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旨在帮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教学反思中,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增强自信和教学实力。
本课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导航网站,并初步了解几种导航网站;第二部分是认识网站“导航栏”,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第三部分是学会将自己喜欢的网站设置为浏览器主页;第四部分是尝试使用浏览器工具栏中的按钮,并了解这些按钮的功能。这两部分同样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网络世界的浩瀚与神奇,进一步激发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已有一学期了,通过平时生活中对计算机的使用,以及前面知识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已经相对熟练,对于窗口的组成也有了简单的认识。对于现在的孩子,他们所处的世界网络无处不在。大部人对网络并不陌生,都曾有过利用计算机或者手机来上网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们并不熟悉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技巧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这些方面,要让他们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能巧妙智慧地运用网络。
1.了解“导航”的作用,在使用“导航网站”和“导航栏”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能将自己喜欢的网站设置为浏览器主页。
3.了解浏览器工具按钮的作用,并在使用这些按钮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1.重点:认识网站“导航栏”,将自己喜欢的网站设置为浏览器主页;能使用浏览器工具按钮,并了解这些按钮的作用。
2.难点:利用网站“导航栏”和浏览器“工具按钮”畅快地遨游网络世界。
作为一节常规的“技能课”,实践教学中往往容易陷入孤立的技能训练的窠臼中。课堂学习一般仅停留在单纯的技能训练层面,缺少相对稳定的、可迁移的方法层面的引导。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引领学生通过“导航网站,轻松上网”“网站导航栏,信息查找”“设置主页,个性定制”“工具按钮,愉快遨游”这四个环节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引导和总结,与学生形成双向、能动的交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安排1课时。
计算机网络教室,一些适合学生的网站地址。
(一)导航网站,轻松上网同学们,你们喜欢上网吗?你们经常浏览的网站是哪一个呢?你是怎样找到这个网站的呢?(师生交流,回答)小结:是啊,网络世界浩瀚无比,各种类型的网站数不胜数,每一个网站又都有自己的网址,这么多网址有时候我们总是记不住呢!
活动1:了解导航网站
在下面列出的网址中,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任意三个打开并浏览:
思考:仔细观察,它们的页面上有没有收集平时你经常访问的网站?
这些网站的页面是否相似,你能说一说吗?它们相同的地方在哪里?你能说一说这些网站的共同点吗?小结:这类网站专门收集其他网站的网址,并按一定的条件分类,以便大家使用,这种网站通常叫作导航网站。导航网站特别适用于初次上网的人群。【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上网体验,说一说自己平时是如何上网,为后面的认识导航网站埋下伏笔。通过对比不同的导航网站,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导航网站的特点和功能,加深印象。
(二)网站导航栏,信息查找
图1
问题:在这个“中少在线”网站中老师想要阅读一些好的文章,你觉得应该如何找呢?(生尝试操作并回答)小结:一些大型的网站都有一层层的分类目录,通常把这种目录称为网站导航栏。我们可以在相对应的栏目下面,快速地找到想要的信息。
活动2:比较各类网站的导航栏
图2
图3小结:水平栏导航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站导航设计模式之一。设置导航栏的目的是让网站的信息分类清晰便于用户浏览,引导用户毫不费力地找到所需信息,让用户在浏览网站过程中不致迷失。【设计意图】孩子们在平时浏览网站的过程中,都有过使用网址导航栏的感性体验,只是他们缺少的是理性的知识概括。本环节还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感受网站信息分类的重要性,明白导航栏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捷地查找信息,以提高浏览网站的效率。
(三)设置主页,个性定制。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导航网站或者自己经常访问的网站,将它设置为浏览器的主页,这样我们在以后访问的时候直接打开浏览器就能即时访问了。
教师示范操作“设置主页”方法,并简单介绍“internet属性”对话框。
图4
学生尝试练习,设置自己的浏览器主页。【设计意图】设置浏览器主页的操作相对复杂,但用处却很大。它可以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需求,来“私人定制”最合适自己的主页。因此采取了“讲授法”,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试误”。
(四)工具按钮,愉快遨游
在浏览网页时,我们有时还要经常用到浏览器的各种工具按钮。这样可以更方便快速地浏览。
活动3:认识浏览器的工具按钮
请同学们打开刚刚设为浏览器主页的网站,浏览网站内容,尝试使用浏览器工具栏中的按钮,并完善表1。
表1【后退】按钮:用于返回到前一显示页,通常是最近的那一页。
【前进】按钮:用于转到下一显示页。如果目前还没有使用【后退】按钮,
那么【前进】按钮将处于非激活状态。【刷新】按钮:单击将立即刷新浏览器的当前页。【主页】按钮:用于返回到浏览器的主页,主页可由用户自行设置。【设计意图】在上学期的“我的电脑”窗口工具栏的操作中,学生对于按钮还是有一定印象的。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用表格作为支架来引导。学生在实际尝试的过程中自己理解各个按钮的作用,能够将新旧知识巧妙地融会贯通,一定会掌握得更加扎实。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导航网站以及网站导航栏来简单地查找浏览信息,并学会了一些浏览器浏览信息时的小技巧。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访问网站,浏览各类信息;同时对浏览器的使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本课是网络基础单元的第2课,学生兴趣十足,特别期待在网上看到有趣的内容,所以教学中网站的选择十分重要。教师要尽量选择访问速度快、内容丰富、能吸引学生的网站。虽然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技能课,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但仍应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求他们通过一定时间的尝试,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当然对于比较陌生的操作,教师的演示依然不可或缺,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示范、阅读教材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上网的正确指导。要让学生明白浏览网上信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下。但是如果我们无节制地上网,或者通过上网去看一些无用的知识,甚至沉迷其中,那么网络对我们来说就有害无利了!
