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精选24篇)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精选24篇)

时间:2024-02-16 12:33:09 作者:紫薇儿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写作的思路,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深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国外就业指导研究关注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含就业指导)、职业调适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国内高校可以从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和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三方面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就业指导;个体指导;团体指导;新进展

。职业决策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内省智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遇到较高的择业困惑,无法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工作,也无法确定什么工作适合自己[1];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职业决策有影响:全面的信息收集、分析式的信息加工方式、内部控制、较多的努力投入、较低程度的拖延、快速形成最终决定、较低程度的依赖他人、高度渴望理想职业和较低程度的取悦他人更有利于形成职业决定[2]。家长的职业兴趣会影响子女的择业方向:父亲(母亲)有实际操作型的或研究型的职业兴趣,那么儿子(女儿)也很可能有相同的职业兴趣;具体的择业情景也对大学的职业决策有影响。

职业适应力的研究显示,较好的职业适应力可以降低员工出现职业忧虑的可能性[3],但有30%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一年后遇到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其中很多人不得不降低职业目标,校职转换能力在大学生进入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5]。还有研究考察职业阶段、职业流动性(指个人为了一份工作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的意愿)和薪金之间的关系,发现流动性高的个人比流动性低的个人赚取了更多的薪金(特别是在就业的初期阶段)[6]。为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提高大学生适应职业和发展职业的能力,国外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积极转变工作形式,试图通过新颖有效的.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团体指导上增加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提供更多进入职业世界的机会,综合各方面力量(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开展职业指导等。

。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国职业指导研究和实践。一是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影响职业指导活动质量的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比较有效与失败的职业指导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实施过程方面的差异、分析职业指导活动参与方(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大学生、企业专家和行业协会等)在职业指导活动中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分析大学生主体内因素(如职业技能、学业自信等)和主体外因素(如家庭期望、就业压力、行业发展趋势等)对大学生接受职业指导的意愿和相应效果的影响等,从发挥功能的角度反思职业指导活动,总结出有效的职业指导活动的一般形式、主要内容、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二是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重视使用各种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潜力测量问卷获得个人职业准备状态,并基于职业岗位需求与个人职业准备之间的差距为个人提供职业指导建议;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应指导个人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家庭期望、人职匹配和职业发展等因素进行职业决策,正确看待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应该改进个人职业指导形式,充分利用人机对话和网络指导、同辈互助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三是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以影响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大学生内外部因素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新型职业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检验新型职业指导活动的有效性;应该改革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时间上应提前至大一开始;在课程内容上应涵盖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决策方法、职业适应与调节等对学生职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应综合使用专门课程讲授(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渗透(如在专业核心课中渗透基本职业技能)的方式。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

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

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

(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

(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

(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6]。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高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i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尤其在贫困生的就业工作方面,更是加大投入力度,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国家、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1.贫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贫困生,就是“在校期间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本人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支付的学生,称之为生活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和收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群体正在形成。

现阶段高等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大发展就必须大投入,而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缴费上大学就成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选择。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决定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又明确指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在此一系列的背景条件下,民办高校应运而生,虽说解决了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问题,但是由于民办高校是自筹资金办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保证学校的运转,从而造成了民办高校相比较公办学校来说,学费高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民办高校,相对应的也缺少一些“奖、助、补、减、免”制度,那么每年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元的学费。使绝大多数中低收人家庭难以承受。还有一些“财力十分有限”“绝大多数是一些贫民小户人家的子女”而又“力图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加之农民增产不增收、城镇下岗职工增多等诸多的社会因素使家庭收入下降。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在校贫困生的`增加。

2.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2.1物质贫乏生活困难。

民办高校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大部分同学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学费进入学校学习,生活困难是贫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加之民办高校由于是自筹经费办学,学生受资助渠道较少,每年仅有少数的同学通过奖学金或者助学贷款获得一些基本的资助,因此一些学生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有的贫困生身体营养不良、有病不敢去医院、无力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经济窘迫使他们在学校生活的很压抑。

2.2心理压力较大。

贫困生绝大多数深知生活的艰辛,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高中时成绩较好。但是,升人大学以后,发现成绩好的同学比比皆是.另外由于城乡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自卑心理,因此造成有些贫困生没有信心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觉得生活无意义。思想上不求上进,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

2.3综合素质能力较弱。

不少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者是低收入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所受到的教育有限,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从而导致从这些地方出来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们无法购置更多的学习资料,参加学习培训。因此,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目标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无力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制约着他们顺利成长和成才。另外,由于经济困难,一些贫困学生为筹集学杂费、生活费而奔波,四处打工挣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学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则因为本身就是借贷上学而倍感压力,至于考研、考证、考托等大额投入的考试,更是无暇顾及。一系列的原因使贫困生在学习方面陷入一个很无奈的境地。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贫困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可以依赖,自身在言谈、举止、行为处事方面也缺乏优势.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有些贫困生会因此悲观失望、得过且过,不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怨天尤人,进而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专业教师是专业、行业的专家或学者,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指导功利性、专业化等问题,文章分析了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并从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育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由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或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应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自主择业的施行,以及大众化教育程度的深入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就业指导的功利性。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各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为了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十年来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如何让毕业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找到一份工作”为目的开展,而该工作与其本人就业意愿的契合度、今后的职业发展潜力和空间等则被放在了次要地位。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确实找到了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却不一定是适合自身条件、符合他们职业生涯发展意愿的工作(岗位)。高校通过这种功利主义的做法,虽然能够迅速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但却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应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给予毕业生更为长远的帮助和安排,帮助他们寻找到合适的、长久的、有更大发展机会的工作,从而帮助实现职业选择与自我价值的有机结合,而非只重就业率不重就业质量的功利主义行为。

(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学生辅导员等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全面掌握从事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心理学、劳动人事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占有信息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满足就业指导专业化、专家化的工作需要。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其他行政岗位转岗而来,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专业素养、职场经验和指导咨询工作实务缺乏,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帮助甚小。

国内许多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机构,部分高校虽设有“就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但多是挂靠在学生处或就业处等职能部门,俗称“两块牌子一帮人马”,其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依旧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的全员化。

