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19篇)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4-01-07 18:06:53 作者:GZ才子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秀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诗词三首《秋思》《长相思》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挂念.

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嫦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嫦娥》的背后是一个神话故事,在教学时应做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

这首诗内涵丰富,字词较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感悟,想象体会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描述的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激发起他们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对神话故事的喜爱。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顺学而导,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为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1、认识“烛、晓”两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和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今天,老师把一位美丽的仙女请到我们的课堂,看看她是谁。(出。

示嫦娥的图片)。

(二)关于嫦娥,有这么一个传说。

(三)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嫦娥离开了心爱的丈夫,在月宫里过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

(五)跟老师写课题。(提示:女字作为部首时,这一横不能冒出头。)。

设计意图:理解《嫦娥》这首古诗,必须对《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而故事的引入,又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读准确。

1、自由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认读“烛、晓”两个生字。

3、认读“烛影、晓星、屏风”三个词。

4、朗读古诗。

(二)读出节奏。

1、咱们读诗,讲究的是节奏和韵律,谁来有节奏地读这首诗?

2、能听出他的节奏吗?

3、师生合作读(老师跟大家一起读怎么样?)。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读诗,从读准字音,到读得有节奏,步步深入。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的意思。

3、同桌交流。

五、品读古诗,体会嫦娥心情。

(一)嫦娥在月宫里心情怎样?诗中哪个字直接写出嫦娥的心情?(悔)。

(二)你能给“悔”字组词吗?

(嫦娥后悔什么?你能把嫦娥的心情读出来吗?)。

(三)嫦娥为什么后悔?(预设:因为她想念后羿、因为她在月宫里过得很不开心……)。

(四)你从哪里看出嫦娥不开心?(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结:正是因为每个夜晚都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嫦娥才后悔。谁来读出嫦娥的心情?(出示后两句)。

(六)抓住“深”和“渐”字体会前两句,并指导朗读。

小结:漫漫长夜中,嫦娥孤零零的一个人,每夜陪伴她的只有――云母屏风烛影深,看到的也只是――长河渐落晓星沉,她的心情会怎样?――齐读后两句。

(九)、(配乐引读)。

是呀!住在这华美的月宫中,嫦娥感觉不到幸福――齐读古诗。

虽然能长生不老,没有亲人的陪伴,嫦娥丝毫都感觉不到快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环节以“读”为核心,以“品”为依托,以“情”为主线,让学生走入情境,走进嫦娥内心。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想象中还原古诗情境,“使其言皆出自我口”。这时候的“读”已经成为一种读者与作者间共鸣的催化剂。

六、了解诗人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1、课件出示诗人背景资料,老师介绍。(背景音乐)。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3、内心孤寂的诗人望着月亮,想起传说中寂寞无伴的嫦娥,他会对嫦娥说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写下来。(课件出示:我会写)。

5、诗人的心情全都化作了一首诗。(齐读古诗)。

6、(配乐朗读)谁来当诗人,把你的心情融入诗中读一读。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背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而创设一个想象写话的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从而体会作者借由“嫦娥”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七、感情,检查背诵。

1、我们来分角色读,女生当嫦娥,男生当李商隐,看谁的朗读能打动老师。

3、检查背诵。

4、全体起立!让我们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八、拓展读诗,激发阅读兴趣。

(一)、今天我们不仅学了一首古诗,还听到了一个动听的神话故事,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神话故事呢?很多诗人根据这些故事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几句,我们一起来读吧!

(二)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故事的摇篮,还有许多经典的古诗和神话故事等着你们去阅读,让我们与经典为友,和故事相伴!

设计意图:回归到单元主题-----阅读神话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诗,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更多的古诗,更多的神话故事,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词三首《秋思》《长相思》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所。

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ppt师导案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

本文写作背景: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

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2、结合以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茅檐:

醉里:

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锄豆:

无赖:

3、解题。

“清平乐”是------,------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清平乐”的“乐”要读成“------”,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引导学生读熟古诗词,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朗读词后,说说这首词上片主要写了什么?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本文表达什么感情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句子中,“卧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用心想象一下,描绘出来。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精选_

【教学内容】。

1.结合插图、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背诵三首古诗词。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语。

出示《独坐敬亭山》,全班齐读。

这首古诗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了,还学什么呀?其实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

(二)知诗题。

引语: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生自由读文,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意。(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3.汇报交流。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诗境,悟诗情。

1.自由吟诵。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抓“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预设:表达了作者觉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为伴,难得一知己,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五)积累背诵。

二、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3.背诵积累。

(二)汇报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银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引语:同学们,宋代黄庭坚的这首《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指导写字。

攀泰兀浙桐簇。

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习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六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我的采蜜集”,了解有关《三国演义》人物、故事的歇后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

2、在“读读背背”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搜集、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找准论据、阐明观点的能力。

4、学生在“我的小笔头”中学会自由表达,写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

活动策略:

通过看一看、写一写、做一做、背一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加强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为学生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交流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创设课堂口语交际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活动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我的采蜜集。

