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四年级猫说课稿(优质16篇)

四年级猫说课稿(优质16篇)

时间:2024-03-26 04:50:04 作者:笔砚

教案模板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关键要素。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教师们制作的精彩教案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母鸡》。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就是19×4=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把四边上的棋子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子,18×4=72得出结果。接下来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鼓励学生开阔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

3、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时,教师从围棋的棋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5颗棋子、6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围棋和方格纸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教师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练习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围棋知识,教师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场特殊的围棋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让学生说说“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口答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9颗、8颗、12颗。教师课件演示,确定正确答案。

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又会出现多种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并随时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上边和下边各3颗,左右两边还有2颗)

3×3-1=8(一共有9个交叉点,中间一个点没有摆)

2×4=8(2颗2颗数)

直接点数

……

2.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课件出示每边放5颗棋子的格子图,四人小组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小组讨论一下数的方法。小组汇报时着重请学生说出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次,学生数的方法会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必要时还要演示一下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5×2+3×2=16(上边和下边各5颗,左右两边各3颗)

5×5-3×3=16(假设全部摆满,一共是5×5=25颗,实际上中间9颗没有摆,去掉9颗)

4×4=16(每边只数一个角上的棋子,另一个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边去数)这时可以有的同学一下不理解,请这位同学来演示数的方法,数一遍给大家看。

4×5-4=16(4个角上的棋子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颗)

3×4+4=16(4个角上的全部不数,每边是3颗,再加上4个角上4颗)

……

3.教学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方法。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摆和数的经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并写出算式。汇报时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最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发展。

三、总结规律

(1)根据板书,请学生试着总结数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2)根据规律计算: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颗、18颗、19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4)运用规律口答: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5)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三角形,怎么算?一个五边形呢?(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第121页第三题。

这一题的第一个问题与例题相同,只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即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请你思考: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4.请你设计: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学的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结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平行线与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1、能向同学们正确说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判断,按要求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同学面对面坐好。互相给对方说声“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的?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还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说)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把你想出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纸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看看,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同桌两个同学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说)为什么你觉得第7组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呢?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第3组的两条直线呢,想象一下,无限延长,会相交吗?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你说,你说,你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吗?大家看这两条直线,它们不相交,能说他们互相平行吗?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你说,你说,你说,同桌互相说,大家一起说)。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说)同意吗?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他们的关系?(你说)能不能说a是平行线,b是平行线?你说的真棒。看这个长方形,你能从中找出平行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大家的眼睛真亮。

刚刚我们欣赏了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图片,平行线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看起来更有序。接下来还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它使我们的道路变的更通畅,从桥上经过的汽车与桥下行驶的车就不会撞到一起,也就是这两条道路不会相交,但是,能不能说这两条道路互相平行呢?为什么?(你说)所以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一定要看它们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真是好办法)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来看看书本上是怎样定义互相垂直的。打开书57页,找找答案,一起读: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它们的关系?(你说)非常好。在这个长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那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中有互相垂直的图形?(你说,你说,说)。

其实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单独存在,例如下面的图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变得有序、整洁,接下来老师就考考你对这两位朋友的了解。

请独立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仔细观察,下面哪组是平行,哪组是垂直,同意吗?你的观察能力真强,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根据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你说,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平行与垂直),在今后学习中我们对他们会进一步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猫》说课稿

《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的语言把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描述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听完刘娟老师的课之后感触颇多也受益颇多,以下是几点感受。

1、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刘曼曼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开头说猫是大家熟悉的朋友,并让同学们观看生动、形象的猫的动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了学生自学的空间,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一步步深入理解,并对此加以鼓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整个特点,提问为何古怪,以大问题引出“老实、贪玩、尽职、胆小、勇猛”等其他具体性格特点。在说明大猫尽职整个特点时又抓住了“屏息凝视”这个词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指名学生做动作来表演,更为直观的使学生一点就通,十分巧妙。

4、利用图片、想象、播放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了老舍的.爱猫之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刘曼曼老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十分的精致,无论是图片还是课件上的课文内容分解都设计的非常细致,可以说在细节上做到的很好。这种灵活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能更轻松更快乐的学到知识可以说是寓教于乐。

