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美学研究论文(实用12篇)

美学研究论文(实用12篇)

时间:2024-03-30 21:30:05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的表达风格和写作技巧。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美学现象研究论文

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美的特质,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时需要一个学习、理解,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如何去表现音乐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更生动真切,这就需要对其尽可能的理解准确,感受得深,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倾“听”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人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具体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段来实现的。而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的特征。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讲究形势美,它美化生活,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给生活以永恒,感官上易于听辩强弱;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遵循美学的原则,对称、平衡,具有唯美主义特点;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年轻,充满对未来欲望的表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体现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观点。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受到的文化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接受传统戏曲音乐,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接受前卫的摇滚音乐,认识这样的音乐过于嘈杂喧闹,毫无音乐美感,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审美力也会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越来越需要音乐,这种贴近于情感的艺术来调节,而对于那些充斥着不协调的、冷冰冰的、机械的现代“纯音乐”,除了好奇和惊讶之外,便不会再有更多的兴趣。在我个人看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应该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它抓住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它有丰富的内涵并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在音乐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美学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表现,要掌握其特点只有依靠听觉的记忆。如果我们没有把所选择的乐曲仔细消化吸收,很容易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只知其貌而感觉不到内涵。对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复聆听。一般来说,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逐渐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细腻变化。比如《夕阳箫鼓》,这首中国经典的钢琴曲,旋律委婉质朴,节奏多变,虽为钢琴曲,但依然能够听出弦乐器特有的音调。我们注意到了旋律线的起伏,感受到了节奏的转变,随后注意到音色的转化,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夕阳映江、晚风轻抚、江楼钟鼓的画面,这就是真正进入了音乐。好的音乐作品是人对生活感受的抽象反映,具有强有力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冲击力,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激荡,当它能够满足听众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刺激着听众的感官期待下次的继续聆听。好听即为美,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美为和谐,不仅是作品表现的自然,身心也要融入到其中,是听还是看,一切皆为自然流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音乐使听者的心灵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它比一般的语言更为深刻,比文字更为动人,音乐翩然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日常语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而音乐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且难以捉摸。音乐的语言,不是任何单纯的“说”就可以表达的情绪语言,它是思想上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述的。

平时还要注意多收集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多听,多分析,多比较,来加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我的情感审美能力。把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体验融合起来。比如,当我们从一首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美感时,很自然地,也会联想起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情绪。当我们在弹奏中把这两种欢乐合而为一时,那就既表现了乐曲的,也表达了自己的欢乐。对作品多加揣摩,主动参与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力求真实再现作品风格。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的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不仅要合二为一,还要注意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外,还必须结合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现好音乐。

音乐情感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具备了乐曲的内涵和个人的体验,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改变的不是人的心态,而是在音乐中提升人使其状态与理性,更完美的结合。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德)黑格尔,美学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

[4](德)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7.

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研究论文[精选]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思。

关键词:美自然美艺术美价值反思。

一.美的概念。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一朵鲜花、一尊雕塑、一眼清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美的,然而认定这些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又如一幅毕加索的绘画,有人认为很有深度、值得回味,而有的人却觉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这虽然与个人艺术修养有关,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说美,有的人说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我们感官或五官快乐的事物和属性。

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的自然需求,所以美是人对事物主观情感的感知和表露。美的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前者是自然造化的形成,而后者则是人类的创造。

1.艺术美的内涵。艺术是人类了解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并深化人类生存的涵义,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方式。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就是艺术家通过自然,通过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是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高度概括的人的感受。因此艺术美是人认识世界时主观对事物提炼概括进行再创造并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感觉。艺术美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的深入和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使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向更高级和更多面去扩展,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美也不断的提高。

2.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是造化的杰作,是自然界天然形成,是符合了人的审美情趣被人感知的美。它显示着自然伟大的生命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活力。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就是对自然生命的崇尚。自然美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身活力展现出来的生命美。当我们远离人迹,投身到大自然时,高山雄健,小溪的缠绵,湖面的粼光,小树的妖娆,自然中无尽的美感让我们目不暇接。人与自然几乎无任何隔膜,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善于在自然中寻找美丽,也善于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自然美只有被人欣赏后,它的美才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在人类看来自然美就是自然创造出来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在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是绝对高于自然美的,而中国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诠释了道家的美学观是自然美绝对高与艺术美的。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是能使人心灵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人生充满幸福的美都是至高的美。所以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平等的,无关乎谁高于谁,而关键在于它们体现的美是否蕴含了美的真谛。

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学习自然表现自然的再创造活动。反之没有学习和感受自然,你就不会有真实的情感和切身的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感觉,那创造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更不能打动观众。西方艺术大师塞尚在自己的书信中曾说“我必须作画,理论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加以运用和发展才有价值,艺术领域尤其是这样。”可见对于艺术而言自然是多么重要。

三.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分。

区分艺术美与自然美,对后来美学的意义影响重大,有了这一区分,在美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首先,是承认审美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有自然美与艺术美。其次,也是为了建立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为文明的自由理解开路。第三,是为了美的更丰富的理解,为人的审美创造确立合法性地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以人作为分界,人的审美创造属于艺术的活动,而自然事物本有的审美情调则优先于人的生活存在,这里,一定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或者人类至上的观点。必须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不过,也要承认,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是最高的智慧生物,人的活动对自然世界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承认自然美或自然生活的优先地位,极为重要,人们已经认识到,越是符合自然的生活,越是美的生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不从事任何建设工作呢?在自然世界中,有限地建立人类栖居的世界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要以破坏自然的生活为前提,那么,就是美学的反动。在自然世界中,人的建筑艺术,越是与自然和谐一致,越具有美的意义,因为纯粹自然的美,往往脱离了人类生活存在。自然美,一旦经历人类生活的改造,就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欧洲文明所显示出来的美丽生活景象,就在于,它们在保护自然美的前提下,创造了优美的建筑艺术的美或园艺艺术的美,更创造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纯粹艺术的美。人类艺术的审美创造,总要受到各种局限,而且,由于艺术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自然美则不同,它既为民族国家所拥有,为全人类所共有;只要我们到达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就会自由地享受自然美的生活。“自然美”永远是艺术家的伟大导师,自然美的巧夺天工,往往是艺术美所无法企及的美丽世界;人类正是想把自然美永远保留下来才创造出了艺术的美,当然,艺术美更能让艺术家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自由想像与自由理解。

四.本源的信念: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完善的形态。”应该承认,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只是粗糙的美,不值得讨论”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了我们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说,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美学的真正理解。自然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能体现主体性意志,但是,自然美是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美随着季节变化,永远是鲜活的,具有直接的生命推动力。必须承认,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在自然美中存在着无限让人惊叹的东西人类的经验局限使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自然美。自然美,使人类一切丑的生活与艺术变得毫无意义,它也使人类的一切丑的模仿与创造变得如此缺乏价值。自然美,超越了人的想像力,你不亲历它,就无法想像,而当人类亲历自然美时,发现它是如此美艳绝伦,无可比拟。真正伟大的诗人和画家以及电影艺术家,都在伟大的自然美中,找到“无限的美感”,同时,面对艺术的局限,也在自然美面前生出“无限的喟叹”。当我们知道把自然美当作对象之后,就要善于欣赏自然美;虽然许多民族国家的自然美被日益工业化的生活所破坏,但是,人们还是知道保存自然美,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自然美,是以自然的天光和气象来构成的,所以,日出日落,清风明月山川,雨雪云雾风霜,这是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草木花卉杨柳,竹林藤萝林荫,人工盆景和工艺美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尽力保持自然的美丽。人们从环境美学或价值论美学的角度,已经确认:自然美,就是要保留自然的原始意味,而不是按照人类的自我意志赋予自然以许多人为的东西。在这些自然美丽生活的理解中要强调,“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但是,也应看到,“自然美不能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必须同等发展历史正在缓慢前进,其中,具有无限美丽的精神。自然美是自然的伟大创造,它永远是活的,显示出神秘的生命力量。自然美是永远欣赏不尽的,它常看常新,具有自由的力量。在自然的生命运动中显示美,在自然的生命和谐中创造美感,“自然美与自然美的艺术发现”,就是价值论美学的伟大探索任务,也是价值论美学的自由尊严表达与思想确证方式。

