

品零售总额。中国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

2017年的36.63万亿元。外汇储备。到2017年底,中国的外汇。

储备已达到3.14万亿美元,而1978年的数字是1.67亿美元。

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

2017年的41万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加速到2017年的36396元。

居民储蓄存款。随着居民储蓄从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2017。

年的64.38万亿元,中国人的口袋越来越大。

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

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

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

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长到1991年的1454元,年。

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

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

人均消费支出从。

元,年均实际增长6.7;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672元增。

长到2000年的5027元,年均实际增长6.0。

2000年的2282元,年均实际增长4.9;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

际增长8.5;

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50元增长到2017年。

的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

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

人均消费支出。

从2001年的1803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55元,年均实际增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把提高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等各类政策深入推进,各地扶贫综合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持续落地生根,对居民收入的增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在四十年的砥砺奋进中,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显示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实现了由做大到做好,再到分配好的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打造出具有本国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持续扩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万篇,是1990年的5.5倍;

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

(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二是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数为369.8。

我国。

14.6个百分点;

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率得到提高。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经过40年快速发展,我国已。

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7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

请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著作权年登记量。

突破274.8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00.2。

底,我国已设立3个知识产权法院和一批知识产权法庭,建立。

了19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76个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到持续提高。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运转;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

自主研发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

赶超国际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与世界前沿的水平接近或持平,有的甚至领先。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这里我们说几个词大家和大家共同回味一下:

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

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

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水平有限,衣服的数量也很少。用当时的话讲,叫“艰苦朴素”,说到底还是供应紧张。改革开放后,一些西方的服饰进入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成了一种大街小巷的时尚。随后,“港裤”“燕尾服”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他是第一位来华的国际级服装大师。他率领12个外国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服装表演会的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内部观摩”。皮尔·卡丹回忆说:“第一次去中国时,我到了许多地方。我是第一个让中国人了解什么叫时尚的西方人。我很像马可·波罗,因为我们都具有冒险精神。”皮尔·卡丹带来了“时装”和“品牌”的概念,讲究穿衣服要穿“牌子货”。皮尔·卡丹也成了中国“时尚”的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40年来,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在北京以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老百姓对于轿车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现在,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自己的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

20世纪80年代,四大件是指: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

到8120亿元。现在使人很难从中选择出哪种商品与你息息相关,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大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并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是体现在它推动我国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旧强大。“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占据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国家的发展进步仍然受到禁锢。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可能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变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进而迎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活力源泉。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后1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以这。

5项工作为中心,推动了我国的发展进步。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无疑,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1978年12月18日-22日,邓小平召开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由此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本周,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改革开放史,了解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史-王玉婷来自生工青传00:0001:35。

   改革开放史,指的是从1978年12月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奋斗历程。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0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02。

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03。

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04。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05。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06。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07。

财税体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08。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

09。

医疗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

10。

住房市场化改革。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11。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13。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

14。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5。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助于我们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从中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深入拓展学习新中国史。

   为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史,同学们可查阅以下相关书籍:《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改革开放口述史》,继续加强对改革开放史的学习。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党和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史党课经典讲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揭开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篇章。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正是得益于这些基本经验和启示,加之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难点和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共同回味一下过去,总结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

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回顾风雨兼程的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一)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经济以平均9.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2.9。

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

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家收入从。

1132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

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

下,同期第三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一倍多,从1978年的24.6增。

的1351万个。总能源的输出。过去40年能源总产量显著增加,

从1978年的6.277亿吨标准煤增至2017年的35.9亿吨。消费。

品零售总额。中国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长到。

2017年的36.63万亿元。外汇储备。到2017年底,中国的外汇。

储备已达到3.14万亿美元,而1978年的数字是1.67亿美元。

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

2017年的41万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加速到2017年的36396元。

居民储蓄存款。随着居民储蓄从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2017。

年的64.38万亿元,中国人的口袋越来越大。

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变化。

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

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

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

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元增长到1991年的1454元,年。

均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

增加到1991年的709元,年均实际增长9.3;

人均消费支出从。

元,年均实际增长6.7;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1672元增。

长到2000年的5027元,年均实际增长6.0。

2000年的2282元,年均实际增长4.9;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

际增长8.5;

