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精选5篇)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精选5篇)

时间:2023-09-23 00:03:18 作者:笔砚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

【反思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这首诗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

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

【反思二】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学习上阙,引导学生自学下阙。通过上阕的学习学习学到了学习诗词的方法:知音—明意—悟情,小组合作自学下阙。

2、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3、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知音正音,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反思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人教版第11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乐学氛围。

为了让学生喜欢这首词,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次的情景。第一处是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介绍诗人及创作这首词的背影,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第二处是在学生质疑“谁在说丰年”处配了一幅稻花的田园图,让学生扮演农民、诗人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诗人兴奋的心情。第三处是在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意境时,出示了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看图和反复有感情地读词,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了词中的意境,并能赏析好词,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第四处是学生在回顾练习中,通过配乐和看图片总结了整首词的内容。第五处是学生在古诗新创中,利用扇子等道具表演自编的这首词。这首词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通过多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节课我采用了“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词语和诗句意思时,先主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已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出的词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时,先让学生质疑,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如谁在说丰年?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这些疑难点正是全文学习的难点,面对这些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学生自由读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得知了答案,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最终自行解决了问题。在回顾总结中,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词的画面说出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这首词。

三、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一定节奏读。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读懂诗句内容这次采用;默读和表演读的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诗句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读好诗句。通过看图读、配乐读、赏读、挑战读、边想象边读等方式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最后一层次是感悟读。学习完整首词后,再让学生回到古代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会怎么吟诵出来?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读出词中的画面,并把这种画面用现代的方式演译出来。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

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我就会觉得好像放下了很大的担子,很轻松。我以为这次紧张的十分钟讲课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在讲课之前的一周,我确实是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我以为我会在讲课结束后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可是事实告诉我,这次是个例外。在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一如平时的心静,踏出教室的那一瞬,也是一如平时,没有诧异的思绪。直到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讲课的过程,从选择要讲的篇目一直到结束展示内容写反思,我突然明白了:课堂十分钟的结束并不是一项任务的完结,而是开始。这项任务就是教学,这是我在踏进实习讲台的一次演练,依旧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当然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欣喜与轻松。教学,这项没有结点的任务,终究会变成习惯,我希望它会变成好习惯,在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好习惯。

回顾讲课十分钟的展示,不论教学课文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的编排,教学展示内容的选择,抑或是教学实践展示,课后自我评价反思,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位老师的点评指导,更使我受益颇多。我从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课后回顾等方面反思,总结以下几点问题。

梳理学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

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我就会觉得好像放下了很大的担子,很轻松。我以为这次紧张的十分钟讲课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在讲课之前的一周,我确实是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我以为我会在讲课结束后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可是事实告诉我,这次是个例外。在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一如平时的心静,踏出教室的那一瞬,也是一如平时,没有诧异的思绪。直到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讲课的过程,从选择要讲的篇目一直到结束展示内容写反思,我突然明白了:课堂十分钟的结束并不是一项任务的完结,而是开始。这项任务就是教学,这是我在踏进实习讲台的一次演练,依旧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当然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欣喜与轻松。教学,这项没有结点的任务,终究会变成习惯,我希望它会变成好习惯,在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好习惯。

回顾讲课十分钟的展示,不论教学课文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的编排,教学展示内容的选择,抑或是教学实践展示,课后自我评价反思,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位老师的点评指导,更使我受益颇多。我从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课后回顾等方面反思,总结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强权意味浓。

梳理学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亮点太多,不能舍,舍不得。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说说自己从词中获得的感受。说到听觉感受,学生很容易找到“蝉鸣”“风声”“说丰年”“蛙声”,但是却容易忽略“鹊啼”,这就要老师说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对偶互文句式,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惊”和“鸣”不是分别指“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在提到“说丰年”时,学生容易将“说丰年”的主体理解为农人或者作者,而往往会忽略蛙声作为主体的存在,这就需要提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稻花香里,蛙声一片,如说丰年”。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充实,仔细想来确实有点问题,知识简单一提,学生只是知道互文和倒装的概念,至于说掌握多少,真的很难说。好的愿望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叫做过犹不及。就像郑老师说的:一个文本的价值可以有很多,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限制,自觉选择有所取舍,选择一个点突破,其他的点可以利用其它文本展现。是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选择一个点能突破,远胜过平铺多个点而无所得。语文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有选择性地选择文本中的价值进行教学,如何才能找出有价值的点来教学?这对语文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单个亮点,整体布局。