学习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学生浏览网站的技能,还能让学生学会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在因特网中快速准确地查找信息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完善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思想与方法体系,即由浏览信息提升为根据问题、关键词等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帮助学生提升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结合自己要查找的主题信息的要求,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查找方法与策略的意识,提高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提炼查找资料内容的关键词。
由于有前几课的学习基础,所以我没有采用实例操作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以提问、讲授法为主,让学生了解搜索网站用途和常用的搜索网站。另外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竞赛法:巩固学生的所学,让能力强的学生有个表现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网络应用的能力。
本课是本册教材word软件知识技能学习的最后一课:第一、二单元学生掌握了初步认识word,新建保存文档,在word中进行中英文输入,编辑修改文档,字符、段落格式设置、插入图片、艺术字、页面设置等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继续学习美化文章以及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班牌、贺卡、电子报刊等综合任务的设计创作建立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文章修饰中应用最广泛和最频繁的知识要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包含3个选项卡:边框、页面边框、底纹。边框是针对对象进行设置,它可以对文字、段落、图片、艺术字、表格等进行设置,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word软件,对于对象的概念知识积淀还不够丰满,所以对于边框的处理,就放在五年级word提高中学习,留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所以本课学习页面边框和底纹选项卡的内容。
word软件是本学期学生第一次学习,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使用我始终贯穿的是输入、创作学生自己的电子板报,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根据重阳节主题,自己搜索资料,并复制粘贴到计算机上变成了电子板报,并伴随技能的学习进行了字符、段落的修饰,插入了图片和艺术字进行美化。上传到了班级的博客上进行了展示交流,学生应用的技能不断的提高,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在英特网上展示出来,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的引导以及讲解过多,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得少,说得少,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协调的。我是一个新老师,对于上课的时间以及节奏总是掌握不好,总是认为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所耽误的时间是一种浪费,所以对于新知识以及难题我总是不想让学生来回答,而是自己在上面讲解。其实,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第一,让学生说的过程中,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脑海中整合的过程,这并不浪费时间;第二,学生回答问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这样其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第三,让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心中有数。总而言之,让学生多想多表达,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以后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
应该更加入手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尝试操作”,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采用“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半成品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运用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的能力。模拟情境体验、感受,在模拟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化、关闭。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最近开始学习了电子表格,说实话这种东西除了工作上的需要,一般人还真用不上,比如平时我们老师们除了统计考试成绩时候能用的上,其他方面用的几率太小了,但是却出现在了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课本上,而且还安排了好几个课时,真是匪夷所思。但既然课本上出现了,可能的确有他的作用,也许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办公软件的应用。