人均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50元增长到2017年。

的24445元,年均实际增长7.4。

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年均实际增长8.0;

人均消费支出。

从2001年的1803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55元,年均实际增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把提高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促进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等各类政策深入推进,各地扶贫综合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持续落地生根,对居民收入的增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在四十年的砥砺奋进中,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显示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实现了由做大到做好,再到分配好的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打造出具有本国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经费规模持续扩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万篇,是1990年的5.5倍;

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

(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二是专利实现量质齐升。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数为369.8。

我国。

14.6个百分点;

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率得到提高。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经过40年快速发展,我国已。

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7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

请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

著作权年登记量。

突破274.8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00.2。

底,我国已设立3个知识产权法院和一批知识产权法庭,建立。

了19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76个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到持续提高。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运转;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

自主研发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

赶超国际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与世界前沿的水平接近或持平,有的甚至领先。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我国自行制造的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会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数不胜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这里我们说几个词大家和大家共同回味一下:

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

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的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票证最。

终结束了它长达40年之久的特殊身份,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水平有限,衣服的数量也很少。用当时的话讲,叫“艰苦朴素”,说到底还是供应紧张。改革开放后,一些西方的服饰进入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潮流。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成了一种大街小巷的时尚。随后,“港裤”“燕尾服”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他是第一位来华的国际级服装大师。他率领12个外国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服装表演会的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内部观摩”。皮尔·卡丹回忆说:“第一次去中国时,我到了许多地方。我是第一个让中国人了解什么叫时尚的西方人。我很像马可·波罗,因为我们都具有冒险精神。”皮尔·卡丹带来了“时装”和“品牌”的概念,讲究穿衣服要穿“牌子货”。皮尔·卡丹也成了中国“时尚”的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40年来,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在北京以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老百姓对于轿车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现在,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自己的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

20世纪80年代,四大件是指: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

到8120亿元。现在使人很难从中选择出哪种商品与你息息相关,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大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并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是体现在它推动我国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五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旧强大。“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占据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国家的发展进步仍然受到禁锢。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可能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变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进而迎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活力源泉。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后1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以这。

5项工作为中心,推动了我国的发展进步。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无疑,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使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与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相一致。一些长期难以突破的顽疾在这个过程中被顺利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迸发出更大活力。

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文革”那样的政治混乱,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法治还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主体的微观交易行为,比如商业谈判、签订契约、解决纠纷等,无不需要法治的规范。市场交易遵循成熟的法律制度,纠纷能在良善的司法体系中获得合理解决,市场主体就会产生稳定的预期,就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市场经济的活力就会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年,“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

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

下降到目前的4.1,每年有数百万高等院校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三、以习近平改革思想为指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历史地位、前进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格局、实施重点以及方法论等等,是一个层次分明、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要以习近平改革思想为指导,围绕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狠抓落实、真抓实干,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汇聚起磅礴的改革民心民力。

(二)驾驭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今后,我们要牢牢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筑牢防范风险的人心根基。要不断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场关系这个重点,实现“两只手”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转,进而确保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党员干部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的责任,通过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设计,不断压实党员干部肩上深化全面改革的担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障和调动党员干部的改革积极性,特别是今年5月,中央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确立了明确的导向,强调要为改革创新和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必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的改革积极性主动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以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努力作出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业绩。

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改革思想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能够劈波斩浪,不断赢得新的成功、取得新的胜利。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集合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国内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内部改革始于农村地区。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港村实施了“将土地分配给每家每户,并对自己的损益负责”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承包拉开了中国国内改革的帷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经97年的辉煌岁月,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但始终贯穿着无私无畏、砥柱中流、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政治本色和鲜明品格。

  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勇敢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竭尽全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救人民于水火。在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一次次遭受挫败又一次次毅然奋起,愈挫愈勇、愈战愈强。数以百万的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据民政和组织部门统计,从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10月1日,可以查到牺牲者姓名的中共党员就有370多万名。也就是说,在这一万多个日子里,平均每天就有370名中国共产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无畏的中国共产党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对民族和人民的英勇担当。