面对在校生人数多、就业指导师资少的现状,为了达到教育部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时要求,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基本上是采取大班教学和兼职授课的方式讲授,效果欠佳。其实,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已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了,因此除了要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包括专业导论、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择业咨询、求职服务等相关内容,其中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择业咨询等,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个性化就业指导单靠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高校就业指导全员化问题已迫在眉睫。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高校除了要正视并纠正过去在就业工作中只重数量(毕业生就业率)不重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短视行为外,还应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数量充足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来源,不能局限于学生工作队伍,而应将视野投向人数比例最大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群体。因为,专业教师不仅人数多,而且熟悉专业前沿动态,了解市场需求。有资料显示,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决策时对专业教师信任程度普遍高于学生工作人员,因此,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和尝试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二、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

相对过去单一依靠学生工作人员或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来说,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指导的针对性。

专业教师更熟悉本专业的应用价值、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专业教师是本专业、行业的专家或学者,他们比学校其他就业工作人员(职能部门专职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更了解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能牢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效果佳。

专业教师有更多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更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的需求变化,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效果更佳。专业教师对学生就业的方向了解全面,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也比学生工作人员多,他们既能够将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学生的特长等及时传递给用人单位,也能够将最新的市场信息、最贴近实际的企业用人标准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在了解市场的需求基础上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签约的成功率高。

专业教师的社会资源丰富,收集的用人需求信息针对性更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也更高。专业教师经常对外承揽研究课题、技术服务、生产实践等,与许多的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与校外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合作的过程中,有机会获得这些单位的用人信息,而这样得来的用人信息针对性强、可靠性高,毕业生前去求职的成功率相对也会更高。

(四)指导具有个性化。

专业教师的人数多,专业教师的参与就业指导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人均指导教师的数量,更符合就业指导个性化的要求。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辅导员和就业部门的专职就业人员来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人手明显不足,而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则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如果能广泛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则每个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将屈指可数,高校“全员参与就业”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三、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所尝试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应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一)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要循序渐进。

在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之初,专业教师对此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为之前专业教师只要上好课或指导好毕业实习、实践就可以了。现在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专业教师除了教学,还需要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他们会认为这是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不该让他们来做,这也就是常说的教学、学生工作“两张皮”现象。要想让专业教师接受“学生就业工作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分内职责”的观念,需要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同时要在校内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就业的氛围,制定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宜太多,以利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现。

高校除了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完善的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应根据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要实现个性化指导,单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宜太多,如果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太多的话,则难以达到个性化教育和个别指导的目的,进而难以保证就业指导的质量。学校可以先安排专业教师指导毕业班或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适当聘请部分退休教师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对参与就业工作的专业教师要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

要实现职业指导教师专家化、职业化,一方面可以通过选送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等形式,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和聘请有经验、业务水平高的校外职业指导人员来充实和弥补师资的不足,努力实现职业指导队伍专家化,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研究水平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价值观树立、职业道德养成以及职业定位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强的职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成才发展。

(四)健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保障。

高校尝试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时间尚短,与其配套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奖罚不分明,导致专业教师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感较低,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另外,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爱心、耐心和细心,但由于个别导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方法简单,未能真正起到指导和帮困的作用,造成一些毕业生的怨言和牢骚,降低了毕业生对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认同度。为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学校应建立配套的鼓励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提升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实现“新生入学指导—教学过程引导—毕业生求职推荐”的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以达到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总之,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人力资源成本最小化”和“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效用的叠加,受益最大的是学生;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也是高校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就业和全程参与就业的标志,继续探索和发挥专业教师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摘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其信息化策略的探索,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

关键词:。

新时期,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大专院校陆续创建了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相关行业部门和一些人才劳动市场,也设有毕业生就业服务在线专栏。就业信息网络正逐渐形成,并成为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主要信息来源。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在内容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即多数信息服务平台仅仅定位于就业信息和政策的发布、网上求职及接办相关手续,很少有涉及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行业环境预测、职业状况分析、个人求职方向测评和在线咨询辅导等。因此,有关单位和部门仍需进一步加强技术优化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针对上述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就业信息源有限,社会关系网络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源主要为学校、政府部门、活跃的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但相对于大批毕业生和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来说,仅这些信息源是很难发挥较大作用的。此外,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主体性,主动寻求就业指导、发布自身就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而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表现乏力。第二,信息化等同于网站化,信息渠道狭窄。虽然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普遍应用到新媒体技术,但以网站开发为主的渠道建设无法摆脱单一化的局限。在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目的与科学规划,造成了硬件和软件建设失衡、成本投入比失调以及信息审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导的难度加大,降低了利用率。第三,信息指导等同于信息发布,指导方法单一。大部分高校和有关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指导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提供层面上,即通过网站发布招聘资讯,而无个人职业性评测、职业状况分析等动态指导。对于大学生普遍接触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和app应用等,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各主体之间缺乏实时交流和有效互动。这种倾向于单向性和静态化的就业指导,很难真正吸引毕业生并满足其需求,其实际效能有限。

2.1丰富就业信息源,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

为了最大程度上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丰富就业信息源,主动吸收各方就业关系主体,并将之纳入信息网络结构中。同时,高校应着眼于缩减学生非能力因素差距,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信息时代,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影响着其资源获取程度。一般来说,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就越容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并转化为个人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其获取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及自主创业等方面都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是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依托自身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帮助学生搭建人脉关系,通过论坛、博客及社交平台等形式,实现学生与就业相关方的实时交流和互动,并从中获取有效就业信息及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非能力因素上的不足,有利于突破过往以家庭为核心的单一社会关系网络,对社会资本处于劣势的农村生源学生意义更大。

2.2注重指导内容和方法创新。

就业指导信息化要注重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也是该项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在内容创新上具有理论可行性。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应包含学生就职前后两个部分,根据其详细内容又可分为信息、职业、技巧及咨询指导4个方面,这些内容都应纳入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中。例如:职业指导既要有国家政策、就业趋势及职业道德等宏观层面的指导,也要注重对某类职业的从业要求、发展前景、薪资水平及升职难易度等微观层面的'指导,乃至实现对学生个体心理特征、职业兴趣及职位匹配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在方式创新上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面授、“一对一”咨询,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载体,提供各类授课软件的下载和在线学习,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就业资讯、学习就业知识,突破了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在时间、地点及授课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此外,网上模拟甚至网络招聘的方式,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实现了在线交流、互动甚至直接面试,简化了就业指导过程,更提高了学习、求职效率。

