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实用5篇)

2023年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实用5篇)

时间:2023-09-09 09:26:56 作者:紫薇儿 2023年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实用5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篇一

“十_”期间,_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残联的具体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我县认真贯彻省、市残疾人事业“十_”发展纲要康复工作配套实施方案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十_”配套实施方案,围绕“十_”康复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一、科学指导、思路明确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度,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工作之中。紧紧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完善康复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二)坚持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原则,实现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坚持立足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社区残疾人的具体需求制订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尽可能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依托康复机构,以科学、简便、适用的康复技术,使大多数残疾人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的康复服务。

二、综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五年来,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482例;全免费手术1800例。为69名低视力患者配用了助视器;使62名聋儿接受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60名;为贫困肢残者安装普及型小腿假肢29例;安装普及型大腿假肢31例;装配矫型器26件;供应用品用具1681件。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使67名肢体残疾儿童、56名智残儿童、13名(0—6岁)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训练,从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十_”期间康复规划具体落实情况

(一)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

视力残疾康复是“十_”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工程项目,五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视力残疾康复工作力度,进行了经费投入,派车下乡,组织眼病医生到全县各乡镇进行为患者体检服务。在做好低视力康复工作的同时,我们把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告别黑暗,重见光明。五年来,全县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482例,其中全额免费手术1800例。低视力配镜69名,低视力家长培训20例。取得了良好康复效果。社会各界称赞开展白内障扶贫复明活动是政府为残疾人奉献爱心、播撒光明的一项慈善义举,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切实关爱。

(二)加大康复扶贫力度,为特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

为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针对我县部分特困残疾人因经济困难康复无着落的普遍现状,残联根据残疾人的贫困程度和康复需求,将全县重度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30元,全部纳入财政购买。

(三)开展假肢装配、矫型、肢体康复训练及用品用具服务

五年间,开展肢体康复训练34例,肢体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5人,安装普及型假肢60例(其中,大腿假肢31例,小腿假肢29例),装配矫型器26件,供应用品用具1681件,轮椅475辆。

(四)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普及全民防残意识,提高残疾人自身康复意识,围绕“爱耳日”、“爱眼日”、“国际聋人节”及“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残联在“爱耳日”及“世界精神卫生日”期间,组织有关单位在县城中心地段设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及义诊咨询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介,向市民广泛宣传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内容、意义及有关的康复科普知识,使残疾人康复工作能够家喻户晓,从而唤起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理解、参与和支持。

四、存在不足

残疾人康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距离上级的要求和其他先进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乡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不平衡,没有专职残疾人工作者,导致部分康复项目的任务完成难度加大。二是康复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对我县的康复工作一贯支持,但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残疾人康复经费的投入与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不相适应,有限的康复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多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三是无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相关康复工作有难度。四是康复训练与服务能力及质量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是基层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机构的建设及网络尚未健全,无康复中心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开展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未能限度的满足广大残疾人康复需求。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文明、进步、高尚的事业,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圆满完成“十_”工作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十_”康复规划,进一步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得更好,不断推进_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篇二

1、重视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念,明确服务宗旨。

在工作实践中,根据残疾人联络工作的本质和特点,系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材料,进一步认识了残疾人联络工作的重要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公道、正派、忠实地履行好工作责职。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重视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利用参加培训班等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向专家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的重点,积极学习有关服务残疾人等最新知识,努力做到融汇贯通,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把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其它新鲜知识结合起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丰富自己,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本职工作的要求。

3、勤奋干事,积极进取。

一是配合xxx残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工作环境,使各项管理日趋正规化、规范化,为xxx残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是协助xxx残协开展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扶贫解困工作,深入做好残疾人生活情况的调研,及时反映和解决残疾人在社会保障和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和新问题。

三是积极做好区残联“助残安居工程”的调研摸底工作,认真配合xxx残协深入到残疾人家中对危房改造户的调查、上报工作,为我xxx残疾人贫困户解决危房改造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协助场工会做好残疾人救助工作,对残疾人困难户进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登记和办理工作,确保全xxx困难残疾户无一记错漏保。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虽有一定的进步,但还没有深度和广度。二是工作中不够大胆,总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改变工作方法,而不能在创新中去实践,去推广。

不断加强个人修养,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扬长避短,发奋工作,克难攻坚,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树立起残疾人联络员的良好形象。