  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拼搏、敢于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革命胜利和执掌政权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决不做李自成”的历史清醒和对人民负责的历史担当,在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近30年披荆斩棘、荜路蓝缕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旧中国百弊待除、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废墟上起步,战胜一切内忧外患,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

  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敢闯敢试、敢破敢立,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拨乱反正,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国际共运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后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就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探寻我们党永葆青春、永葆活力、永葆革命本色的精神密码,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一个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坚强领导集体。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灵魂。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历来是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开新局、谱新篇筑牢了思想根基、提供了科学指引、确立了根本遵循。

  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因奋进,始得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都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赤胆忠心,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汇集起13亿多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改革和法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牢牢扛在肩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雷厉风行、持之以恒抓改革,为全党上下树立了光辉典范,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速度前所未有,取得了世所罕见的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5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从尊崇宪法、学习宪法、捍卫宪法入手,全面依法治国在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爱党忧党之心、兴党护党之责发出铮铮誓言:“我们不是没有掂量过,但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期待。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这就叫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我们要有这份使命担当、这份毅然决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重典治弊,猛药去疴、刮骨疗毒,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推动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根本转变,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千变化万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党心凝聚、军心振奋、民心昂扬,实为党之大幸、国之大幸、军之大幸、民之大幸。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政府法治工作越来越成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任务越来越繁重、责任越来越重大、作用越来越突出。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铭记、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法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在政府法治工作中履职尽责、奋发有为,使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支持担当在政府法治战线上蔚然成风,推动新时代政府法治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要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重要内容。他明确要求:“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敢于担当,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对我们政府法治干部而言,要特别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敢于讲政治、讲原则。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有强大的政治定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在参加各类学习研讨、调研座谈和对外交流中,对“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治西化”思潮和倾向,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对任何质疑、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行,要挺身而出、敢于亮剑,进行严肃坚决的斗争。二是要敢于挑重担、攻难关。“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政府法治机构经常要完成各种时间紧、矛盾多、难度大、要求高的改革立法任务。面对各种矛盾阻力、利益冲突和部门分歧,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虎劲,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勇气,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决不能患得患失、等靠观望,决不能躲闪回避、贻误时机,而是要主动为党中央、国务院分忧解难。三是要敢于战歪风、树正气。政府法治机构不是“清水衙门”,不是“一方净土”,更不是“世外桃源”。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真正把纪律立起来、紧起来、严起来,对身边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抓早抓小,不留情面、敢于批评,经常“咬耳”“扯袖”,决不能坐看身边的同志小错酿成大错、小病拖成大病、违纪走向违法。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敢于做挡风驱邪的“泰山石”,决不能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

  要善于担当。担当的背后有品格、有境界,也有水平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一是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法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力求学通悟透、入脑入心,努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政治因素,处理问题注重政治影响,特别是要防范政治风险。善于观大势、识大体、谋大局,在坚决贯彻党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顺势而为,又主动作为。三是要着力培养家国情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句穿越时空,打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政府法治工作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进行顶层制度设计的崇高事业,我们要有为伟大事业勇于担当的赤子之心和高尚情怀,以此开阔胸襟,提升能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是要努力练就过硬本领。我们做立法工作是站在部门的肩膀上思考解决问题,应当比部门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考虑得更全面、更深入,决不能把立法审查仅仅当成一项程序性工作,决不能把立法协调简单化为拿着一个部门的意见去说服另一个部门。要勤学善学,下苦功夫,求真本领,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的能力和水平。