1、走进三国:作品简介。出示相关课件。

2、话说三国:谈人物故事。

3、我来读一读:品读歇后语。学生熟读这些歇后语。

4、试着写一写:补充歇后语。

5、学着用一用:让学生收集歇后语,分类整理,并尝试运用。

6、抄写在采蜜集上。

读读背背。

1、出示相关课件读一读古诗。

2、看一看作者简介。

3、念一念写作背景。

4、自读自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5、背一背,熟读成诵。

口语交际。

1、出示相关课件口语交际内容:你怎么看待过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

2、搜集资料,找一找有关春节燃放鞭炮的资料,如习俗的`由来、鞭炮造成的浪费、危害事例等。

3、论证观点:燃放鞭炮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1)独立思考,确定自己支持的观点。

(2)结合具体事例论证。

4、讨论辩论,完善观点。

(1)根据所持观点的异同自由结组。

(2)进行讨论或辩论,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

5、全班交流。要求:

(1)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但要注意交流中的礼貌。

我的小笔头。

1、出示相关课件明确习作要求: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一篇习作。

2、教师引导。

(1)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感触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可将文章题目变换成《我好想……》《我希望……》。

(3)要深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深度的文章,切忌草草“描绘”,而没感触、没真情。

(4)写作时要有针对性,写成后希望把文章拿给谁看。切忌空发感想,无病呻吟。

3、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4、自己修改。

5、全班交流。

6、交流评改的心得。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2、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羊、白云、鲜花、绿草。。。)录音资料、电子琴、歌谱。

导入:牧童。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放一段录音,学生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放音乐,歌曲的旋律)。

(师在有感情的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远处,一个手拿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子,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清澈的水,高兴的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的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见许多羊和牛。。。

4、请学生贴出画面。

a、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出来吧。

b、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c、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d、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e、贴出牧童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你听。。。。。。”

2、全班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的。。。。。。”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里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欢快的情绪来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得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检查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在老师电子琴的伴奏下,演唱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的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的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师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唱第一句,其他三句,每组一句。”

(8)、师:“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主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4、欣赏风景。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资料。

古诗词三首《秋思》《长相思》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更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思考题】。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用白描手法写跋山涉水的辛苦行程,写塞外风雪载途、荒凉苦寒的景象,写野营露宿的难眠之夜,层层渲染征人凄恻缠绵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可谓真切自然。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2.根据题目,你能猜出这首诗是写些什么的?江上的雪景。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揭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读诗。

1.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2.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解释带点字。

径:

(1)“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齐读。

(2)“径”这个字我们在《山行》这首诗中学过。远上寒山石径斜。径的意思是——小路。

(3)那么这里万径人踪灭。万径就是——许多小路。

(4)刚好一万条吗?

(5)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千秋雪、万里船)(板书:虚指)。

(6)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千山”。意思就是——许许多多的山。

(7)谁还想来读一读?

“蓑笠翁”

(1)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

蓑:平舌音翁:后鼻音一起再来读一读。

(2)“蓑笠翁”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这幅图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谁来说说?

整个词解释为:蓑衣斗笠渔翁行吗?怎么解释?

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请大家注意蓑笠两字的偏旁,蓑是草字头,笠是竹字头,为什么?

蓑:草字头下一个衰字,笠:竹字头下一个立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了。

(3)谁再来读一读诗。

5.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诗的停顿,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解释这些字词的意思,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释意。

1.关于古诗,我们古人有一种说法:诗中有画,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展开想象,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上有什么?)。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想。

3.学生交流,说诗意。

同学互说,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所以我采用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再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其实就是在解释诗句,但是对学生来说,比单单解释诗句心理上要容易得多。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己的点滴发现交流给同伴,在这互相的交流中,学生不但能从同伴那儿获取自己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四、悟情。

(一)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1.你怎么知道鸟都不出来了?解释:鸟飞绝。

怎么知道人都不出来了呢?解释:人踪灭。

3.如果没有这两个字眼,这该是一番多么热闹,多么繁华的景象啊!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

4.人鸟绝迹,画面上怎样来表现鸟飞绝,人踪灭,画上该画些什么?(怎样的雪?)。

6.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板书:冷寂)。

7.为什么给你寒冷的感觉?

8.是啊,皑皑白雪覆盖了群山,让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山间的小路也因为厚厚的积雪而更加人迹罕至。这是一个多么寒冷的天气啊!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

9.这样的环境为什么给你寂静的感觉?

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迷蒙一片,人鸟绝迹,寂寥无声。多么冷寂的景象啊!谁再来读?指名几个学生连读。

10.这是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这是个荒无人烟的世界,这是个缺乏生气的世界。让我们将这种感受带入诗中,一起来读古诗。(齐读)。

【设计意图】诗的题目是《江雪》,但是诗句中没有一个雪字,读来却让人感到寒气逼人。教学中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绝、灭”引导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一切,人鸟绝迹的画面,从而体会自然环境的寒冷寂静。

(二)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1.出示画面。

你能体会出这位渔翁此时的心情吗?