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篇三

工作总结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文种,具有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它在公文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搞好工作总结既是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工作、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又是做好下一步工作,开拓工作新思路、新领域的重要依据。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对下一步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把总结搞好了,就能充分正确认识我们过去工作过程中的成绩、经验、缺点、失误,可以更有利于人们增长才干,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可以使人们看到成绩,起到鼓舞士气,坚定信心的作用。并指导人们下一步工作中发挥成绩,克服不足,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作总结也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我们就会在不断地对过去的学习中,获得经验和知识,获得改造世界的能量和智慧,一次次地自我完善,从而使我们不断改进工作,减少失误,把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市残联高度重视残疾人维权工作,成立了残疾人维权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挂牌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法律帮助和服务,并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聘请了专门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为残疾人开展法律服务。全年共为8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援助。今年市残联结合新津维权工作会议精神,目前正积极与本市司法机关及各乡镇衔接,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三级残疾人维权机构,确保残疾人维权工作顺利开展。

市残联始终把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作为残联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利用各乡镇、社区残疾人协会等基层组织,针对不同类别残疾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残疾人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并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宣传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结合重大活动开展宣传。在搞好经常性宣传的同时,抓住“助残日”、 “聋人节”、“盲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契机,采取上街摆点、讲解、散发宣传资料、悬挂标语、提供法律咨询等各种形式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事业,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收到良好效果。

以信访为窗口,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平台,以法律服务为重点,认真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及时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做到件件有回音,宗宗有结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共处理来信1件,来访987人次,办理率达100%。近年市残联坚持“理事长接待日”制度,“零距离”倾听残疾人的心声,解决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实际困难。确保“5.12”地震后信访工作做到无一人进京,进省越级上访,集体上访。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进行横到边,纵到底,深入村、组、户全面统计,摸清情况,为残疾人排忧解难,重建家园。

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营造无障碍环境,在城市道路方面,我市大部分城区的主干道、主要商业街均建成了坡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全市无障碍设施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数量明显增加,规范化程度和建设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今年我市全面推进残疾人居家无障碍入户改造,共为1467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居家无障碍入户改造,按照他们的需求,为他们修建了坡道和安装了浴凳、坐便器、无障碍扶手等无障碍设施,使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无障碍设施走进家庭景区、走进公园、走进社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出行、购物、就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感受到了无障碍设施所带来的方便。

在新的形势下,市残联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扎扎实实做好残疾人的维权工作,为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确保社会的稳定而努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促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篇四

20xx年11月25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即将到来之际,房山区民政局开展第x届“扶残助学献爱心”暨庆祝国际残疾人日活动。市民政局区县办主任何xxxx、区民政局局长王xxxx以及局领导刘xxxx、王xxxx出席活动,并共同为我区10名社会福利企业困难残疾职工家庭的大学生每人发放8000元“慈善助学款”。

一、领导重视,精心布置国际残疾人日活动

今年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丁字湾街道于12月1日召开残联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国际残疾人日活动方案。街道工委副书记谢定伟作了工作部署,对开展好此次活动提出要求,希望街道残联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切合主题,让残疾朋友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憧憬梦想,增强自信心,为和谐街道作出努力。

二、针对今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开展活动

今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街道利用国际残疾人日开展活动为契机,以区残联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一连三天开展国际残疾人日活动,陆续开展惠残政策宣传,慰问贫困残疾人生活物资、鼓励推荐残疾人就业、赠送残疾人辅助器具等一系列以帮扶贫困为主题的活动。

(一)结合群众路线的深入开展,下村走访勤宣传重调查

国际残疾人日期间,街道残联理事长、专职委员结合践行群众路线的开展,下村走访贫困残疾人户,宣传惠残政策,嘘寒问暖,做好访问笔记,了解残疾人家庭真实需求。陪同区残联领导专程走访自主创业佘世雄户,调研他创建的集种养殖为主业的“恩庭养殖园”,鼓励他开拓思路,整合资源,利用政策优势做大做强创业项目。通过自己的努力,政府的扶持走出一条辉煌的创业之路,为残疾人创业树立榜样。

(二)真心帮扶,传递温暖,上门慰问贫困残疾人

11月29日和30日两天,在街道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以每户慰问200元生活物资的标准,为全街道30户残疾人家庭上门进行了慰问。所到之处,无论是残疾人还是他们的邻居都是交口称赞,都说社会进步了对残疾人很关心。翻身垸村的肢体残疾人周立新家庭贫困,当残联的工作人员把植物油,米、洗衣粉、面条等生活物资送到他家里。访问过程中发现他的妻子也是个残疾人,因为妻子的户口问题没有解决,暂时没有享受到“一户多残”政策,当时就和村干部商议想办法要帮他理顺户口问题。周立新很受感动,当即热泪盈眶,连声说感谢党和政府。