5、整节课听来,刘老师的课十分的精彩。但也有一些方面是我想要与她讨论讨论斟酌斟酌的。旁观整节课的课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特别高。在教师以猫的古怪为大框架的提问,再以一个个小问题引发讨论与思考的时候,给予学生的引导依旧有些过于简单抽象,使得课堂上发言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进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提问与提问过程中必要的引导语是否需要再多一些。

四年级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应用第六课《贺卡制作》,通过设计制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体验“学”和“用”的直接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意识,感受美术学科的实用性,用凝聚着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贺卡,送出自己的祝福。

【教学目的】。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制作立体贺卡,掌握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了解不同种类贺卡的含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收集手头的材料,设计制作立体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设计制作、造型表现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有自己特色的贺卡,体验成功的快乐。

4、创新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来设计、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形式新颖、构思巧妙的立体贺卡。

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活跃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但他们还多以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兴趣爱好仍然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得好奇、大胆,追求自己的个性,比较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主观意识较强。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主为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本节课主要采用“看、想、做、说、改”等教学形式以及任务驱动法、讲述法、指导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发现创新的思维习惯。

1、激趣引入,实施任务。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兴趣的激发,以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任务驱动的实施。

以谈话的形式来引入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贺卡及贺卡的作用。在激发兴趣后,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贺卡的组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引导铺设,独立探索。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制作的方法及相关的步骤。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特点,教师在页面设置、图画使用和插入、插入艺术字等方面进行示范操作,并明确制作的要求(如:讲究贺词的针对性、版面设计、洋溢着自己的情感,注意布局等),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相整合。让学生自行探究贺卡制作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注重对学生主体探究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学家叶圣陶先生把“教授法”变为“教学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这一方法在布置任务时,突出以“学生设计”、“学生做”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其自由发挥,给他们插上想象、自由的翅膀,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互动学习。

3、激励评价,合作探究。

激励性的评价贯穿于整节课,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拓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评价,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

评价表使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时有“理”可循。让学生互相提出对贺卡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们进行相互指导,相互修改,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学习、提高。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引出送出贺卡,将自己的爱心送给自己感谢的人,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份成就感,成为幸福传递的使者,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创新。

4、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在作业的练习上,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如:让学生写一写制作贺卡的感受、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制作贺卡时得到了些什么新知,还可以将你的贺卡送给你想送的人,然后写一写感受。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板书设计】本课采用突出“贺卡”形式的板书,贺卡式的标题以直观为主,起到引领和点题的作用。照顾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板书设计比较简单,卡贺内容的板书没有按照贺卡的格式套上去,其原因是不想学生受到板书设计的影响设计贺卡,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这炎热的夏季,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对这样的天气不陌生吧:天低云黑、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每当此时,您一定会担心还没回家的亲人,一定会留恋家带给我们的温馨吧!不知您想过没有:此时此刻,就连蜜蜂、麻雀、青蛙、蚂蚁这些动物都要躲避起来,蝴蝶该怎么办呢?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4课《蝴蝶的家》就从关爱弱小生命的视角,展开了探究与思索。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播放蝴蝶的美丽图片,欣赏着熟悉而温馨的场景,学生心是暖暖的,图片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生灵的家,蜜蜂有蜜蜂的家,小鸟有小鸟的家,那么蝴蝶的家在哪儿呢?此时,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文本。

在文章的处理上,我以“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全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再次走入文本,根据阅读提示7、点击出示阅读提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抓住文中具体词句互动反馈、品析感悟。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七、说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第七册第5课《咏鹅》。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时就有"人人会吟诗"的风尚。古诗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诵易记,它那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至今,仍焕发出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咏鹅》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古诗,不少学生在幼儿时就会诵读。放在课文的第一篇,让其读读、背背、看看图、做做动作,自解其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安排。

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自学古诗,自吟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是: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

教学难点是: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我准备用四教时完成。第一教时通过看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第三、四教时进一步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做课后练习。今天我重点讲一讲第二教时。分四个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认识一位新朋友,激起学生兴趣。从图到字再到整首古诗,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读出诗的味道,又让学生趣味盎然。

