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精选10篇)

最新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精选10篇)

时间:2023-09-24 05:09:56 作者:雁落霞 最新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一

1、对物体飘落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2、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样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1、观察过落叶的情景。

2、各种叶片、羽毛、纸条、自制降落伞。

3、纪录单、水彩笔。

一、观察材料,摆弄落体。

――请幼儿自选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飘落的情景。

――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物体飘落的样子,并用动作加以表现。

二、继续摆弄并表现落体。

――让幼儿充分操作其他材料,观察不同物体飘落时的有趣现象。

――请幼儿一起用动作加以表现。

――幼儿间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尝试记录。

――师幼共同观察纪录单。

――请幼儿把看到的情景用水彩笔记下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通过科学活动《什么东西飘下来》,萌发了对物体飘落现象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了不同物体飘落的快慢特点,并鼓励孩子们乐意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物体飘落的不同样子。正是这样的活动目标,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才一步步地感知了各种物体飘落的特点。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二

1、知识

(1)幼儿观察周围常见得自然物(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它们与幼儿生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小班科学活动计划。

(2)幼儿观察周围常见自然的特征,获取粗浅科学经验,并感受它们和幼儿生活的关系。

(3)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人造产品的特征及用途,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

2、方法技能

(1)帮助幼儿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使用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3)帮助幼儿目测等简单方法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的差别。

(4)幼儿能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的发展,与同伴、教师交流。

(5)帮助幼儿学习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简单的制作活动。

3、情感

(1)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乐意感知和摆弄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使幼儿萌发自然和制作活动的兴趣。

(3)使幼儿喜爱动植物和周围环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出、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

1、应用操作法让幼儿,是摆弄、操作事物材料来学习。除此之外,还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游戏法、讲解演示等方法。

2、运用集体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施加。

3、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科学活动的材料,引发幼儿好奇心,让幼儿自选操作活动。

4、把教育活动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的起来。

周常规

周玩具真好玩

第五周找春天

第七周美丽的蝴蝶

第九周它是谁的宝宝

第十一周小兔乖乖

第十三周糖怎么不见了

第十五周吹泡泡

第十七周手电筒亮起来

第十九周下雨了

十周复习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三

水果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对于小朋友来说,水果不仅富含丰富的营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的教育意义,今天我选择的科学活动《水果捉迷藏》,小朋友应该比较感兴趣,但也感兴趣的基础上也导致了班级常规的失控。《水果捉迷藏》也就是说水果藏起来,我们能够在果珍、果粉、果冻中找到各种水果。

今天的活动由猜一猜导入,让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来辨别不同的味道的水果,第二部分是由幼儿来说一说动一动,饮料是怎么变成的,对于辨别不同的水果,最有感觉的应该是尝一尝,幼儿在游戏中也比较开心,从亲自调制果珍饮料,见证水果捉迷藏,然后尝一尝自己调制的饮料,幼儿在其过程中是比较感兴趣的。最后一环节是延伸环节,让幼儿通过经验的迁移,了解到水果还会藏在其他什么地方。

一个普通的果珍的泡制,让孩子们懂得了隐藏起来的水果,科学的知识也融入了进去。但是通过老师们的评课,也发现了本次活动中的不足:

1、果珍的种类很相似,从颜色上很难区分是什么水果,对幼儿进行的猜测造成一定的困难。

2、在调制果珍的过程中,需再明确一点要放多少的果珍。

3、在最后交流环节,不需要请小朋友上来,这样显得下面的小朋友存在消极等待的时间。可走进每组,让小朋友来说一说。

4、在座位的排放上也需要有些调整,小朋友可围坐在前面,待操作时再回到桌子旁。

正是这些不足与实际经验,更加促使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努力改进,取长补短,让我们一起加油!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四

今年的元宵节正好在刚开学不久,所以趁着年味还没散尽,孩子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时,我们便乘热打铁,在班级开展了一次“搓元宵”的半日活动。本次的活动领域虽然是科学,但是我们把这一个科学活动内容扩充,组织成一个半日活动,先让孩子们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述让孩子们对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一个认识,然后再让孩子们一起参与搓元宵的制作过程,我们还请成人一起参与制作有馅儿的元宵,再帮助孩子们把元宵煮熟,让孩子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元宵。经过这次《搓元宵》的半日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类活动,整个活动的效果也非常好,以下是我整个活动后的一些感悟:

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要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对于第一项放鞭炮活动,孩子们很熟悉,所以不必花很多时间解释;第二项赏花灯活动,对于一些平时生活经验就比较少的幼儿来说就有点不清楚,我出示一些花灯图片,然后对幼儿解释为花灯就是装饰好的漂亮的灯笼,幼儿一下子就明白了;最后一项吃元宵活动,有大部分幼儿是不知道“元宵”是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南方人不说元宵,而是吃的汤圆,所以他们对元宵比较陌生,而“汤圆”就比较熟悉,而且元宵和汤圆一样都是糯米粉做的,都蕴含着团团圆圆的含义,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比较容易记忆,我们在活动中一直把元宵叫做汤圆。

活动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在搓元宵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元宵的制作过程和煮熟后元宵所发生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请保育员阿姨示范如何制作汤圆之后,请孩子们亲子动手制作汤圆,在搓汤圆之前先让孩子们观察糯米粉到面团再到汤圆的变化过程。了解之后再请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最后请孩子们观察保育员阿姨用电饭煲把汤圆煮熟的过程,让孩子们观察汤圆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让孩子们亲身经历汤圆从生的糯米粉到熟的汤圆的变化。

由于面团揉的时候有点干,汤圆制作好了不是太光滑,再经过水的一煮,有些汤圆就裂开了,这时候我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汤圆裂开来了?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了:“可能阿姨戳破了;煮烂了;没有包好……”我都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然后再把真正导致汤圆裂开的原因说出来,就是因为揉糯米粉的时候水放少了的缘故。水的多少会影响面团的柔韧度的,水多水少都不好,水量要适中。整个活动中我没有刻意地去教授孩子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孩子们亲身经历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元宵的制作过程和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因为我们班的陆子轩奶奶在小学食堂工作,所以我们邀请了陆子轩的奶奶到班级里帮助我们制作有馅儿的汤圆。有了陆子轩奶奶的帮助我们班的糯米粉很快就揉成面团了,之后再请她和保育员阿姨一起来教小朋友搓汤圆,小朋友的兴致就更高了。在陆子轩奶奶的帮助下,我们还制作了豆沙馅的汤圆。有了陆子轩奶奶的参与,整个活动顺利了许多,同时也让陆子轩觉得奶奶很厉害,增进了他们的亲子情感。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五

我班幼儿通过在园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位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基本上每位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1、对周围常见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能关注一些事物、现象的变化,有初步探索的欲望。

2、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乐意操作,喜欢思考、提问,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

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环境,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并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4、能运用适当的观察记录的方法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并尝试与同伴交流。

5、获得有关物体数量、形状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简单的感性经验,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能初步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并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身体。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和摆放形式的干扰,正确说出"10"物体的总数。

3、帮助幼儿感知"10"以内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使幼儿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并逐步建立等量观念。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

5、引导幼儿认识"7"以内的序数。

6、引导幼儿学习按数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7、结合日常生活和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感知其明显特征。

8、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够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能够用平面图形进行结合拼搭。

9、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戏,引导幼儿正确辨认前后方位。

1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轻重。

12、引导幼儿主动爱护动植物,并观察、了解不同环境中典型的动植物的形态、习性、特征和生长变化。

13、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了解春、夏季的明显特征,知道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初步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指导幼儿进行初步的天气变化记录活动。

第二周:接下去是几

第三周:找图形

第四周:连连看

第五周:圈数字

第六周:给花宝宝排队装电池

第七周:给春天的信毛毛虫和蝴蝶

第八周:认识梯形蜗牛吃什么

第九周:会动的玩具它们相等吗

第十周:轮子图形变变变

第十一周:我的好帮手-刷子变成一样多

第十二周:捕鼠能手-猫头鹰剥豌豆

第十三周:做纸牌

第十四周:图形身份证

第十五周:图形的家

第十六周:小鱼有多长

第十七周:水果店夏天到了

第十八周:水上的小船图形的二级分类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六

我看到小朋友们在看书时,把图书卷起来当话筒、望远镜玩,我受到了启发,何不做一些“话筒”让孩子们玩呢?这样就产科学活动“传声筒”的方案设计。我用挂历纸卷成一些纸筒是空心的,有的里面塞一些报纸,让幼儿探索从空心和实心自里传出来的声音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从而认识小问号(?)问号产生兴趣。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引导幼儿认识“小问号”的符号(?),并愿意和小问号做朋友。