五.审美价值反思:保护自然美与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与现代科技生活,自然资源和我们的生命索取之间,越来越显出巨大的矛盾。从当代生活体验意义上说,现实与理想之间已经有了尖锐的冲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存在困境。美的生活,仅仅依靠美本身是保证不了的;美的自然的保护,只能通过严格的律法来保证,美的理想要靠法律来保证。保护自然美,就不能一任人的自然欲望要求,所以,保护美就涉及政治生活的设计,政治生活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正义理想,永远遵守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则。我们相信传统习俗的力量,就是不要真正的法律,就是不愿意遵守公平的法律,就是回避束缚,但是,没有严明的法律,人的欲望就会随意的表达,审美的理想就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社会只有解决好了政治正义问题,才有可能保证审美生活的理想。有了公共自由价值准则,审美自由的生活才有可能,保护自然的美丽才有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创造艺术美,因为美的生活的价值,通过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艺术美有无限的创造形式,这是美的未来景观。在美的文明的创建中,保护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是最重要的工作。艺术美更具独特性,我们强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如果强调艺术处处模仿自然,一定是自然的翻版,我们可以更自由地理解艺术的创造。对于审美创造而言,就是要把自然美全部发掘出来,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感知自然美和生活的美来创造艺术的美。文明就这样有了自己的意义。

六.结语: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这不仅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而且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我们都应该去主动的观察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美学现象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和市场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大约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种新的美学现象应运而生,审美趣味日趋多元化,审美与生活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不清。可以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的趋势。这一审美文化现象的渊源、流变以及发展前景如何,是美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与那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这样就把审美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桂冠。总之,这一时期把美学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美学与生活的距离。但是,某些具有超前观念的理论家做出解释,说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审美观念,现成物品转换为艺术品的奥秘在于审美态度。在这些理论家那里,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物,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它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与生活融为一体了。

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劳斯·霍内夫在讨论当代艺术时指出:“在西方世界,不仅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一般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艺术本身同时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

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似乎成千上万的主体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广告艺术、波普艺术、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于是,生活就是美学,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与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美学发展演变的原因极其复杂,然而也有规律可寻。美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它的动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

首先,经济的影响。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审美需要)的关系。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前,自然不会意识到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无疑被提上日程。过去是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现在却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自己、开垦自己。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

其次,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在哲学方面,本质主义的解体,现象的多样性被重视,多元思维的建立等,也对美学观念的转型产生影响。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更为美学观念中的民主化、平民化及美学与生活的贴近和同一提供了理论前提。此外,艺术的自我消解,自然美、社会美的相应崛起,也使传统美学以“艺术”来抵御生活这一带有明显局限性的美学观念遭到质疑。

不难想象,既然“艺术”本身已经自我消解,那么,精英审美对于通俗审美的排斥也就成为了不可能,审美与生活的同一也就顺理成章了。从社会角度看,生活美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古典美学时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造成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分离,美被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强化。进入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隐而显,也是必然的。从劳动过程看,在古典美学时期,人们往往更重视精神产品,轻视物质产品,劳动过程也被区别为“动脑”和“动手”两部分;而在当代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逐渐合一,同样也导致了“动手”的魅力。

最后,技术的美被发现。从技术层面上看,电视转播、互联网等的出现,空间距离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几乎不复存在。伯恩海姆说:“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审美艺术观和现实观。”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在古典美学时代,由于以文字为基本媒介,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需要通过文字的转换联系,需要借助于思维、理解、想象而完成创作或接受,审美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

而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它们有时直接合二而一,混为一体。读者简直用不着思维、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听就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存在,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在审美上,现实与影像也处于新的关系中,你去裁缝店做衣服,可以先在计算机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样子,顾客还可以参与设计,这种非现实的虚拟图像,可以丝毫不差地转换为现实。这样,古典艺术那种从外面去认识或把握现实的状况被取消,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现实自身的活动。于是,艺术再也不像古典时代那样神圣、神秘和永恒,那样具有唯一性。机械制作、大量复制、随身听……把创作和欣赏带入了新的境界。这样,就把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美学与生活的距离就此泯灭。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作为一个突出的带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现象,无疑体现出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下面从正负两方面价值取向谈一谈初步看法。

首先,从积极方面看,审美植根于日常生活,对张扬个性、解放思想、加强民主等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彰显自我,丰富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美学生活化”更新了原有的日常生活内容,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封闭性,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的热情,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它的传播与普及,引导人们树立起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促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研究论文[精选]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而阐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好好安葬他们,死了之后还要常常纪念父母,按照礼节祭祀父母。这些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言对话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存在于纯粹语言艺术中的成文之道,是一种伦理的语言形式,但是孝道也通过其它的非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保留下来,如思想观念上的保留。

孝道是一种成文之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其志向,父亲死了要考察其行为,若是对其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孔子就说做到孝了。就像曾子听说的“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部下继续做官和不改变他父亲的施政纲领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在父亲去世以后,长时间的保留父亲在政治主张上的合理部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孝道。这种成文的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句将自己说了出来。作为道的语言虽然是作为纯粹的语言,不是欲望和技术的语言,但它具有各种历史形态,《论语》中的孝道就是一种伦理的形态。这样看来孝道的显现就可能是艺术的,但是也可能是非艺术的。“事实上,道作为语言的发生并没有艺术和非艺术的绝对差异,如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始终伴随着诗、歌、舞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国儒家之道的开端也是所谓的礼乐文化,圣人制作礼乐以化成天下。道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发生形态只是历史分化的产物。”(《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24页)孝道以一种成文之道显现于艺术之中。

存在于纯粹语言中的孝道对于其它艺术而言是一种预先给予的。孝道在人们生活中已经预先存在且被人们积极广泛地发扬着,只是书本艺术来表达孝道的时候,孝道才开始了自己的生成,并且还显现在各种非艺术的形态之中,如哲学、宗教和政治的非艺术的形态,它们和艺术共同存在而且彼此相遇,这是孝道成为肉身并进入生活世界并进入生活世界游戏的直接显现,而艺术是孝道各种显现形态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孝道通过《论语》这样的文学艺术成果呈现出来,它是具体的、朦胧的、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明确的、理性的。

“作为美的感觉物并不是一些超感性的存在者,如一些幽灵和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些感性的存在者,是一些自然、人类和心灵的现象。它们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如形象、声音、气味、硬度和热度等。这些感性特征并不是假象而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相反它们就是事物的本质所显现的现象。事实上,一切现象的存在者都是感性存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感性显现的,感性是美的现象的基本特性,没有感性的事物就不是美的。”(《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42页)孝道作为一种美的事物,也是感性存在的,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也就是人的行为表现,通过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觉,看到子女为父母做一些尽孝的行动,如父母在世时好好地侍奉父母,父母离开了好好地为父母办丧事,听见别人评价子女尽孝的情况等等。

