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精选6篇)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23-09-26 08:14:28 作者:念青松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精选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篇一

不同的教学有不同的教学故事,不同的教学故事对教学有不同的诠释。仅以今秋我执教的六年级科《动植物怎样过冬的》一课,说说我的综合实践活动故事。

和往常一样为上好观察与实验课,事先布置要研究的问题,以便更好以上好新授课。于是,我便打开话茬:同桌相互看一看,你们穿着与一个月前相比,现在有些什么变化?天气有什么变化?不一会儿,教室里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我的同桌衣服穿的有点厚,天气开始变冷了”,老师“我的同位是一位女生开始穿上棉袄,说明气温开始变冷了”……同才同学们发言很好,是啊,我们现在开始穿棉衣服了,天气的气温开始下降变冷,说明了我们开始进入了冬天了。同学们请想一想,动植物怎样过冬呢?动、植物在寒冷的冬天会冻死、饿死吗?……带着研究问题,按照同学们研究动物、植物过冬的方法分别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建议:按居住一起比较近的可组建一组,这样便于同学们之间探究的信息互通,相互帮助)。于是,能力有差异,特长有制,学习水平不一样的`6至8名学生科学搭配在一起,组成了“高效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建立了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职责,每个小组成员在互相学习,共同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等等。然后我宣布了活动要求,给定了活动时间,让孩子们自由施展自己的才能,确定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迫不及待的举手发言道出了自己的观察方法和过程,如张伯富同学是典型的学困生,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照顾,他利用上网查资料:狗、猫到了冬天身上的毛为什么要变绒?不爱讲话张新龙同学饶有兴趣的参与课堂发言中:回家我请教奶奶,为什么路边各种小草到了春天却又长出了地面的原因,是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了动、植物过冬的方法。当老师在细细品味、欣赏学生点滴进步的同时,“放手”却让孩子们在活动舞台上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参与实践能力,并从中获取了意想不到的知识。“课堂展示”则彰显学生个人和团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显性升华。

接着,师生一起观看《动植物过冬的方法》片段,升华活动的主题……当学生们沉浸在动物生活习性及动、植物如何过冬的同时,心中油然而生保护动、植物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这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自主课堂,应该是学习主体性充分彰显的课堂,也应该是教师主导性充分发挥的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的“教”要心中装学生,学生的“学”要独立思考,主动质疑,自由表达,自信展示。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篇二

这次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之前,已经在不同的班试讲了好几次,每次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会不一样。

第一次我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让学生尝试探究三种不同的方法:搅拌、研碎和用热水加快溶解方糖,每组负责研究一种方法。由于涉及的内容、方法、实验材料较多,各组各自研究,交流讨论时,由于个实验小组没有经历对同一种方法进行探究,缺乏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造成课堂有些混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也显不足。

10月27日,英国兰开夏孔子学院2011小学校长访问团到我校调研访问,我再次试讲《怎样加快溶解》这课,得到了英国校长们的肯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习得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本着“一英寸宽、一英尺深”,“开口要小,切口要深”的教学理念,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中只重点探究使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够加快溶解。因为搅拌的方法容易操作,时间也少。掌握了研究搅拌的方法,另外两种:探究用热水和研碎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用简笔画表达自己的实验方法。

2、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对于台上同学的操作,你最赞赏的是哪个方面,有不同意见的是哪些地方。

四年级学生对于画图很感兴趣,画画的方式非常直观、清晰地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和前概念水平,而且比文字记录实验方法节省更多的时间。讨论时,实物投影实验记录单,全班同学对照图画很容易看出设计方案的问题,交流讨论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台上重现自己的实验,现场感更强,充分暴露了他们饰演的问题和缺陷,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有一位女同学在上台展示实验时,被眼尖的同学发现:她在搅拌时用筷子捣了几下方糖,方糖碎了,同时用了两种方法,这不公平。课后与听课的英国校长交流时,发现他们最赞赏的地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时间,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师生关系很和谐,老师很有吸引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都很充分,学生的课堂纪律、活动、回答都很有序,学生的观察记录写得很好。感觉上他们比较认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各个活动环节的投入、参与是权衡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次跨区教研研讨课的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前的学生探究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方案――动手实验――汇报研讨,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试教,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画图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放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用刚才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尝试研究加快溶解的其他方法,由于有刚才的讨论,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时,都认真思考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抓住了实验的关键点。

文档为doc格式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物体内能的转移——热传递以及热量的概念。

首先,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一个小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进而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例说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引申建立了热量的感念,同时联系八年级比热容的概念介绍关于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简单计算。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篇四

《热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束缚”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但是就这节课来讲由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同时又担心时间的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而是在出示了相关材料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固定的材料设计实验。虽然学生设计出了实验并且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我总是觉得在某种成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觉得设计好的问题是引导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铝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够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篇五

科创共同体周峰老师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堂公开课,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让我收获颇丰。

周老师的课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理解,在铁丝上热量传递的实验时,学生做出各种猜测,一一呈现在黑板上,老师都没有否定,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真正的实验中自己发现结果,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矛盾刺激。对于新课改的'要求,这样的学习,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是水到渠成的。

而后面一个环节是由金属盘上热的传递方向,由线到面的扩展,学生再次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先进行预测,再由自己试验证明猜测的对错。在本实验中,老师用到了温变油墨,效果明显,但是效变速度非常快,新型材料又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对学生而言,知识接受就比较慢,就像其他老师说的那样,或许,同学们熟悉蜡的特性,回归课本,用熟悉的材料来实验,理解更清晰一点。

课堂最出彩的,还是周老师线到面,再到立体结构的知识传递,学生的知识层层递进,对于听课老师,学到的也有很多,希望能有更多新想法的新课呈现。

如何做好教学反思篇六

这是一篇说明文略读课文,从叙写的内容上看,文字浅显,易懂,但是黄河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那雄伟的气势,也从没有亲耳听到过那波涛澎湃的浪涛声,只有从电视或课本中了解一点点有关黄河的史料。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学生愿学、乐学的素材,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唤起他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母亲河的爱心。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目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目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自由畅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引领学生走进《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我觉得整堂课中有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语文味较浓。我在教学黄河变化时,引领学生观看大量真实的图片,挖掘文中重点词句展示。教学变化原因时,我让学生理清各个小原因之间的关系,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

2、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行动起来,拯救黄河”说说看,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先是以生动的图像展示于学生,让学生胸中有满满的话要说出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激发黄河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有几点还做得不足的:

1、引导学生进行对黄河的深入了解还不够,因为学生对黄河了解还够全面,可以能一些阅读衔接丰富这一点。

2、引导学生品读黄河变化的原因。还不够深入理解,读得不够。最好前面精讲一些,使学生在理解原因处多品读。

3、教师对于每个环节联系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在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应该隐去教师过多的教,让学生有一个语文实践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演练场。而我在某些环节还是放不开手,一味地在指导提问,使学生无法尽情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总而言之,课改带给学生的是自由的舞台,是一种踏平坎坷的坦荡。需要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适时“隐退”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