(三)赠送辅助器具,为残疾人生活提质

为了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负担,解决他们出行难的问题。街道残联发动各村(社区)专职委员,早在国际残疾人日之前对辅具需求的残疾人进行摸底。5月21日将区残联派发乡镇的8件辅助器具赠送给最迫切需要的残疾人,切实地帮助他们。翻身垸村的杨念杰早年被麻石砸断了大腿,近年来身体更为不便,街道残联把轮椅送到他家里,杨念杰兴奋地转动轮椅,觉得比平时方便了很多,由衷地感谢残联组织的关爱。

(四)组织残疾人举行“唱出激情,憧憬梦想”卡拉ok赛

为了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焕发残疾人精神面貌,树立残疾人自信心。街道残联精心组织街道范围内有歌唱爱好的残疾人举行卡拉ok赛。10多位残疾朋友参赛,有的唱得雄浑高亢,有的唱得低徊婉转,较好地演绎出了歌曲内涵。

三、国际残疾人日活动的意义

此次国际残疾人日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全街道扶残助的良好氛围。共计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40余户,赠送轮椅4台、坐便椅4把,成功举行残疾人唱歌比赛。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逞,对唤起全街道关心帮扶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的国际残疾人日,街道残联将努力争取各界支持,早作谋划,充分准备,把国际残疾人日活动开展得更好。

残疾人保障工作总结篇五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平等、参与、共享.

(1)康复:即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发挥着医学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社区康复就是动员社区资源促进残疾人动。

(2)残疾人教育:是残疾人享受权利和挖掘其潜能的重要措施,在残疾人教育方面,社会工可工作使受教育者获得更显著成效。

(3)劳动就业:是残疾人得以自立并展现其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和措施。社会工帮助残疾人寻求位、帮助他们适应劳动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社会工可以通过咨询、介绍和指导促进残疾人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5)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工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残疾人社会工作涉及到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残疾人的活、发展等各方面内容。

工作方法

(1)个人模式

个人模式是相应于个体型残疾的工作模式。个体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个人责任论,即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其个体的原因造成的,个人要为之负责。由于残疾的个人(或家庭)悲剧,个人也要承担在治疗残疾中的痛苦。残疾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既是肢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而个人因有不幸所导致的肢体或其他器官的残疾(严重创伤),则是他由一个正常人变为与常人不同的残疾人的来变化会使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会使当事人及其家人难以适应。有人提出个人型残疾的哀痛理论,认为个人型残疾发生之后,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震惊怀疑或否认愤怒或焦躁忧伤和沮丧。

当残疾现象发生之后,当事人、其家人、医疗工和社会工对残疾的评估可能是不同的和有差异的。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把残疾程度评价好些,即期望不会太坏。在这方面当事人的期望成分更大些。但对医疗工和社会工来说他们则要面对现实,即客观地评估残疾事实。这样,当事人家人医疗工和社会者就形成了一个由期望向客观过渡的序列。社会工首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认知差异的状况,并要设法弥合这种差异以帮助当事人及其家人理智地对待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常常采取渐进沟通模式。即不但在关于残疾程度的沟通渠道方面是由当事者家人再进到当事人,而且在残疾真实状况的告知过程中也是渐进的,以利于当事人及其家人有思想准备,更易于接受现实。

而对个人型残疾社会工采取的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要同残疾人及其家庭一起工作。而当当事人及其家人认同了残疾现实之后,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成残疾人之间(或残疾人家庭之间)的互相支持就是必要的。

(2)社会模式

社会模式是相应于社会型残疾的工作模式。社会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社会责任论,即认为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的。社会在结构上、制度上存在问题使得某些个人受损,因此,社会应该为受损的个人承担责任。当然,即使社会型残疾其直接后果也是由某些个人来承担的。即某些人因社会问题而变成残疾,痛苦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与个人型残疾不同的是,对社会型残疾来说,个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损失应该由社会来补偿。