对孝道的认识是审美中的一种道德的感觉,充道德的高度对别人、对社会进行评价。“道德的感觉中不以事情为主,而是以自身的感觉为主,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道德感,人们从道德的规则或良心出发,去感觉事物,发现它是否合乎道德或者是不合乎道德。因此,事物必须从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也就是由事实的存在转向道德的存在。同时,作为感觉自身,它不仅要感觉事物的事实,而且要评价事物的价值。于是,感觉成为了评价。”(《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9页)当感觉成为了一种评价的时候,人们就用自己的道德感去看待这个世界,从道德的规则,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去感觉身边的事物,去观察身边的行为,发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行为是否合符道德,也正为这样的道德评价方式,人们的行为就由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由一种事实转化成为道德的存在,人们也就去追求道德的行为,追求对父母尽孝达到道德的高度。

人的生活世界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人的活动都与欲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道德则是用来试图规范人的欲望,它要确定欲望的界限,让它不至于破坏了一般社会既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论语》中的孝道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让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符合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

1父母在世时,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是鬼?”“未知生,焉知死?”想要侍奉好鬼神,必须首先侍奉好活着的人,所以在孔子看来,尽孝第一位的就是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好好侍奉他们。要竭尽全力,以礼对待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不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始终以好的容面对父母,让父母从心灵上快乐,还要把这种对父母的尊敬延伸到身边其他丧失亲人的人和身边的伤残者。

“生,事之以礼”《为政篇》,父母活着侍奉他们要依照规定的礼仪,“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篇》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按照规定的礼仪侍奉父母而且还要做到尽心竭力,不能有丝毫的保留。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父母不担心你其它方面事情,只要担心你的身体,换言之就是不让父母为你担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父母在不出门远游,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的表现,这是落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的孝顺父母的方式,但这种孝顺父母的心意、精神境界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父母为我们太担心。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在孔子眼里,真正的孝道不仅仅是能够养活父母,让父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应该首先具备孝敬父母的孝心。孔子问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喫喝,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么?在孔子眼里即使是让父母吃好的、喝好的也不是孝,这刚好和前面的孝敬父母物质上给父母的满足是次要的,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孝敬父母的心,要以好的面容对待父母,让父母从心情上精神上愉悦,而不是只是让父母不做劳累的事情、让他们有好酒好肉吃就行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篇》侍奉父母,如果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也体现孔子孝敬父母重在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只是委婉的劝谏,即使会有忧愁但是也不能怨恨,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好的面容。

高就越接近衰老,子女就为其衰老而恐惧,一个合格的孝子,以父母的心为自己的心,以父母的优乐为自己的优乐,应该时刻惦记着父母,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孝子。

“子见齊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貌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即使他们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走快几步。看见别人家中死了人,心里就悲哀,看到瞎子心里就伤感,表现了一种同情之心,对身残者的尊敬。“见齊衰者,虽狎,必变。”《乡党》看见穿孝服的人,就是极其亲密的也一定要改变态度,“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乡党》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这变现一种对老年人的一种尊重,这在根本上是对自己父母的尊敬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是孝敬父母的一个前提的准备阶段,因为尊敬老人、同情家里死了人的人和身体残疾的人相比孝敬父母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事情,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的话就更别说去孝敬父母,而且还是从心底里孝敬父母,把父母放在心上,这样更难了。

2父母离世了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生命能够延续多久都是命运决定的,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短,有时候很好的人也早早的过世,对于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就像孔子在探病伯牛时感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是无可奈何的。人最终是要过世的,活着的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亲人朋友过世了以后葬之以礼,依照规定礼仪办理丧事,一心一意的哀悼那些失去的人,对别人失去亲人也像自己失去亲人一样发自内心表示哀痛,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心的体现,还要经常追思逝去的人、追思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去每时每刻的真正的把祖先放在心中。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父母过世了要按照规定的礼仪安葬他们、祭祀他们。“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修篇》对于葬礼与其温和平静没有悲伤,不如心里真正悲哀,孔子主张从内心真正哀悼追念爱戴死去的人。“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修篇》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样子孔子是看不下去的,孔子对这种临丧不哀的现象是极其愤恨的,孔子主张参加别人的丧礼要悲哀不要若无其事。“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同主人一样哀伤悲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哀悼之情,表达出对逝者的敬重。“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孔子在为人办丧事的那一天哭吊,就不再唱歌了,说明孔子在哀吊死去的人的时候专心哀吊一定不会有快乐的时候,也就是古训说的“哀乐不同日”,对逝者要一心一意的追念,不能想其它快乐的事情。“丧事不敢不勉”《子罕篇》有丧事一定要尽礼,要严肃恭敬、悲痛哀伤。“羔裘玄冠不以吊。”《乡党篇》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特别看重丧事礼仪,这种葬之以礼的做法是社会普遍的文化形式,把它们用文字记录写下来也符合孔子的目的性,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稳定。

古代的丧礼还包括为父母、为君主、为老师守孝三年的一个礼仪,“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守孝这三年住在凶庐,不言语,也就是在父母、国君、老师守孝的时候要尽量克制自己,使自己一切从简,更不能享乐。

法是非常赞同的。在古代那样物质条件不够丰富的时代,祭祀典礼不是经常能够办得起的,所以孔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把对祖先的追念放在心中,“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吃饭先祭祖先,不管是否有好菜,都得像斋戒那样严肃恭敬,反映了孔子履行“死祭之以礼”的孝道,追念祖先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每餐饭的时间都把父母、祖先放在心中更有利于家族礼仪观念的潜移默化。

结论。

综合可以得出,孔子眼中的孝主要有四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对父母不失礼,一切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对待父母,包括父母在世时以社会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逝世以后也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安葬父母,还要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祭祀父母;第二不辱亲,用父母对待自己的心对待父母,继承父母的品德;第三敬亲,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从心底里孝顺父母,让父母精神上生活愉快;第四爱亲,让父母时时刻刻都喜欢自己的子女,在父母面前和气可亲,笑脸相迎,喜悦相从,婉容相待。《论语》中的孝道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种正能量的东西,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合符社会整体的社会规范,最后由“真”的境界到达“善”的境界。由此可见审美活动是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累和发挥作用的,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论语通解》,邓球柏撰,长江出版社,1996年12月。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2月。

《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研究论文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这些造型元素都具有假定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这和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是相适应的。正是这些方面彼此配合,才共同造就了戏曲这一最重要的写意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电视剧的美学原则却是要求生活化。“生活化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是一种艺术样式(类型)对反映生活的美学要求。即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给观众的‘屏幕视像’―――电视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不是什么大众性的通俗性的问题,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4]由此可知,对于电视剧而言,生活化这一艺术特征,并不是一种题材内容的要求,而是艺术上的特征规定。这样的一种艺术特征和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那种明确的假设性的表演方式是存在矛盾的。戏曲电视剧就是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三)中和戏曲音乐的连贯与电视音乐的节奏。

