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2 02:07:17 作者:JQ文豪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6篇)

教案对于小学教学的流程和内容的安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学教案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

2、口答:

50毫米=()厘米5米=()分米。

60厘米=()分米9厘米=()毫米。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的长15()门高2()。

橡皮长40()课桌长60()。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找二名学生说说身边的类似问题。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例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不好?为什么?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明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第1、2题。

第一题: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学习设计。

共6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8、一根木头长8米,要锯成2米长的一段,可以锯成()段,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分钟。

29、一道除法题,除数是6。小明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看颠倒了,结果除得的商是4。这道题正确的商应该是()。

30、一个四位数的密码,它的大小载4000与5000之间,百位上的数字是6;十位上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同,它们两个的和是8,这个密码是()。

31、用一个水盆向一个空的水桶里倒水。如果倒进3盆水,连桶共重7千克;如果倒进5盆水,连桶共重11千克。一盆水()千克,一个水桶()千克。

34、有19位战士来到一条河边准备过河,可是河边只有一只小船,小船一次最多坐4人。想一想,小船至少要运()次,才能将战士全部运过河。

35、把15只鸽子分别装进5个笼子李,想一想,怎样装才能使每个笼子里的数目都不相同?请把鸽子数填在方格里。

36、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李老师买了3副象棋和3副跳棋,共付27元钱。按钱数算,一副象棋可以换2副跳棋。小朋友,你知道买一副跳棋要()钱。

37、小东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五棵树用了24秒。如果他从第一棵树走到第十棵树,一共要()秒。

38、用一根绳子量井深,把绳子的一端放入井低,井外还有4米,把绳子对折,用同样的方法量,井外还有1米。这口井深()米。

39、小灵把10个棋子在桌子上摆成了三角形形状。请你移动3个棋子,使三角形颠倒过来,小朋友,你能做到吗?试试看。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总评】:

在这篇。

教学设计。

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第69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并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演示:请同学到黑板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着一定有什么奥秘吧?想不想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

师:你能“画几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自己试着画一画。

(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

生:可以画锐角三角形,也可以画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画钝角三角形。

生:可以测量出每一个内角,然后求出三个内角的和。

师:好,下面我们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计算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强调说明: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中心店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角的另一半落在刻度线是多少度。

生:通过测量发现,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都是180°。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吗?

生: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可以拼成同一个平角,也能得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师:谁能展示一下?

生1: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发现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2: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看似简单的量量算算、剪剪拼拼,实际上是探索知识的实验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本领。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你在数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求和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通过剪、拼的方法也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二、新授教学。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希望他摸到什么球?我们一起来“黄球、黄球??”

师:哎呀!可惜!

师:女生,xxx做得真端正,你来!“黄球、黄球??”

师:我宣布第一次女生赢了。

师:第二次,想来吗?男生,加油哟!哎!

师:女生,“黄球、黄球??”女生又赢了。

师:还想比吗?

师:啊!男生的运气太不好了!

师:女,想再赢吗?

师:还是女生赢!

师:我宣布(女生获胜)。

师:男生,有什么想要说的?你认为呢?女生,有什么要说的?

师:你们都对袋子里的球都产生了质疑,想看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这个袋子里的球怎样?(全这个字用得好,都是用得不错,全部也不错哟)。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会怎样?你说?你来?

你?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板书:黄球)。

师:刚才男生从这个袋子,摸到黄球了吗?一次也没有,要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他们怎么没有摸到黄球呢?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说?(说得不错)你来?(老师就喜欢你这样发言,完整)。

师:那么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一定摸到黄球吗?会怎样?想一想,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谁会说?你来?你认为呢?

师:为什么是可能?这个袋子里有?也有?所以摸到的可能是?也可能是?