2.3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软件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应坚持硬件、软件建设并重,双管齐下。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硬件有余、软件不足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着眼于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加强软件建设以满足各方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第一,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指导app。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app以其强大的功能性和多样化的风格而广受人们欢迎。基于此,可以通过研发就业指导app,或一些手机求职客户端,从而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便利。就业指导app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因其个性化的指导而提高了学生求职成功率。就业指导app的应用,是指导内容上的丰富,也是指导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当代大学生在较大规模内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第二,统一就业信息平台接入标准,规范就业信息管理。时下,我国各大招聘网站、高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平台有着不同的接入标准,妨碍了资源整合利用,也不利于提高大学生使用率。因此,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联合制定共同的应用系统、统一信息平台接入标准,并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来规范就业信息管理。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倡行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严格的管理队伍,从而保障就业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3、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是理念转变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是新形势下实现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着力于丰富就业信息源,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弥补学生就业信息上的鸿沟。要坚持创新思维,注重指导内容与方法上的革新,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信息化进程中的软件建设,满足就业各方主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3]洪佳士,陈亮,马妍妍,等.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学专业就业动向与教改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4):76-79.

[4]刘铭嘉,陈茜,黄庭瑞,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分析――以微博、微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4,5(9):5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就业成才为最终目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1.1大学生彭凶卫观的内涵。

对大学生就业观这一概念的阐述,包含三个内容:第一,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第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第三,大学生彭凶仑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动机、就业理想、就业认知、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实现途径等方面。

1.2.1时代性。

大学生彭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80年代的大学生就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90年代以后,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21世纪的大学生则受市场经济竞争浪潮的影响,在双向选择之间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队伍愈加庞大。

1.2.2差异性。

纵向看,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教育体制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也有较大落差,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从横向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因就业单,位分布的地域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1.2.3矛盾性。

社会的发展强化了跨世纪青年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表现出诸多的矛盾心理。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自主择业,又担心竞争失败;既想去自己当老板一自主创业,又害怕遭受挫折;既想通过社会人际关系促就业关系就业,又害怕不正之风;既渴望早日工作又担心难以适应;即想满足生活需要、又想寻求利于个人发展空间。

1.3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和现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为外部因素,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为内部因素。

1.3.1外部因素。

1.3.11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和社会舆论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第二,社会通过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以及权威知名人士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第三,社会习俗和才象统职业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型文化,因而社会习俗和传统耳业观有着强调“学而优则仕”,这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1.3.12高校因素。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高存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更有部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欠佳,容易出现问题。

1.3.13家庭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内部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识不足。另外,对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尤其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在家庭过多宠爱、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就业工作。

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早期的就业观教育。

就业观教育是我们高校要从早期就要着手教育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的问题。在新生一人学,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就业工作动员,从早期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就业观,尤其从新生开始进行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从而早期体会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准备。

2.2教育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要争取主动。一是主动走出校门,参与市场竞争,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二是教育学生具备强烈的主动自荐意识,敢于和善于积极地推销自我、展现自我,沉着自信,树立自主自强、自我创新的就业观,这对毕业生顶利完成就业工作剥必要。三是主动完善自我,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面试的着装艺术和语言表达等艺术,以便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四是教育学生毕业后自己主动创业,主动开辟就业市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2.3通过开展就业相关主题活动,提高就业储备意识。

要通过举行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和就业招聘会,将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及时反馈给在校的学生,如面试技巧的掌握,简历的制作,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等。学院在和分别举行了就业招聘会,在校全体学生者惨与了这次招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早期与就业市场接触,第一时间储备就业相关资历,为就业做好铺垫020我院还举行了个人简历大赛,指导简历的重要性和关键点;另外,在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体学生都制定计划,规划大学四年如何度过,取得什么样成绩,将来拿什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等。这些活动有利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2.4拓宽宣传渠道,增加就业影响度,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牢牢把握各种有利的宣传口径,作为广告效应,要通过各种国际和国内大赛的参赛资格,把握获奖的宣传效应,增加学校和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从而拓宽就业的信息渠道,为学生争取就业招聘信息,进一步增力目就业祛码。把握各种专业展览、论坛以及国际影展等大型活动的宣传途径,将专业优势凸显出来,赢得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举办各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大开眼界,满足对专业的渴望,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2.5走出去,了解市场;引回来,借鉴经验。

就业工作实现走出去一主动争取就业机会,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推荐学生,促进就业;引进来--邀请前来招聘、开办就业讲座,借鉴市场用人需求,合理培养人才。学院的实习基地走访,更加结合金融危机后就业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了解单位的人事情况,分析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用人需求等现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工作。

2.6教学改革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要加决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接轨,教学中多增加实习实践的课程,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7积极开展健康心理教育辅导。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敢于正视现实,有勇气面刘.失败,始终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非常明显,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作为高校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践行利学发展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从明确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丁作的目标、内容以及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新形势下搞好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系建设;开展专业导学,并将其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校企合作,创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创新独立学院就业的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既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又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利用新机制创办的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独立学院一项异常重要的工作任务。而怎样做好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独立学院的领导以及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长期思考的首要间题。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探讨怎样进一步做好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问题。

一、独立学院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1)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多有特长,活动能力强,但是学习凭兴趣,没有恒心,怕苦怕累,有享乐心理,只想干一些比较轻松、舒适的工作。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与爱国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意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就业观,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最需要的岗位上工作,锻炼自己,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理论知识素质外,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3]。因此,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之一,应该通过就业指导、专业导学、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在办学机制、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办学经验、学生文化基础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程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专业理论学习指导及事业成功的激励;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法律、政策指导,择业、就业观的教育;求职技巧和礼仪指导;就业心理辅导;提供就业信息。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特点。

1.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宽泛性。

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木科学历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区间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既可以占据原来优秀专科学生的就业市场,又可以填补本科一和专科之间的就业市场,同时还可以向较高层次的就业市场进军,在就业定位上表现出就业层次的多样性和宽泛性的优势。

2.就业的专业优势。

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基本为各高校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专业优势能够使毕业生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顺利地实现就业。如:我院的机械制造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是抢手货,在毕业前几个月就全部签订了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实现100%就业。这一事实,就很好地说明了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可同样具有就业的专业优势。

3.自身就业品牌的欠缺。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缺乏办学积淀,社会知名度有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和客观的了解,还没有建立自身的就业品牌,这在毕业生人才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下,将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选用。独立字院发展快、规模大,而就业指导工作的起步较迟,专业人员缺乏,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难度很大。