由戏曲的发展史可知,戏曲在近千年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和综合各种音乐的营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以歌舞演故事”,充分说明了戏曲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美学原则的角度看,戏曲艺术对戏曲电视剧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影响,表现为它使戏曲音乐成为戏曲电视剧的美学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并最终赋予这种屏幕艺术以电视歌剧的艺术品格。”[3](67)对于戏曲电视剧来说,戏曲音乐是它之所以成为戏曲电视剧而非普通电视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戏曲舞台的音乐是烘托剧情、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原有的戏曲音乐受到表演方式上虚拟性和程式化的限制,总的来说是比较拖沓缓慢的。观众坐在剧场里欣赏一场戏,除了看演员的形体表演之外,更重要的是唱戏的部分,因此过去有“听戏”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了戏曲音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大段唱段的出现就无可非议了。观众需要在这样的大篇幅的唱段中体会这一唱腔的妙处,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探求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电视剧拍摄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丰富多变的节奏,戏曲电视剧的表现方式与场上传统的戏曲表演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如果不加变革地完全套用,两者的节奏不合,就会使人产生疲惫和厌倦之感。比如,作为戏曲艺术的灵魂和特有的主要表现手段,戏曲的唱腔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而且最能体现戏曲艺术自身的特征和审美价值。它的连贯性极强,如果和镜头“分切”过多,往往会破坏它一气呵成的连续情绪。对此,戏曲电视剧在创作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将传统唱腔与电视化的处理方式相统一,既保持唱腔的连贯性,又突出戏曲电视剧的电视特点,增强对观众的情绪感染力,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剧情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兼顾传统戏曲音乐的抒情性和电视剧节奏的多变性,充分考虑保留戏曲艺术的特性,并通过电视的手段和技巧发挥它的特长,使观众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情绪和欣赏表演,展现艺术表达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戏曲电视剧这一产生于传统戏曲和现代电视的基础上的艺术形式来说,如何使自身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使这两种看似完全没有联系,实际上又存在颇多共通之处的艺术形式,能更好地融合,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中和美学精神是它的美学依据。因此,认真把握中和美学,在具体的拍摄制作中综合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使戏曲电视剧能够以富于现代气息的电视艺术,使中国传统戏曲得到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弘扬。(本文作者:李晓一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生态美学理念的包装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建立以淳朴的自然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理念与包装设计理论及方法相结合的参考准则,并将这一准则转译到现代包装设计上来,从包装设计的角度对生态审美观进行重新的分析和再思考,从而得出具体的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法和评判标准,为今后相关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现代包装设计领域呈现出两面性趋势。一方面、在通常情况下,包装是不可或缺的,在对产品起到保护作用并方便其运输、存储等一系列客观需求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过度包装”、“包装垃圾”、“包装污染”等对包装设计的“批判”也屡见不鲜,人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不适当的包装设计给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的灾难也愈演愈烈。由此可见,包装设计已经渗透并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与人的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相融一直以来是生态美学追求的目标。在这样和谐统一的大环境下,人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而且还能够将人类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界充分结合,使得人类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生态审美理论,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都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引下,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以自然生态审美为设计灵感的生态包装,例如粽子、荷叶包饭、竹筒酒等,这些取材于自然的包装方法至今仍在延用,也对现代包装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观念,是基于审美主体需要的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方式,同时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诱导作用。我们要重新认识生态美学的审美价值,注重人文发展和生态发展,并将这些因素充分统一起来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理念中。本文主要从产品包装设计的外在“美”——自然生态的图形美、自然生态的仿生美、自然生态的材质美、自然生态的肌理美、自然生态的技术美五方面来探究自然生态美学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一)自然生态的图形美。

广义上的图形是指所有能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化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形的使用空间在不断扩大,现代图形设计要求开发更新的传达系统及视觉语言,以更好地为今天的消费者服务。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表现是不可或缺的,它主导着包装的成败;它隐含的形象显而易见且便于记忆;它比文字语言的传达更为直接、有效,且有着无国界性。自然生态中图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体可体现为:

具象自然生态图形是对生物形态、非生物形态和自然现象的写实表现,它最能直接还原产品的真实面目,也最能直接地展示包装的内容物特征。(如图1-1)这是为果酱设计的水果造型外包装,将草莓、菠萝、苹果的植物形态通过写实手法的表现直接应用于果酱外包装设计中,生动展示了包装的内容,让果酱看起来那么新鲜自然、有食欲,同时也愉悦了人们的情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生活的距离。具象自然生态图形的表达使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选择,消费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知商品的整体样貌和局部特征,这种直观的表达从外在美的视觉上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从内在美的情感上获得了人们的心理愉悦和信任,拉近了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将立体的自然形态平面化、简约化,也是具象生态图形常用的提炼手法。(如图1-2)这款水果饮料包装盒设计新颖独特,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将水果造型提炼概括为规则的几何化图形,虽然没有过多装饰,但从外观图形便可以直观、快速地识别饮料的口味。同时,这款饮料盒为多边形设计,也方便了卖场多种角度的放置方便销售。如图1-3,这是一例谷物包装设计,包装图形抓住了形态的最主要特征,将平面的自然生态鸟形和红豆形态进行了极大简化概括,仍不失自然生动之美。

在自然生态的图形中,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取提炼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脱离自然痕迹的图形。抽象图形采用的是间接、含蓄、令人回味悠长的表现手法,为消费者营造出多维的遐想空间。如图1-4所示的这款牛奶包装设计,将牛奶形象的特征用抽象的“点”元素来表现,色彩黑与白的结合给人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和生态审美的联想,暗示了牛奶的'新鲜、纯净和天然。这种抽象的美、美在似与非似之间,极大地丰富了图形的语言表现力,是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自然生态的仿生美。

“仿生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j.e.斯蒂尔最先提出的。仿生学试图在技术层面模仿动物或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试图在生物学与科技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从而为解决疑难的技术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仿生学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商品包装在设计思维、理念、材质、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科学依据,利用仿生之美设计的产品包装不仅能够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而且在精神层面上还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

1植物形态仿生:植物形态仿生是指从自然植物形态中寻求创意点,通过抽象、简化、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结合包装物的自身特点,使包装形态设计既具有生态的自然美、又传达丰富的情感价值。图2-1的乌龙茶包装,包装盒与茶叶包的形态均由设计师通过对自然茶叶形态的抽象提炼概括而来,茶叶的形状、肌理、色彩、搭配等每一个设计的细节都透露着有关茶叶产地和茶香品质的特性。仿佛使人闻到了“关”不住的茶香,似乎在告诉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茶包都是一片片精选原叶的缩影,而每个茶袋里都存放着一段关于茶园的清香回忆。

2动物形态仿生:动物形态仿生是指从自然界中动物形态、样貌、肌理中寻求创意点,通过抽象、概括的艺术提炼,为包装设计服务。如图2-2这款蜂蜜瓶型的设计,让人联想起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将蜜蜂的仿生形态运用在蜂蜜的包装设计中,传达了蜂蜜源于天然的商品优势,拉近了消费者对产品本身自然、醇厚、原生态的心理需求。

3非生物形态的仿生:非生物形态的仿生是指对非自然形态中具有情感韵律,富有物理法则的无机形态的模仿。如图2-3“最诗意花瓶”包装设计,这个简单到极致的花瓶就像蜻蜓点水所泛起的一朵朵涟漪,它是由发泡和树脂材料制成,使用时将装饰花儿插入其中,就可以让花儿诗意地驻立在盛满清水的容器中,微风掠过,涟漪的花瓶还会随之荡漾,让人不禁心生对自然生态之美的感动。

(三)自然生态的材质美。

材质,在产品包装设计中,是实现包装的艺术载体,包装设计的过程就是使用材质进行制作的过程。材质是物质的,也是承载着精神世界的载体,在包装设计的表达中首先是通过材质本身给予人们视觉的体验,这是最直接的传达,同时通过人在触碰、使用材质的过程中传达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感受,材质是社会文明进步、时代审美需求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自然生态材质是指生态自然界中植物的根、叶、茎、皮、纤维等经过加工或直接可以使用的材质。如图3-1是一款植物种子积木的包装设计,设计师将自然生态中植物种子形态作为产品包装的一部分,巧妙地与多边形积木形态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产品包装凝聚着时光与生命的记忆。