第二环节:学习古诗,理解诗意。首先展示熟悉的古诗插图,一幅切合诗意的图画,能使诗教学直观化。学生点击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进一步激起孩子学古诗的热情。还采用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朗读这首古诗,可以减轻学生思想压力,并能引导他们去积极思维。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寓教于嬉。把理解诗意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第三环节:学写生字。课后的二个生字是要求学会的,能力训练的重点依然在"自己学会"让其会自己看"曲、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会体会笔顺,自己会临写和校正。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显得开放自主。

最后涂色练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动手、涂涂色,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讲解。同时,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板书设计:第5课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以上是我初步的设想,如果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教学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武术队的服装。围绕购买服装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4.结合统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数据的分段整理,难点是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画“正”字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统计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1.情景导入、激发需求:

以学校准备为武术队队员购买新的服装引入全课。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数,从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学会整理:

(1)初次尝试:同桌合作,尝试分段整理。此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中进行方法的最优化,提出画“正”字法整理。

(2)再次尝试:同桌继续合作,但规定整理的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收集资源。在资源的对比中,体会画“正”字分段整理时的注意点,如:合计的意义,统计表中日期的填写等,让学生初步学会画“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顾总结:分段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3.联系实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让学生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分析统计结果,说说知道了什么。

4.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1)第2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统计,第3题是独立完成统计。过程与第1题一样。

(2)介绍:你知道吗?

(3)出示2、3题的两张统计表,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据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数据(画“正”字)——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练习课,此内容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区别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读三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完成“万花筒”、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议、做,完成语文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4、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我能读为本节的重点。

5、教学难点: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对“知识万花筒”、积累词语将采用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为突破难点,我会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将读、议、做相结合,以活动和展示贯穿整堂课,寓学于乐。

1、教学“区别形近字”:在教学这个版块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写、比较、区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交给他们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2、教学“我能填”:这一板块重在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成语的规律,激发他们积累成语的兴趣。然后通过拓展,积累更多的词语。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累,积累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阅读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们的积累。

3、教学“我能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够从文段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时课外阅读当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最后雁过无痕,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勾画,标注等方法去把握课文,向孩子们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4、课时作业。

《站起来》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写得很生动,我布置学生学一学这种写作方法,试着写做某件事的过程。这样,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设计当中还有许多不完满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学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我将教学第一课时观察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想象,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物体或几何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的图形。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和同学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教学难点是: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一个投票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学生准备同样大的正方体若干个。

一、教学例1。

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的是什么?(投票箱)同学们已经学习过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样子放在讲台上,谈话:这是一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谁来试一试,指名到讲台前分别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启发:要知道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可以分别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谁愿意上来试一试,(观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里?现在你看到了它的几个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么做?现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么图形?指名到讲台前示范观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并提醒同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观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这一个面;观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从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视图,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小结:回忆观察投票箱的过程,想一想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出示洗衣机的直观图,提问:你能指出洗衣机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再问: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洗衣机,看到的形状图各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根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机的形状图想象出洗衣机的样子吗?

出示电冰箱的视图,先让学生指出电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课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

3、“练一练”第2题。

边演示边讲解:像正方体这样的物体,习惯上我们把朝着自己的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说一说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颜色?

学生同桌合作依次进行观察,并交流。

出示各个面上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先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说一说各个面的颜色。(同桌合作进行观察,并交流。)。

4、练习六第2题。

提问;如果从前面观察这个正方体,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如果从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问:你知道为什么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正方形吗?

5、练习六第3题。

谈话: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看到的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两个正方体,照样子拼一拼,再轮流进行观察,把看到的图形记在头脑中。

出示书上的两个视图,让学生分别指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图。

提问:观察这个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从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完全一样。)。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布置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回家观察电视机和微波炉,看看它们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级美术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第八册第二课《巧用对称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巧用对称形》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尝试从形状与用选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巧用对称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具有对称性,也为学生认识对称图形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材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有关对称形、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形,以及对称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虽然用剪刀剪出对称图案并不难,但是要把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

(二)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对本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立了以下三点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对称形,知道对称形剪纸的折法。

2、能力目标:会剪对称形,会运用对称形装饰生活中的物品。

3、情感目标: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提高动手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应该服务于生活,由于学生可能对如何设计美观的对称花纹需要一定的指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掌握对称形的特点,并能用所学对称知识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