三、做好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措施。

随着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独立学院现已着手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体系,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即大学一年级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观念和就业素质意识。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开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四年级着重求职技巧指导和培训,使毕业生掌握求职的礼仪和技巧;开展就业法律、政策方面的辅导,使毕业生掌握现行的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让毕业生了解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能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以及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独立学院应开展专业导学的工作。同时,将专业导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专业导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等具体的工作,使学生达到专业知识上就业,心理上就业,实现真正就业。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心里有个底,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宏观政策,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满足就业的需要。通过在校期间开展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各种有意义的文化娱乐、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能满足就业所需的要求。邀请不同专业的专家、名人及创业成功人士,举办高水平的演讲和讲座,通过名人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事业理想,降低就业的期望值,实现真正的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独立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企业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进人社会和生产第一线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特色化的教学资源(实习基地、生产工艺、技能训练的专业师资等),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独立学院为企业提供扩散企业文化的平台,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企业还可介人人才培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有针对性的人才定向培养,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资源,缩短企业用人中的岗位适应期。

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将最新的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让独立学院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设置新专业;另一方面,在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今,企业挑选人才,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越来越重视能否实现“零培训”上岗。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训,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考查学生,了解学生,为挑选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作铺垫。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就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了新的平台,达到了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促进毕业生更好更快的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目的。

4.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开拓新的就业途径。

众所周知,就业只是满足了人的生存和归属层面的需要,而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开创一个企业或干一番事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实现人生的价值,满足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的有效途径。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缓减就业压力的现实问题。大学毕业生创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大学生创业更多在于充分运用白身的专业技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创办企业,不仅能自己就业,而且也能促进同学就业。因此,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促进就业,是进一步搞好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根本就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需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通过开设创业教育的基本课程、专题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创业能力,锤炼创业心理品质。积极支持、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设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辅导大学生的创业。将独立学院的创业教育与创新设计大赛、跨校间的创业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引人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大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勇气,进而有效刺激大学毕业生的创业。

开展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育出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向社会输送敢于和善于把握时机自主创业的人才,既是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人们实现人生最高境界的需要。

总之,只要独立学院能在这些方面积极地探索,建立起以职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以素质拓展为特色,以专业导学为重要补充,以就业实习实践为辅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地开拓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牢做实,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那么,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2.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就业指导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已经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包分配、包就业”的状况已不存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建立之后,就业指导工作愈发显得重要。而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开始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后逐步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显著,同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此的专门研究和系统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较多问题。川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等,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信息搜集、求职技巧指导四个方面。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机制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学习成才、就业心理等方面辅导较少。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在高校教育和改革中所占比重偏小,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就业指导工作尚未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才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够充分,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与教学脱离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高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这说明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很难发挥作用,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就业指导更多地进行就业的事务性、表面性工作,过分突出就业指导的行政职能,根本无法发挥就业指导的真正作用,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思想上,由于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高校教学计划,基本是采取在大学生毕业前,由学生的辅导员或是相关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灌输,就业指导课不能融入真正的教学计划中,从而也使得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存在误区。

2.2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简单,就业指导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

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学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招聘需求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方面。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诊释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形式多为灌输式、填鸭式,通过大会灌输或集中上大课,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进行就业指导,没有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使就业指导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不全面,高校就业部门也尚未完全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导致信息来源分散,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2.3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时间误区,季节性明显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是“临门一脚”的工作模式,就业指导往往是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学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进行,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就业指导对象多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仍存在短程性和季节性,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机制。

2.4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作用的认识,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多为学校就业部门和院系辅导员,他们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指导工作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上。[5)他们因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抽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一些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没有实际经验,不能给予学生令人信服的解答,就业指导大多是纸上谈兵,指导的质量与效果难以提高。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不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思想贯穿始终,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3.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全面认识其重要性

3.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深化改革,与教育教学相渗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教材,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尚未列人正式的教学计划。针对这样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理念渗透到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此外,在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高校要将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深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列人学校规划中。"