我觉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说丰年”的解读很有亮点,于是就在学生体验声音“说丰年”时设置一个小组讨论——“究竟是谁在‘说丰年’”。这个小组讨论单看好像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但是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结合起来看,就显得格格不入,也就说这个小组讨论落在此处不合时宜。这是我没有把握全局的结果。后来,在听了林老师的意见之后,我又进行了思考,重新调整一下各个环节,将这个“说丰年”的亮点弱化,集中力量达成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把原本的小组讨论换成“说说你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与前面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在老师引导下的情景体验相承继,一步步将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从朗诵接触到思考再到表达,直到不能自已,想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这也就达到了有意识记录感受的目标。由此思路,我也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偶互文句式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转换为“稻花香里,蛙声一片,如说丰年”的解读提到了理解句式的环节,为学生理解情景交融时扫清障碍。

刚才提到语文老师可以自主的选择有价值的文本价值进行教学,这看似赋予语文老师很大的权利,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这种选择并不是无限制地乱选,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是建立在语文老师对整体布局的把握基础之上的选择。只有有把握全局的姿态,才能游刃有余地充分利用文本将各种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这就是对语文老师的一个全局观念的考验。

这个全局观念也体现在诗歌教学中。正像郑老师说的,诗歌教学有一个层次:话语——形象——意蕴。讲的太细太碎会使诗歌丧失美感、意蕴。我一直钦羡程翔老师的吟诵教学,想通过吟诵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设计课程时,我有意识地将这种整体吟诵中体验感受的观念融入教学中,一节课至少利用一半时间诵读,通过指导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是实际设计中仍有出入,更加之它有太大的灵活性,必须要放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尝试,去磨合才能看出效果,它对教师基本的朗诵水平要求很高等各方面的限制,如果要进行尝试,仍需一个很艰难的历程。

第四,体验中的坚持与收获。

从选课到准备教案,选要将的段落、讲课到反思,这个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不管结果如何,它就是我对自己的交代。想到王广杰师兄谈到他的经历时曾说过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教学要有自己的个性教法,即使不被认可也要坚持,即使将来发现一直坚持的东西是错的,也会收获很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认真思考了,你始终保持着自我,这就是你的收获。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儿地模仿,依附于别人,模仿的没了自我,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更不要太自我,能从别人的批评中思考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才是重要的。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的声音终于不再飘了。虽然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当我听到同学对我说“我在教室外面就听到你的声音了,压过了对面教室的男老师的声音”时,我确实很高兴。我去北国练声,坚持一段时间果有成效。高兴的原因不仅于此,更在于这让我明白了,平时好好锻炼自己,真正用到时方不急,当进取变成一种习惯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借口。就像这教学反思,当它变成一种习惯时,便不会那各种各样的藉口反驳,一点一滴的成长总会在其中。反思不生动,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正走在把它变成一种习惯的路上。

拓展阅读:辛弃疾相关介绍

主要成就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文学成就

思想内容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艺术风格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达、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艺术造诣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书法成就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辛弃疾的《行书去国帖》为纸本,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曾经过元朝赵孟頫,明黄琳、项元沛,清朝永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

三衢道中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

课堂开始我就利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古诗词知识,激起了学生热爱诗词的情感,学习诗词的欲望。随后让学生在风格迥异的两段辛词中(配上不同的音乐与画面)真切感受到辛词的艺术魅力,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

课上“读”字当头,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赛读、齐读、配乐读、摇头晃脑读、手舞足蹈读等。一方面通过读,让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通过读,读出意、味、形、神,准确地感悟作者的感情。

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我努力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鹊儿因什么而惊?”“谁在说丰年?”这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潜心思考、争鸣与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自圆其说。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充满了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发展。课堂上辩论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随之而来的情感朗读更是饶有情趣。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适时地指导品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且了解他的爱国情怀以及英雄闲置的愤懑。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以及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推荐阅读,本课有效地做到了诗词教学的“三拓展”:把诗文读宽、读深、读美。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会更顺畅一些。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资源和任务。下面我帮大家找
  • 09-23 2023年标识牌制作安装合同(模板6篇)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那么合同
  • 09-23 最新中信银行合同制上班有保障吗(优质5篇)
    合同的签订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合同书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合同模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信银行合同制
  • 09-23 最新涂料承包合同协议书(实用5篇)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
  • 09-23 初中英语老师个人述职报告 初中英语老师述职报告(优质10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
  • 09-23 住房协议书合同简单的 住房租房协议(汇总5篇)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的格
  • 09-23 幼儿园家长感恩发言稿(优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
  • 09-23 语文周活动计划表 语文的活动计划(优秀5篇)
    计划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能力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工具。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
  • 09-23 2023年竞选小队长感言(实用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 09-23 2023年购房协议书版(通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