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对称形,使其有美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探究—实践—评价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运用现场示范及多媒体演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了解理解程度。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实物图片、教具,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穿插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对称形图片,增加直观性,启发创造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本课教学由课前激励、欣赏感受、探究领会、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拓展思维六个环节组成。

(一)课前激励。

教师出示各种自制对称性红双喜字。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祝福的传递,交流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欣赏感受。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对称形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对称的世界,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例子,教师鼓励有创意的回答。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教师板书课题)。

(三)探究领会。

1、情境创设,归纳对称形定义。

(1)通过猜图游戏,找出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组成整个图形。

(2)观察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对称图形的定义。

(其目的是以美的作品感染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形的美,利用作品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发现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本环节教师分发实物剪纸图片,学生分小组探究,找出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发现对称形剪纸的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折叠、画线、剪裁)。

3、仿例制作“蝴蝶”剪纸。

本环节鼓励学生按照折、画、剪方法,仿例制作蝴蝶剪纸,体会对称折和连续对称折。(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试剪,对上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延伸,体验剪纸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板书:对称折、连续对称折)。

4、质疑再探,尝试其他折法。

团花,团团相聚,花团锦簇,处处体现对称之美。

本环节教师演示各种团花折法,学生试折。团花之美还在于信手而来的的惊喜,教师鼓励学生在几番折叠的纸上随意剪裁,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团花试剪。

(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对称形剪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板书: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四)实践创作。

看看不如剪剪,动口不如动手。

本环节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创作,同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创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对称形制作的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展示评价。

剪一剪千娇百媚,赏一赏万种风情。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已童趣的语言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找出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六)拓展思维。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教师通过展示剪纸艺术的其他用途,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并发动学生将其继承和发扬。呼应本课情感目标。

第二课巧用对称形。

对称折;

1、折叠连续对称折;

2、画线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3、剪裁。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巧用对称形》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井底之蛙》这篇课文讲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很快乐,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重点,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疲倦、邀请、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井底之蛙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寓意:什么样的快乐是大快乐?

文章通过浅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对比,来表现青蛙的可笑、可悲、目光短浅,这是课文的重点,课上以质疑为主线,采用多种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自读自悟并质疑。

二、运用朗读的多种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体会感情。

(1)首先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第一段,要求学生找出具体表现青蛙快乐的句子,指导学生把朗读的语气和青蛙的心情(快乐、骄傲)联系起来读。

(3)要求学生找出动词,体会“躲、托住下巴”的好处。指导学生重读关键词,同时指出“安然休息、绵软舒适”要轻读,训练学生朗读时有轻有重,进一步体会青蛙的快乐与骄傲。

三、学习第二段,体会东海之大。

(1)指名让学生读鳖的话,质疑:为什么鳖的一番话,让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读懂鳖的话,思考这个问题。

(2)通过鳖的话,我们知道了千里之遥,已经是很大了,可是海的大不能用它来形容;千仞之高,已经很高了,海却比这还要深。大海真的好大啊!

(3)师提问:这么大的海,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大海的辽阔吗?

四、创设情境,学习古文的朗读方法。

(1)利用配乐师范读古文,让学生体会其韵味。学习朗读古文的方法:要注意停顿,抑扬顿挫地读。

(2)指名让学生读,作出评价。

五、拓展性延伸,体会寓意。

(1)师总结:庄子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做一只井底之蛙目光短浅,安于现状。

(2)今天海鳖又带着青蛙走出了井口,青蛙看见了什么?想一想,回去写一篇想象作文。

四年级《春联》说课稿

《春联》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7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这篇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全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悍,语言生动优美。这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今天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执教者,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不管是在平时的磨课还是上课时,我深切感受到的了第一课时的“重要”。

本班流动儿童占班级学生总数的98%,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过年的风俗各不相同,但对春联都不陌生,只是以往不太关注,阅读得较少,对于春联的一些知识知道得就更少了。

1、运用已有的策略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生字“氛”和多音字“卷”,正确书写“添”、“览”、“律”、“奥”等易错字形。通过查关键字、练习生活语境等方式说出“开卷有益”、“抑扬顿挫”、“和睦”、“揣摩”、“欣欣向荣”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赏读春联,结合练习7的有关内容,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的内容,讲究对仗、用词精当的技巧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幅春联,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3、搜集春联,在诵读、交流活动中感受春联文化的魅力。