2仿生材质包装设计对人们生态审美的启示。

仿生材质在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传达情感因素,同时能够充分地表达设计者的思想和理念,将意识形态虚拟的想象力转化为实际的表现能力,最终满足商品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仿生材质的使用能够唤起人们相互之间生态审美的心理共鸣。如图3-2就是一款仿生材质的包装设计,它模仿了自然界中木头的材质纹理对便签条进行包装设计,带有一种生态情感的暗示:纸由木来,木由生态自然而来,仿生材质的使用也在警示着人们应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唤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情感和心灵共鸣。仿生材质不仅是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之间的媒介,而且还能够充分表达包装设计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我们在生态审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要充分发挥仿生材质的特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断地挖掘出其应有的潜在价值,为未来的包装设计提供更多的富有想象力的生态审美情感表现形式。

(四)自然生态的肌理美。

自然生态的物体外部都穿着一件自然赐予的“外衣”。随着生命的周而复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组织结构,有的平滑光洁,有的粗糙斑驳,物体表面这种独具特色的纹理结构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客观的自然生态的形态肌理。这种肌理所传递的最为基本的体验就是生态审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的肌理之美。肌理在包装设计中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感官视觉和触觉上,如图4-1所示,该系列果汁酒有柠檬、西番莲和草莓三种口味,设计师巧妙地采用不同口味水果自身的特殊纹理为设计题材,直接在酒瓶外部包裹一层“果皮”,让消费者在打开包装的体验过程中享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觉好像在剥开一个新鲜水果般有趣。再例如,很多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们,看久了单调的装备会不会感觉乏味?图4-2是以帐篷为基础来进行的包装创作,帐篷包装设计的图案和肌理元素都来自于自然生态中的食物,色彩亮丽非常有趣,要是在户外忽然看到这样一顶帐篷,一定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放松与自由。

(五)自然生态的技术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化,生态美学下的技术表现形式日趋丰富和多元,它大大增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并逐步地改善着人们的生存现状,提高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所谓自然生态的技术美,它不仅仅存在于设计生产技术领域中,而且还以其自身的审美特征滋润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1交互式包装技术之美。

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包装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已打破了传统包装的界限。产品和包装已渐渐成为一个难以割舍的整体,很多时候,包装就是产品的一部分,甚至是其本身。交互式包装通过基本的包装设计元素的综合实施,更进一步地拉近了产品和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各种方式创造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体验,完成二者双向信息的传递。日本漫画已成为世界漫画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流派,大量废旧的漫画书籍走入了设计师再设计的舞台。如图5-1,利用连环漫画册作为培养器皿种植萝卜苗,通过无土培育的技术,让植物种子以漫画书为营养源,发芽并茁壮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漫画册扮演了产品和包装双重的角色,即减少了生态资源的浪费,同时人们通过与新技术的交互体验,从精神上感受到了来自于自然生命力的鼓舞与震撼。

2功能型包装技术之美。

功能型包装主要是指包装内盛物或者包装本身与人们之间产生互动的关系。如果你早上有吃煮鸡蛋的习惯,那这个设计或许你会喜欢。如图5-2是一个能煮熟鸡蛋的包装盒概念设计,其实它的设计概念很简单,就是鸡蛋在包装中可以自我加热。每个鸡蛋由多层回收纸板包裹,当你拉出标签时,催化剂与智能材料随即发生化学反应,鸡蛋开始升温,几分钟后,打开包装的上盖,剥壳即可食用,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用煮鸡蛋的新鲜美味。

3智能型包装技术之美。

随着人类社会对商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商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和迅速,而这种发展也促使包装技术不断地革新。现在包装融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以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客户和市场需求。如图5-3,设计师设计了一款没喝到咖啡绝不睁眼的早安马克杯,其实就是一款变色杯。杯子在遇热后,经由温度敏感的油墨印刷图案,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变化成优雅的俏佳人图案,在愉悦了使用者情感体验的同时,使消费者及时了解杯中的水温,将智能型包装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交互式包装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设计语言和鲜活动力。我们在进一步完善、开发包装功能的同时,还要通过人与产品的交互体验促进人与产品、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视觉形象设计能力,还要立足于当今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并存的生存现状,深入了解和认识当今新技术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包装设计更具有生态的审美性和技术性,更加趣味化、人性化。

三、总结与展望。

自然生态美学下的包装设计研究是一个曲折且漫长的过程。包装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在只是简单存在于其外表,而应更注重其内在情感价值的传递。自然生态之美正培育着人们的情操,调剂着人们的心情,丰富着人们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包装设计作品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的同时,会更加关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互动,在满足消费者感官愉悦的同时,会更加注重从精神层面上展现包装设计的生态审美内涵,在思想与行为上促使人们对生态自然的保护,警示人们应给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我们设计师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袁鼎生.审美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4]武军,李和平.绿色包装[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研究论文

摘要:茶艺美学在合唱中的渗透,可以提升合唱艺术的美感,丰富合唱内容,使合唱表演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文化感染力。研究茶艺美学和合唱美学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我国茶文化传承发展以及合唱表演事业的创新进步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美学;合唱美学;对比。

对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茶文化与合唱表演艺术的整合,这是对传统茶文化形式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是对合唱表演艺术内涵的升华和再造。合唱表演艺术因为融入了茶文化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茶艺美学也因为合唱艺术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总之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1茶艺美学分析。

1.1茶德之美。

茶德指的是人们在饮茶和表演技术过程中,随着繁衍而出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茶德能够在人们饮茶和表演茶艺技术当中具体呈现出来,这是对于饮茶人和表演茶艺的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具体的茶形式当中隐含着抽象的哲理思想。中国的一名著名的茶学家曾以敬茶的方式表达自己心存敬意之情,同时还有茶道以及茶精神,也可以被良好的表达出来。茶文化和茶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推动社会良好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促使茶文化和茶艺发展的核心点就是茶德,茶德不仅能够推动茶的良好发展,对于培养人的良好品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和谐之美。

中国茶道中的核心重点就是和谐之美,人们能够将深刻的人文思想加注到具体形式的茶文化,感受茶带给我们的苦涩和甘甜。茶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千年以来的文明,对于人和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深刻的研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集体当中,在保护好自己的基础之上,也要保护这个社会和自然,为地球的良好发展,与其他个体实现很好的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共存是构建一个繁荣、良好的社会的基础条件,即便我们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在促使自身发展时也不要伤害其他个体的利益,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协商融合,从而建立起和谐美好的社会。

1.3儒雅之美。

儒雅之美是中国茶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美学。茶叶其自身的生长条件就是天地所赐予的,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从而形成其自身具有一种自然、平淡的美。茶也由此经常被比喻成人的性格特征,赏茶时温文尔雅,饮茶时平静淡然,品茶时心平气和,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很多的人生哲理,在不断品茶的过程中,促使人的内心趋于平静,从而以淡然的心态看待人生。茶叶其身上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而其中更能够彰显出文人墨客身上具有的儒雅之美,由此可见,儒雅之美在我国文明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茶叶中所说的儒雅之美,具体指的就是其深刻内涵以具象的形式,在人的言行举止中呈现出来。人也通过茶文化来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品茶来完善自己的心灵。由此可见,儒雅之美指的不只是茶艺的美,更可以提取于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