师:我们来试一试。(师摸三次)现在谁还能再说一说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是什么情况?因为?(板书:可能)。

活动二:选择。

师:请选择。几号?为什么?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眼,选对的举手,有错的起立。

师:接着,哪个袋子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请选择。几号?原因?选对的坐正,有错的起立。

师:最后,哪个摸到的可能是红球?写序号,同桌交流一下原因。几号?理由?对吗?同桌检查,有错的起立。

活动三:装球比赛。

师:真棒!迅速收拾好本子,下面我们八小组进行比赛,想夺冠吗?那就仔细听老师的要求。游戏的名子叫“装球比赛”,小组根据题目先讨论,然后把球装好,装好后坐正向老师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又轻又快!先请组长拿出球和袋子放在中间。

师:第一个要求:装一袋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白球?先讨论,再装!开始!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师:组长起立,把袋子高高举起来,其他人抬头看一下,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只装白球?组长请坐,把球放好。第一次比赛这三个小组表现得特别棒,其它小组要努力。

师:第二个要求,一起读一下。看明白了吗?开始!组长起立,举起来?为什么这样装?

师:第三个要求,开始!组长!怎么都是黄球?

活动四:说话小结。

师: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小组表现得都很出色!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经常用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看!

电脑出示:1、太阳()从东方升起。

师:这件事是一定。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2、下个星期一()会下雨。

师:想一想,小组讨论一下!对吗?能填一定吗?

师:有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3、在扬州春天过后()是冬天。

师:想一想,会填得举手?

师:为什么?能把它改成“在扬州春于过后一定是??”一起说。

4、将来,人类()会登上火星。

师:你也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说一说你身边的事情吗?先和同桌谈一谈。

三、巩固练习。

大转盘。

师:下面我们接着玩一个游戏“大转盘”,(出示:转盘)。转盘上有什么?转盘转动时,猜一猜指针会指向哪?可惜,猜错了!(转动)。

师:谁还想试一试。谁坐得最正呢?恭喜你,猜对了!

师:转动转盘,指针会指向哪?谁能准确得说一说。(说得真好)为什么?还有谁更加肯定的说一说。(语气更肯定了)。

师:我们换一个转盘来转一转。指针会指向哪?猜一猜?肯定吗?

师:猜一猜?

师:咦!三次全停在红色,怎么会这样?

师:红色区域大,蓝色和黄色区域小,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这可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四、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的应用》教案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cai课件。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3

5

140×=84(个)。

2

5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

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练习。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1、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

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2、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

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3+2=5。

3

5

140×=84(个)。

2

5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56个,比较合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的同学在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郑琪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是比的前项,哪个是比的后项?

张晋:有时总数除以被分成的份数除不尽怎么办?

姚楠:如果题目求比需要接方程怎么办?

在学习练习三时有必要集体解决以上一些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小学数学教案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教材第3-4页例3。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小学数学教案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相关范文推荐
  • 11-12 积极创新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些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成长和思考,希望这些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的方向。
  • 11-12 申请书重修范文(17篇)
    申请书的撰写不仅要求文字通顺、表达准确,还需要具备逻辑严密和说服性强的特点。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更多申请书样本,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
  • 11-12 清明祭英烈演讲稿(精选13篇)
    演讲稿范文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演讲者了解不同演讲风格和技巧的运用,提高演讲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这是一篇严谨而有条理的演讲稿范文,作者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准确的语言表
  • 11-12 家庭教育追梦人心得体会(优秀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这几天读了杂志
  • 11-12 小学五月份国旗下讲话稿(通用22篇)
    国旗下讲话稿是一种庄重而庄严的演讲形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纪念意义。请大家关注以下国旗下讲话范文,从中汲取写作经验和启示。大家好!站在四月的嫩绿上,我在观望五月
  • 11-12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美篇(通用18篇)
    在社会实践报告中,我们可以详细描述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对你们的写作有所帮助。作为一个大学生,区别于中
  • 11-12 做蛋糕后的心得感受(专业12篇)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的回顾,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和思考有所帮助。这周,当我走进高中校
  • 11-12 更名协议申请书(精选20篇)
    合同协议的履行要求双方遵守约定的条款,并及时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你对合同协议还不够了解,以下范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合同的结构和用词。工商局:执照。修改章程更改
  • 11-12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专业18篇)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是整个论文写作过程的重要节点,需要充分准备和清晰地表达研究目标和方法。在下文中,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供大家深入了
  • 11-12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报告(热门24篇)
    调研报告通常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等。以下是一些调研报告的示例,可以帮助你理解和掌握写作要点。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