引导学生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的内容,讲究对仗、用词精当的技巧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熏陶、感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一)朗读感受春联的内容美。

在这一过程中,我做到:

1、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自读课文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分自然段读,进行评价;默读,去发现课文中的春联的知识;细读,想春联意思,想象画面。让学生读有所依,在读中一步步感受春联的美,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读有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形式。比如:自由读,个别读,默读,引读等,尤其注意默读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默读触摸文本,有所发现。

3、读有评价。在读得正确,读得流利,以及读得抑扬顿挫等方面,我都给予评价,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客观真实评价和鼓励赏识评价的有机结合和有度实施,着眼于朗读实效。

此外,我们在第一课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想办法掀起学生想读课文、想学习课文的愿望,要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个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指的不是从课题导入上创设情境,而是要创造条件采取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真正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下扎实的基础。

(二)品读春联,感悟内化语言。

语言有色彩,语言有温度,语言有精神……课文中的春联不同于平时的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我先让学生自读划出春联,然后男女生读,感受春联的“抑扬顿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触摸文本,积极体验,阅读期待得到满足。接着,让学生静下心来,轻声读读这些春联,品一品它们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思考、感悟,在亲历阅读、尽情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的深处,感受到春联所描绘的内容,体验到春联所呈现的意境。在引导学生品读春联时,我给予他们学生品读春联的基本方法,有的是顾名思义,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的是想象画面,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的是联系生活,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课堂上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得法。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比较容易忽略的___“过程与方法”。本堂课精读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春联的内容、对仗、声律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在梳理课文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春联的内容。

(三)搭建平台,运用实践语言。

本堂课精读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春联的内容、对仗、声律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在梳理课文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春联的内容。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春联,并讲述理由时,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咀嚼、感悟、体验,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体验,内化语文能力。之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说说其他的春联,用上“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这副春联,我________________。”

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的平台,畅谈自己喜欢的春联,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春联的理解,调动学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的真切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内化文本,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氛围,熏染春联文化。

课前谈话时,我从生活中引入春联,让学生觉得春联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增强熟悉感,并渗透春联上下联的知识。在诵读感悟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文字转化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常见的烂漫春光,带着学生不知不觉融入春联。

因为春联虽然常见,但学生关注得比较少,为了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我在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营造了过年的热闹气氛,运用了课本内外的多副春联,让学生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对于春联的种类,学生不太熟悉,于是选用不同种类的春联做成了课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合作学习,在课件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学了课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特点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然后归纳出八个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接着让学生根据对仗的特点来对对子,从字到词,再到句,由易到难,学生兴味盎然。之后便是春联上下联的一个连线题和一个补充题,学生均完成得非常出色。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尝到了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而且又积累了不少课外的春联,可谓一箭双雕。另外,我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来充实对文本的解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学语文、用语文,把生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产生的情感更加立体、丰厚、久远。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从在花园里流畅地走,极其准确地伸向沾有露珠的月季花,拢住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缤纷世界。

1、在品读中积累好词好句,通过品读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能有感情地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受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开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2、我采取抓住重点词句和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热爱春天的心灵;接着是探究体悟,触摸春天。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指导的读书方法对含义深刻的句段自主探究体悟,感受安静是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进一步激发情感,受到启迪;最后是升华情感,珍惜春天。我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安静理解中心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感悟。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从安静到自己,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品读重点词句时,有意识地借用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让学生猜想安静的心中有什么事物,什么颜色,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深化点缀了“多姿多彩”,为引出作者发出的感慨,揭示的道理渲染升华。2、课外拓展:课前叫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或对生活生命有关的名人名言。课内外的结合,再次深化了作者揭示的人生真谛。3、小练笔——课堂感言,培养学生动笔的能力,读写相结合,在写的过程中对作者揭示的道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听着他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真的很激动,同学们已经被盲童安静的神奇灵性,缤纷的内心世界打动了。是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不可思议”层层推进,学生感受着盲童安静的心灵,那种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追求,从挖掘一个个重点词,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同学们闭着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一个悄然合拢……那一种惊讶……。我动情地读着,学生入情入境,已悄然走进了安静的心里,安静的心中此刻有什么?有花、有蝴蝶、有草、有阳光、有小伙伴……这就是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的点拨中,我周身的热血也随之沸腾,也情不自禁地跟同学们读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另外课外资料的补充不仅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是从课文走向生活的一个阶梯,学生补充着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及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这一次,我和同学们又再次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整堂课回旋着的是:我们对生命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不管是文章中的安静和作者,还是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人生的真谛所震撼着。