  要支持担当。干部是否敢于担当、愿意担当、善于担当,与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相关,也与组织的导向、单位的政治生态和激励机制相关。我们要努力营造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和氛围。一是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对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要爱护和重用,旗帜鲜明地为他们撑腰鼓劲,使敢于担当成为政府法治干部的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我们要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把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形成“优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鲜明正确的用人导向。二是要认真解决好“为官不为”问题。应当说,政府法治干部队伍总体上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能打硬仗的队伍,但毋庸讳言,在少数干部身上确实也存在着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能担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认真负责、不坚持原则、不主动作为、不狠抓落实,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对少数不思进取、不愿作为、不能任事的干部要理所当然让他们去坐“冷板凳”,着力形成“不比资历比业绩、不比年头比贡献”的良好风气,真正打造出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政府法治干部队伍。三是各单位一把手要带头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主要负责人是抓改革、促法治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其位、谋其政,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增强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始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任事、敢于争先,大兴真抓实干的作风,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要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既抓业务,又抓班子、带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镇党委统一部署安排,今天由我给大家进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专题授课。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99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路风雨兼程,披荆斩棘。在99年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不同时期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几代革命先辈的智慧结晶,是治党治国的宝贵财富。一部浩如长河的党史不仅是党组织自身的发展史,也是党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改革探索、人民幸福的奋斗史。99年来,历经风雨的中国共产党,从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党和国家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梳理党的历史,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栩栩如生,刻在我们心里的那一些记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99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突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同时,我国实现了科技从无到有,经济从贫到富,综合国力从弱变强,一步一个脚印,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不朽的成果。99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全体共产党人永远铭记。

历史昭示未来。作为党员干部,要把学党史、知党情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了解我们党99年来的奋斗史,了解我们党99年来的风雨历程,从党的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完成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今天的我们感激党的恩情不能口头说说而已,必须贯彻始终,落到实处。

一是常怀感恩之心。每当从新闻里看到xx战乱,看到无数当地群众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看到他们家不像家、国将不国,我都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都为生在中国感到庆幸。现在国家繁荣昌盛了、社会稳定有序了、人民的生活富足安康了,我们还要要求什么?我们还有什么不满?相对于那些如今都还战火连天、炮声雷鸣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我们真的幸福太多了。因此,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都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恩之道,饮水思源、结草衔环。

二是讲奉献、敢担当。为什么要入党,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前和入党后都要深深思考的问题。正确的入党动机对于个人成长,对于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入党,意味着要比群众多吃亏,争取入党就是要为党和人民益不怕吃亏。入党,意味着比群众多挑重担,多做贡献。所以,党员要讲贡献,不讲索取;入党,意味着比群众多做牺牲,争取入党就要具备自我牺牲精神。因此,在各种严峻的考验面前,已经加入党组织和正积极争取入党的同志都应该有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党章和党内法规都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讲奉献、有作为,也就是要有责任、敢担当。那种在危急关头经不起考验,在工作中畏难退缩的人,有辱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根本就没有资格做共产党员。

三是善学习,强素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战无不胜、永葆生机的优势所在。正是基于对学习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不断加强学习。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抓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形势所迫、事业所需、责任所系,必须努力做到学以修身、学以致用、学以资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通观全局,得以担当重任。党员干部要成为“中国梦”的忠诚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光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更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素质能力。

跟党走,就是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

(一)对党忠诚,做党性最强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当前,xx镇正处于高速发展、跨越提升的历史机遇期,正需要一批对党忠诚、政治品格坚定的党员队伍参与到乡村振兴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来。具体到每个党员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牢记党员身份。身为一名党员,就要与普通群众区别开,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在思想、道德、工作、生活上,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体现党员模范作用,成为群众心中的“旗帜”。今年,我们以村为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印发了标志党员身份的红马甲,先后开展党员志愿活动x次,xx余人次参加,在创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极大促进了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做到了让广大群众时时听到党员的声音,处处感觉到党员的热情,人人看到党员的形象,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我们要继续办下去,各位党员同志要积极参与,通过实际行动亮出党员身份,真正让党员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是要过好组织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参加支部生活会,我们都是平等的、普通的一员,这也是作为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是一个组织称号,在组织里的人,就要过组织生活,不参加组织活动的人,也就脱离党了”。习总书记的话,充分说明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的基本义务,也是对党忠诚的基本体现。各位党员同志要按时参加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各支部(总支)也要定期组织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带头维护基层政治生活的庄重性、严肃性、规范性,让广大党员在党组织的熔炉里,不断增强党性锻炼。