板书:孤独指导书写:

2.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孤独寂寞?

独钓:这么寒冷的天气其他人都不出来了,只有渔翁一人孤单单地在垂钓,多孤独呀。谁来读。(点红:独)。

3.这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啊?请同学们读读全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同学们,这是一首藏头诗,我们读一读每一句诗开始第一个字:“千、万、孤、独”。体会一下,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谁来把两句诗连起来读,读出这种万千孤独。

【设计意图】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所以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教学中,我通过抓关键字、让学生看图、音乐渲染、感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渔翁的孤独,使渔翁孤舟独钓的形象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体会渔翁精神的不屈。

1.同学们真不简单,从短短20个字中,读出了环境的寒冷凄凉,读出了渔翁的孤独寂寞。从渔翁的身上你还能读出什么?启发:他独自一人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钓鱼,你觉得渔翁怎么样?(板书:坚强不屈)。

是的,渔翁没有被寒冷征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迎风抗雪,孤舟独钓,我们从他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出渔翁的坚强。

生:你不冷吗?

生: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生:你是不是生活非常贫困,没有饭吃?

生:你为什么这么孤独?你有什么样的心事?

启发:这么冷的天钓得到鱼吗?

明明钓不到鱼,为什么还要冒雪出来钓鱼呢?

3.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吧。

4.生读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降职来到永州,他是那样孤独寂寞,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一片忠心无人理解,他心里非常苦闷,非常悲愤。但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仍然在孤独中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强地等待着希望的一天。

5.读了这段话,现在你知道这位孤独而又坚强的渔翁到底指谁?

这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呀。他要借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自己坚强不屈的决心。

现在我们再来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来问问柳宗元。

那飞雪漫天的冰冷世界,不就像他所处的那个环境吗?

(2)渔翁啊,这么冷的天,别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3)渔翁啊,你明知道冬天是钓不到鱼的,那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你到底在钓什么呢?(提示:读读这段话最后一句)。

师总结:是啊,坚持自己的理想,决不向现实低头,相信总有一天一定能钓出自己希望的春天。

【设计意图】教学《江雪》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是不到位的,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这种感情学生不容易体会。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对渔翁的行为进行质疑,引出学生对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的思考。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所以质疑后以教师的导为主,点到为止。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五、吟诗。

1.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把你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尽管环境是那样地冷寂,心情是那样的孤独,但是柳宗元的内心还是那样地坚强。

2.带着我们的体会一起来朗读全诗,师配乐朗读。

3.生背诵。同学们读得这样好,能不能背出来呢?

4.学古诗,我们不仅可以读之、吟之,还可以歌之舞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根据《江雪》谱成的歌曲。

5.诗歌读的时候是一种韵味,唱的时候又有一番风味。课后,大家可以去学着唱唱。

【设计意图】理解了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以达到进一步内化、吸收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唱唱、背背,积累古诗,别有一番韵味。

六、拓展。

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2.指名读。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在江上;人物相同:都是一个人;事件也相同: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

(2)不同点:

时间不同: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景色不同: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两首诗里都有“独钓”,都是指孤独吗?都是指万千孤独吗?

请你读一读王世贞的背景资料。

他的轻松闲适的心情还能从哪里看出来?他会高歌些什么?

4.看来,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两首诗都写钓鱼,王世贞写来悠闲自得,柳宗元写来却孤独苦闷。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其中不同的意境。

【设计意图】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广度、温度,但是广度决定深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此时,我设计了拓展阅读,通过一首古诗带学其它古诗,让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辨析对比,进一步地重新感悟渔翁,让渔翁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生经历不同,诗人写作心境也不同,写出来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七、作业。

运用学习《江雪》的方法学习《渔歌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设计意图】加强课内外的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江雪。

冷寂。

孤独。

坚强。

相关范文推荐
  • 01-07 学生课外活动调查报告(通用16篇)
    调查报告需要正确选择研究方法,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范例,以下是一些优秀调查报告的结论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01-07 家园共育教研总结(模板20篇)
    教研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合作方式,可以促进学校内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教研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和教学层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
  • 01-07 日语教师简历自我评价(汇总18篇)
    自我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加出色。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自我评价词汇和句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
  • 01-07 天山天池的心得体会大全(24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的方式,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和思考。天池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
  • 01-07 疑探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实用15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对所学和所思的自我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应用知识。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 01-07 传染病防控知识心得(热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供以后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半年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 01-07 保障粮食安全心得体会(优质19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开学到现在已经有
  • 01-07 音乐教师培训总结简报(实用17篇)
    教师总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总结,适合不同教师的参考阅读。最近一段时间,有幸参加了
  • 01-07 职中计算机教学计划范文(15篇)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一、指导思想。
  • 01-07 销售总监培训心得(实用23篇)
    培训心得的撰写可以促使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与培训相关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平时的销售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