3.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内容多元化,指导个性化

高校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基本环节,也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就业指导的内容应是全面而多元化的,通过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招聘信息、传授面试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就业,但仅靠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政策指导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特点的发展。应当注意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指导上是不同的,同时在就业指导上也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通个案咨询热线,以便快速全面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建立起从大学新生到应届毕业生全程化的指导体系。对一年级新生主要是在就业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着重于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的了解以及将来所能从事的职业领域,确定奋斗目标,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生应着重于结合自我特点和兴趣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培养和锻炼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掌握各项与职业目标相应的技能;对毕业生应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择业的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行全程化、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教育部教学【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行政工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向专业化的方面发展,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6]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以师生比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的培训,争取做到持证上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4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市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充满机会,也充满竞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国家就业政策,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开创高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一)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这三者都不是同步发展。gdp增长率为11.4%,我国失业率下降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gdp增长率为9%,失业率上升0.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5%;gdp增长率为8.7%,失业率上升0.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3%。如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影响深远,一些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将未来就业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他们会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根据《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调查显示,从专业来看,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工学为90.2%,最低的是法学为82.3%;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比上年减少10%左右。据统计,本科毕业生中工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95.09%;其次是经济学类,为94.77%;第三是教育类,为94.43%。哲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82.64%;第二低是法学类,为89.26%;第三低是医学类,为92.64%。专业的不同也意味着不同的就业率。通过对―20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劳动就业弹性及第二、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例的统计分析(见表1、表2)得出: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如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8.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5.6%,而第一产业贡献率只有5.7%。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相差不大,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3.6%,第二产业为30.3%,第三产业为36.1%,同时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均在上升,但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大于第二产业。3.三次产业劳动就业弹性不同,第一产业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但是不稳定,近三年来呈现下趋势,可以看出就业难度在加大。4.三次产业用人需求变化与优化产业结构背道而驰。优化产业结构应当是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以及弹性高于第二产业,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由于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降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具体反映是就业弹性系数越来越低。若按贡献率分配就业人数,目前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布并不合理。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就业比重和就业弹性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导致我国虽近年经济快速增长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下降。而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应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该产业的劳动需求。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缺陷首先,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不完善,企业与劳动者供求关系不稳定。如由于近年来国际油价一直高升,中石化为控制成本而与20校招千名大学毕业生解聘,但是被解约的那批大学生已经错过了考研、出国以及参加其他校园招聘的最佳时期,这对他们来说是措手不及的,毫无预见性的。同样在年四川郎酒集团与大约300名应届生解约。这些事件明显表明大学生就业市场缺少保障制度,就业市场缺少监管。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融资会与大学毕业生签订虚假雇佣合同,或利用大学毕业生对签约知识的欠缺签订侵害大学毕业生利益的合同;有些不法劳务中介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散播一些不真实的招聘信息之后乱收费,甚至有的骗子公司利用网络冒充大型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欺骗毕业大学生。其次,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从微观层面上讲,用人单位岗位的数量是一定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大学毕业生一般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定期招聘信息。另外,在大学生应聘的过程中企业又很难通过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和笔试了解到毕业大学生自身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岗位。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大学教育在实践方面仍未明显提高,往往不能直接培养出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人才,在学校和社会的衔接上我国的政府、企业以及大学毕业生三方都有所欠缺。如今的大学生就业一般都会接受上岗前培训,而培训成本一般由招聘单位承担,这使招聘单位用人成本增加,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培训,企业可节省成本。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直接的反应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使就业岗位减少,不利大学生就业。虽然一直以来制造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也是具有潜力吸引劳动力的行业。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中小各类外资企业近年校园招聘人数明显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投资项目数在20之前保持高位,但自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数目大幅度下降且维持在低位,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见图1)。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减少,导致出口企业以及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大量倒闭,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以充分扩大就业第三产业是投资小、吸收快、劳动力吸纳能力大的产业,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还没有第二产业多。因而可以通过多渠道对第三产业进行投入来促进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政府推动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首先,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应当严格控制好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大力支持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其次,各行业的企业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时要注重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政府应出台相关鼓励措施,特别是能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第三,规范第三产业涉及的市场,比如金融行业,在大力支持资本市场运作的同时要注重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性。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企业招聘信息要通过多渠道向外界公布,在招聘信息中表明各种相关信息,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做好各方面衔接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毕业之时,高校要及时与相关企业联系,同时企业也要与高校做好各方面沟通工作,政府对各种校园招聘信息要做好支持工作。政府应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特别是招聘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已签订劳动合同,若招聘单位突然违约应有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完善金融市场机制,防范金融危机我国是个贸易出口大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国内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要引入风险分散机制,促进金融业有序、稳定和健康发展,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应当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在经济改革大背景下,促进经济向好、向快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结语。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就业市场不够成熟和完善;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一国的经济应当要稳健,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各种工作,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之,我国的社会各界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我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更有贡献。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社会问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贫困生的问题,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贫困生家庭、个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目前,大多民办高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形式单一,如:奖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还有近几年出现的助学金,但大部分同学主要还是依靠银行的商业贷款.来缓解燃眉之急。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担心将来的还款风险,不太愿意贷款给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商业贷款,因此,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贷款无门、欠钱上学的情况。就把包袱转嫁给无国家财政拨款的民办学校了,长此以往,欠费学生数量增多,必将影响高校教学的正常运转。各民办高校一定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本校的资助制度体系,探索新形势下的贫困生帮扶新模式。

3.2注重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深入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校方,自新生进校起,就要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贫困生在校期间信息库,同时,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为帮扶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其次,要注意提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眼前的贫困是暂时的,明白国家、社会、学校在帮扶工作中所做的努力.要让他们知道只有坚定信念,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并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实践,才能真正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再次,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活动,增强他们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经济脱贫”之前做到“心理脱贫”。

3.3帮助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社会不会以为其是贫困生而降低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选拔标准,因此,高校在对贫困生帮扶时除要教育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摆正心态,给自己合理定位以外,更要注意贫困生能力的培训.主要是个人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如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生涯决策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等等。学校要为这些学生多提供和创造时间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等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增加社会竞争力。

3.4加强贫困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保障解决“就业难”问题。

要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率,除了在技能上给与帮助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之外.还要给他们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已确立自己的就业定位,顺利就业。根据贫困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帮助消除择业恐慌心理,同时通过举行专题报告、讲座对他们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还要有争对性地为他们收集和反馈用人信息,积极地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

综上所述,要想贫困生早日摆脱、改变自身贫穷的命运,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其就业指导工作不容忽视,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得到社会认可,我们就必须在资助的同时关心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精选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是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但对自身的就业问题常常懵懵懂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速扩招和我国当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供求不匹配而造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即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的经济形势更是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我也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提前了解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我在暑假和刚开学的时间做了很多准备,如提前从网上、往届毕业生处搜集了很多简历作为自己制作简历的模版,观看面试过程的视频等。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充满坎坷。但我最终还是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回首往昔,我将我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我在求职过程中有数次面试仍然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去参加面试,结果铩羽而归。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毕业季到来时,对自己求职的要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一个满意答案的人寥寥无几。我也曾经对这样一个问题毫无头绪。那时的我每天去看招聘会,逢会必到,每到必投简历。但那时可以说是我求职过程中最为黑暗的时间,屡屡被拒,也有数个面试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好在我及时反省,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求职要求。很快就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单位。

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开始我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针对性的问题,总是以相同的简历,相同的自述去面对不同的单位,但效果并不好。然后我开始转变思路,针对不同的单位,对简历进行相应的修改,面试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答案。如应对矿山类企业,我会告诉他们我父亲是在矿山工作的,自己对矿山有充足的了解,应对建筑类企业,我会着重介绍自己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生源地的差距、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参考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应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状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带给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超多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能够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必须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到达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带给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超多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取上:选取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取乡镇企业、大中学校、群众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取上,选取大城市的有20。8%,而选取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潜质差,难以贴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质,加之语言表达潜质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个性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贴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说,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十分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务必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发奋。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发奋。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超多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能够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取策略,从现实出发选取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潜质、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必须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带给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用心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潜质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超多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信透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这一变革在其提出后的二十年里,逐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高膨胀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变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教育、高文凭的代名词,一直被视为就是祖国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百年老校和陈毅母校电子高专的学生,我觉得十分的光荣,但就是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也让我有些彷徨。时光荏苒,如今我已经迈入大学二年级,在收获了两年大学给我带来的成熟之后,我也开始努力地去思考我今后的道路该如何去走。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而越王勾践更就是“就是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都因为他们的雄心壮志而流芳百世。清代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因此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句子来勉励自己。只要你胸有理想,并付出努力,那么成功迟早会向你抛出橄榄枝。