三是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党员必须做好的本职工作,也是对党忠诚在实际行动上最有力的体现。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落实好党在农村的每一项政策,解决好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对党忠诚的基本要求。具体到党员干部,就是严格按照镇党委要求,做好拆违、防火、人居环境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在这方面,一些党员干部做的很好,不仅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而且积极践行换届承诺,赢得了村民的拍手称赞。比如xx村党支部书记xx上任后,全身心扑到工作中去,硬化道路xx条,设立了xx路公交站,安装了新水泵,村里变美了、人心顺了,各项工作走在了全镇乃至全区前列。xx村党支部书记xx,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为群众办实事,xx网以《xx》为题进行了报道,等等。其他党员干部要多向他们学习。

(二)个人干净,做纪律最严的表率。

习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作为党员干部,干事是最根本的职责,干净是最起码的准则,不干事肯定会误事,不干净迟早要出事。特别是基层党员,时时刻刻面对群众,只有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保持干净,才能在群众中挺直腰杆、树起威望。党员干部做到个人干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自身要正。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村干部,想要让村民信服,自己首先要行的正、坐的直。要始终牢记自己是普通百姓的一员,做工作、搞建设、谋发展,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带着感情去做工作。要有正义感,顶得住歪风,扛得起正气,分得清是非,敢于实话实说,不模棱两可、见风使舵、做“好好先生”。要做到公正。有些事虽然不大,但是对某一户、某个农民来说,却是贴心连肉的大事。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无论工作对象是谁,在解决问题、处理事情时都要依据同样的原则和标准,不讲关系,不看背景,不计恩怨,不迁就照顾,始终做到干部与群众一个样,熟悉与不熟悉一个样,坚持“一碗水端平”。

二是自身要硬。习总书记说过,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做到正,远远不够,还必须自身硬。过去,我们村里总有一些想干却干不成的事,想解决却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宅基地、农村集体合同问题,最的原因是党员干部自身不够“硬”,经不起群众推敲。今年初,我们借全市清理集体经济合同专项行动大势,开展了整治侵吞侵占集体资产的“两侵”整治专项行动,从党员及亲属查起,有问题的洗了洗澡,没问题的自证清白,可以说,这次专项行动,既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扫清了障碍,也为广大党员“强身健体”、挺直腰杆提供了机会,大家要认真整改、彻底整改,借此次活动,重塑农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为村里干工作谋发展。

三是自身要清。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群众信赖你才把这个权力交给你。因此,大家开展每项工作前,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的前提,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双手干净”。公生明,廉生威,威则有信,信则有众服。干部只有自己干净了,在群众心里才会有威信,群众才会跟你贴心。农村干部要切实做到洁身自爱,带头遵守廉洁纪律,事事处处严以自律,不为自己捞好处,不向公家乱伸手。同时要管好家人,不搞特殊化。

(三)敢于担当,做作风最优的表率。

“大事难事看担当,困境逆境看襟怀”。认真讲,村里的工作种类繁杂,小到夫妻吵架,大到各项政策落实,担子都会压到党员干部身上,特别是我们今年要打造“无新增违法占地乡镇”,拆违任务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又面临防汛、安全生产、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压力,可以说任务非常重,这就要求我们村干部必须要有敢担事的精神,那种遇见困难绕道走、碰到风险缩着头、出了问题躲后头的人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要承担为民服务责任。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十分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好群众服务就需要农村干部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当成大事,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从那些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不满意、最急需办的事抓起。特别是对村里的贫困户生活,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都要认真考虑,帮助解决好,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年年初,各位党员干部都做出了今年的干实事承诺,现在时间已经过半,大家要抓紧践行各项承诺事项,确保不失信于民。要敢担急难险重任务。作为党员,要敢于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只有经历了急难险重任务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成长,才能增强能力。当前,xx基本农田图斑排查整治、五个专项和违规别墅清查整治、农村集体合同清理、安全生产等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场场都是必须打赢的硬仗、大仗,个个都是等不起慢不得的紧任务硬任务,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把急难险重任务作为提升自己的“磨刀石”、检验自己的“试金石”,主动投身到各项重点工作和稳增长等重大事业中来,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过程中进行革命性锻造,不断锤炼过硬政治能力,确保始终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信得过,始终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业绩一流。要勇担农村经济发展重担。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是养殖大户、致富能手,或多或少都有一技之长,要发挥好技能知识的优势,紧密结合本村实际,懂电子商务的可以及时为群众提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寻找客户,畅通销路。懂养殖技术的可以帮助缺乏技术的群众解决技术性问题,切实通过党员的传帮带,带领其他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四)精于干事,做创业最实的表率。