3、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自制传声筒30根(空心、实心各半),“小问号”符号卡片15张。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样玩的。(幼儿拿起纸棒玩起来,有的把它当金箍棒拿在手上转;有的把它当马骑着跑;有的把它当望远镜用;还有一个小朋友把它当话筒用……)

2、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饶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金一冰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教师话音刚落,幼儿就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有的在点头,有的在笑,似乎听到了什么。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幼儿纷纷抢着回答)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的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3、认识“小问号”符号。

(1)我在提供给幼儿的传声筒中有意识地在其中的一根中间塞进了纸团,讨论时,拿到这根“传声筒”的小朋友说听不清,于是在小结后我就引导幼儿观察这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从外表看和部分幼儿说是一样的)。

(2)出示小问号(?)教师接着问:“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根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小问号)这根“传声筒”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注: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都发现听到的声音也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然而然地也产生了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小?号”卡片。

4、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5、小结。

刚才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已经找到了带小问号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是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小问号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带领我们去学习、发现很多的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碰到了小问号,就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去问大人。

一、效果分析

1、小小空心纸棒在小朋友手中变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这是活动良好的开端。

2、这一环节的活动满足了每个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加深了小问号的认识。

3、答案是让幼儿寻找出来的,因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专家点评

在幼儿园开展“我和小问号做朋友”的课题研究既具有时代意义,又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发展。科学活动“传声筒”,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在玩中发现问题,并自然地认识小问号(?)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所以,小朋友们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三、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此次活动较之以前的小班科学活动有了很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科学活动比较封闭的传统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不断地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动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前两次活动中请孩子们用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的传统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席地而坐自由地与同伴、老师一起玩,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生活化的环境中,使孩子们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今天的活动来看,采用这样开放的活动模式,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此次活动内容是好玩的传声筒,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借助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改变以往孩子们统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环节,让传声筒始终是拿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随时可以去玩去发现,从而使孩子们在与材料不断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活动材料体现多样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颜色、各种长短、空心的以及内塞布条的等传声筒,目的是在孩子们充分观察、认识传声筒的基础上,拓展他们提问的空间。

5、活动策略多样性。

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引导策略,如环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问题示范策略、形象物激励策略、教师角色转变策略等来激发孩子大胆地提问。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对传声筒的探索兴趣很高,在不断的玩中也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6、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七

1、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充分展示幼儿对色彩的感受。

2、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环境布置:用色彩鲜艳的气球将活动室装扮起来,在活动室中间用彩纸悬挂许多幼儿能接触到的各色气球。

2、在活动室的空地上铺上大白纸,周围摆放色彩丰富的水彩颜料和各种绘画工具(喷壶、毛笔、纸团、刷子等)。

一、开始部分:玩气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去小一班玩一玩,咱们看看小一班的活动室和我们的是不是一样?这么多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你们去玩玩吧。”(幼儿自由、兴奋的玩气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找喜欢的气球,引起幼儿对色彩的注意。

教师:“这么多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气球,你们喜不喜欢?现在你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气球给小伙伴说一说,给老师说一说。”(幼儿自由找气球,自由讲述,其间教师个别提问:“你找的是什么气球?为什么喜欢这个气球?)

2、集体游戏“气球跳跳跳”,引发幼儿感受色彩的美。

教师:“咱们一起玩游戏《气球跳跳跳》我们边念儿歌边围绕气球跑,当念完儿歌后拍你喜欢的气球,看谁的气球跳的高。”

幼儿念儿歌:“大气球,真正好,拍一拍,跳一跳,我的气球跳得高”。念完后幼儿去拍气球。教师提问:“刚才,你拍的是哪个气球?”幼儿反复玩2―3遍。教师提问:“这么多花花绿绿的气球飞起来你看着像什么?”