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并把目标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合理的就业规划图,并付出行动,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调整,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取得人生的成功。

自2010年入学以来,我已经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了整整一年半,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对市场营销什么都不懂到懂的了许多专业知识技能的蜕变。同时,我发现我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也就是越来越浓厚。

从我自身的条件来看,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心思也很细密,学会了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学会了如何去运用学到的营销知识。

学市场营销不就是一味的怎么去营销某种商品,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就是学会如何去了解市场,了解我们的目标顾客,不就是让市场慢慢的来适应某种商品,而就是要主动的去让顾客了解,通过消费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主动的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更重要的就是掌握这种营销理念,从顾客,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产品的消费话。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也能反作用于生产。

目前我正处在大学二年级,毕业将即,摆在我面前的一共有三条路:工作、升本、考公务员。今年暑假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三条道路之后,我决定选择工作这条道路。

在从业方向上我的初步计划就是,在工作的前四年里主要从事营销方向,因为在才毕业的四年里我还很年轻,思维活跃,而且体力也比较好,在这期间我要自己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在第四年后我已经二十七八岁,这个时候我会逐步向商业领域发展,在慢慢的区适应创业,去尝试着自己去组建一个公司,去学会去拼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遗憾,哪怕失败也要去闯一闯,尝试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校的这两年里我主要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会计学,商品学,企业策划学,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学等学科。从专业素养来说,我应经初步地掌握了一个商客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个不仅就是指专业知识上面的,更就是指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上面的。诚然,短短的大学四年就是无法也就是不可能教会我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但就是大学的四年却教会了我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就是自学的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发展动态。、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时机工作能力从自身的品质素养方面来说,我就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不畏苦,喜欢挑战喜欢和人交流,我相信这些品质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绝对就是一个有用的条件。

承前所言,我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市场营销知识,并且掌握了一些营销方式和策略。但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问题。

比如专业知识不全面,技能不全面,不能让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与实际商业场合。社会经验不足,还没有很好的适应社会,必须在实践中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待磨练。

我的职业规划的跨度比较大,具体涉及四个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我的近期目标那就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第二个层次就就是前四年向营销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第三个层次就就是四年后逐渐向商业方向发展;第四个层次就就是三十岁之后向创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的自身条件和我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还就是很大的,若光看专业知识,我现在掌握的知识根本就无法满足我的目标的要求。

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那样,我在营销知识掌握方面就不够好,市场调查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面肯定就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我的专业知识现在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校的两年里面,我并没有自己做出什么实体的东西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还只就是纸上谈兵。

所有的理想只有付诸实际才有意义,只有一步一步地去开拓才会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否则就算理想再美丽,它也不过就是一座海市蜃楼。

经过我的认真思考,我的具体计划如下。

大三上学习着手准备英语六级,由于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英语四级的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我发现我的薄弱环节在作文部分,因此我把这次的复习重点放在作文上面,保证一个星期背三到四篇英语作文,努力将这次的四级成绩提高到500分以上。

大三上学习的寒假里面我希望可以去学驾照,并着手三月份准备中级口译的考试。大三下学期我的主要目标就就是学习好学校的专业知识,并且开始着手考研的复习,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主要就是自己复习加多做练习。针对我自身的条件,去应聘工作,准备实习。在这一年的暑假里面,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专业对口的兼职,以此来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同时我将会迎来我大学阶段里最为重要的毕业论文。在明年我将开始准备我的毕业论文。大三下学期,这学习我的主心骨就放在了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上面,我将御用我大学这三年里面所学的所有知识和百分百的心血去完成这份毕业论文,争取给我的三年大学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010的9月份我才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就业就是一片茫然,但就是现在我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写出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说这种巨大的进步和形势政策这门课就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对就业问题缺少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就业面前无所适从。

然而大形势政策课却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

形势政策还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和自我完善。这门课程在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竞争的激烈的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本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这促使我们不断进行知识、技能和心里承受能力的积累,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就是,大形势政策课其实就就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它在提前为我们指明了就业的道路和方向的同时,也提前为我们做好了就业的心理准备,让我们在校学生提前知道了以后工作中的种种事项,就是我们不至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感到社会和学校的巨大差距,从而差生巨大的心里落差,导致自身优势发挥不出来,影响今后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形势政策课就是一门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自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精选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管理部门,并由此部门负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教学单位分设就业指导机构的较少。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需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及招聘场地、资金等仍未到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还是面向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也仅限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还是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学习与解读以及对当年就业形势的认识与分析,在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对择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毕业生的择业需求。此外,单一的就业指导部门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趋于一致,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

(二)就业指导手段较为单一。

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通常以就业形势报告会、毕业生就业动员会以及讲座为主要形式。就业管理部门只是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及就业形式等方面的信息,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未根据毕业生个体特点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忽略了对毕业生的潜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就业讲座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质性意义,讲座的场数较少,内容较为平淡,缺乏精彩的指导意见,影响力较弱。

(三)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就业指导模式尚不健全。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未能达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比例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一般利用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兼职工作人员来弥补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主要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辅导员来填充就业指导队伍,然而,大部分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大打折扣。此外,就业管理部门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强调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多,考虑如何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改进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少。

(一)在大一时,注重学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

大一上学期,高职院校要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大学的功能与制度、大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在实践上,指导新生学会自我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志向、兴趣、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按照专转本、参加工作等不同发展目标,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发展方向对学业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要求,了解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在大一下学期,要进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就业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如何培养等问题;借助先进的测评系统,参照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测评,正确认识和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正视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明确努力的方向,为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在大二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培育职业能力。

在大二上学期,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的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专业,谋划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实践上逐一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和完善学业规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督促实施。大二下学期,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正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技能,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获得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三)在大三时,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知识,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与指导分三个层次开展:

(3)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和运用校内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选择有特色的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与体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聘请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带创业团队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与创业导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进行就业教育。

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除了要以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还要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一对一专人就业辅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已基本确定,就业指导的重点要放在申请工作及成功就业上。

(4)针对专转本考试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已经在招聘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要帮助其判断单位是否适合其今后的发展,帮助学生适应领导、同事,并对职业发展困境进行调适。就业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和职场发展能力,让就业指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关乎青年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可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扎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参考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能够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联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取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潜质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向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这天,毕业生就业双向选取的状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天,劳动力的价值务必透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必须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能够透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到达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潜质,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构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资料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必须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联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首先,引导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大学生就业观的构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取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用心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各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号召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潜质,并利用自己在做项目和做科研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的联系,用心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全员促进就业。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潜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太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就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带给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巧妙地向应聘者提出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令你防不胜防,从而使你褪去包装露出“庐山真面目”,迫使求职者临场发挥潜质的现显。这时,你不仅仅要有备而来,更要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潜质,真实地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被挑选出来。