这么一篇感人又发人生省的文章,可惜的是我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这浓浓的情感因我的几个疙瘩和突然的停顿而大打折扣。

通过这次上课,我一定会扬长避短,迎接下一次的教研课,上出自己的风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前两篇是让学生体会对待科学的态度,后两篇是让学生懂得对待科学的方法,《维生素c的故事》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则富有情趣、生动感人的科普故事,文章不仅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以生动的情节让人感触颇深。

为渗透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制定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说出哥伦布情感发生的变化和原因;能运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朗读中感受体验哥伦布的心情,朗读交流中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朗读中理解奇迹,知道维生素c发现的经过。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文领悟到对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为了实现以上三维目标,使学生学有收获,我依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地思考与研究。

课堂中实施目标时,我力求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让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也就是vc的发现经过。学生通过回忆再次明确文章的脉络。

第二板块:认识“怪病”

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怪病,引导学生说出怪病的得病原因,症状等方面的内容。体会“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可怕。在此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说:怪病虽然可怕,但它阻挡不了航海家远航探险的脚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哥伦布,跟随他一起去经历一次危险而难忘的奇迹之旅。这段进入新授的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第三板块:体会心情

这一板块是学习课文3-6自然段,我采用读中感悟来达到体会人物心情、理解奇迹的目标。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有关词句,接着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哥伦布的心情变化。然后细读每一小节,读后交流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的段落语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遇到怪病时哥伦布既忧心忡忡,进退两难,又茫然无助的复杂心情;体会到哥伦布听了船员的请求后心中既感动,又自可奈何别无良策;体会到胜利返航时哥伦布伤心欲绝,悲痛欲绝的沉重心情;体会到奇迹出现时哥伦布惊讶万分又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

第四板块:感悟道理

这一板块也是以读为主,读远航结束时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谈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哥伦布急于揭开秘密的迫切心情,结合几句名人名言,从中懂得生活中碰到奇怪的事情要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往往就是新的发现开始。人们就是对哥伦布提出的这个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揭开了野果子中的秘密。这一部分我只是简单处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研究成果中你了解了维生素c的哪些知识。

第五板块:作业和课外拓展

设计了三项作业,第一项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述课文,二、三两项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17 维生素c的故事 发现

十分沉重

噙着眼泪 思考

越来越沉重

又惊又喜

一……就…… 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
  • 03-26 药店个人辞职申请书(模板19篇)
    辞职申请书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它需要准确而简明地陈述您的离职原因和感谢。随后是一些精选的辞职申请书样本,祝愿大家在撰写辞职申请书时能够受到启发。各位领导:您好!很
  • 03-26 谅解和解协议书大全(21篇)
    当双方在争议解决过程中陷入僵持不下的情况时,和解协议提供了一种妥善解决纠纷的途径。请查看下面这些和解协议的案例,或许有一些适用于您的解决方案。甲方:身份证号码:
  • 03-26 组织理论与设计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心得体会是实践经验与思考的结合,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大家可以了解写心得体会的
  • 03-26 房屋代贷款协议书(精选15篇)
    在合同协议中,必须明确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并且要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合同协议的常见问题解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03-26 课文社戏教案(汇总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份经过专家审核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 03-26 中班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下学期范文(17篇)
    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工作计划范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规划方法和
  • 03-26 大学生夜不归寝检讨书(实用22篇)
    检讨书的写作既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是对自己负责和成长的一种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检讨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检讨书带来启发和帮助。
  • 03-26 家长课堂感想(优秀18篇)
    范文是作文写作的参考,通过模仿范文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例的精彩片段,这些片段在表达方式和观点阐述上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03-26 基金培训后的体会(模板2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小编对各个领域的心得体会进行了分类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 03-26 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一些关于写心得体会的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最近明星、网红因个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