还好电子表格是我平时用的最多的办公软件了,但虽然用的多,也只是基础常用的功能用的比较熟练而已,要说所有功能全都懂,还到不了那个水平。再加上平时习惯使用office20xx版本的各类办公软件,突然转为使用20xx版的,用起来就特别不舒服,好多按键自己还要找好些地方才能找的到,所以课前都会自己在教室的电脑上面操作一下,理清思路,万一上课的时候自己找不到那就尴尬了。
但电子表格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没有多大的吸引力,面对这种条条框框的东西,好多学生上课时候听讲不认真,频繁出现上课交头接耳侃大山的。结果到练习阶段就不知道怎么入手了。于是最近几次课,我都会告诉学生稍后的练习我会检查,检查合格的话才能下课等等。但一旦把这种东西规定成了任务,虽然学生们练习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完成布置的任务,但还是会扼杀许多孩子的积极性,有没有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办法还希望各位能多提提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以及shift键的配合使用。
本课的教学的亮点:
一、教学中创设情境:以学生喜欢的喜羊羊、慢羊羊、美羊羊等羊村人物为切入点,看图讲述,激发他们的兴趣,以羊村村长慢羊羊为了全村的大局着想,想培养像喜羊羊这么聪明的小羊,以对付可恶的灰太狼,他决定在羊村里建一幢教学楼,让小羊们学习知识与技能,可是该怎么设计怎样的教学楼呢?于是引出请小朋友帮忙,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去做。
二、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常识、探究精神的培养。如:
a、出示两条粗细不同的直线,有什么区别吗?试着在你的画图中画出粗细不同的直线。
b、你能尝试画出不同粗细边线的矩形或椭圆形吗?可以找书本这位小老师帮忙。
c、试一试p18的教你一招。
三、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尝试,完成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比传统的填鸭式或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方式,学生也喜欢多了。
四、注重课堂中的生成。
在教学利用shift画笔直笔直的圆时,让学生上台操作时,学生不小心画了一个椭圆。于是,我借机让该生说说这个椭圆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能画成正圆。该生开始摇摇头,说自己不知道,其他学生大声说:“shift键没有按住。”于是,我问:“你是不是shift键没有一直按住呢?”他点点头。抓住了这个机会,强调了shift键使用时,要按住不放,以此强化了本课的重点。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
为此,在初识“电子西洋镜”一课时,即powerpoint单元中的第一课初识powerpoint,为此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来认识powerpoint的启动、界面及退出,以及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步骤。最后通过实践与创新,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品质,养成做事有规划的行为习惯。因这学期使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内容不一样,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册的教材powerpoint,难度有些大,因为前面的word的内容学生没有学,加上学生的基础差,所以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加上前面的单元首页的内容,共使用三课时来完成的。教学效果良好。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这以前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计算机,客观上应该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学生能按老师要求操作计算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计算机操作不“灵”。并且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太集中、理解力不够,特别是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抽象的理论、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眼睛去观察,在学习中亲自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尽量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电脑小专家》是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电脑,以及了解电脑的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只在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内容不需要学生完全掌握,只需要了解即可。
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了解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信息工具。
难点:简单了解各种电脑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以及了解电脑的一些基本用途。
1、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通过演示辅助教学课件,而且实时讲解,并把实例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这种计算机数字化了的“集体讲授模式”下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点。
2、任务驱动法:
多数同学对任务都会产生一种急切完成的动机,而完成任务又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布置任务,驱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分层教学法:
在分组时先自由组合,再适当调配,组长根据本组情况给不同等级的学生做不同的分工,达到组内分层的目的。
ppt、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出示电子显示牌,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从网上找了很多不停显示的图,想跟同学们分享分享。(出示图)漂亮吗?生:漂亮。师:有那位同学知道,这显示图为什么总能不停地显示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倾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授新课
1、提问:“椰妹在电话里听到什么?这话是谁说的?”