1.4中庸之美。

中庸之道是我国自古以来都在推崇的一种精神,它既是茶艺之美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而保持中庸无论是对于茶艺还是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儒雅之美能够通过日常品茶体现出来,是人优雅淡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中庸之道则已经不再属于文化范畴,其是高尚道德的具体呈现。中庸之道不仅是茶艺的美学特征之一,其对于推动茶艺和人发展均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合唱表演中茶艺美学的渗透。

2.1以表演促教学,升华合唱学习。

学生在初始接触知识时,如果针对合唱艺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理念,那么合唱艺术对于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任务,甚至于负担,从而失去了对合唱了解的兴趣。而促使学生对于本地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有利于学生进步,同时也为弘扬地区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基础教育之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地区各种形式的合唱表演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合唱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以《茶山小调》作为课程例子,将具体形式的合唱引入课程教学当中,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到合唱艺术所营造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其中的魅力。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对于蝈蝈和蛐蛐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把握,通过其具体的特征对其在合唱艺术当中的韵味进行明确。在开场时,就以合唱的形式进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进行音乐示范,引导学生充分的进入到音乐所营造的场景当中,完成欣赏之后,允许学生对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自由的抒发自己的见解,之后再进行重复播放,对自己的见解进行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取合适的片段,引导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的过程中,重点指点学生的歌词和口型的准确度。教师针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进行指正,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演唱技巧,对一些高音和独白进行良好的处理。在完成整体指导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演唱完毕之后,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这段表演进行点评。

2.2实现合唱与合唱教学的深度融合。

当学生感受过合唱的魅力之后,会随之产生很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为之后学习更为深入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引入《采茶去》合唱曲,与学生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感悟艺术和合唱结合所带来的感受。这首歌在福建地区具有很高的传唱度,它带给了学生合唱艺术中不同的情绪,其中所具有的童趣和向上十分适合学生。通过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促使学生对合唱具有了更为熟练的演唱技巧,同时对于方言曲目总结出相应的演唱规律。民族音乐占据我们合唱曲目的绝大部分,民族音乐其中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占据当前市场最前端,当前时代的学生们相对于民族音乐,更喜欢新潮的,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对于民族乐曲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合唱中的高腔表演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对于其能够产生敬畏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形式所具有的魅力。

动物造型家具美学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研究工业机器人外观与用户的主观喜好和情感需求的匹配程度,用感知工程理论确定工业机器人感知图像的词汇,并选取代表性样本,对感知图像和眼球运动测试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挖掘典型感知图像词汇与工业机器人关键建模特征的映射关系,提取产品的感知特征。并获得用户的感知图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建模设计,为工业机器人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产品造型设计;设计发展。

作为机械产品,工业机器人通常被认为是功能性产品。功能霸权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主导着设计思维的单极发展,这是基于解决功能,必然会导致材料功能的发挥,精神功能的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产品都有了新的需求和认识,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更注重产品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感知工程是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模糊和不确定的情感因素转化为定量的设计元素来指导产品设计。

1工业机器人概述。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机器人研究受到了很多关注[1],20世纪50年代之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远程操作能够运输核材料的机械手[2]。系统中的主从控制系统,主要机械手动作和反馈系统可以让操作员感觉到力的大小。两个机器人手臂与防护墙分开,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闭路电视操作机器人,从机械手系统为现代机械手的设计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1954年工业机器人的概念被美国提出和申请是在关节机器人上使用伺服系统,机器人可以由人来手把手地教,然后机器人可以像人的手一样做出相同的动作。这个机器人叫做教学和繁殖机器人。机器人几乎被用于这种控制方式。工业机器人具有很多属性来区分数控装置:可编程,有益的,人形的,通用的,跨学科的。可编程的机器人,可在不同场景下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例如用于加工和焊接的不同控制代码,只有模块化的不同功能。根据现场通话编程是工业领域灵活使用机器人的体现。这是可编程机器人的再现,大大缩短了编程时间,降低了车间的难度。类似于人的机器人是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是机器人仿制的终极目标。今天的机器人已经有能力通过各种传感器逐渐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4]。

2工业机器人造型设计实例。

通过研究,根据样本的形式,选择样本3的关键建模特征进行创新设计。样本3的关键建模特征包括简单的线条,弯曲和丰满,柔软的形状,底座的圆角以及机器人的实体形状。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重点放在机械手和基座的两个部件上来发展创意概念,机械手和基座的创意设计结果与样本3的关键建模特征一致。创意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基于创新设计的优势,采用pro-e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在建模过程中,基于样本3关键建模特性的指导,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一些或详细的优化和改进。模型建立后,模型进行颜色匹配和渲染,以获得真实的视觉感知三维效果。如图2所示。

3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

工业机器人的大脑是一个控制系统,它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和精度,机器的控制模式通过教学进行编程,包括离线编程,智能编程等控制[5]。教学编程是工业界最早的应用,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仍然是机器人最关键的控制技术,离线编程是计算机图形学。实时仿真不需要访问机器人主体,它包括界面设计,建模和仿真。仿真过程包括过程仿真,传感器仿真,路径仿真等。智能是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方向,包括自动控制,电力电子,大数据云计算等,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独立判断更复杂的外部条件,处理突发情况,倾向于处理人类的问题。随着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和发展,抓住智能市场的新概念非常重要[6]。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以下五点:1)该结构倾向于集成模块,模块化不同的`功能和工具,并在不同情况下调用[7]。例如,scara机器人可以承载不同的功能,例如携带、焊接和贴片,并且只需要在控制程序中调整模块调用。2)机器人的功能在不断提高。例如电石炉机器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应用程序可以更专注于开堵眼作业。操作方式越来越自动化,越来越高效,对车间工人的需求也减少[8]。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是开源的,建立了统一的接口标准,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使不同厂家的产品之间的通信更加容易建立,可维护性大大提高。4)各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械手,以提高对环境的感知,适应复杂的环境。5)智能化水平提高。

4结束语。

中国制造业整体自动化水平仍处于低位,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型升级。中国每万工人只有21台机器人,在世界55个国家平均水平不到一半的情况下,巨大的增长空间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目前,大量中国企业致力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工业机器人的制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大力加强工业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希望通过原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快生产自动化的竞争优势,彻底解决劳动壁垒问题,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尤其是长期被抛弃的行业,将促使移民业回归。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仍处于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仍处于机器人技术关键技术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以及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国家。新型机器人结构,机器人操作系统,视觉反馈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新的应用领域的发展。在造船和航空航天制造中,复杂部件的组装和拆卸,甚至服装缝纫中,机器人的操作和技术难以突破都很困难。为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机器替代”,中国必须解决大量人工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问题,即使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此,有必要继续扩大工业机器人的新功能,突破技术瓶颈,手工完成复杂工作。同时,要降低设备成本,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吴珍珍,王东霞.浅谈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技经济导刊,,26(24):64.

[4]王辉.工业机器人发展及其对就业影响分析[j].时代农机,,44(10):47+49.

[5]左怀山.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7(10):65.

[8]寇晓晨.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运用[j].南方农机,2018,49(2):92+119.