最后,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应对市场需求,做出用心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发奋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决定,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构成开放的大职业观。客观认识竞争,持续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正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一样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应对求职失败,就应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发奋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到达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2.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参考

摘要:高校毕业生现阶段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失业原因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在70%~80%之间徘徊。2005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约92.6万人,2006年这一数据估计超过100万。就江苏而言,2007年约有26.62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当年毕业初次就业,仍有约8.875万人在毕业当年失业。2007—2008年间,江苏地区累积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总量超过11.73万人。高校毕业生的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少产生以下负面影响:造成了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城乡居民投资教育的用心性;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笔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课题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理解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和福利比较好、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少数大型外资企业等单位。非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一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中小私营企业、部分外资企业等单位。目前部分正规部门雇佣的合同工、临时工,也属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两个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别,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大,相当于白领阶层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别。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够实现这一“惊险一跳”。此刻,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有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必须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理解高等教育,个性是理解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初中的,初中的大于高中的,大学的最低。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转换功能,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曲线,大学教育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人们按照这种投资回报率曲线对理解教育的状况进行选取,从而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首先,上大学成为城乡居民理解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一般来说,劳动力选取理解什么程度的教育,是权衡投资收益后的理性行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工资太低,上大学预期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上大学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业预期滞后,认为上大学后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是100%,不会想到2005年这一概率就降到44%。在他们心目中,上大学的预期收入,比上大学后实际收入要高。这势必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现有政策不调整的状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会十分旺盛。其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过低。此刻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落后,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有调查显示,在江苏省中职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就业后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每月几百元收入,月工资不足1000元。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江苏省2005年职工1746。4元的月平均工资,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苏北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资不足500元。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逼迫多数青年不能理性地选取上大学,导致整个社会高职生比例过低,普通毕业生过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城乡居民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虽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比如转户口,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等等,这样,公办高校透过垄断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校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一道,甚至与农民工一样,在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时,不是输在潜质上,而是输在资格上、输在起点上。为此青年只有在考不上公办高校时,才会选取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导致人们普遍存在高回报预期心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他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带给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贴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江苏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间,江苏省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正因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证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务必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苏北地区,上四年大学要花费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很强,存在“有业不就”现象,即有些大学生在现有岗位或职业不能满足他们的择业理想时,主动放下就业。在这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驱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过分偏好高薪、高门槛的工作,排斥低门槛、低报酬的工作,结果落入失业的境地。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最根本的原因,应当源自于市场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正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奋,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尽管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劳动力市场还远非完善,但相对计划体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属于这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务必从这个市场的供需两方面来思考。

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超多过剩。从供给方面看,连年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有人认为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己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但事实上大规模扩招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资溢价的下降以及蛛网效应;过快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信号发送机制作用削弱。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使上述比率有必须程度的下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数目的同比增加;扩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事实上,此刻的就业状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容易,寻高级技师却很困难。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左右,其中技术工人约7000万,高级技师只占0.41%,技师也只占3.1%。而另一项对全国30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则证明,58.5%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却有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求职需求失衡。现阶段,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将是第三产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当年普通高校毕业生84.5%都流向了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必须时期的就业是与必须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与相应时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第二、三产业都有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主要仍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增长速度上仍然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三个产业增长的绝对数字都高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体增长较快。但如从三次产业增长贡献的相比较来看,中国的gdp增长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来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则不到1/3。而发达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他国家都恰与中国相反,gdp增长的2/3以上甚至90%以上都是由第三产业的增长带来的。应当看到,作为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方第三产业,其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

三、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所述,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享受高工资和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享受低工资和部分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甚微。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首先,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上述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状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能够自由选取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状况下,如何选取进入者?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理解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要中专、大专生,到此刻的要本科生,甚至要硕士生、博士生;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此刻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此刻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个性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理解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其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挡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路。由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占了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很不成比例。2005年当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从全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一比例更低。截至2004年底,江苏省目前只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被雇佣就业。因此,有一部分人觉得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是其就业难的原因。其实,这些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社会的不合理分割,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去就业,挡住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处。

四、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需要透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取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状况的发生:第一,高校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理解培训后没有多久就主动“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工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第二,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企业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与这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江苏省的人才信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与就业信息缺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盲动性加大,提高了其就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比较和综合分析,也难以辨别真伪,就业期望自然就会偏离实际,降低了其求职成功的概率。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面对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计划地调整企业就业需求;鼓励学生创业,开拓新市场,分散就业压力。如今,当世界在讨论“创新”和“变革”时,提及“忠诚”、“奉献”和“主动性”等话题将是枯燥和过时的。但这些标签是ccw的老同志们所内化的奉献精神、高执行力和主动性的绝对美德,他们希望将其传承下去。青年就业的“法宝”是大学生所缺乏的宝贵素质。

1、就业竞争环境十分激烈。

从许多门户招聘网站的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有招聘工作经验。这两个词是最常被提及的,这就给高职学生竖起了一堵双重的墙。与本科生相比,大专学生只有三年的学习过程,这在就职经验上略低于10%。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量都达到新高,这使得招生市场对学历的需求上升。多年来,只要在六月,新闻总是无一例外的口号“历史上最困难的就业季节”。对于就业学生来说,这个日益正常化的问题似乎“不是最难的,只是最难的”。

2、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北方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导致这些地区竞争激烈,其他城市“就业不足”。此外,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专业差异较大。大多数本科院校专业布局大、宽、深,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对有限。因此,专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文科。一段时间以来,对外贸易和外语的招生一直在蓬勃发展,但就业难。行业。

3、就业预期错配。

根据max公司对近期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分析,80%以上的毕业生更喜欢大公司、大企业或企事业单位,认为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这一方面体现了企业效益带来的人才驱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的期望。要使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是很困难的。总结当前就业形势,从外部环境看,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招聘信息不对称,难以优化配置;从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最大的问题是知识能力的不适应性和思想准备不足。根据问题导向,海关和工委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有效就业。

2、三是体现工匠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字

随着这几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求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人们发现,大学生似乎没有过去那么抢手了,他们也开始挣不到钱,也开始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今年庞大的毕业大军更是让人见识了什么是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就在大部分学生还在为怎样才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求一份安稳工作而着急上火的时候,我院招生就业处的领导给我们上了几堂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它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田。作为其中之一的我,听了这几堂就业指导课,颇有受益,感触良多!