学生说:“听到小雷明天要乘坐飞机来海南以及飞机的航班号,这些是小雷亲口告诉她的。”教师接着说:“对!椰妹在电话里听到的话是小雷说的,小雷的声音通过电话这个信息工具的传送,就形成了信息的传递。”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声音在信息工具的传送下会形成一种信息。我接着问:“同学们看过天气预报吗?中央电视台第一台的天气预报一般是在什么时候播报的?在电视屏幕里你看到什么?”学生说,有解说员、中国的版图、各地区的天气情况、还有一些文字及动画。教师总结:“这些图片、人物、声音、文字和动画,通过电视台的发送,经过卫星天线接收在电视屏幕里显示,就形成一种信息。”教师继续提问第三个问题:“椰妹在机场的候机大厅看到什么?电子显示牌里显示的文字与数字告诉椰妹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后,老师再向他们说明,电子显示牌里显示的文字和数字是代表机场各航班的信息。教师:“电话、电视机、电子显示牌都是信息工具,你们还见过其他的信息工具吗?”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想到了手机、bb机及联网的电脑等。
2、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二部分的内容,自己了解各种电脑,再向他们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里被发明创造出来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代,并懂得台式电脑、便携式电脑和掌上电脑都是属于微型电脑。
3、“小雷给椰妹讲述电脑神通广大的故事。”其实就是电脑的用途,让学生知道电脑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画画、办公,还可以应用到军事领域,科学家们用电脑来制造机器人。倾听、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让学生做起电脑小专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等15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奇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女娲善良、勇敢、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词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女娲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可贵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霞图片、生字新词、句子、《女娲补天》动画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师:你们喜欢欣赏天边美丽的彩霞吗?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2、课件出示彩霞图片,生欣赏。
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彩霞是如何形成的?)。
师:对呀,彩霞是如何形成的呢?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人看到彩霞,也产生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并试图寻求出问题的答案,于是有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和彩霞有关的美丽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4、板书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理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读不流利的词语、句子要多读几遍。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1)轮流分段读课文,互相正音。
(2)组内互相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
(3)在组内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途径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留在班上解决。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生字及词语表中的词语,以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等不同方式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在组内理解不了的词语,先由其他组同学说说,再由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2)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课文,师随机指导朗读。
(3)试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5、写字指导。
(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写每个字时应注意的地方。
(2)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范写。
(3)生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4)评议。
三、小结铺垫。
师:女娲用她的善良、勇敢以及神奇的力量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课文学到这,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也一定存在不少困惑吧,回去后,请认真总结、复习自己的收获,把困惑或者想向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整理一下,写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上,准备在下一节课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31女娲补天。
范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抽读、开火车读、齐读。
2、口头填空:课文讲了(什么时候),天空(怎么样),女娲。(做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释疑解惑。
1、小组合作,拿出自己在课后写出的困惑或提出的问题交流讨论,选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班上汇报。
2、各组汇报选出的问题,师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贴在黑板上,准备全班讨论。
3、研读,解惑。
(1)学习第一自然段,解决问题:女娲是什么人?她为什么要补天?
b、在班上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远远的天空……许多人在水里挣扎”一段话,引导学生朗读,抓住重点词“塌、黑黑的大窟窿、深沟、熊熊大火、到处是洪水、挣扎”,来体会人们面临的灾难之可怕。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解决问题:女娲是如何补天的?
a、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b、引导生想象人们处境之可怕,对比普通人和女娲看到此种情景后产生的不同心理与态度(害怕、退缩和善良、勇敢)抓住“难过、冒着生命危险”等词体会女娲的可贵品质。师相机板书:善良勇敢。
c、交流使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师相机指导朗读。
d、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在反复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女娲补天的艰辛与她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找出补天过程中表示女娲动作的词语并板书。
e、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女娲补天》片段,生边看边听老师读课文,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总结延伸。
1、师:同学们,天边美丽的彩霞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虽然仅仅是个传说,但我们应该感谢古人,因为有了这个神话,我们看到彩霞时才能产生这么一种美丽的联想,学完课文,你想对女娲说些什么呢?生谈。