3、玩颜色,让幼儿充分展示对色彩的感受。

教师:“花花绿绿的气球这么美,谁能想办法把它们画在这张白纸上?幼儿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和自己喜爱的颜色在白纸上玩色。教师对个别幼儿提供帮助。

三、结束部分: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探索、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科学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八

我班幼儿通过在园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位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基本上每位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1、对周围常见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能关注一些事物、现象的变化,有初步探索的欲望。

2、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乐意操作,喜欢思考、提问,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

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环境,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并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4、能运用适当的观察记录的方法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并尝试与同伴交流。

5、获得有关物体数量、形状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简单的感性经验,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能初步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并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身体。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和摆放形式的干扰,正确说出10物体的总数。

3、帮助幼儿感知10以内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使幼儿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并逐步建立等量观念。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

5、引导幼儿认识7以内的序数。

6、引导幼儿学习按数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7、结合日常生活和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感知其明显特征。

8、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够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能够用平面图形进行结合拼搭。

9、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戏,引导幼儿正确辨认前后方位。

1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轻重。

12、引导幼儿主动爱护动植物,并观察、了解不同环境中典型的动植物的形态、习性、特征和生长变化。

13、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了解春、夏季的明显特征,知道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初步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指导幼儿进行初步的天气变化记录活动。

第二周:接下去是几

第三周:找图形

第四周:连连看

第五周:圈数字

第六周:给花宝宝排队装电池

第七周:给春天的信毛毛虫和蝴蝶

第八周:认识梯形蜗牛吃什么

第九周:会动的玩具它们相等吗

第十周:轮子图形变变变

第十一周:我的好帮手-刷子变成一样多

第十二周:捕鼠能手-猫头鹰剥豌豆

第十三周:做纸牌

第十四周:图形身份证

第十五周:图形的家

第十六周:小鱼有多长

第十七周:水果店夏天到了

第十八周:水上的小船图形的二级分类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九

学习分类、排序和对应、包括: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及多种特征进行分类,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按物体量的差异及按某种规律进行排序;将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用一一对应的逻辑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等。

学习10以内自然数及其加减运算,包括;感知物体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数与数的数差关系,认识数的组成,体验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整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

认识几何图形,辨认常见的正面图形、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认识立体图形,应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认识量、区别和比较物体和各种量的差异,感受量的守恒,在比较量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学习生活中常见饿数学知识,如认识人民币、认识空间、认识时间和时钟等。

三、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实施

1、内容的广泛性

科学教育的内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同时决大多数的科学内容的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索。

2、知识的逻辑性

科学知识揭示的自然世界中的逻辑联系,因此逻辑性是它的重要特点,而数学知识所缺的事物之间抽象的数量关系,更是一种逻辑性知识。

四、教学进度安排

1、我会放玩具(数学)19、云朵朵(科学)

2、甜甜的糖果(科学)20、自然角里的小乌龟(科学)

3、喂宝宝吃饼干(数学)21、高大的梧桐树(科学)

4、感官游戏-奇妙的口袋(科学)22、小树叶找妈妈(科学)

5、分糖果(数学)23、开汽车(科学)

6、感官游戏—神奇的罐子(科学)24、踩影子(科学)

7、水果有几个(数学)25、冷冷的水(科学)

8、种大蒜(科学)26、冻冷花(科学)

9、大大小小的树叶(数学)27、暖暖的帽子(科学)

10、一串红(科学)

11、小小送货员(数学)

12、苹果娃娃(科学)

13、铺地板(数学)

14、我喜欢的水果(科学)

15、放烟花(数学)

16、有趣的核(科学)

17、娃娃超市(数学)

18、照镜子(科学)

一、班况分析

我班幼儿通过在园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位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基本上每位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等。

二、教学目标:

1、对周围常见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能关注一些事物、现象的变化,有初步探索的欲望。

2、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多样性,乐意操作,喜欢思考、提问,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

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环境,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并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4、能运用适当的观察记录的方法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并尝试与同伴交流。

