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实用5篇)

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5 07:57:14 作者:文锋 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今天我教学了《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抛开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谭老师鞠躬尽瘁、舍己为人,我一直苦恼于如何让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到这些。图片?课件?还是视频?这些都只是辅助工具,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失去语言文字的美丽,在这样一次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尝试了新方式,也许还有不足,也许还有遗憾,每一步实践都是坚实的,探索过后,我相信语文课会越来越美好。

在课前预习的布置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查找资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查找的是“出生年月”、“荣誉称号”、“典型事迹”等。这个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我决定通过这篇课文更好地落实预习工作。

在前一天我就布置了预习工作,发现很多同学果然又出现了如下问题。我开始引导同学们:老师希望能通过你的资料了解谭老师平时生活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对他的荣誉、地位等等并不关心,希望大家多从这个方向去寻找资料。

同学们听了我的建议,回去找资料有了很大的转变,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资料。课文第一段介绍了谭老师是个慈爱的父亲,是个负责的好老师。通过学生资料的补充,我们更加清新地认识到了这点,比如有同学搜集到了关于他照顾生病学生的资料,娓娓道来,给课堂更添了一丝感动。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在朗朗书声中,有你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在朗朗书声中,我们能体会到泠泠秋雨中的悲切;在朗朗书声中,有一双眼睛,带我们领略千里风光。本节课上,我带领同学们反复朗读有关于谭老师的语言描写,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同学带读、齐读等等方式,一遍一遍体会谭老师的伟大无私,一遍遍感受谭老师的义无反顾。

不要怕读书,多读一遍书,不仅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也多带给我们一丝对人物的敬仰和钦佩。

文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来前文“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否多余,在经过讨论后,同学们发现,谭老师所上的内容,正是他后面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也正暗含了文末的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以前这个问题总是由我抛出由学生解答,如果换一个方式,让学生寻找文章中是否还有什么没牵涉到的知识点,去思考发现要更有效果。

多思考一段,学生有了新发现、新想法,也有了学习的新趣味。

本章学习内容几乎都和人物有关,从第五课的蔺相如和廉颇,到本课的谭千秋老师,以及后一课忠于职守的哈尔威船长,每一个人都为我们竖起了精神标杆。

之前教学我比较倾向于四字词语,现在想想也是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什么不能用一句话去表达呢?学习了这么多,完全可以写一个“赞扬卡片”,一句话写出你最深的印象,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思维,更进一步的课文人物评价方式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也有帮助。

同一篇课文每一次不同方式的解读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新奇感受,语文就是这样,我一步一步探索,也一步一步收获。多走一步,都是精彩!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我从接受任务上《最后的姿势》,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必须全心以赴。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最后的姿势》与其说是一次研讨课,还不如说是一次“公开课”,因为我知道之前我上过一节比较成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而语文课这些年来却很少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展示。

现在已经试教过两次了,有成功的兴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先找找优点来自我安慰一下:

《最后的姿势》一课,从第一次接触课文,经验告诉我必须抓“情”,如果学完了这篇课文学生都无动于衷的话,那我的课时失败的。于是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深刻地挖掘这一姿势的内涵。我问孩子,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字来表达用什么字可以概括?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词语表达,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希望的姿势!这是爱的姿势!这是爱学生的姿势!这是给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势!这是为了四个生命延续的姿势!”……我想这就是“情”,情到深处语自华。

我深深的觉得与孩子上每一堂语文课,我们越来越默契,孩子们越来越开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是活跃,他们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这篇文章的本质与内涵。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离门口最近,为什么他不跑!学生稍作思考:

生1:因为谭老师是一位老师,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先冲出去!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在教师里!

师:说明了什么?

孩子: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到这里我知道孩子们悟出了老师的爱。我并没有到此作罢,我继续追问:还有什么原因?

……

我想,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检验语文课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开口读和静静的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1、每个课时应该抓个啥?为什么40分钟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上语文课首先要把每节课的任务列出来,不要把第一课时的任务放到第二节课里面去。

2、如何提炼教学语言?问题如何设计?用什么语言去引导?这些都要在备课时作充分的思考。

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有丰富的思想来滋润我的心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本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不光有谭老师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于当时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二是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文章不仅详写了地震时的谭老师,还略写了平时的谭老师,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更饱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本文的语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场面的可怕,通过正反两个面来品读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的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上一轮教学时,这方面我就有所忽视,课上学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张口就是一个大道理,有些学生虽然也能说到关键字词,可也是浅尝辄止。比如,在谈地震的可怕时,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摇晃”“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刺耳的吱吱声”等词,就很难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也会削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再如,在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也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推、拉、撑”这三个字。因此,教学中,我就反复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而且在课上反复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光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还能扎实地掌握这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本文在描写地震的场面时,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写时,是按照地震的强烈程度来排列的,学生只有将这三段文字整合起来阅读,才能发现文字的这个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体会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课上,我将三段文字同时出示,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其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这样的处理,比只是让学生自由找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谈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谭老师的同事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从侧面写出了谭老师的伟大壮举,在刚设计教学时,我是把这三段文字单独出示让学生品读的,从效果上看,整堂课显得比较零散,这三段本来联系紧密的文字被割裂开来,特别是在体会侧面描写这一写法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教研组老师的建议下,我就尝试将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错,更可贵的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都发现了三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是侧面描写,课上就无需教师再赘述了。

首先关于地震,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来讲,地震离他们很远,他们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文章来体会地震的危害和可怕,这也就直接影响他们理解人物的品质。因为一开始的教学就是围绕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就很难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冲击,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恐怖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地震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为他们接下来体会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

其次,在读到获救学生对谭老师的回忆时,这简短的一句话也很难让我们读出其中的感动,因此有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段谭老师和学生被埋时的对话,通过这段文字的补充阅读,把当时的情形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眼里都闪着泪花……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此时在学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我又补充介绍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其他几位英雄教师,他们的事例和本文相呼应,让学生心灵再一次地震撼,读着他们的事迹,再回到课文,这些文字,变得更加沉重,谭老师的品质,在他们心中烙得更深!

一、教学条理清晰。本文的写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设计教学时,我们也是循着这条思路展开的。我们为学生铺设了一条便于理解文本内容,便于沉淀感情的思路。首先,通过文字、画面让学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这是为接下来的品读人物形象做准备的。接着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来分析和品读人物形象,通过对文字的层层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理解也愈发精彩,他们的感受也越来越深,最后,顺理成章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通过练笔沉淀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情真意切。恰当的背景音乐为本课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氛围,学生朗读富有真情。本课的教学,从头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乐贯穿其中,因为教学此类语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设计上要十分精细,还需要音乐这个催化剂来推动本课情感的涌动。在阅读完课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让学生有所触动并能用恰当的情感朗读出来,就少不了背景音乐了,他们沉浸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朗读得真切、感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