2、师:这么美丽神奇的故事,请你们回去跟身边的人讲讲吧。(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下次我们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寻石(几天几夜、又找啊找啊、终于)善良勇敢。
31女娲补天炼石(挖、放、冶炼、五天五夜、)不怕困难。
补天(装、端、泼)甘于奉献。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化、关闭。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电子邮件了解甚少,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已经申请了电子邮件使用并经常使用,但是在系统的书面知识方面并不一定全面正确地掌握,因此在基础知识方面也要全面落实下去。所以我一开始就创设了暑假如何联系好朋友的情景,通过常规联系方式的对比,总结出电子邮件快捷,费用低,多媒体的特点。引发学生希望拥有一个电子邮箱的渴望。通过演示,提醒几个重要的操作步骤,然后学生尝试自己申请电子邮箱并利用任务单上的表格记录自己和好友的邮箱,为以后的发送电子邮件大好基础。
整节课应该挺顺利的,一个突发情况就是学生按照正常的操作步骤却不能成功申请邮箱,原因是同一个ip地址不能在短时间里连续申请同一个邮件服务器的邮箱,而这个情况并没有在教材里说明。于是我就马上说清了原因并提醒学生到其他邮件服务器去申请,虽然最后有极个别同学没有完成申请邮箱的任务,但申请的过程已经非常熟练了,回家后也能独立完成了,所以整个教学效果还是明显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也注重了网络安全方面教育,教授学生如何保护好自己邮箱的密码,以及破解他人邮箱是违法行为等网络安全行为准则。
本课的重点是“直线”、“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以及shift键的.配合使用。
本课的教学的亮点:
教学中创设情境:以学生喜欢的喜羊羊、慢羊羊、美羊羊等羊村人物为切入点,看图讲述,激发他们的兴趣,以羊村村长慢羊羊为了全村的大局着想,想培养像喜羊羊这么聪明的小羊,以对付可恶的灰太狼,他决定在羊村里建一幢教学楼,让小羊们学习知识与技能,可是该怎么设计怎样的教学楼呢?于是引出请小朋友帮忙,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去做。
二、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常识、探究精神的培养。如:
a、出示两条粗细不同的直线,有什么区别吗?试着在你的画图中画出粗细不同的直线。
b、你能尝试画出不同粗细边线的矩形或椭圆形吗?可以找书本这位小老师帮忙。
c、试一试p18的教你一招。
三、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尝试,完成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比传统的填鸭式或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方式,学生也喜欢多了。
四、注重课堂中的生成。在教学利用shift画笔直笔直的圆时,让学生上台操作时,学生不小心画了一个椭圆。于是,我借机让该生说说这个椭圆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能画成正圆。该生开始摇摇头,说自己不知道,其他学生大声说:“shift键没有按住。”于是,我问:“你是不是shift键没有一直按住呢?”他点点头。抓住了这个机会,强调了shift键使用时,要按住不放,以此强化了本课的重点。
本课一民间玩具为题材,引导三年级学生欣赏学习。民间玩具师我国劳动人民为启迪儿童智慧、伴随儿童游戏玩乐而制作的娱乐用品,一般是手工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更,把它介绍给在电动玩具世界里的.孩子们,既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让他们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欣赏、了解民间玩具的材质、造型和色彩特征,启迪智慧。
2、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体现对玩具制作的学习欲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于民间玩具的感受,并能了解民间玩具的悠久历史。
2、学生对于民间玩具制作工艺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出示多种多样的潍坊风筝,并实物出示学生自带的风筝;讲述风筝的来历和潍坊风筝的悠久历史,从而导出民间玩具的学习主题。
师:风筝就是一种标准的民间玩具而且它还凝结了许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梦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多种多样的民间玩具。平时你都玩过哪些民间玩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玩具吗?(课件出示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分别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回答。
2、认知。
(1)、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民间玩具。
师:我们中国民间到底都有哪些民间玩具呢?
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
(2)、学生分成4—6人一组,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泥塑小玩具,每组分发几个让学生讨论研究其制作方法。学生口述小玩具的制作过程,并讨论其制作方法。
教师在旁指导。
3、实践。
师:请各组根据所准备的材料,分别进行小玩具的制作,先讨论如何制作形态可爱五彩缤纷的小玩具,再动手制作。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播放民乐《步步高》,并在旁指导。
4、感悟。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涉及民间玩具的其他制作技法,讨论泥塑玩具的制作小技巧。
5、创新。
(1)、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小知识,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泥塑面塑小玩具,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布艺小玩具。
(2)、将自己设计制作出的小玩具,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选出最佳创意奖,并根据制作质量与时间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6、拓展。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很多,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民俗的东西吗?
学生小声议论这个问题,但答出者甚少。
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对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多加关注,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生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总结教师从小组作品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指导性评价。
4、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主动关心它人、热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强调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制作饱含自己心意的贺卡,有很强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合成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一、谈话导入。
生答:
二、探究。
2、如果想让贺卡清新美丽,应该注意些什么?
3、那么,你打算采用哪种软件来制作美丽的贺卡,大致步骤是怎样的呢?
三、活动任务。
现在同学们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互相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自己满意的贺卡。
四、评价。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评选出你认为最棒的贺卡,并说说为什么?