5、获得有关物体数量、形状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简单的感性经验,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6、能初步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并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身体。

三、具体措施: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和摆放形式的干扰,正确说出"10"物体的总数。

3、帮助幼儿感知"10"以内数之间的前后关系,使幼儿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并逐步建立等量观念。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

5、引导幼儿认识"7"以内的序数。

6、引导幼儿学习按数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进行排序。

7、结合日常生活和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感知其明显特征。

8、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够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能够用平面图形进行结合拼搭。

9、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戏,引导幼儿正确辨认前后方位。

1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轻重。

12、引导幼儿主动爱护动植物,并观察、了解不同环境中典型的动植物的形态、习性、特征和生长变化。

13、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了解春、夏季的明显特征,知道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初步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指导幼儿进行初步的天气变化记录活动。

四、具体进度安排表:

第二周:接下去是几

第三周:找图形

第四周:连连看

第五周:圈数字

第六周:给花宝宝排队 装电池

第七周:给春天的信 毛毛虫和蝴蝶

第八周:认识梯形 蜗牛吃什么

第九周:会动的玩具 它们相等吗

第十周:轮子 图形变变变

第十一周:我的好帮手-刷子 变成一样多

第十二周:捕鼠能手-猫头鹰 剥豌豆

第十三周:做纸牌

第十四周:图形身份证

第十五周:图形的家

第十六周:小鱼有多长

第十七周:水果店 夏天到了

第十八周:水上的小船 图形的二级分类

2页,当前第212

小班科学救救小动物教案及反思篇十

1、知道小鸡出生的过程

2、了解《小鸡出壳了》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对话。

3、激发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1、母鸡、小鸡、鸡蛋头饰,卡纸制作的母鸡翅膀

2、小鸡出壳及鸡妈妈领着鸡宝宝在田野的自制课件

3、《母鸡进行曲》磁带、录音机

老师和孩子们随着《母鸡进行曲》进活动室,幼儿跟着老师做动作。

一、出示小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师出示小鸡),看,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鸡啊,尖尖的小嘴巴,黑黑的小眼睛,浑身毛绒绒的。"老师再很神秘的问:"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鸡是怎样出生的吗?"让孩子们自由议论。这时老师再出示鸡蛋,说:"小鸡是鸡蛋孵化出来的(教师介绍小鸡孵化的过程)。在这21天的孵化过程中,鸡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进入下一环节.

二、按顺序出示幻灯片,了解小鸡是怎样出生和长大的。

先出示第一幅图,老师引导孩子观察:"小朋友们,这是最初的鸡蛋,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蛋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孩子大胆表达。然后老师再问:"在鸡妈妈的孵化下,过了几天,蛋壳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再引导孩子与第一幅图进行对比观察,说出鸡蛋里面的变化。依次进行,直到出示完小鸡出壳了的最后一幅图。

三、出示鸡妈妈领着鸡宝宝的课件,配乐欣赏故事

鸡妈妈带着鸡宝宝们来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鸡宝宝们快活的抖抖黄绒绒的毛,好奇的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青草。"

"青草是什么?"

"青草嘛,是让我们踩着走路的。"

"哦,那个圆点点是什么东西?"

"那是露珠。"

小鸡头一低,吃了一滴露珠:"妈妈,露珠是甜的。"

"孩子,青虫的味道还要好呢!来跟着妈妈去找吧。"

小鸡跟着鸡妈妈,"悉沙悉沙"踩着青草。它多神气,生下来就会走路,还会唱歌:"叽叽叽叽!"它是在唱:"妈妈呀,我真快乐!"

欣赏完故事后,老师再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鸡妈妈和小鸡的对话。

四、师幼游戏"小鸡出壳",结束活动。

老师带着母鸡头饰,胳膊带着用卡纸制作的母鸡翅膀扮演鸡妈妈,幼儿带着鸡蛋头饰扮演蛋宝宝,模仿母鸡孵蛋的过程。幼儿随着老师的口令和翅膀的动作,完成小鸡出壳的过程。最后老师说:"哇,宝宝们都出来啦,跟妈妈找青虫去,叽叽叽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