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中药的论文(精选5篇)

中药的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14:01:56 作者:BW笔侠 中药的论文(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药的论文篇一

目前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药物代谢问题、不良反应、药物原理、治疗效果和药效研究等各个方面,新时期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将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在中药学最欠缺的为人才,由于老一代中药学研究者相继垂暮,我们国家临床中药学研究所面临重大危机,虽然国家始终全力支持中药学研究与发展,但是很多医药人才还是会优先选择上升途径比较快的西医,对于需要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研究的中药学药理工作不感兴趣,这属于我们国家中医学中的最大弊端[4]。因此需要培养一批热爱中药学,想要将其发扬光大的研究人才,为临床中医学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可以从事新时代临床诊疗工作,还可以研究相关中药学理论知识的人才,使临床中药学能够继续发展。现在临床中药学的体系不断建设,我们国家中药学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成立专属于自己的中药学体系,使其不再成为外界严重的伪科学,将临床中药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性的临床研究体系,不但需要建立体系,还需要扩大中药药性以及药理临床实验研究,并且与西医相互融合,包括靛玉红、川芎嗪、糠米、青蒿素、鱼腥草素以及丹参酮等都属于临床中药学前提下采取西方医学提纯技术制作而成的一类有效药物,在未来会有更多药物出现,也是临床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5]。临床中药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代表了中药学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方向。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采取合理措施,不仅要重视临床中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强自身体系建设,不断扩展临床中药的研究范围,以保证临床中药学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4结论

临床中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中药文献整理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民间医药的发掘与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的研究,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研究。从全局角度,使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临床中药学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医属于我们国家的骄傲也会随之发展,奉献更多的中医智慧,使全国人民受益,临床中药学属于中医的关键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5(9):30.

[3]张冰,吴嘉瑞,林志建.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临床中药学科建设思考与展望[a].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5(2):88.

[4]陈晓阳,李晟,秦莉花,等.对“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1(10):209-210.

[5]廖广辉,钱旭武,洪寅.谈“临床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考[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8(2):226.

中药的论文篇二

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机会、鼓励教学立项与研究、开展教学比赛与观摩等形式,积极构建教学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搭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推广应用多媒体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为进一步整合与更新教学内容,应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

中药的论文篇三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

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

(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

(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中药的论文篇四

通辽职业学院药学院2009届毕业生论文

对于一些内服药物,在服用时有特别注意事项的,就要求药学人员在配方发药时交代一句,引起病人的重视。例如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阿仑膦酸钠片,要求病人必须在每天第一次进食前至少半小时,用大量的白开水送服,增加药物的吸收,而且在服药后应避免躺卧,减少食道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学人中的适时提醒,将有利于病人经济合理地用药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胃肠道疾病用药

通辽职业学院药学院2009届毕业生论文

对于一些特殊用法的药物如外用药物、气雾剂、胰岛素笔芯注射剂等,对于第一次使用的病人因其不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治疗的效果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我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认真工作,做到了无差错事故,不仅如此,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药学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才能更上一层楼。

通辽职业学院药学院2009届毕业生论文

中药的论文篇五

摘 要:中药材的相关知识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它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促进它的现代化发展,让它更好的为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中药材质量作为保障医疗效果的根本环节,对于病人病情的缓解和治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藏、销售来综合探讨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的降低严重影响到了祖国医学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如何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部门、协会以及中医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当前振兴中医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将振兴中药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的对待。为了有效的遏制目前中药材市场上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应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下面我们就从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展开详细的探讨。

1 中药材的种植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这为各种性质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然而地域之间由于生长环境、光照、气候、水份以及土壤等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同一药材在不同地域的性质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说河南焦作产的地黄与浙江产的地黄,其所含的主要成份环烯醚萜类就相差甚远;主产于青海、甘肃的大黄与产于黑龙江双城的大黄,两者所含的鞣质含量不同,前者对离体肠管具有兴奋的作用,而后者则会呈现出抑制的作用,虽然属于同一种药物,但两者的药效却大相径庭。再比如说,从内蒙古移植到湖北的黄芪,因为不含有可以药用的微量元素,因此不得不弃之不用。因此,古人有“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的说法。