从指导课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制定好近几年的职业计划,并拟定阶段性目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认识自我表现,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从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步一步的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写谋职信,自荐信简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写谋职信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是你所求的工作在信中的以明析的表达。

2.写自荐书信时,尽量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以便引起阅读者的重视。

3.在简历中真实的写明自己的专业特长。

(三)利用各种途径求职:

1.校内途径。

a、参加校园招聘会,这是应届毕业生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b、学校推荐,这种途径的求职成功率很高,但选择的余地不大。

2.社会途径;

a、参加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其规模庞大,招聘单位众多,行业范围广泛,给求职者较大的空间。但用人单位多以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主,且其在组织管理、安全保卫方面有所欠缺。

b、社会关系介绍,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广交朋友建立关系。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搜集就业信息和进行求职活动,许多用人单位也喜欢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进来的求职者。

c、电话求职。

d、直接登门自荐,成功率高达47%。

e、中介机构代理。

4.综合求职:

a、上网求职,充分利用网上招聘信息,把自己的简历挂在网站人才库中通过电子邮件投递到相关企业争取更多机会,这以是大学毕业生十分重视的求职方式。

b、创意求职,成功率86%。

(四)面试时要注意的几点:

举止大方,谦虚热情。进入面试场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顺手、轻声关门;主动和面试官打招呼致意,在主试人随着这几年高等院校扩招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求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人们发现,大学生似乎没有过去那么抢手了,他们也开始挣不到钱,也开始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今年庞大的毕业大军更是让人见识了什么是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就在大部分学生还在为怎样才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求一份安稳工作而着急上火的时候,我院招生就业处的领导给我们上了几堂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它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田。作为其中之一的我,听了这几堂就业指导课,颇有受益,感触良多!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参考

中等职业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已有二十多年了,虽然培养了大批的一线技术工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较大贡献,但目前的中职教育并不乐观,每年有大批职高毕业生走出校门,而企业却出现严重的“技工荒”,难以招工到技术较熟练并能适应本岗位工作的技术工人,许多中职毕业学生因某些职业潜质不够而得不到企业的青睐。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热度依旧的状况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正因进不了普通中学而被迫到职业学校就读,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对学习的自心信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虽然在国家的重视下有所改观,但与普高相比也普遍较差,而且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领导与教师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上也不十分清楚,重理论教学轻职业潜质的培养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有些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素质不高,很难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把造成中职教育的困难因素很大程度上推给了学生方面,根据目前状况,中职教育困难主要并不是正因学生的“差”而造成,而是在于教育管理者等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思想观念上。转变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潜质的关键,也是促进职高学生的就业潜质提高的关键所在,作为职教工作者务必认真分折教育对象,思考职教的教学方法,端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师教学潜质,应从下方几点思考。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一样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潜质,务必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务必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潜质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潜质的“双师型”教师。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潜质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潜质,又要有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潜质。以培养学生专业潜质、社会潜质、学习潜质和方法潜质为课程目标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对该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十分了解,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合理地设计课程项目和行为的过程,无法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能够借鉴先进国家职教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的做法,教师只有处于高瞻远瞩的地位,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具体地结合起来,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在主观上的学习用心性,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学习动力。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潜质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一样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一样专业就应到达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按学科划分,采用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往往具有难度深、知识全、资料专的特点。中职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潜质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联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搞笑,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带给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思考如何促进学生职业潜质发展的方法。中职教育的课程应以人的潜质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潜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宽基础”和“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潜质。

良好的职业潜质能使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益,他体现了职业教学的整体质量,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观念。目前,中职教育现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口头上高呼以潜质为本位),而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缺乏思考,教师在教学时追求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传递出去,衡量老师讲课好差的重要标准就是灌输了多少知识,学生理解了多少知识,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师追求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在潜质方面尽量提高,并不局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因此如何将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潜质为本位转化,是我们中职教学必做而且要做好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潜质,要求我们的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上,务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营造友好、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不一样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让学生透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到达培养学生职业潜质的目的。职业潜质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同一回事,都是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学生的“做人”与“做事”培养,只有强调以职业潜质为本位,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快速增长,要求也在不断上升,企业不仅仅需要员工掌握必须职业技能,而且要求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开拓和创业精神等职业潜质,这就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潜质,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会潜质、方法潜质和学习潜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潜质。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潜质,务必要求从事中职教育的广大工作者抛弃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认真地客观地分析教育对象,变革教育方法,只有学生的职业潜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企业欢迎,学生就业质量满意,中职学校才能得到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 02-16 教师个人述职报告德能勤绩(汇总21篇)
    在写述职报告时,要注意语言简练、结构清晰、条理清楚,确保内容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请大家关注以下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希望能对你撰写完美述职报告有所帮助。
  • 02-16 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心得大全(21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剖析和体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价值。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培训的实践心得和成功之道。今年很荣幸参加了xx实
  • 02-16 老师的讲座的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写得不错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公司组织了观看李老师的《优
  • 02-16 挂职心得体会及收获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各种经历中获得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分享。下面这些心得体会都是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税务挂职是当前我国培养税收事业专
  • 02-16 安全思想心得(通用19篇)
    思考是人类思想的基本活动之一,是对问题的思索和分析,帮助人们获取新的见解和知识。以下是关于思想总结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 02-16 适合开学发朋友圈的文案(专业14篇)
    文案可以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让我们用文字记录在朋友圈里吧。随后是一些受欢迎的朋友圈文案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帮助。1.集一滴雨露,为你浸润;采一
  • 02-16 社区网格员培训心得体会(通用21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培训过程的收获和反思,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从今年3月我转岗
  • 02-16 教研教学工作总结期末(优质16篇)
    教学工作总结既可以是对整个学年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个教学项目的总结。在这份教学工作总结的精选范文中,你将找到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和案例分析方法。备课情况:全体教师
  • 02-16 高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激励自己、改进自己。接下来是一些实践中总结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高中美术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
  • 02-16 些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思考和体验的深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的方式,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和思考。金风送爽稻谷黄,教师培训心底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