五、归纳总结。
今天同学们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制作了精美的贺卡,我会把这些保存下来,做成光盘,给同学们留作纪念!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化、关闭。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2、播放课件:欣赏荷花各种形态的样子。
3、指名学生说说。
师:大家都看到了自己心中的荷花,那么我们去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怎样?大家还是来读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12荷花。
二、初读感知,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字或者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用“_”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关联词说明了什么?(板书:清香)。
(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一个碧绿的大圆盘。师:这句话写了什么?美在哪里?(板书:挨挨挤挤碧绿圆)。
(3)演一演:挨挨挤挤。
3、演一演“冒”
师:假如你们就是荷花仙仔,我们这个教室就是一个池塘,现在睁开你们的眼睛,周围都是挨挨挤挤的荷叶,你们想不想冒出来?冒出来干什么?想怎样冒就怎样冒。
4、找出描写荷花姿势的句子并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一共写了荷花几种姿势?用了什么词把几种姿势连起来写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信息技术五年级上第六课――“应用图片”
在本节课中,我的引导以及讲解过多,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得少,说得少,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协调的。我是一个新老师,对于上课的时间以及节奏总是掌握不好,总是认为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所耽误的时间是一种浪费,所以对于新知识以及难题我总是不想让学生来回答,而是自己在上面讲解。其实,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第一,让学生说的过程中,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脑海中整合的过程,这并不浪费时间;第二,学生回答问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这样其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第三,让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心中有数。总而言之,让学生多想多表达,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以后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
应该更加入手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尝试操作”,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采用“任务驱动法”、“演示法”、“半成品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运用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的能力。模拟情境体验、感受,在模拟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书信吧,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写起信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信息技术用键盘打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的内容是进行数字、符号及特殊键位的练习,是继续对键盘操作的第2课,是在前面练习基础上的延伸。学生不仅能利用“金山打字通”程序输入数字、字符等,而且还会在“写字板”程序中输入。
三年级的孩子容易对有趣的东西产生兴趣,并进而让这种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键盘的操作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开始的第一课往往会有较强的兴趣,但在接触之后,兴趣逐渐降低,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键盘操作行为习惯。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正确的指法进行数字键、控制键的键盘输入练习;
(2)掌握正确的数字输入指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能够使用“金山打字通”程序进行数字、符号的输入练习;
(4)能够使用“记事本”程序输入简单的符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软件进行输入的练习中,逐步掌握数字和符号的输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体验操作发现特殊控制键与数字键配合输入字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键盘输入练习的兴趣。
4.行为与创新。
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指法完成数字和字符的输入,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
重点:掌握正确的指法;使用正确的指法进行输入练习。
难点:特殊控制键的使用。
借助“金山打字通”等键盘输入练习的软件,将键盘输入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孩子的上进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键盘输入竞赛,促进学生尽快掌握键盘输入的相关技能。
安排1课时。
一、复习巩固,进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作为一名打字的高手,你能告诉我要注意哪些键盘操作的细节呢?手指在输入字母的时候要如何进行合理分工呢?(学生自由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要用到数字和符号,想知道怎样用键盘输入数字和符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将课堂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学有所用,从实用的角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8课《玩转键盘》。
二、互动探究,自主学习。
1.数字键位的输入练习。
(1)启动“金山打字通”程序,依次进入“新手入门”“数字键位”界面,根据程序提示,自学数字键位的`操作方法。
思考:使用主键盘区的数字键和小键盘区的数字键输入数字有什么差别?
(2)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键盘输入之初,学生很容易出现“一指禅”、“二指禅”的情况,因为在开始接触的短期内,这样的确可能输入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但是这样的操作对于正确键盘输入习惯的养成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初学时要提醒学生宁可慢一些,也要保证姿势的正确,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2.符号键位的输入练习。
(1)启动“金山打字通”程序,依次进入“新手入门”“符号键位”界面,根据软件提示自学符号键位的操作方法,并练习输入。
思考:“shift”键在输入符号时有什么作用,操作时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留下更深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这种探索。
3.特殊控制键的输入练习。
(1)对照教材中“探究屋”的内容,小组讨论一下表格中的控制键有什么作用,并动手试一试。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当中。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3)分小组汇报填写情况,介绍控制键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熟悉指法。
注重在课堂练习的细节处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键盘输入习惯。
(2)学生回答、分享。
2.打字游戏练习。
(1)教师提示: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使用正确的指法进行操作。
(2)学生操作练习。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体会,再进行汇报,可以让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更牢固。
讲《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关键字“爱”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同科的老师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将课堂的时间合理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