古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党员干部就要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干事。目前,一些干部虽然不贪赃枉法,也不搞歪门邪道,但工作不勤奋,贪图安逸,怕苦怕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有甚者,打着为民办事,服务群众等旗号,忙于发展自己的产业,对村里的发展,对村民的帮助,带领群众解决问题的责任和义务完全抛于脑后。这样的党员干部不仅群众不会信任,组织也不会满意。

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必须对群众负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一是干成事。干成事是对一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镇党委、政府部署的工作和任务,办不好、完不成,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党员干部。当前,我镇正全力推进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目标已经确定,我们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做下去,要拿出“拼命三郎”的干劲,发扬一种奋发有为、坚韧不拔,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状态,时时刻刻想事不混事,一心一意干实事,要抓落实、促工作,决不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中,把确定的事情分解任务到人头,定量、定时、定效果,把工作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上,不给历史留下遗憾,不给百姓留下骂名。

二是不出事。不出事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村,今天出这么个事,明天出那么个事;今天按下一个葫芦,明天起来一个瓢,不仅严重分散抓大事、抓中心工作的精力,也严重影响一个地方的形象。即使完成了交办的任务,即使出了很多亮点,一出事,也就把这些全部冲淡甚至抵消了。所以,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做到“工作留痕”常态化,每一次会议、每次活动、每笔款项,都要严格按照程序运作多留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避免出现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情况。三是会共事。实践证明,只有党员干部团结,村集体才会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群众才能齐心协力跟着党员部干事业。为此,大家要认识到,农村工作很辛苦,任务很艰巨,大家能在一起共事,是一种缘分,应当团结一致,多演“将相和”,不唱“对台戏”,形成亲如兄弟姐妹的良好氛围。当然,大家在一起干事,难免意见不一,有磕磕碰碰,在这个时候,要坚持党性原则,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求大同,存小异;多信任,少猜疑;多负责,少推诿,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形成团结战斗的坚强集体,只要全体党员和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子团结协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改革开放史党课经典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相关范文推荐
  • 11-14 茶文化的心得(热门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成长路上重要的一笔财富。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因为各种原因结缘茶艺,让我对
  • 11-14 现场勘查课心得体会及感悟(专业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某一经历中获得的独特感悟和领悟能力,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启发。
  • 11-14 读书演讲稿分钟篇(精选21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在童年的记忆画卷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但令我最难忘的是一次读书的故事。在三年级的暑假,妈妈一下子给我买了几本书,我欢喜极了,催着妈妈赶快付完
  • 11-14 财务人员辞职信范文(18篇)
    写一封好的辞职信,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职场口碑和留下美好的离职印象。希望以下辞职信范文能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以便你能写出一封满意的辞职信。尊敬的指导:您好!很抱
  • 11-14 物品保管协议(优质18篇)
    合同协议的签署是商业交易的重要环节,标志着交易双方的共识和承诺。在起草合同协议时,可以参考一些成功案例,提升合同的质量和效果。甲方:乙方: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
  • 11-14 消费者协会调解协议书大全(16篇)
    合同的修改应当经过双方的一致同意,并书面确认修改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合同协议的要点,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案例供大家学习。20xx年6月27日,甲方胡,乙
  • 11-14 参观学习政法工作心得体会总结(热门23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见证,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接着是一些工作心得体会的精心收集,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人们常常说,“官不清
  • 11-14 军训拓展训练心得(优质19篇)
    军训心得是对集体意识、团队协作和纪律执行等方面的思考和总结。近期,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军训心得的好文推荐,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中带来一些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 11-14 报价合同书样本(模板17篇)
    合同样本的使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合同约定,做到诚实守信,维护合同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典型的商务合同样本,希望对你有所启发。甲方:乙方:甲方为
  • 11-14 军训心得体会思路和感想大全(18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通过对军事训练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压力的反思和总结,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克服类似困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军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