由于伤残发生在个体身上。因此,即使社会型残疾也会造成个人的哀痛。个人哀痛理论在解释社会型残疾时也是用得上的。但是在度过承认残疾这一阶段之后,在涉及残疾康复、残疾人日后生活等问题时,社会模式就表现出它的独特之处:社会工要站在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代表残疾人去同导致残疾的社会部门单位、机构乃至政府打交道,促成社会部门对致残责任的承担。实际上,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模式中,社会工所面对的是残疾者及其家人的创伤,他们保护自己权益的强烈要求,社会部门的复杂状况及程度,有关规则、法律及制度。社会工要面对这些复杂因素找出解决残疾人问题的现实的合理的方法,实在是相当困难的。

社区康复

中国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简称cbr)是近些年来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残疾人工作模式和方法。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社区康复,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专业技术上加强了对社区康复的管理,并发行了《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一书以指导各国专业人员。80年代中期,随着“联合国残疾人十年”活动的展开,社区康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由于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康复模式。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批准,于是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的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4年联合发表了《关于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总结了过去十几年的经验,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康复的组织、方法与目标,使社区康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际上,社区康复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更远。前文所述英国的社区照顾实际上是社区康复的实践。在发达国家,,由于院舍照顾的康复模式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弊端,所以它们转向更富人道主义、更能使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显然与关于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和发展的观念有关。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社区康复却是与这些国家用于残疾人福利经费的短缺有直接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但社区资源丰富,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尚未受到西文工业国家那么严重的冲击。因此,这些国家的社区康复有较强的社会支持条件。社区康复的基本点是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其结果也是社区受益。进行社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在社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在这方面,社会工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

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

上述正常化理论引出一个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共同的启示,即残疾人社会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断和随意标定。

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舍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的、冷漠的的态度和严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而导致医患人员隔阂、紧张甚至敌视的关系),结果,并没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相反,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有社会人士关注到老人和残疾人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发现长期住院令那些残疾人等产生倚赖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非住院化”运动开始兴起,回归社会的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去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2、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3、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换言之,社区照顾表示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社会网络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人类学家所创,早在于1940年,李察夫-布朗(redcliffe-brown)已经用“人际网络”去比喻社会结构。1954年英国人类学家白恩士(barns)采用了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去有效地分析一个挪威的渔村社区。至今,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里受到广泛的重视及采纳,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的方法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深社会工对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模式及互动的理解。

概括而言,社会网络理论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1、所谓社会网络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

2、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常常联系在一起,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扮演支持性的角色。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问题,因为当个人遇到问题时的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寻求相熟或亲密的人的协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无疑是补足正规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支持模式。

3、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至少可以表现出两大方面的功能:

(1)能够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社会网络中的支持可以在两个关键性时刻介入,一个是在危机将会发生或刚发生后但在压力产生之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去采取较乐观的态度或作较适当的准备工夫去减低压力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可以在压力产生后但病态形成前产生作用,帮助个人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或鼓励个人去执行适当的治疗程序。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而所提供的支持可能包括心理及情绪上的支持、协助日常生活上的细节、提供物质、金钱、技术及意见,等等。

(2)能够起直接及整体的保护作用。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而强化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当个人确知他是生活在一个寓支持性及关怀性的社会网络中,而他也主观地感觉到其他人时时刻刻都愿意提供适切的帮助时,他自然会感觉到自信、安全及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自然能够帮助个人增加对危机及疾病的防卫性、预防问题及压力的产生。

4、社会工作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社会网络介入策略来帮助个人及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1)个人网络策略。这种最普遍被采用的策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处身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能力。

(2)自愿连结策略。这种介入策略是要帮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辅助关系。社会工的任务就是要将服务对象与适当的辅助者配对,而这些辅助者通常是对某一些问题的处理较有经验及较关心,以致能对需要辅助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协助。

(3)互助网络。这种介人策略是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的功能。采用互助策略时,社会工可以尝试联系相同困难的服务对象成为互助小组,也可以把这些互助小组与社区内其他非正式组织联系成为网络,以达到互相支援及互相咨询的效果。

(4)邻里援助网络。当采取这种介入策略时,社会服务机构通常以一个以地域界定的的社区为基础,然后尽力识别当中所存在的非正式辅助网络及区内的“自然辅助者”。这些自然辅助者可以在向邻里提供支援上扮演关键的角色。社会工的任务就是去强化区内的非正式自然网络,把分布区内的大小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邻里援助网络系统,帮助区内孤立无援的人士。

(5)社区授权网络。这种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个聚合了非正式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借以有效地反映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社会工的任务是去促进这些非正式领袖的沟通、联系及互助并建立网络,鼓励这些网络成员去共同参与及关心区内问题,形成社区内申述问题及倡议社区政策改革的声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