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研究论文

“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是一个贯常的用法,其中到底有些什么含义似乎无须深究,然本文将以对它的深究开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可析义为二:一是指在中国研究音乐美学(studyingaestheticsofmusicinchina;二是指研究中国的音乐美学(studyingaestheticsofchinesemusic)。

第一种含义表明研究发生的处所,即在中国而不是在外国;其次表明了所研究的学科性质是音乐美学而不是音乐中别的什么学;至于是关于西方的音乐美学还是中国的音乐美学却未道明。第二种含义体现为所研究的对象,即,是关于中国的音乐美学而不是西方的音乐美学。关于美学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如下一席话:“美学这个名称及其内涵源出于欧洲思想,源出于哲学。所以美学研究对东方思想来说终究是格格不入的。”“{这一席话显然是对东方人研究美学的话难。然而本文在此不打算讨论这个话难对于我们的意义,只是想就这个话难对于上述两种情况的关系作一些说明,以明确我们研究的任务。根据这段话的意思来看待上述第一种情况,我们会发现,哪怕是在中国这个处所,我们也只能研究西方的音乐美学,因为中国从未有过aesthetics这个东西。

那么怎样研究呢?因此,方法论的探讨就成为我们首先要而对的问题。根据这段话来看待第二种情况,问题同样是明显的,那就是中国没有过美学,现在一定要研究一个中国的音乐美学,那么,怎样克服海德格尔所说的“格格不入”呢?也就是说,同样存在怎样研究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境况,那就是在我们着手研究和著述之前,都离不开先要对方法论进行探讨,这意味着,对方法论的探讨构成了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前提。因此对于前者,即处所,我们要问,是按照西方人的路数去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及其历史呢,还是别有他法?也就是说,处所对我们的研究是否有一种规定性。如果有规定性,它是怎样的?对于后者,即对象,我们要问,你是先学习并研究了西方的音乐美学再来研究中国的还是径直研究中国的音乐美学?根据海德格尔的意思,显然应该是前者。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明白了西方音乐美学,尤其是其历史是怎样的,我们才可能获得一种启示,知道怎样去研究中国的音乐美学及其历史,以克服格格不入。那么,西方音乐美学史是怎样的呢?因此,关于对象的考察,就将落实在西方音乐美学的基本历史上。这样一来,不管是处所还是对象,其问题都落在了关于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上了。因此,本文只考察处所对我们的研究的规定性就够了,因为,它已经包含了对于对象考察的内容。

2从处所引出的方法论。

首先我要说明,这个所谓“在中国而不是在外国研究音乐美学”涉及的处所一词,我并非仅仅指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种地理概念上的中国,而是指有着儒道思想传统,又受到西方文明深刻影响的文化含义上的中国,即在文化这个处所上来使用中国这个概念,也就是着重其心灵性方而。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曾在国土上是一个流浪的民族,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没有流浪,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这就是耶和华上帝。我们中华民族在国土上没有流浪,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在流浪,以达一个多世纪。当下我们的存在就像一个梯子,四处寻找可以靠的“墙”。这并不是说,我们心中是空的,恰恰相反,我们心里的东西太多,太杂,以至我们无法确定那一堵墙是可以靠的。这就是我们的“处所”―一个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处所”。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处所”进行着学术研究。显然,对于这样一种处所,首先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奠基。用什么奠基?怎样奠基?靠政治家的演说主张,靠科学家的技术发明,还是靠商人的经营管理,都不是,而是靠文人的学术研究。音乐美学就是这样一种人文学术,因此,我们是从音乐学术的角度来为心灵性的文化中国这个处所奠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学术研究的大前提。

但由于这个处所一方而承续着传统的一些因素;一方而又承续着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学术的批判所形成的历史境遇,以及他们对西方文化与学术的解释性、选择性引入所业已造就的'传统(这就是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形成起来的过渡性质的文化范式);还有当代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经济一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以及由此激起的浮躁不安的市侩心态对学术研究的强大影响,这些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没有岛屿与陆地的澎湃的海洋,因此,我们的学术本身也是未确定的,同样存在一个奠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我们的研究活动本身作为对象来考察,以达到为中国的音乐美学奠基的目的。

这首先是由我们的任务决定的: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要在反思的层次上与我们传统的文化建立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有两个含义,一方而不仅仅是要借助我们的理性,将它作为一个知识对象,以主客体对立的方式上认识它;更重要的是另一方而,这就是要在一种自我文化延续的同一性关系中继承之(无庸讳言,经过“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于我们已经是一种异在的文化,古代汉语对于我们,就像英语对于我们的关系一样,例如,大学里晋升专业职称,或者是考英语等西语,或者是考古代汉语,必择其一;至于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的东西,早已是肝胆楚越了。就后一方而来说,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一种供我们观看的客体,而就是作为文化的我们的血肉之躯。

3结语。

以上,就是我所谓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前提,不认识这个前提,我们的研究就会是盲目的。把握住这个前提,我们的学术研究就会开出一个光明的天地。

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论文。

]

动物造型家具美学研究论文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坐具的设计一度备受东西方设计师们的青睐,随着20世纪仿生设计学的建立和发展,设计中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有了新的参照数据,此间产生了诸多经典的仿照自然生物形态设计的坐具产品,这些坐具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蕴。本文对坐具的造型型理分析,并对其进行形式美学的探讨,以此来发现仿生设计学中对型理关系的表达,这或许能为当今的坐具造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曾将设计视线转移到室内设计的家具及室内装饰中,他的婚房“红屋”自然藤蔓的家具纹样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维克多霍塔设计的泰赛尔旅馆,更以活跃、跳动的花叶状图案为基础,从旅馆正面开始,图案一直延伸到前厅、楼梯、柱顶以及家具装饰。从地板、楼梯到整个室内的墙面都充满了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和气息。从这个实例可见,西方设计很早就开启对自然生物形态的关注,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家具造型及雕刻图案相比,虽时间不及后者久远但却足以说明两个地域纬度和时间跨度的家具设计同样关注到了自然生物造型所显示出的形式美对人类生活及设计的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自坐的行为固定以后,人类就从跪坐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随之大量优秀的坐具产生并出现了矮型、高型两种“座”具。笔者下文中将以具有动物造型特征的坐具产品,如: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汉斯威格纳的“孔雀椅”;娜娜第赛尔的“蝴蝶桌椅”为例展开对动物造型家具形式美学意义的探讨。通过对这些经典动物造型坐具型理的分析,思考动物造型坐具中通过形式要素这一点所体现出的型理关系,进而对造物设计开启新反思。20世纪的形式美学观认为,由线条、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以及造型显示的形状,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贝尔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它才能产生出审美感情。而设计形式要素中的造型其中蕴涵着当下更深刻的符号语言哲理——“型理”:“将‘事理’升华到美学和艺术的高度,通过对‘形’的把握和创造、运用等语言,形理于‘物’上的造物之学”。具体以形状、形序、形义与之相对应的形意、形境、形情体现在产品的造型中。

许多设计者在其设计中也在潜移默化地践行这种现代设计观。丹麦建筑师和设计师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构造简洁、耗材极少且经济适用。其造型只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滚圆形,下部为“臀部”造型。通过蚂蚁,进行了仿生设计,并以新的“形序”表达出了“三足蚁”椅的形义。其后他又设计了四足“蚁椅”,轻便、可叠置、多色彩选择的特性使之成为20世纪现代家具中销售量最大的产品之一;另一位丹麦设计师汉斯威格纳的代表作是“孔雀椅”。他在设计中遵循一个原则:“我试图剥去旧式椅子中所有外在的风格,让它们呈现最纯粹和原始的结构。”孔雀椅线条的构成及形序就是来自于对孔雀仿生造型的理解。从上述案例可见,动物造型家具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上的形状、形序、形义表达能让家具设计造型上更加严谨,制作更加科学,也从侧面说明生物界本身就是一个能够为人类现代设计提供观察和启发的科学场。设计师娜娜第赛尔,因为对蝴蝶有极大兴趣,通过多年的精心观察让她试图从蝴蝶的飞翔中抓住一种漂浮于空中的轻松感觉用在设计中,由此产生了一批美妙绝伦的家具设计经典之作,像1990年设计的“蝴蝶桌椅”。“蝴蝶桌椅”的设计采用完全不对称的上部构件支联于变形钢足上,这种设计的形式要素在对称与均衡中迸发的美能使观者强烈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给以人最直接的感性冲动。