从种植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是最根本的做法,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根据药材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地理环境实施种植。其次,种植的过程中,要严格关注药材对于气候、土壤、光照的需求以及这些条件变化对药材带来的影响,切实保障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及稳定性。最后,药材移植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原产地和移植地的条件差异,并做好药材的质量检验和成份检测工作。

2 中药材的采收

在我国众多的中医学古籍中,对于药材的种植和采集都有比较明细的论述。元代名医李东垣曾说过“凡诸草、木、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由此可见中药材质量与采集季节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在采集中药材时,必须依据植物“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生长规律以及药的具体作用,来选择最佳的采摘时节。通常情况下,根茎类的植物药材宜在秋季或者是早春采摘,茎叶类的药材宜在植物生长最茂盛或者是开花季节采摘,花类的药材则应该在含苞欲放的晴天早晨采摘,果实类的药材则应该在成熟或者是初熟的时候采摘,树皮、根皮类的药材应该在春夏间剥取等等,因为在最适宜的季节,才是药材有效成分最多的时候。现在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混乱以及供求关系的严重影响,使得中药材采收的季节比较混乱,这给中药材的质量保障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在中药材采收环节,我们保障其质量的主要措施有:首先,广泛的宣传中医药材的相关知识,让普通大众对中药材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从而引导市场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上前进,进而避免因为市场需求而混乱中药材的采摘时间。其次,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药效成分低的药材出售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从而规范市场。最后,加强对药农的技术指导,同时建立起药材的集中出售保障机制,有效减少市场需求对药材种植和采摘的影响力度。

3 中药材的加工

明代陈嘉谟指出:“凡药贵在适中,不及时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药材加工对于其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药材大部分是自然界的植物和矿物,除了少量的可以鲜用之外,大部分的需要经过挑、捡、切、磨、炒、干燥、熏煮等等工艺加工之后,才能入药用。比如说大黄、牛膝之类的药物需要水润、切片之后才能作药用,如果侵润不当,有效成分就会流失,其药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而在中药的炒制过程中,则是更加的严格、讲究,不仅要注意外观的变化,对火的要求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说:炒碳用猛火、外黑里褐,炒焦用中火、外褐里黄,炒黄用文火、表面微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药性适中,进而满足治病的需求。与此同时,加工的过程中,还应该合理的选择辅料,加工的辅料多是由医生临床的需求决定的,主要的是对药性和药力进行科学的调整以适应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等。比如说,土炒白术以补脾、盐水制黄柏以入肾下焦之虚火。此外,加工过程中亦要依据“成品性状”严格区分切片的薄厚程度、制丝的粗细程度等等。

对于在加工过程中保障中药材质量的措施主要有:首先,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比如说,建立起认证管理制度、健全监督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法律等等。其次,加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规范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最后,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中药材出售中的违法活动,对药材黑作坊、低劣加工窝点坚决予以清除。

4 中药材的贮藏

在中药材加工完毕以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包装、储藏。然而在储藏曝光的过程中,如果监管不当或者是外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则容易发生虫蛀、受潮霉变、变色、异味等等现象,从而导致药材的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失去了药性和医疗作用。由于中药材没有固定的包装,很多药材的储藏也没有较为合理的场所或者是方式,毕竟中药材的种类太过于繁多,并且每种药材对于环境的综合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其储藏保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是为了保障其在储藏中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储藏管理的力度,以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将风险降到最低。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各种中药材按照其保存的条件、要求进行明确的分类,根据分类有针对性的选择比较合适储藏位置。其次,建立储藏的查阅机制,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储藏药材进行质量检验、药性检测等等。对于发生质量变异的及时进行处理,并对质量变异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调查。最后,重点关注储藏过程中的关键点。比如说大雨、老鼠、蛀虫的活跃季节、夏季返潮严重的季节等等。

5 中药材的市场销售

对于市场销售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利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药材销售中的不法分子,一经查出、严厉制裁,为保障市场的正常秩序提供坚实的后盾。另一方面,加强对医疗机构中的存药进行严格的监管,并且要求其内部建立自身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以立体式、综合型的保障体系,确保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的质量。

关于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还需要我们根据中药材从生产到进入临床的相关环节以及它自身的质量要求、外部环境来综合性的探讨。由于中药材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程,因此,我们只有管理、控制好与其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做好其质量保障工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