这则案例在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的形状、形序、形义上表达出的形意、形境、形情更贴近人们的情感因素。“三足蚁椅”、“孔雀椅”、“蝴蝶桌椅”都具有明确的动物造型特征,是设计者在深入观察蚂蚁、孔雀、蝴蝶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基础上进行的形式美学元素提取、运用设计而成的。“三足蚁椅”接近生物原型的坐具造型能体现出人类视觉体验及心理审美与自然界呈现相吻合的一致性;“孔雀椅”是孔雀开屏美妙瞬间的形象符号凝固,增加了体验者的美感体验与满足;“蝴蝶桌椅”来自设计者对蝴蝶行为的捕捉,两只蝴蝶分享一朵盛开花朵的形态语义让造型上反映一种亲密、分享的型理关系,也从形态(形状、形序、形义)的呈现中表达了设计者对形意、形境、形情的把握。这些动物造型的坐具设计是对仿生设计学的运用,在坐具造型设计应用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形态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和色彩仿生。上述案例共同体现了仿生设计学造型的一个特征:形序、形义首先都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形状来表达,即关注生物形态的仿生,对自然生物外部形态的认知,对生物外部形态的美的理解、把握,可将其中某些形态特点转化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以求达到设计方案的创新。

通过模仿、表现、抽象概括等手法,可以对生物形态结构或功能进行合理地转化并进行形序的安排引出适合的形义。借助作品还可看出,基于仿生设计学的产品能与自然界相贴合,更能跟人的心理相融合。这不仅能够唤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更能促进生态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也是现在坐具造型设计的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更深层次的索绪尔符号学角度看,家具的形式语言要素是符号系统,像形状、形序、形义衍生于造型内部的语义就能够成为家具的造型符号语言,语言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造型中对形状、形序、行义的研读,是发现和创新家具产品新形态的必须。因为形状、形序、形义传达出来的形意、形境、形情是满足体验者心灵感受与精神愉悦的支点。而家具中对生物形态的模仿又涉及到现代仿生设计学,它是将仿生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观察、分析、提取自然界中百万余种生物形态特征来设计成千姿百态设计产品。具有生物形态造型的家具的形式美学与仿生设计学的互构又使得设计产品造型上有了新的传达,能给体验者新的形意、形境、形情。设计的责任感促使设计者去思考:新体验已经成为设计中的常态,就使得设计师不得不寻找设计的新型态,以此来满足用户不断追求新的体知、认知、感知。但同时设计的生态性一方面要求设计者要努力提供具有刺激的设计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尽力保持体验者对设计产品有恒久的喜爱度,这才是让产品成为经典的一种范式。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似乎描摹大自然的表面形式就已经足够了,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探究大自然的含义的根源,因为除了了解能使我们看清藏于事物表面之下的这种原因之外,别无他路可走。”人类面对自然的现状,兹生了更多的热爱,对自然界的学习和保护之一也就体现在仿生学上,现在所做的努力是不断地完善仿生设计学的数据,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具有型理的造型。这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讲:“我们的质朴和自重不比那些装出来的天真更缺乏审美价值”。

艺术学去美学化倾向研究论文

政府应根据我国入世承诺逐步调整外资政策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外资流向进行引导,应对一些投资巨大、技术不容易引进,依靠国内力量难以在短期较快发展起来的产业放开股权、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外商独资或合资经营;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产业,在吸引外商投资时,政府要在政策上增强国内企业的控制能力。

在法律上运用有关外资企业的法律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来控制外资企业的垄断风险。

3.2加大自主设计研发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对外国投资方的过分依赖,我国企业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管理落后等问题仍很突出。

外商独资化的趋势,将影响其技术扩散效应。

因此,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一,增强自主研发意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为此,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第二,由oem(定牌生产)逐步向ocm(概念创新创造产品)转变。

通过大量的定牌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这是许多国家所走过的事半功倍的外资引进之路,也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

我国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oem上,而必须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3.3设立风险投资,鼓励创业。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环境的支持,但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市场的发育还相当滞后。

独资企业内部以及跨国公司r&d机构内部的中方雇员能够接触到世界比较前沿的技术,洞察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外资公司内的管理人员也掌握了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上述人员创业能够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为创业创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3.4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走自创品牌之路。

中国企业在合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识,不能在引用外资时,因急于与外资合作或贪图一时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品牌。

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长期发展必然会把自己灭掉,所以要在合作中时刻谨记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坚决不能丢失自己的品牌。

如联合利华曾经有“中华民族品牌杀手”的称号,因为其并购或租赁经营的中国本土品牌达六个:美加净牙膏、中华牙膏、京华茶叶、蔓登琳冰淇淋、老蔡酱油和芳草洗衣粉,但成活的只有中华牙膏一个,其余都被扼杀掉了。

3.5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加强与外商的合作。

外商的“独资化改造”并非意味着不再需要国内的合作伙伴,而是说他们将按照自己的意志,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来与我国的事业伙伴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这时外商更倾向于采取如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广泛合作。

这种“独资化”不仅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有效,国际管理理念的传播更广泛,从长远来说更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共赢的机会。

我国本土企业则应把握住这样的机会,依靠自身实力,利用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与外商开展新的协作。

参考文献。

1华明.开放资本市场:应对“三资企业”“独资化”发展倾向的策略趋向[j].管理世界,(12)。

2王晓红.深度思考:外商独资化趋势的影响及应对[n].人民日报,-4-18。

3戴湘,魏浩.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独资化趋势原因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

4赵增耀.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独资化趋势的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j].世界经济,2004(4)。

5杨育谋.外资“单飞”潮[j].中国外资,2005(5)。

6李晶晶.外商在华投资结构的演变[j].中国外资,2005(5)。

相关范文推荐
  • 03-30 插画的心得(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映出自己的感悟和成长。下面是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思考都很值得我们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
  • 03-30 兽药店聘用合同(实用20篇)
    聘用应该基于个人的能力、经验和资格,而不是歧视或偏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聘用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甲方聘请乙方为_______医疗器械有限公
  • 03-30 公益项目策划方案(通用18篇)
    通过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我们可以避免在活动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策划方案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爱农民工子弟——
  • 03-30 创建文明城市主持稿小学生范文(23篇)
    主持词的内容应该紧扣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些值得借鉴的主持人的主持词,体验一下他们的专业和独特之处。
  • 03-30 店面转让合同简版(精选17篇)
    转让合同涉及到双方的利益,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转让合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店铺转让事宜达成以下
  • 03-30 人民阅卷心得体会(专业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悟和思考。如果你正在寻找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素材,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一打下课铃,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张老
  • 03-30 外贸运营实习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实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字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设计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大三的学习生活中,实习
  • 03-30 原告撤销申请书(模板15篇)
    在撰写申请书时,我们需要紧密结合自身情况,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以提高申请的成功率。想要写一份出色的申请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申请书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03-30 以快乐为题六年级(优秀18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准确,更需要思想深刻、观点独特。通过欣赏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啊!吓死我了!吓死我了!”紫水晶突然坐起
  • 03-30 食品供货协议书文本(专业16篇)
    供货需要供应商具备高效的物流管理能力,确保产品按时到达客户手中。在供货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供货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甲乙双方根据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